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客問]在建立個人品牌之前的準備,如何兼顧生活與工作| 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答客問]在建立個人品牌之前的準備,如何兼顧生活與工作| 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是一位夥伴在留言中所提到的問題,我揣摩他的想法,再用更直白的話把這個問題講一遍:「白天工作那麼累了,回家還要再工作嗎?」

這是還沒離開目前工作之前,我們所需要思考的,而這個問題有兩個迷思。

首先,繼續工作會累這是沒錯,然而做不一樣的工作卻是休息。書上記載過去有位「新約聖經」的譯者名叫詹姆斯.莫法特,在工作時預備三張桌子,一張是拿來寫翻譯新約聖經使用,第二張則是拿來寫他的論文,第三張是用來寫他自己的小說使用。當他翻譯累了,就去寫小說,小說寫累了就去寫論文,這種工作法就是「莫法特休息法」,表面上看起來都是在工作,但實際上,卻是透過不同的工作內容的轉換,是可以讓自己保持新鮮,熱情的。所以當你在正職上班累了之後,再做「個人品牌」反而會讓你覺得是在休息,而它又跟第二個迷思有關了。


迷思二則是,我們在進行「個人品牌」的營造階段,仍然是用「僱工」心態去想這份新的工作,這是多數長期在職場思維被框架起來的結果,「僱工」是為人作嫁,工作所努力的收入是老闆扣除掉所有成本攤提,其他人的薪水等所得而成,大部份的薪水就這樣被拿走,就像你在幫大品牌iphone 代工一樣,所收到的費用當然比不上Apple自己賺的錢來得多,所以後續很多自有品牌的產生。當你作「個人品牌」時,你的目標會是我是「自僱者」,我的收入除了繳稅之外,都是自己的,這樣對你的「新工作」就有不同的期待,也有不同的想法,反而會讓你越有心思去思考未來可以怎麼作,不會讓你更累,取而代之的是興奮,幸福感。

最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在多次的文章的內容中提到,不要在離開工作之後再作個人品牌,一旦如此就無法遊刃有餘的經營,還會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來。當還有工作時,自己的進度掌握在自己手中,休息,忙,跟家人的精心時刻,都是有餘裕去安排的。所以不太需要擔心工作與生活的分配安排。

總之,還沒成為自僱者之前,能夠有充分的時間多做一些對未來有幫助的事情,會讓你有更大的動機去做,這樣不斷的堆疊個人品牌的能力,到最後才有可能把「新工作」真正的實踐。



臉書搜尋「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你發現不同的世界思維

avatar-img
心理師品牌孵化基地
147會員
179內容數
這是一個提供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 商業商業思維、品牌產出行銷策略的基地, 協助心理師與心理工作者完備自己的產品與服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如果我們只看台北、台中、高雄等大都市,治療諮商所的成立幾乎每幾年就大躍進的家數,真的會需要擔心當地的市場是否會有供過於求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市場飽和上,甚至小眾市場,都有可能遇到同樣類似的情形,需要某個服務或產品的人很少,所以會來消費的客戶便很少,無論我們如何花錢打廣告...
這幾天在跟學妹討論未來的時候,她提到現在那麼多心理師的市場中怎麼樣才能夠佔有一席之地,至少收入無虞。其實有兩個經常被忽略的思維是需要被提醒的因素左右著個人品牌未來能否展開: 趨勢思維以及市場思維...
本文重點: 1.需要接地氣的講座題目與內容 2.需要治療師的知名度 3.參加講座有如賭注 4難以建立信任成為客源
文章重點: 1. 守成,優化目前的課程內容 2. 進攻,開發新的商品
沒有想到過我「只會」做什麼,想到的是我「還能」做什麼! 社會思維有哪些? 站在客戶觀點,在機構都是客戶主動找上門,我們只要坐在辦公室裡,其他都不用擔心。但在進入社區上,這招已經不行了;和經營自己宛如一間公司,當自己離開機構了,就不會只是一個生產的工具了...
本篇重點: 1、「社團瘦身」的起心動念。 2、「社團瘦身」的方法。 3、「社團瘦身」後持續讓人加入的方法。
如果我們只看台北、台中、高雄等大都市,治療諮商所的成立幾乎每幾年就大躍進的家數,真的會需要擔心當地的市場是否會有供過於求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只發生在市場飽和上,甚至小眾市場,都有可能遇到同樣類似的情形,需要某個服務或產品的人很少,所以會來消費的客戶便很少,無論我們如何花錢打廣告...
這幾天在跟學妹討論未來的時候,她提到現在那麼多心理師的市場中怎麼樣才能夠佔有一席之地,至少收入無虞。其實有兩個經常被忽略的思維是需要被提醒的因素左右著個人品牌未來能否展開: 趨勢思維以及市場思維...
本文重點: 1.需要接地氣的講座題目與內容 2.需要治療師的知名度 3.參加講座有如賭注 4難以建立信任成為客源
文章重點: 1. 守成,優化目前的課程內容 2. 進攻,開發新的商品
沒有想到過我「只會」做什麼,想到的是我「還能」做什麼! 社會思維有哪些? 站在客戶觀點,在機構都是客戶主動找上門,我們只要坐在辦公室裡,其他都不用擔心。但在進入社區上,這招已經不行了;和經營自己宛如一間公司,當自己離開機構了,就不會只是一個生產的工具了...
本篇重點: 1、「社團瘦身」的起心動念。 2、「社團瘦身」的方法。 3、「社團瘦身」後持續讓人加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