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原獨要聞|原住民族藝術,墓地影像與威尼斯雙年展(兼聽爪哇打擊之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各位俱樂部的朋友大家好,今天由【原獨讀報】為大家報導兩則藝術消息,外加一則【歷史上的荼毒】和一段以爪哇為名的印尼傳統音樂短片。同時不忘記向夏天倒數:距離夏至還有71天。
  • 加拿大甘露寄宿學校墓地影像贏得世界新聞攝影獎
  • 威尼斯雙年展:北歐館易名薩米館
  • 歷史上的荼毒:大英帝國併吞川斯瓦共和國
  • 以爪哇為名的印尼傳統音樂
raw-image

加拿大甘露寄宿學校墓地影像贏得世界新聞攝影獎

今年世界新聞攝影獎得主是加拿大攝影師布拉肯(Amber Bracken),得獎作品是加拿大甘露市寄宿學校的墓地(上圖)。灰雲堆積的天空下,透過雲層破口而來的陽光照亮昔日學童埋骨之處,十字架上的衣服提醒觀者曾經的血肉之軀。山丘彼端的彩虹訴說一個既近又遠的故事。

相關閱讀:教宗方濟各為加拿大寄宿學校道歉



威尼斯雙年展:北歐館易名薩米館

威尼斯雙年展擁有上百年歷史,是歐洲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名為雙年展,其實年年都展,每逢奇數年是藝術展,偶數年是建築展。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已於 4 月揭幕,其中有一個特殊之處與原住民族有關。

威尼斯雙年展通常分為國家館和主題展兩大部分,而今年國家館中的北歐館(Nordic Pavilion)暫時性更名為薩米館(Sápmi Pavilion),根據《藝術新聞》的一篇評論報導,這代表威尼斯雙年展開始承認「一個歷來閉鎖的藝術世界」。

raw-image


我們對這一點抱持兩方面的理解。首先是地理與文化的面向。過去威尼斯雙年展的北歐館代表的是芬蘭、挪威和瑞典三個斯堪地那維亞國家。更名為薩米之後,地理區域大為擴張,從斯堪地那維亞半島一直向東延伸到俄羅斯西北方的柯拉半島(Kola Peninsula),如左圖所示,這是以原住民的文化為基準認定地理疆界。

第二個面向則如《藝術新聞》所觀察到的,指向歐洲藝術界的認知變化。在二十世紀多數時間裡,與「原住民」有關的「藝術」通常被認為古怪、非常規,可能也不夠「純粹」,現在薩米藝術家進入威尼斯雙年展,代表原住民(至少薩米人)開始進入國際藝術殿堂。

今年參展的三位薩米藝術家(下圖)呈現的是他們各自的部落面對當前處境的掙扎,例如全球性的氣候危機對薩米人造成的衝擊,和依舊盤據在政府、法律及文化習慣中的殖民心態。

raw-image

歷史上的荼毒:大英帝國併吞川斯瓦共和國

①⑧⑦⑦|⓪④|①②

川斯瓦共和國(Transvaal Republic)正式名稱為南非共和國,是 1852 年波爾人(Boer)在非洲南端瓦河流域(Vaal River)所建立的國家。波爾一詞來自荷蘭文的農夫,指在當地墾植的荷法德等白人混血後裔,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南非人(Afrikaners)。

1877 年,英國為了鞏固對南非的掌控,強行兼併川斯瓦共和國,導致波爾戰爭。

關於波爾戰爭的文字記載與討論甚夥,正如許多墾殖者對抗殖民帝國的故事常被寫入歷史。其實從原住民的角度來看,這些人也同樣是殖民者,真正被壓抑在殖民結構最底層的原住民則很少被留意,即便被寫入歷史,也被從墾殖殖民者的角度來考慮。

▼ 圖為 1902 年南非地圖,川斯瓦殖民地(Transvaal Colony)位於地圖右上。
raw-image

以爪哇為名的印尼傳統音樂

三分多鐘爪哇島的傳統打擊音樂,響聲清脆,律動分明,彷彿爪哇傳統舞蹈就在眼前。這段樂曲的名字就叫做〈爪哇〉。



▍參考資料

加拿大廣播公司|加拿大甘露市寄宿學校照片贏得今年世界新聞攝影獎。

卡達半島電視台|原住民相關影像贏得世界新聞攝影獎。

藝術新聞|威尼斯雙年展北歐館更名薩米館,從國家疆界走向藝術疆界。

藝術新聞報|威尼斯雙年展官方活動一覽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原獨俱樂部的沙龍
116會員
283內容數
多元不是言語,而是實踐,若你不得其門而入,且讓我們充作你的領路人,踏進原住民族的世界,遇見不同的世界觀與價值觀,學習不同的知識和邏輯。
2023/10/08
上個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布一項保護區管理計畫草案,丘馬什人主張的,北起坎布里亞南到莫洛灣約 33 公里的海岸線,竟然被排除在保護區外。理由是:全美最大離岸風電開發案將以莫洛灣為中心,而離岸風電與海洋保護區不相容。
Thumbnail
2023/10/08
上個月,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發布一項保護區管理計畫草案,丘馬什人主張的,北起坎布里亞南到莫洛灣約 33 公里的海岸線,竟然被排除在保護區外。理由是:全美最大離岸風電開發案將以莫洛灣為中心,而離岸風電與海洋保護區不相容。
Thumbnail
2023/10/01
布里布里原住民說,哥斯大黎加沒有告訴民眾原住民的存在。把原住民變成隱形的,這是一種歧視。
Thumbnail
2023/10/01
布里布里原住民說,哥斯大黎加沒有告訴民眾原住民的存在。把原住民變成隱形的,這是一種歧視。
Thumbnail
2023/09/17
澳洲反對黨原住民國會議員普萊斯批評原住民運動組織「將殖民妖魔化」,養成澳洲原住民「自我厭惡」,並說她不認為殖民對原住民有負面影響。被問到殖民對原住民是否有正面影響,她的回答是:「絕對有。現在我們有自來水,有現成的食物。」
Thumbnail
2023/09/17
澳洲反對黨原住民國會議員普萊斯批評原住民運動組織「將殖民妖魔化」,養成澳洲原住民「自我厭惡」,並說她不認為殖民對原住民有負面影響。被問到殖民對原住民是否有正面影響,她的回答是:「絕對有。現在我們有自來水,有現成的食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神選之地》是冰島導演海納爾帕瑪頌(Hlynur Pálmason)的長片作品,講述19世紀丹麥牧師在冰島建教堂的艱辛過程,並以宗教角度展現文化衝突。作品透過拍攝照片呈現冰島風土人情,並隱喻丹麥與冰島的歷史關係,是一部值得省思的影片。
Thumbnail
《神選之地》是冰島導演海納爾帕瑪頌(Hlynur Pálmason)的長片作品,講述19世紀丹麥牧師在冰島建教堂的艱辛過程,並以宗教角度展現文化衝突。作品透過拍攝照片呈現冰島風土人情,並隱喻丹麥與冰島的歷史關係,是一部值得省思的影片。
Thumbnail
納丹歐貝說,有些人為了讓自己獲得聲譽、職業發展和財務機會而偽冒原住民身分,這是不誠實、不道德的行為,只有性格極其惡劣的人才獲選擇維繫這種謊言。
Thumbnail
納丹歐貝說,有些人為了讓自己獲得聲譽、職業發展和財務機會而偽冒原住民身分,這是不誠實、不道德的行為,只有性格極其惡劣的人才獲選擇維繫這種謊言。
Thumbnail
儘管有了極具象徵意義的「國際原住民日」,亞洲原住民依舊得為土地、文化、權利不斷奮戰。上週國際原住民日當天,孟加拉原住民著傳統服裝走上街頭,唱歌跳舞擊鼓,並張開橫幅標語,控訴他們每天遭受的歧視。
Thumbnail
儘管有了極具象徵意義的「國際原住民日」,亞洲原住民依舊得為土地、文化、權利不斷奮戰。上週國際原住民日當天,孟加拉原住民著傳統服裝走上街頭,唱歌跳舞擊鼓,並張開橫幅標語,控訴他們每天遭受的歧視。
Thumbnail
先前造訪過梵蒂岡的原住民表示,他們在梵蒂岡民族學博物館看到屬於他們的文物,他們質疑其中一些物件的取得方式和過程,認為梵蒂岡應當歸還文物才是。
Thumbnail
先前造訪過梵蒂岡的原住民表示,他們在梵蒂岡民族學博物館看到屬於他們的文物,他們質疑其中一些物件的取得方式和過程,認為梵蒂岡應當歸還文物才是。
Thumbnail
台灣x義大利x美國跨國團隊,聯手打造世界創舉!集結文藝復興時期24位大師、超過200幅名畫,全台灣最大規模的沉浸式體驗展「會動的文藝復興」開展囉! 直擊「會動的文藝復興」4大展區!📽史上最全文藝復興300年精華 第1區:走進文藝復興歷史長廊 加上影片、圖表、原寸複製畫及場景重現的展示手法
Thumbnail
台灣x義大利x美國跨國團隊,聯手打造世界創舉!集結文藝復興時期24位大師、超過200幅名畫,全台灣最大規模的沉浸式體驗展「會動的文藝復興」開展囉! 直擊「會動的文藝復興」4大展區!📽史上最全文藝復興300年精華 第1區:走進文藝復興歷史長廊 加上影片、圖表、原寸複製畫及場景重現的展示手法
Thumbnail
最近美國《時代雜誌》有一篇關於亞馬遜雨林消失速度的報導,引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數據指出,如果亞馬遜雨林的砍伐速率維持不變,到 2030 年,雨林面積的 27% 將會光禿無樹。
Thumbnail
最近美國《時代雜誌》有一篇關於亞馬遜雨林消失速度的報導,引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數據指出,如果亞馬遜雨林的砍伐速率維持不變,到 2030 年,雨林面積的 27% 將會光禿無樹。
Thumbnail
今年世界新聞攝影獎得主是加拿大攝影師布拉肯,得獎作品是加拿大甘露市寄宿學校的墓地。灰雲堆積的天空下,透過雲層破口而來的陽光照亮昔日學童埋骨之處,十字架上的衣服提醒觀者曾經的血肉之軀。山丘彼端的彩虹訴說一個既近又遠的故事。
Thumbnail
今年世界新聞攝影獎得主是加拿大攝影師布拉肯,得獎作品是加拿大甘露市寄宿學校的墓地。灰雲堆積的天空下,透過雲層破口而來的陽光照亮昔日學童埋骨之處,十字架上的衣服提醒觀者曾經的血肉之軀。山丘彼端的彩虹訴說一個既近又遠的故事。
Thumbnail
魁北克的普瓦松主教說,當今的天主教會是個去中心化的組織,但「第一民族透過他們的文化濾鏡來看,將教宗視為某種首領」,因此認為部落的領袖必須要和教會的領袖碰面。這個觀察奇怪之處在於,教宗是天主教會的領袖並無疑義,與原住民的文化濾鏡應該沒有什麼關係。
Thumbnail
魁北克的普瓦松主教說,當今的天主教會是個去中心化的組織,但「第一民族透過他們的文化濾鏡來看,將教宗視為某種首領」,因此認為部落的領袖必須要和教會的領袖碰面。這個觀察奇怪之處在於,教宗是天主教會的領袖並無疑義,與原住民的文化濾鏡應該沒有什麼關係。
Thumbnail
事件始於5月28日,一所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學校舊址上,被揭露葬有215具原住民孩童遺骸,引發加國輿論譁然。一來這些孩童的生前經歷,見證了加拿大強制同化原住民的黑暗過往,二來這些最小隻有三歲的遺骸,全都是未被登記在案的死亡黑數,足見所謂「寄宿學校」的不見天日。 然而回顧加拿大的言行,其似乎關心他國的人
Thumbnail
事件始於5月28日,一所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學校舊址上,被揭露葬有215具原住民孩童遺骸,引發加國輿論譁然。一來這些孩童的生前經歷,見證了加拿大強制同化原住民的黑暗過往,二來這些最小隻有三歲的遺骸,全都是未被登記在案的死亡黑數,足見所謂「寄宿學校」的不見天日。 然而回顧加拿大的言行,其似乎關心他國的人
Thumbnail
一名定居加拿大的匈牙利人投書報端寫道,即使是今天,西伯利亞還有許多原住民家庭被迫將孩子送往數百公里外的寄宿學校。孩子們在學校裡每週只有兩小時的母語課,其他所有一切課程和活動都使用俄語。扼殺年輕的語言使用者,是扼殺文化的最快途徑,這樣的悲劇正在俄羅斯聯邦境內上演。
Thumbnail
一名定居加拿大的匈牙利人投書報端寫道,即使是今天,西伯利亞還有許多原住民家庭被迫將孩子送往數百公里外的寄宿學校。孩子們在學校裡每週只有兩小時的母語課,其他所有一切課程和活動都使用俄語。扼殺年輕的語言使用者,是扼殺文化的最快途徑,這樣的悲劇正在俄羅斯聯邦境內上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