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地球送給全人類的考題,你,過關了嗎?我讀《人類大疫考》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約莫四月下旬時,購入了「人類大疫考」一書,知道此書是去年疫情剛爆發時,但一直到今年才想好奇地讀一讀,卻沒想過讀完沒多久,台灣本土疫情就爆發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的趨勢的那種,讓我心中不得不對於「共時性」有再一次的體驗。

回到本書介紹,書中,主要分成幾個部分:

raw-image


人類大疫考,考什麼?

書中指出若把大類長長的歷史用縮時方式觀看,會發現這些災難不過是重複又重複的循環,由於疫情是全球性的,不像過去是區域性,因此,在地球的角度,就有屬於整體的意圖,如果能看穿這看似造成恐慌、不安的過程裡,其實有著極大的愛與呼求,那麼,就能看到這些意圖(以下整理自書中內容):

01、恢復空氣清靜
02、恢復水源清徹,保護海洋生態
03、人被關在屋裡,野生動物上街
04、請勿製造過多物質污染
05、讓軍隊忙於對內救援,而不是對外攻擊
06、還需要監獄嗎?
07、暫離聖地,向內尋找自己的神性
08、讓人類停下瘋狂腳步,閉關自省
09、無秘密、無隱私的時代來臨,考驗的是人性善良
10、貧富差距、弱勢問題、老人安養院的問題浮出冰山,人類共好的議題浮出台面
11、生死無常,珍惜生命與身邊的人
12、全球合一共好,全人類在同一艘船上

在上列12項裡,每一項意圖都有作者更多延伸的想法,而我在讀著這些文字時,把這些分成三大類:人與自然、人與自己、人與他人的關係。

人與自然:

時尚、快速、潮流,更多、更好、更快,人類發展歷史中,早已因為追求這些而忽略了這個世界不是只有人類,還有其他千千萬萬的物種,許多的發展也多以經濟為主要考量,以自己方便為優先,而忽視其他生物的生存權力,卻看不到因為方便而帶來的遺害,又或者出於一己之欲帶進許多外來物種,進而造成更多環境問題⋯⋯等,不可否認,科技的確帶來便利,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確也常需要評估與衡量,但,什麼樣才叫夠了呢?或許最終仍要回到人性,看見需要其實不多 ,更多時候是為了滿足想要而衍生的擴張,如此一來,才能真的有所調整吧!

關於人與環境的關係,書中推薦了《鳴響的雪松系列》書籍,這套書不只談論人與自然,還有許多包含教育、如何打造自己的家園等很棒的觀念,非常值得一讀!我自己也有購入閱讀,但本篇暫不贅述。

人與自己:

購物狂、成癮行為等,都不過是外在行為的顯現,更多時候是為了逃避面對自己、面對空洞的內心。可是逃避這件事,一旦逃久了,連自己是誰都不清楚;而另一個可見的則是因為宗教活動而造成染疫的情況(之前韓國宗教活動聚會造成的染疫風波),也值得讓人反思:祈求心靈平安、神佛保佑,究竟是必須外出以行動來表示信仰的心,抑或把這些精神活在生活裡?因此,我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

raw-image


人與他人:

疫情期間,除了因此產生的擔心、恐懼、焦慮、害怕等心情外,也開始出現搶購、囤貨等行為,過去人與人的近距離接觸也因為疫情得拉開,無法自處者會產生內在焦慮,被關在同一屋簷下的家人則可能有更多過往能避則避,現在無法避開的衝突或磨擦得面對,書中也提到,疫情產生的影響只是把過去一直沒有面對與解決的功課呈現出來,與其迴避,不如好好面對,才能讓彼此升級。

raw-image


當然,透過疫情,也讓人看見平時抱怨的、習以為常的那些,原來在生活中有多珍貴!光是從A地移到到B地的自由,就值得珍惜,更別說在缺電、缺水時的情況下,耳熟能詳的「珍惜水資源」、「節約用電」等呼求,變得多麼重要!生活裡的日常,家人朋友的存在,都因著生命無常,值得我們更加用心以對。


大疫考下的個人考題有哪些?

每個人面對事件的情緒反應不同,背後呈現的即是不同的價值觀與想法,在「人類大疫考」一書中,也把面對疫情產生的反應分成十二個不同的考題,透過方法,可以了解自己面對的考題,書中第三、第四部分也另外針對如何由疫情考題幫自己升級有許多觀念及方法的提供。

以下是書中列出的12+1個考題方向: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90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想要和你談心說愛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思嘉的書寫與藝術陪伴
108會員
154內容數
沙龍分二部分,一個專以「心理」、「陪伴」、「藝術」、「生命故事」等為主軸的專題,另一部分則在上述專題以外的書籍或日常分享。期待透過這些用心書寫的文句,與不同時空的 你/妳 相遇,也因為書寫,帶來連結、感動或對話。
2023/05/17
薩提爾的對話與練習來到應對姿態以及姿態底下的情緒。 上一篇有提到應對姿態,包含: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以及一致型,而每一種應對姿態底下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可能是:生氣、難過、害怕、不安、自責、委屈、焦慮、煩躁⋯⋯等,如果留意一下,會發現多是負向情緒,那是因為⋯⋯
Thumbnail
2023/05/17
薩提爾的對話與練習來到應對姿態以及姿態底下的情緒。 上一篇有提到應對姿態,包含:討好、指責、超理智、打岔,以及一致型,而每一種應對姿態底下其實有很多不同的情緒,可能是:生氣、難過、害怕、不安、自責、委屈、焦慮、煩躁⋯⋯等,如果留意一下,會發現多是負向情緒,那是因為⋯⋯
Thumbnail
2023/04/27
第一期的藝術陪伴課程劃下了句點,這一期,算是我的另一種突破,很感謝參與成員在課堂最後的回饋,有的成員看見自己不懂求救,有的成員透過對話中發現自己好像容易追求完美,有的成員喜於自己的突破,有的成員則是因為每週的創作帶給自己安定的力量⋯⋯
Thumbnail
2023/04/27
第一期的藝術陪伴課程劃下了句點,這一期,算是我的另一種突破,很感謝參與成員在課堂最後的回饋,有的成員看見自己不懂求救,有的成員透過對話中發現自己好像容易追求完美,有的成員喜於自己的突破,有的成員則是因為每週的創作帶給自己安定的力量⋯⋯
Thumbnail
2022/03/25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忘記這一句話是在哪裡聽來的,但是,卻記憶了好多好多年。 後來,當小王子電影版再次上映時,我又記下了另一段話: 想要馴服一個人,就得冒著流淚的風險。 而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對於「關係」,每個人的看法、經驗各自不同,不知你的會是什麼呢?
Thumbnail
2022/03/25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忘記這一句話是在哪裡聽來的,但是,卻記憶了好多好多年。 後來,當小王子電影版再次上映時,我又記下了另一段話: 想要馴服一個人,就得冒著流淚的風險。 而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對於「關係」,每個人的看法、經驗各自不同,不知你的會是什麼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波疫情改變了許多事情,我們所在的世界跟瑞凡一樣回不去了...但如果不站在人類的角度去思考,或許這就是一場「地球的清理機制」...
Thumbnail
這波疫情改變了許多事情,我們所在的世界跟瑞凡一樣回不去了...但如果不站在人類的角度去思考,或許這就是一場「地球的清理機制」...
Thumbnail
<註釋> 病毒與人類、入侵與宿主、西方與東方、蔓延與擴散、肆虐與封城, 人們因疫情而禁錮,大自然卻因此重生,死亡與悲傷不曾讓人心記取教訓, 國際政治與戰爭攻防,身與心,明與暗、善與惡,活在失控的平行宇宙! <創作說明> <鑄造者署名> SJKen的浮光掠影
Thumbnail
<註釋> 病毒與人類、入侵與宿主、西方與東方、蔓延與擴散、肆虐與封城, 人們因疫情而禁錮,大自然卻因此重生,死亡與悲傷不曾讓人心記取教訓, 國際政治與戰爭攻防,身與心,明與暗、善與惡,活在失控的平行宇宙! <創作說明> <鑄造者署名> SJKen的浮光掠影
Thumbnail
人之所以強大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為小亦所以為人,人類以身為地球智商最高的動物,試圖控制世界,改變軌則,卻在一次次經驗中驗證了自己的弱小與無知,當我們意識到世界正被我們無限浩劫時,已為時已晚,於公,環境正在被不可逆的方式侵害著,於私,我們已習慣既有的生活方式,即便想出一己之力,但當感到忍無可忍時,因然選
Thumbnail
人之所以強大所以為人,人之所以為小亦所以為人,人類以身為地球智商最高的動物,試圖控制世界,改變軌則,卻在一次次經驗中驗證了自己的弱小與無知,當我們意識到世界正被我們無限浩劫時,已為時已晚,於公,環境正在被不可逆的方式侵害著,於私,我們已習慣既有的生活方式,即便想出一己之力,但當感到忍無可忍時,因然選
Thumbnail
有人說這本《人類大命運》是作者的另一本《人類大歷史》的續作,而且也有很多內容和前一本相同。 而我實際看下來,雖然確實有些內容和前作重複,但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並不會感到不耐,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其實並不是《人類大歷史》的續作。
Thumbnail
有人說這本《人類大命運》是作者的另一本《人類大歷史》的續作,而且也有很多內容和前一本相同。 而我實際看下來,雖然確實有些內容和前作重複,但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並不會感到不耐,因為我覺得這本書其實並不是《人類大歷史》的續作。
Thumbnail
五月前,全球疫情進入了第二波的挑戰,就如森林大火般失控,延燒不止,而台灣這座森林開始從星星之火到足以燎原的地步了,大家的生活進入了新的模式,思維和具體生活的改變,舊的生態崩落,也是重建平衡的時候了。 如果可以重新打造一片森林或島嶼,你會希望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呢? 這個前提是,宇宙瞬息萬變,我們都不知道
Thumbnail
五月前,全球疫情進入了第二波的挑戰,就如森林大火般失控,延燒不止,而台灣這座森林開始從星星之火到足以燎原的地步了,大家的生活進入了新的模式,思維和具體生活的改變,舊的生態崩落,也是重建平衡的時候了。 如果可以重新打造一片森林或島嶼,你會希望過著甚麼樣的生活呢? 這個前提是,宇宙瞬息萬變,我們都不知道
Thumbnail
若把人類長長的歷史用縮時方式觀看,會發現這些災難不過是重複又重複的循環,由於疫情是全球性的,不像過去是區域性,因此,在地球的角度,就有屬於整體的意圖,如果能看穿這看似造成恐慌、不安的過程裡,其實⋯⋯
Thumbnail
若把人類長長的歷史用縮時方式觀看,會發現這些災難不過是重複又重複的循環,由於疫情是全球性的,不像過去是區域性,因此,在地球的角度,就有屬於整體的意圖,如果能看穿這看似造成恐慌、不安的過程裡,其實⋯⋯
Thumbnail
回歸人性,重新了解彼此,這次疫情正是一個契機。制度和價值的比次、群體之間的敵視以及對數字化治理的追求,使人漸漸卻忽略了對人文的關懷。然而,其實正是出於對人文的關懷,為了人類的發展和幸福,我們才建構出種種制度和價值。擺脫意識形態的崇拜,警惕冷冰冰的數據,從人出發,也許是疫症後需要自我檢視之處。
Thumbnail
回歸人性,重新了解彼此,這次疫情正是一個契機。制度和價值的比次、群體之間的敵視以及對數字化治理的追求,使人漸漸卻忽略了對人文的關懷。然而,其實正是出於對人文的關懷,為了人類的發展和幸福,我們才建構出種種制度和價值。擺脫意識形態的崇拜,警惕冷冰冰的數據,從人出發,也許是疫症後需要自我檢視之處。
Thumbnail
若以《瘟疫與人》的觀點來看待目前的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也許可以說它是一種當今所有人都沒有抗體的新病毒,其來源有至少有三種可能:逃過所有現有疫苗的突變病毒、源自生態體系失衡的陌生微生物、也可能來自不明的生物性實驗。 這本書在1998年已有中文版,由陳建仁(現在的副總統)所審
Thumbnail
若以《瘟疫與人》的觀點來看待目前的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也許可以說它是一種當今所有人都沒有抗體的新病毒,其來源有至少有三種可能:逃過所有現有疫苗的突變病毒、源自生態體系失衡的陌生微生物、也可能來自不明的生物性實驗。 這本書在1998年已有中文版,由陳建仁(現在的副總統)所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