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間隙是改變的契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你覺得生活一成不變嗎?
以前的我一直認為,不該追求安定。因為只要過得舒適安穩,就容易陷入一成不變,停止成長。學會讓心安靜下來後,才發現倒也未必。
安定跟求新求變其實不衝突,重點在心靈有沒有跟上。
當我讀到萬維鋼的「高手學習」一書中,提到「認知抑制解除」的概念,我才恍然大悟。
所謂「認知抑制」,指的是人會自動刻意忽略大量資訊,只注意到變化的一個傾向。而「認知抑制解除」,則是指聚焦在變化上的狀態被解開了。
旅行時體驗到的新奇,就是一種「認知抑制解除」。當你旅行到一個全新的地方,你會自然地開啟所有感官,盡可能地用全身心靈獲取外界資訊,所以即便只是小小散個步,也容易因收穫了大量感官資訊,心靈逕自感到滿足。隨意走進一間咖啡廳,享受午後時光,便有說不出的閒適與充實。
而看似一樣的日常,其中「安定」的風景,實際上皆有著細微的不同。
不旅行的生活,像是一場大家來找碴,要專注於發現細節,才能感受其樂趣。
那要怎麼發現那些細節呢?有個很簡單的好方法。專心走路。
通勤路上,陪小孩去上學的家長們,從校外的圍欄,靜靜看著孩子走進教室。
捷運上,乘客們各式各樣的形貌,與透過自己的眼睛或耳朵,進到小小手機裡,那意識所各自關注的事情。
下班後,嘗試走各種不同的路線回家,或是在以為熟悉的路口,去留意那不曾注意到的微小細節,像是店家招牌的設計、公園裡樹幹的形貌、經過路人的穿著。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什麼,每一刻都不停地在變動著。
仔細打開感官去接收這些細節,就會理解生活根本不曾「重複」。每天讀的書與前往的地方,都有無限的新發現。只是自己的大腦開啟了節能省電模式,把感官不必要使用的部分都關起來了。因為比較輕鬆。
原來感覺到不變的,是自己逐漸麻木的心。
打開觀察之眼,給自己的日常裡一點小小挑戰或冒險,生命就會從那間隙中,一點一點地改變。也許總有那麼一天,你能看見,那間隙中透出的微光,溫柔地灑落在你枯萎的心上。
2019.4 俄羅斯新西伯利亞
環遊這廣闊的世界,與每個有趣靈魂相遇, 搭上陌生人的便車,沙發衝浪到某人家裡, 或是在某個荒郊野外,睡在自己的帳篷裡。 窮遊所帶來的不是匱乏,而是惜福知足, 旅行的意義,是更認識自己, 帶著音樂,與世界溝通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久違了,心靈不受控的感覺。與內心的自己共處越久,便會有許多驚奇的發現。當一個表象的自我被建構,便私心希望它是凝固不變的。但那當然不可能,因為心是流動的,跟無常很像。但今天我又把心丟失了。
當假期結束,自由就到盡頭了嗎?過往的旅行,多是為了脫離原來生活的慣性。如今,更多是為了平衡與探索內心。
時間有限,念頭來去。在往台南的火車上,而不在桌前的寫作,感覺有種生澀的新鮮。4小時的車程,穿越的是距離,也是思緒的漂流。用手機鍵入文字,既無敲入鍵盤的快感,也無法一邊打開網頁搜尋靈感,只得側耳傾聽自己心底,正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徒手抓住幾個字句,描寫一點煙雨。
「三月過去了好幾周,世界開始有點熱。」突然懷念起阿妹的歌。2022第一季已來到尾聲,自己仍在規劃的軌道上嗎?最近為了達成情況,稍微感到焦頭爛額,仍得強迫自己停下來好好重新檢視。不單是數字本身,而是每件事情,此刻在心中對自己的意義與影響。
閱讀與寫作像是陪我長大,卻已許久不見的兒時玩伴。小學一年級時,便喜歡從學校的圖書室借書來看,那時迷上世界經典文學,即使無法全然讀懂,仍會試圖理解書中的世界。總印象深刻地記得,第一本借回來的小說:裘爾‧維納的《地底旅行》。
為何人要往高處去?經歷過人生各種意義的攀爬,終須下山返家。如旅,如流星。而我以為自己只是默默盼望,能多走一步平路是一步。特別在這樣的年代。卻又在一次次用雙腳實際攀登後,發現自己從未停止追逐著,那淡而有味的生活。
久違了,心靈不受控的感覺。與內心的自己共處越久,便會有許多驚奇的發現。當一個表象的自我被建構,便私心希望它是凝固不變的。但那當然不可能,因為心是流動的,跟無常很像。但今天我又把心丟失了。
當假期結束,自由就到盡頭了嗎?過往的旅行,多是為了脫離原來生活的慣性。如今,更多是為了平衡與探索內心。
時間有限,念頭來去。在往台南的火車上,而不在桌前的寫作,感覺有種生澀的新鮮。4小時的車程,穿越的是距離,也是思緒的漂流。用手機鍵入文字,既無敲入鍵盤的快感,也無法一邊打開網頁搜尋靈感,只得側耳傾聽自己心底,正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徒手抓住幾個字句,描寫一點煙雨。
「三月過去了好幾周,世界開始有點熱。」突然懷念起阿妹的歌。2022第一季已來到尾聲,自己仍在規劃的軌道上嗎?最近為了達成情況,稍微感到焦頭爛額,仍得強迫自己停下來好好重新檢視。不單是數字本身,而是每件事情,此刻在心中對自己的意義與影響。
閱讀與寫作像是陪我長大,卻已許久不見的兒時玩伴。小學一年級時,便喜歡從學校的圖書室借書來看,那時迷上世界經典文學,即使無法全然讀懂,仍會試圖理解書中的世界。總印象深刻地記得,第一本借回來的小說:裘爾‧維納的《地底旅行》。
為何人要往高處去?經歷過人生各種意義的攀爬,終須下山返家。如旅,如流星。而我以為自己只是默默盼望,能多走一步平路是一步。特別在這樣的年代。卻又在一次次用雙腳實際攀登後,發現自己從未停止追逐著,那淡而有味的生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人總是習慣待在舒適圈裡,享受熟悉的日常,但有時候,我們需要一些勇氣去打破這種穩定,讓生活多一點變化和驚喜。比如,每天上下班總是走同一條路,可以嘗試換一條新路,或許你會發現一些從未注意到的風景或有趣的店家。
Thumbnail
人生是持續停下來思考再重新開始。當然說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普世的準則。雖然活得不夠離經叛道,但也活得不夠循規蹈矩,這部分我有自知之明,必須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的人,一言不合就放暑假,看起來有多不理性。
Thumbnail
這外境包括了你身邊的人事物。以往,我們更認知的是心隨境轉,概念大約是著遭遇到了某些事情去讓自己的心適應,或用不同的角度去重新看待,幫助自己的心可以接納,讓心可以在不同的境遇時,有彈性的去換個角度思考接受。 這常常會給人感覺更像是一種安慰、開導人的說法,因為生命沒有產生太大的變化。
Thumbnail
生活上很多時候感到停滯不前,我們會萌生出是否該「跳脫舒適圈」的急迫感。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走了一條跟同儕不一樣的路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與眾不同。有時候以為進去一個很艱困的環境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自討苦吃。該怎麼評估新的選擇是否真的能幫助我們跳脫舒適圈,還是只是為跳而跳呢?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提到,人的思維往往陷入對過去身份的執著,同時將未來視為逃離當下的一種途徑。瞭解如何專注當下將有助於減輕內在的心理負擔。
《Look Again》這本書提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就是說我們人類的大腦,會對「不變化」的東西逐漸停止反應。 例如如果你每天上班的路線都一樣,下班的時間都一樣, 週末的娛樂都一樣,購物的習慣都一樣, 大腦就會開始對這些事情都失去反應。 也就是說,如果每天的場景都一樣
Thumbnail
前幾天,腦袋浮上了這句話:「要一直動,一直改變,才會有安定、安穩的生活。」   和原來我想的不一樣。我想要的是安定的生活,人生沒什麼大期望,之前想到「安定」,就是每天過一樣的日子,做一樣的事情,以為這樣就會有安定的生活了。   實際上不是的,因為外面都在動,如果自己不動的話,就會「被」動,跟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受到各種分心的因素影響,這使得我們的心靈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專注。 透過靜坐和冥想等方式,我們可以讓自己脫離外界的干擾,專注於內在的寧靜和平衡。這不僅有助於訓練我們的心靈,還能夠啟發我們大腦神經的新迴路,促進心智的放鬆和成長。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之旅,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
Thumbnail
生活總是在變化 學會適應,因為生活總是在變化。這句話彷彿是一面明亮的鏡子,映照出我們生命中無盡的轉變和挑戰。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適應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如同一條通往成功和幸福的階梯,需要我們不斷的摸索與學習。 無常的旅程 人生,就像一場無常的旅程,時而風和日麗,時而狂風暴雨。在這變化莫測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人總是習慣待在舒適圈裡,享受熟悉的日常,但有時候,我們需要一些勇氣去打破這種穩定,讓生活多一點變化和驚喜。比如,每天上下班總是走同一條路,可以嘗試換一條新路,或許你會發現一些從未注意到的風景或有趣的店家。
Thumbnail
人生是持續停下來思考再重新開始。當然說的是我自己的人生,不是普世的準則。雖然活得不夠離經叛道,但也活得不夠循規蹈矩,這部分我有自知之明,必須工作賺錢養活自己的人,一言不合就放暑假,看起來有多不理性。
Thumbnail
這外境包括了你身邊的人事物。以往,我們更認知的是心隨境轉,概念大約是著遭遇到了某些事情去讓自己的心適應,或用不同的角度去重新看待,幫助自己的心可以接納,讓心可以在不同的境遇時,有彈性的去換個角度思考接受。 這常常會給人感覺更像是一種安慰、開導人的說法,因為生命沒有產生太大的變化。
Thumbnail
生活上很多時候感到停滯不前,我們會萌生出是否該「跳脫舒適圈」的急迫感。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走了一條跟同儕不一樣的路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與眾不同。有時候以為進去一個很艱困的環境叫跳脫舒適圈,但可能只是自討苦吃。該怎麼評估新的選擇是否真的能幫助我們跳脫舒適圈,還是只是為跳而跳呢?
Thumbnail
《當下的力量》提到,人的思維往往陷入對過去身份的執著,同時將未來視為逃離當下的一種途徑。瞭解如何專注當下將有助於減輕內在的心理負擔。
《Look Again》這本書提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就是說我們人類的大腦,會對「不變化」的東西逐漸停止反應。 例如如果你每天上班的路線都一樣,下班的時間都一樣, 週末的娛樂都一樣,購物的習慣都一樣, 大腦就會開始對這些事情都失去反應。 也就是說,如果每天的場景都一樣
Thumbnail
前幾天,腦袋浮上了這句話:「要一直動,一直改變,才會有安定、安穩的生活。」   和原來我想的不一樣。我想要的是安定的生活,人生沒什麼大期望,之前想到「安定」,就是每天過一樣的日子,做一樣的事情,以為這樣就會有安定的生活了。   實際上不是的,因為外面都在動,如果自己不動的話,就會「被」動,跟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受到各種分心的因素影響,這使得我們的心靈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專注。 透過靜坐和冥想等方式,我們可以讓自己脫離外界的干擾,專注於內在的寧靜和平衡。這不僅有助於訓練我們的心靈,還能夠啟發我們大腦神經的新迴路,促進心智的放鬆和成長。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之旅,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
Thumbnail
生活總是在變化 學會適應,因為生活總是在變化。這句話彷彿是一面明亮的鏡子,映照出我們生命中無盡的轉變和挑戰。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適應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能力,如同一條通往成功和幸福的階梯,需要我們不斷的摸索與學習。 無常的旅程 人生,就像一場無常的旅程,時而風和日麗,時而狂風暴雨。在這變化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