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中的設計管理議題

在我眼中的設計管理議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哈囉,朋友,今天想跟你聊聊一個月經文話題

假設有一個議題是設計管理,那設計公司的管理問題是不是全部都是設計管理議題?

​在我對「設計管理」這個議題粗淺的了解上,我先定義這個問題來自於這樣的想法:

「設計的產出該如何衡量價值?」

「設計師的產能是有辦法估算的嗎?」

假設你看到這邊也認同這兩個議題很難回答,那大概率也會覺得設計真的很難管理

好歹我也從產品經理轉行,經營了五六年設計公司,總結了一些想法

現在換我分享另外一個觀點,想跟你交流看看

首先我們要破解一個迷思,這是人腦之中的偏誤,害你對「設計」這件事情一開始就想歪了

讓我猜猜看,通常你跟一般人講到「設計」,其實想的是「幫我變出一些美麗的畫面」對不對?

大多數人心中的「設計」,幾乎等同於「視覺美感」的交付成果。

美感是主觀的,主觀感受是沒有辦法在量化行為上面被管理。

所以大多數人根據這個謬誤,會一路滑坡認為「設計是沒有辦法管理的」。

說實在的,不能怪你,也不能怪大多數的人,要怪就怪設計師自己。

畢竟一般大眾也經常在網路上看到「設計師」用美麗的畫面來宣傳自己的作品成果。

沒有為什麼,因為美麗的視覺畫面「最吸睛」,也是外行人一看就能感受的東西(我不是說一看就懂喔)。

你大概可以猜到我想講什麼了,「設計」真的不是「只有交付視覺美感」。

或者換句話說,設計不是「藝術」

可能有許多學習藝術的人,從事設計工作,也有設計師業餘有藝術創作的興趣

我想要表達的是,當真正專業的設計師在跟你討論設計時,其實是在討論「解決方案」。

只是因為人類的本能是「眼見為憑」,所以通常設計師必須練就一身視覺化表達抽象概念的技巧。

設計師的腦袋通常比較有彈性,擅長捕捉跳躍的抽象思維,將飄渺很難捉摸的思考模式,轉換成為不同領域需要的設計交付成果。

如果我在跟你談 UX 設計,我可能會提供你用戶情境描述(這是文字!),可能會提供你流程圖,可能會提供你資訊架構設計的文件(就是一堆框框圖!)

用戶體驗設計師,把抽象的服務體驗,透過觀察、同理、分析評估,轉換成為實際可操作的「解決方案流程」。

你想想,上面這段文字描述中,跟視覺美感有半個銅板的關係嗎?

具體到網路服務的介面互動上,可以是調整按鈕的文字描述,可以是調整圖片應該用什麼順序排列,可以是展示更多或是更少的訊息,甚至可以是網站動線的重新疏理。

許多時候,我們從事用戶體驗設計工作的人,跟家事清潔服務很像,當我們打開客戶的網站產品時,就像清潔服務人員到了年久荒廢未整理的房子一樣,每個角落都堆積了如山般的問題需要去處理,才有辦法換來乾淨、順暢、舒適的環境。

現在你應該可以理解,對用戶體驗設計師來說,他交付的是「如何讓使用者感受更舒適、簡單、好用」的解決方案了吧?

回到設計管理這件事情上來吧。

現在你已經理解,設計是交付一套解決方案。

那價值該如何衡量呢?聰明的你應該立刻就想到,解決方案的價值必須從「需求」來衡量。

一個亂糟糟的房子如果不整理,如果沒有人在意,好像也不會怎麼樣?

但如果一位新交往的男女朋友要來家裡了呢?這樣的骯髒形象真的可以接受嗎?

一個疊床架屋、動線混亂的網站或 APP 當然可以做生意。

但是這個生意想要放大的過程,不會浪費太多的行銷資源嗎?

我們試著想像一家餐廳,這個餐廳主廚對自己菜餚很有自信,但是店面骯髒、服務人員態度惡劣,門面看起來昏暗。

這樣的餐廳在考慮生意不好的原因時,是不是有更多的基本面需要處理,才能夠投入行銷資源來放大流量,招來陌生客戶?否則一來就嚇跑的客人,雖然證明你的行銷有產生效果(人有來啊),但是沒有促成轉換有什麼用呢?

在攬客成本不斷疊高的行銷環境中,如果不能讓一次性客戶變成回頭客,每位老闆撥打一下算盤都知道很虧。

所以設計這件事情要如何評估價值?

這事情要回歸到商業面來做評估。

如果一次性的客戶變成重複回訪的客戶,我們可以增加多少利潤?降低多少行銷成本?

這中間提昇的利潤以及降低的成本,就是設計應該要去幫助商業策略達成的目標。

所以無法評估設計的價值,是因為商業需求的價值根本沒有被好好的溝通。

我們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吧,設計師的產能是有辦法估算的嗎?

設計師又不是罐頭工廠,你估算他產能幹嘛?

真正要估算的是,設計師在多少單位時間內交付的解決方案,有沒有確實改善商業指標

從交付產生的價值,來回推設計師的價值,才是解決之道

如果上述的推論你也同意,我相信你也會認同,之所以無法估算設計價值,其實本質上是商業價值這件事情沒有經過好好的估算。

沒有價值的需求,當然不會產生有價值的設計

我今天討論這些會不會太兇了?

如果你也曾經在組織內煩惱過設計管理的價值如何述說,我也很想聽聽你的經驗

歡迎與我分享

avatar-img
獸群之心 / Soking的沙龍
82會員
47內容數
以一個資深網路產品設計師的眼光,討論網路思維、產品思維以及心理學如何幫助我們了解這個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其實在與客戶開顧問會議的時候,我常常會勸客戶不要輕易發動用戶研究,而是應該回歸到基本的問題定義,那就是我們現在希望解決產品發展過程的什麼問題? 我想透過這篇文章來思考整理,我對於用戶研究在什麼時機發動,對於產品服務的發展會是更明確的效益與用途。 從商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我通常會以這幾點作評估基礎...
前陣子我在回顧過去幾年合作過的企業,重新思考他們是在什麼情況下察覺自己需要尋找外部的體驗設計團隊協助,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疏理自己的觀點,也分享給你。 ​我發現可以用三個問題作為分析的角度,來評估這個議題...
先前在訓練我們家的新人 UX 設計師如何帶領客戶進行設計思考工作坊,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新鮮的嘗試,引導別人如何進行工作坊引導,這在語言與概念上有著遞迴的樂趣。 觀察我們家新人如何出包,與他一起覆盤的過程,也讓我建構了「原來這些概念需要特別提醒」的 Tips,因此本文想跟你分享我的觀察。
其實在與客戶開顧問會議的時候,我常常會勸客戶不要輕易發動用戶研究,而是應該回歸到基本的問題定義,那就是我們現在希望解決產品發展過程的什麼問題? 我想透過這篇文章來思考整理,我對於用戶研究在什麼時機發動,對於產品服務的發展會是更明確的效益與用途。 從商業發展的角度來看,我通常會以這幾點作評估基礎...
前陣子我在回顧過去幾年合作過的企業,重新思考他們是在什麼情況下察覺自己需要尋找外部的體驗設計團隊協助,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疏理自己的觀點,也分享給你。 ​我發現可以用三個問題作為分析的角度,來評估這個議題...
先前在訓練我們家的新人 UX 設計師如何帶領客戶進行設計思考工作坊,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新鮮的嘗試,引導別人如何進行工作坊引導,這在語言與概念上有著遞迴的樂趣。 觀察我們家新人如何出包,與他一起覆盤的過程,也讓我建構了「原來這些概念需要特別提醒」的 Tips,因此本文想跟你分享我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