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竹圍工作室二、三情事

更新於 2022/04/2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姚瑞中回憶,每當他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 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系列,蕭老師都義氣相挺買 個三、五十本贈與好友和相關單位,俠女精神、 上善若水,令後輩汗顏者眾,堪為台灣當代藝術 推手之典範。特別撰文懷念蕭老師。
撰文.攝影=姚瑞中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2期 | Cover Story:新北好手藝,過年當伴手)
姚瑞中在冰塊墓碑上鑿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
電,應作如是觀」,最後化為一攤水。
台灣自 1987 年解嚴後,歷經本土化論戰、台海危機、 總統民選等事件,逐漸往現代民主體制摸索前進,藝術 界也試圖打破社會規範、藝術體制、傳統美學。
當時「當代藝術」這四個字尚未出現,90 年代初期台灣 藝壇面臨了一個險峻狀態,1991 年股市衝到 12000 點, 當時畫廊產業興隆,但到了 1993 年本土化論戰後就崩盤 了,主要是藝術市場跟著股票泡沫化所導致,藝術家們 苦於缺乏空間展出,紛紛成立團體或在廢墟、替代空間 中尋找出路,作為全台首善之區的大台北陸續成立許多 以團體名義經營的替代空間,從「伊通公園」(1988)、 「二號公寓」(1989)、「新樂園」(1995)、「竹圍 工作室」(1995)、「在地實驗」(1995)到後來的「非 常廟」(1997)、「打開當代」(2001)等,藝術市場 寒冬漫漫,1996 年國藝會剛成立,但客觀環境是畢業即失業,更缺乏國際雙年展舞台,出國駐村機會也很少, 那是一個藝術環境尚待開發的時代。
1996 年我自空軍退伍後蟄居蘆洲,因無所事事、一心 創作,當時思考單打獨鬥無法長遠,於是號召北藝大第 八屆同學(大多是登山社成員)一起成立團體,因為住 在蘆洲長安街 162 巷後面有間慈惠堂,索性就叫「非常 廟」,剛好當時在三芝有一棟廢紡的偉新紡織廠(最早 由張力山作為創作基地),後來學弟在那裡做了一檔實 驗性展覽「交互・作用」,我們退伍剛好那批學弟要去 當兵,於是接手在 1997 年 3 月成立「非常廟」,招牌 寫在一塊爛木板貼在廢墟廠房門口,舉辦了首次聯展 「末世漫遊」,展覽反應還不錯,所以就繼續打游擊、 辦聯展。
在陶藝工作室電窯前祭拜。
與蕭老師結緣在 1997年8月「非常流」展覽
1997 年在竹圍工作室舉辦的「非常流」。
1995 年蕭麗虹與范姜明道、陳正勳等人成立了「竹圍工 作室」,除了專注陶藝創作之外,因為許多藝術家朋友 找不太到空間發表作品,因此熱於助人的蕭老師逐漸將 此地轉型為複合式藝文空間。
與蕭老師結緣是在 1997 年 8 月「非常流」展覽,參展藝 術家們於 8 月 3 日下午二點在陶藝工作室電窯前舉辦開 工大典,祭拜天地神鬼、燒紙錢給好兄弟,此展最大特 色在於所有作品最終都消逝於無形,我在冰塊墓碑上鑿 出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如露亦如 電,應作如是觀」。最後化為一攤水,之後於 8 月 17 日 中元節晚上「放水流」,用磚頭臨時搭建的「作品火葬 場」將展場內所有作品火化,劉時棟在外牆用紙貼了一 隻燃燒的浴火鳳凰,來自舊金山的 Rigo 97 用紙板做了 一台三輪車,內置長串鞭炮,火化時霹靂轟隆、響徹河 畔,做為整個普渡儀式之結尾。
非常廟跟竹圍工作室合辦展覽,獲得很大的啟發
展覽畢竟是一時的,結束「非常流」之後出國駐村多次, 一晃七、八年過去,期間研究全台灣藝術組織,發現團 體沒有據點、只打游擊是不會長久的,而且組織要不斷 換新血,這是生物界正常法則。
當年「非常廟」只是借牌,雖有團體名稱、但只能算個 空殼子,因為沒有實體空間可以累積能量,跟「竹圍工 作室」合辦展覽最大的啟發就是成立藝術空間,有了空 間才有籌碼,不同階段有不同客觀條件,會產生調整過 後的結構質變,若沒有當初的「非常流」或許就不會有 現在的「非常廟藝文空間」,而竹圍工作室與國際連接 的典範,也影響了許多後繼藝文空間朝國際交流以及專 題策展方向前進。
「非常流」展出全景。
藝術參與社會的豐碩成果
來自舊金山的Rigo 97 用紙板坐了一台三輪車,內置鞭炮燒掉做為結尾。
竹圍工作室似乎長期以來都跟「水」有著如影隨形的聯繫,除了淡水河畔地緣之利舉辦許多環境藝術之外,偶爾也有被水淹「泡湯」的經驗,其中最著名、且獲得2012年台新藝術大獎的長期耕在地水資源計畫,由總策展人吳瑪悧老師帶領「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下轄 五個子計畫,包括:
「樹梅坑溪早餐會」(社區居民)、「低碳都市村落: 流動博物館計畫」(淡江大學建築系)、「在地綠生活: 與植物有染」(竹圍國中)、「我校門前有小溪」(竹 圍國小)、「社區劇場」(社區居民與竹圍國小自強分 校)以及其他周邊活動。
各子題有一位主持人:黃瑞茂、容淑華、張惠莉、辛佩 津、蕭麗虹,在子題中參與的藝術家擔任引導者或教師 角色,透過立體化、生活化、過程化的細膩分享與互動, 充分示範藝術參與社會的良善動機與豐碩成果,付出心 血絕非熱衷奇觀化、節慶化、煙火化的長官所能理解。
陪伴台灣當代藝術發展,培養眾多藝術人才
亞洲文化協會台北分會執行長張元茜致詞感傷落淚。
隨著蕭麗虹老師 2021 年暑期於新加坡過世,陪伴台灣當 代藝術發展超過 26 年、培養眾多藝術家與藝術行政人才、連結國際相關藝術村交流的竹圍工作室在眾人惋惜 聲中於11月底落幕,放眼台灣,除了台北國際藝術村之 外應無其他私人單位可堪比擬,留下許多珍貴文化遺產 與美好記憶。
竹圍工作室所帶領的幾個研究案標榜「在地行動 / 國際 連結」,包括:「藝術創作與交流的磁場:全球藝術村 實例」(1999)、「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 國外案例彙編」(2003)、「超越:台灣全球藝動與機會」 (2013)、「Creative Environment _ TAIWAN」(2019) 等書, 皆打開了台灣國際藝壇視野。
記得 2018 年蕭老師出版「不良嗜好:收藏台灣藝術四十 年」,亞洲文化協會台北分會張元茜執行長邀請「北 三三」成員至家中介紹新書,蕭老師開著草綠色福斯金 龜車塞著一件作品運來給貴賓欣賞,打開一看十分驚 訝,居然是十幾年前典藏在下舊作《二粒一百》,當時才知道蕭老師默默收藏了一批台灣當代藝術精品,協助 許多年輕藝術家朝創作之路繼續挺進,甚為感佩,為了 妥善保存這批作品,蕭老師逝世前將 43 件作品贈予台北 市立美術館珍藏。
熱心公益、樂善好施、俠女精神、上善若水
其實蕭麗虹老師在 1987 年解嚴前後的台灣藝壇,以陶藝 裝置《來了,去了》入選 1988 年現代美術新展望、1992 年以《老梯子》獲得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大獎,她的斜槓人生除了藝術家身分之外,尚包括推動替代空間、收藏家、教育家、環境藝術推動者、藝術參與社會協作者、 閒置空間再利用催生者、藝術村營運者、作家等多重角色。
每當我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系列,蕭老師都義氣相挺買個三、五十本贈與親朋好友 或相關單位,希望敦促政府釋出更多閒置空間給藝術相 關產業使用,其熱心公益、樂善好施、俠女精神、上善 若水,三十年如一日,親力親為令後輩汗顏者眾,堪為 台灣當代藝術推手之典範也。
蕭麗虹老師2005 橫濱三年展與姚瑞中作品合影。(圖片提供=姚孟吟)
作 者 介 紹:姚瑞中
藝術家,專長為攝影、裝置及藝術理論,師大美術系兼任副教授。1969 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 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多次代表台灣參加世界各地藝術展覽。
《新北市文化》季刊42期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獲得本屆新北文化獎特殊貢獻獎的蕭麗虹藝術家, 陪伴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超過 26年,培養眾多藝術 家與藝術行政人才,2021年夏天於新加坡過世。 《新北市文化》季刊特別邀請和蕭老師工作數十年 的姚孟吟,描述她和蕭老師特殊的革命情感。 撰文=姚孟吟 照片提供=竹圍工作室.姚孟吟
    ——吳念真的多桑‧宋欣穎的幸福路上 為了尋找新北電影創作場景,本刊特別邀請固定在《放映週報》撰寫電影主題文章的彭湘,精選兩位在新北成長創作者的首部長片作品:吳念真筆下與鏡頭下的瑞芳小鎮,以及宋欣穎動畫世界裡的新莊都會,見證兩種新北面貌。 撰稿=彭湘 圖片提供=幸福路上映畫社 本文作者介紹:彭湘
    在廣告產業工作多年的導演盧建彰,經常從日常生活挖掘話題,製造驚喜。2017年發表廣告影片《下一個十年》,談起當時熱門的22K薪資話題,將場景拉到位在新莊的新北市國民運動中心拍攝,帶著觀眾思考人生,也為自己帶來意外的感悟。 受訪者.照片提供=盧建彰 採訪撰稿= Arya.S.H
    ——《新北市文化》季刊 專訪導演 口述=蔡銀娟 撰文=駱亭伶 照片提供=公共電視、台灣大哥大myVideo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新北市政府水利局高灘處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1期 | Cover Story:尋找新北創作場景) 受訪者介紹:蔡銀娟 消防工作潛藏許多危險,拍攝難度很高
    ——在地文化實踐專題 永和楫文社.不只是書店:2020 年在永和開幕的楫文社,是由陳冠宏與陳泓名兩位年輕人共同打造的新型態書店,不只專注推廣台灣在地作品,更舉辦各種交流活動,希望創造一個能承接住所有柔軟文學作品的地方,以氣氛溫馨、讓人感到自在而廣受觀迎。 撰文.照片提供=陳冠宏 幼苗茁壯長出果實
    作家張大春的姑父歐陽中石是中國知名書法家,每去北京,一定上門請益,從筆法、美學,聊到更抽象的「為什麼寫字」這種主題。張大春每日寫字已二十餘年,推崇廖雲宏、吳國豪、杜忠誥、薛平南、董陽孜等大書法家,但提及書法春聯,背後影響他最深遠的,定是這個人──他的父親。 文字.照片提供=新經典文化 書法=張大春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獲得本屆新北文化獎特殊貢獻獎的蕭麗虹藝術家, 陪伴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超過 26年,培養眾多藝術 家與藝術行政人才,2021年夏天於新加坡過世。 《新北市文化》季刊特別邀請和蕭老師工作數十年 的姚孟吟,描述她和蕭老師特殊的革命情感。 撰文=姚孟吟 照片提供=竹圍工作室.姚孟吟
    ——吳念真的多桑‧宋欣穎的幸福路上 為了尋找新北電影創作場景,本刊特別邀請固定在《放映週報》撰寫電影主題文章的彭湘,精選兩位在新北成長創作者的首部長片作品:吳念真筆下與鏡頭下的瑞芳小鎮,以及宋欣穎動畫世界裡的新莊都會,見證兩種新北面貌。 撰稿=彭湘 圖片提供=幸福路上映畫社 本文作者介紹:彭湘
    在廣告產業工作多年的導演盧建彰,經常從日常生活挖掘話題,製造驚喜。2017年發表廣告影片《下一個十年》,談起當時熱門的22K薪資話題,將場景拉到位在新莊的新北市國民運動中心拍攝,帶著觀眾思考人生,也為自己帶來意外的感悟。 受訪者.照片提供=盧建彰 採訪撰稿= Arya.S.H
    ——《新北市文化》季刊 專訪導演 口述=蔡銀娟 撰文=駱亭伶 照片提供=公共電視、台灣大哥大myVideo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新北市政府水利局高灘處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1期 | Cover Story:尋找新北創作場景) 受訪者介紹:蔡銀娟 消防工作潛藏許多危險,拍攝難度很高
    ——在地文化實踐專題 永和楫文社.不只是書店:2020 年在永和開幕的楫文社,是由陳冠宏與陳泓名兩位年輕人共同打造的新型態書店,不只專注推廣台灣在地作品,更舉辦各種交流活動,希望創造一個能承接住所有柔軟文學作品的地方,以氣氛溫馨、讓人感到自在而廣受觀迎。 撰文.照片提供=陳冠宏 幼苗茁壯長出果實
    作家張大春的姑父歐陽中石是中國知名書法家,每去北京,一定上門請益,從筆法、美學,聊到更抽象的「為什麼寫字」這種主題。張大春每日寫字已二十餘年,推崇廖雲宏、吳國豪、杜忠誥、薛平南、董陽孜等大書法家,但提及書法春聯,背後影響他最深遠的,定是這個人──他的父親。 文字.照片提供=新經典文化 書法=張大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說實在的,我對這位畫家的研究並不深入,只能依據平常的感受與想像,向大家分享我的觀點。能夠在台北市立美術館二樓舉辦回顧展的畫家,通常都是非常有名且具備一定分量的藝術家。 從佳里到台北,從台北到紐約 1972-1975年:藝專時期:許雨仁在藝術專科學校學習的階段。 1979年:首度個展發表:他在台
    Thumbnail
    雖然身為屏東文學工作者,我是直到去年的"屏東文學史"發表會後,大家到永勝五號相聚,才有機會和曾貴海醫師面對面聊上幾句。 當時有個音樂劇企劃,名稱暫定為<千尋萬年溪>,名稱來自已先走一步的郭漢辰老大2011所編的書。計畫將超過半世紀以來,萬年溪畔誕生的文人故事,包含李淑德、(故)汪乃文(音樂)、(故
    Thumbnail
    所謂台灣文學體制化,以1997年真理大學和2000年成功大學分別為即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高教系統設置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為開端。在此之前,能以台灣文學為研究的學者如前所述,多在清大中文。 除了許俊雅。
    Thumbnail
    顏水龍(1903.06.05日—1997.09.24)是臺灣老一輩知名畫家中極為突出的一位。顏水龍是臺灣邁向現代工藝及近代美術設計的奠基者與推動者,也是描繪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先驅者。
    Thumbnail
    陳顥仁以詩為磚塊,建構詩的島嶼建築誌,《坡上的見證者》見證城市中人們的所見與所愛。而林宇軒則以《心術》中的當代心靈回顧歷史人物與社會議題,「詩」作為一種心術,背後隱含著無數的徒勞。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但描述「中華商場」這一空間,更是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回憶」編織成故事,把自身的經驗和自身成長的孕育地融合在文中,將「個體」回憶轉變為「共同」回憶,依靠書寫對「生命」的反思以及重建讀者的「回憶」和抵禦「消失」。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建築與都市碩士,師事李蕭錕書法家的台灣新銳藝術家蕭志中,不侷限於文字書寫,將直觀圖像意念挪移的藝術創作,每每令感受跳脫框架的解構趣味。
    Thumbnail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組組長,也是東海大學美術系任兼助理教授薛燕玲策展的﹝台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先來參觀預展,印象非常之深刻。再次來到台中市國美館102展示廳,重新觀賞黃土水的雕塑精品。 黃土水 (1895-1930)被譽為 1910-1930 年代臺灣雕塑界唯一代表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說實在的,我對這位畫家的研究並不深入,只能依據平常的感受與想像,向大家分享我的觀點。能夠在台北市立美術館二樓舉辦回顧展的畫家,通常都是非常有名且具備一定分量的藝術家。 從佳里到台北,從台北到紐約 1972-1975年:藝專時期:許雨仁在藝術專科學校學習的階段。 1979年:首度個展發表:他在台
    Thumbnail
    雖然身為屏東文學工作者,我是直到去年的"屏東文學史"發表會後,大家到永勝五號相聚,才有機會和曾貴海醫師面對面聊上幾句。 當時有個音樂劇企劃,名稱暫定為<千尋萬年溪>,名稱來自已先走一步的郭漢辰老大2011所編的書。計畫將超過半世紀以來,萬年溪畔誕生的文人故事,包含李淑德、(故)汪乃文(音樂)、(故
    Thumbnail
    所謂台灣文學體制化,以1997年真理大學和2000年成功大學分別為即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在高教系統設置台灣文學相關系所為開端。在此之前,能以台灣文學為研究的學者如前所述,多在清大中文。 除了許俊雅。
    Thumbnail
    顏水龍(1903.06.05日—1997.09.24)是臺灣老一輩知名畫家中極為突出的一位。顏水龍是臺灣邁向現代工藝及近代美術設計的奠基者與推動者,也是描繪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先驅者。
    Thumbnail
    陳顥仁以詩為磚塊,建構詩的島嶼建築誌,《坡上的見證者》見證城市中人們的所見與所愛。而林宇軒則以《心術》中的當代心靈回顧歷史人物與社會議題,「詩」作為一種心術,背後隱含著無數的徒勞。
    Thumbnail
    《天橋上的魔術師》不但描述「中華商場」這一空間,更是聚焦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以「回憶」編織成故事,把自身的經驗和自身成長的孕育地融合在文中,將「個體」回憶轉變為「共同」回憶,依靠書寫對「生命」的反思以及重建讀者的「回憶」和抵禦「消失」。
    Thumbnail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早在2013年10月24日開館,一直到十年後,〔阿罩霧神遊天地——藝術・科技特展〕開展才一償夙願。僅對於比較有興趣的三位藝術家:陳庭詩及蕭勤兩位畫家的作品,以及董承濂以金工、音樂、光影、科技組合裝置駐足較久,也欣賞得比較仔細。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建築與都市碩士,師事李蕭錕書法家的台灣新銳藝術家蕭志中,不侷限於文字書寫,將直觀圖像意念挪移的藝術創作,每每令感受跳脫框架的解構趣味。
    Thumbnail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組組長,也是東海大學美術系任兼助理教授薛燕玲策展的﹝台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先來參觀預展,印象非常之深刻。再次來到台中市國美館102展示廳,重新觀賞黃土水的雕塑精品。 黃土水 (1895-1930)被譽為 1910-1930 年代臺灣雕塑界唯一代表
    Thumbnail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葉石濤 從日常生活被文字包圍切入,帶領觀眾進入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學發展史。由原住民的口傳文學開始,反應了島嶼及海帶來的自然生命經驗,再到殖民時代、反共時代的不屈意志,最後行至每個人都能放肆書寫的現代,共寫下一個文學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