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墨耘|遠距會議(7)・留白、邂逅、利他與從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是 線上口語表達讀書會 的四月場(固定於第三個禮拜日召開),兩位講者為這次分享訂下的目標是「避免贅詞」,記下一些心得,分享。


讓空白消弭贅詞,還得靠情緒

說到贅詞,多多少少在所難免,比較嚴重的情況是聽某個人說話,沒有刻意打開自己的偵錯天線,卻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接收到某種模式,已經到了令人焦躁慍怒的地步,以下是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
「⋯⋯的樣子。」
「嗯(拉長音)⋯⋯。」
「這樣子可以齁!」
雖然預告說要抓贅詞,我仍把心思投入在聆聽「內容」上,倒也未有扞格不入的感覺,整體來說是舒服、流暢的就行。
覆盤時,J提到贅詞的出現,很可能是因為想要保持說話不斷,於是那些原本可以留白的地方,被下意識地塞入一些詞彙。咱們應該調整心態,適時地停駐,也就是成語抑揚「」挫的藝術。於是話說回來,大家給第一位講者A的鼓勵,是表達時不要那麼「平」,可以放入更多情緒,有輕、有重、有起伏。
讓空白消弭贅詞,讓「頓」變得有意義,還得靠情緒。


讀書,是為了邂逅那一句話

至於A策展的內容是一本書,名曰《快速抓重點,過目不忘的閱讀術》。作者把書分為「快書」與「慢書」兩類,前者的特色是貫穿全書的線性要素很少,切入的點很多,多半是指商管書,我想。
讀快書,那就真的不必「逐字細讀」,我想起研究所期間,因為大量讀論文,最後自然而然衍生出一些攻略法,看頭看尾看綱要,看圖看表看數據之類的。
別老想著要讀透一本書,
讀書是為了邂逅那一句話或一個概念,就好。
作者這一席話,也呼應日本書評家 土井英司 於《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裡所提過的,商業書只要有一個小地方對讀者有幫助,其他全部派不上用場也沒關係;就像在挖礦,只要挖到鑽石,其他砂石都不重要


利他與從眾,敘說一段故事

另一位講者E帶來的資訊體量龐大,是關於一間公司上市櫃的流程。
眾人給的回饋是基於時間(不宜超過 15 分鐘)、受眾(大家背景資訊不一)的考量,建議格局不要做那麼大,可能從中單抓一個主題,用「故事」把它包裝地精彩就好。
以生活中的例子,去映射(類比)複雜的概念。
而素材這麼多,該怎麼挑選呢?不妨從「利他思維」、「從眾心理」做切入,應用在開場段,設法把想講的故事(主題)和聽者連結在一起,給他們埋一個續追的理由。

🌱 加入中書神經系統圍爐 👇
專題 #寫作的反思 與 #爐內真心話 連載中。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 👇
FacbookTwitterLiker SocialMattersMediumvocus 】
🌱 我的教學文與邀請連結 👇
≣ 註冊 noise.cash一起成為「噪咖」體驗社交金融
≣ 註冊 Presearch |一舉三得的 search to earn 使用心得
≣ 註冊 MEXC抹茶交易所走跳,兌現 OSMO 與擼羊毛
≣ 註冊 Potato從 Potato Media 學到三件事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23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書寫墨耘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22.6K會員
727內容數
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免費訂閱電子報 https://creatoreconomyimo.substack.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創作者經濟 IMO 的其他內容
這是個「分散式會議室」網絡;找到能填補空缺的優質休閒,以及更功利導向地使用手機。
凡會後必留下足跡、主張具體目標、更多凝聚向心力手段
⋯⋯從發想、製作、順過、呈現,可謂是一兼多顧,摸蜊仔兼洗褲。
聽書長知識,買書送愛心——公益讀書會。
一場線上說書交流會。會後,放下黑白框架,擁抱灰階思考。
這是個「分散式會議室」網絡;找到能填補空缺的優質休閒,以及更功利導向地使用手機。
凡會後必留下足跡、主張具體目標、更多凝聚向心力手段
⋯⋯從發想、製作、順過、呈現,可謂是一兼多顧,摸蜊仔兼洗褲。
聽書長知識,買書送愛心——公益讀書會。
一場線上說書交流會。會後,放下黑白框架,擁抱灰階思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寫短文是為了與有趣的想法邂逅,然後把有趣的想法在自己的腦中過一過。 讀書讀到一段有意思,如果沒有寫作,那留下的印象少, 其實跟沒讀書一樣。 而避免這樣徒勞無功的秘訣,就是利用山口拓郎說的,要將自己的意見「具體化」。
「啟發筆記」由「摘錄」+「 自由寫作 」兩個部分構成。 「摘錄」的部分是指你閱讀的「文章」「書本」上的原汁原味內容, 你需要將原文一字不漏照抄,以避免斷章取義或者轉述上出現落差。 而「自由寫作」則是你做完「摘錄」後, 馬上紀錄自己心中的想法, 抓住自己各種念頭, 用寫作讓他們現形成文字,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Thumbnail
作筆記,但千萬不要狂作筆記。這是在講啥?簡單說,如果真的想要讀懂一本書,至少讀懂一些,那筆記就是必要的行為。但整本書寫滿密密麻麻的筆記就沒必要,除非你是大學生,下個月要期中考。
Thumbnail
《深讀的技術》的作者秋滿吉彥從不喜歡閱讀,到作為長壽節目《用100分鐘了解名著》的製作人,以自身經驗帶領由開始讀書到步步走入深讀的世界。比起硬技巧分享,作者以他個人深讀過或有重大意義的書作例子,令技巧更具體。同時讀起來也容易有共鳴,然後開始行動。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刻把技巧用在了之後閱讀的兩本書中。
Thumbnail
沒有說閱讀一定要全神貫注。 沒有說一定要對書的內容充滿興趣才能閱讀。 看一會兒書,打一會兒盹,發一會兒呆,聽一會兒音樂。 享受思緒肆意地發散和收束、交錯和連結。
Thumbnail
閱讀書籍: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 書中提出四個盲點: 從頭到尾閱讀才算讀完 追求速度和數量,不注重效果 只看專業書,不看其他書 看完書沒有任何行動 這四項都是假觀念,只要書中的觀念能應用在生活中,就是有閱讀到書籍,並且,不必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看完,可以分多次觀看,長久的小進步大於突然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書評家土井英司,這本書探討有關於商業書籍如何閱讀,對於閱讀下的定義,是抱持著目標、並且能夠引發各種後續行動的閱讀,以下列出幾個書中觀念,有些加上我的一些心得
學習語言,大量輸入(input)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英語不要再捧著單字書從頭背到尾 試試看利用網路免費電子書、有聲書資源,無痛、短時間提升英語實力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寫短文是為了與有趣的想法邂逅,然後把有趣的想法在自己的腦中過一過。 讀書讀到一段有意思,如果沒有寫作,那留下的印象少, 其實跟沒讀書一樣。 而避免這樣徒勞無功的秘訣,就是利用山口拓郎說的,要將自己的意見「具體化」。
「啟發筆記」由「摘錄」+「 自由寫作 」兩個部分構成。 「摘錄」的部分是指你閱讀的「文章」「書本」上的原汁原味內容, 你需要將原文一字不漏照抄,以避免斷章取義或者轉述上出現落差。 而「自由寫作」則是你做完「摘錄」後, 馬上紀錄自己心中的想法, 抓住自己各種念頭, 用寫作讓他們現形成文字,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Thumbnail
作筆記,但千萬不要狂作筆記。這是在講啥?簡單說,如果真的想要讀懂一本書,至少讀懂一些,那筆記就是必要的行為。但整本書寫滿密密麻麻的筆記就沒必要,除非你是大學生,下個月要期中考。
Thumbnail
《深讀的技術》的作者秋滿吉彥從不喜歡閱讀,到作為長壽節目《用100分鐘了解名著》的製作人,以自身經驗帶領由開始讀書到步步走入深讀的世界。比起硬技巧分享,作者以他個人深讀過或有重大意義的書作例子,令技巧更具體。同時讀起來也容易有共鳴,然後開始行動。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刻把技巧用在了之後閱讀的兩本書中。
Thumbnail
沒有說閱讀一定要全神貫注。 沒有說一定要對書的內容充滿興趣才能閱讀。 看一會兒書,打一會兒盹,發一會兒呆,聽一會兒音樂。 享受思緒肆意地發散和收束、交錯和連結。
Thumbnail
閱讀書籍: 讀書變現的創作法則 書中提出四個盲點: 從頭到尾閱讀才算讀完 追求速度和數量,不注重效果 只看專業書,不看其他書 看完書沒有任何行動 這四項都是假觀念,只要書中的觀念能應用在生活中,就是有閱讀到書籍,並且,不必一定要花費大量時間一次看完,可以分多次觀看,長久的小進步大於突然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本書作者為書評家土井英司,這本書探討有關於商業書籍如何閱讀,對於閱讀下的定義,是抱持著目標、並且能夠引發各種後續行動的閱讀,以下列出幾個書中觀念,有些加上我的一些心得
學習語言,大量輸入(input)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英語不要再捧著單字書從頭背到尾 試試看利用網路免費電子書、有聲書資源,無痛、短時間提升英語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