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竹圍工作室二、三情事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姚瑞中回憶,每當他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 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系列,蕭老師都義氣相挺買 個三、五十本贈與好友和相關單位,俠女精神、 上善若水,令後輩汗顏者眾,堪為台灣當代藝術 推手之典範。特別撰文懷念蕭老師。

撰文.攝影=姚瑞中

(本文出自《新北市文化》季刊第42期 | Cover Story:新北好手藝,過年當伴手)

raw-image

台灣自 1987 年解嚴後,歷經本土化論戰、台海危機、 總統民選等事件,逐漸往現代民主體制摸索前進,藝術 界也試圖打破社會規範、藝術體制、傳統美學。

當時「當代藝術」這四個字尚未出現,90 年代初期台灣 藝壇面臨了一個險峻狀態,1991 年股市衝到 12000 點, 當時畫廊產業興隆,但到了 1993 年本土化論戰後就崩盤 了,主要是藝術市場跟著股票泡沫化所導致,藝術家們 苦於缺乏空間展出,紛紛成立團體或在廢墟、替代空間 中尋找出路,作為全台首善之區的大台北陸續成立許多 以團體名義經營的替代空間,從「伊通公園」(1988)、 「二號公寓」(1989)、「新樂園」(1995)、「竹圍 工作室」(1995)、「在地實驗」(1995)到後來的「非 常廟」(1997)、「打開當代」(2001)等,藝術市場 寒冬漫漫,1996 年國藝會剛成立,但客觀環境是畢業即失業,更缺乏國際雙年展舞台,出國駐村機會也很少, 那是一個藝術環境尚待開發的時代。

1996 年我自空軍退伍後蟄居蘆洲,因無所事事、一心 創作,當時思考單打獨鬥無法長遠,於是號召北藝大第 八屆同學(大多是登山社成員)一起成立團體,因為住 在蘆洲長安街 162 巷後面有間慈惠堂,索性就叫「非常 廟」,剛好當時在三芝有一棟廢紡的偉新紡織廠(最早 由張力山作為創作基地),後來學弟在那裡做了一檔實 驗性展覽「交互・作用」,我們退伍剛好那批學弟要去 當兵,於是接手在 1997 年 3 月成立「非常廟」,招牌 寫在一塊爛木板貼在廢墟廠房門口,舉辦了首次聯展 「末世漫遊」,展覽反應還不錯,所以就繼續打游擊、 辦聯展。

raw-image

與蕭老師結緣在 1997年8月「非常流」展覽

raw-image

1995 年蕭麗虹與范姜明道、陳正勳等人成立了「竹圍工 作室」,除了專注陶藝創作之外,因為許多藝術家朋友 找不太到空間發表作品,因此熱於助人的蕭老師逐漸將 此地轉型為複合式藝文空間。

與蕭老師結緣是在 1997 年 8 月「非常流」展覽,參展藝 術家們於 8 月 3 日下午二點在陶藝工作室電窯前舉辦開 工大典,祭拜天地神鬼、燒紙錢給好兄弟,此展最大特 色在於所有作品最終都消逝於無形,我在冰塊墓碑上鑿 出金剛經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如露亦如 電,應作如是觀」。最後化為一攤水,之後於 8 月 17 日 中元節晚上「放水流」,用磚頭臨時搭建的「作品火葬 場」將展場內所有作品火化,劉時棟在外牆用紙貼了一 隻燃燒的浴火鳳凰,來自舊金山的 Rigo 97 用紙板做了 一台三輪車,內置長串鞭炮,火化時霹靂轟隆、響徹河 畔,做為整個普渡儀式之結尾。

非常廟跟竹圍工作室合辦展覽,獲得很大的啟發

展覽畢竟是一時的,結束「非常流」之後出國駐村多次, 一晃七、八年過去,期間研究全台灣藝術組織,發現團 體沒有據點、只打游擊是不會長久的,而且組織要不斷 換新血,這是生物界正常法則。

當年「非常廟」只是借牌,雖有團體名稱、但只能算個 空殼子,因為沒有實體空間可以累積能量,跟「竹圍工 作室」合辦展覽最大的啟發就是成立藝術空間,有了空 間才有籌碼,不同階段有不同客觀條件,會產生調整過 後的結構質變,若沒有當初的「非常流」或許就不會有 現在的「非常廟藝文空間」,而竹圍工作室與國際連接 的典範,也影響了許多後繼藝文空間朝國際交流以及專 題策展方向前進。

raw-image

藝術參與社會的豐碩成果

raw-image

竹圍工作室似乎長期以來都跟「水」有著如影隨形的聯繫,除了淡水河畔地緣之利舉辦許多環境藝術之外,偶爾也有被水淹「泡湯」的經驗,其中最著名、且獲得2012年台新藝術大獎的長期耕在地水資源計畫,由總策展人吳瑪悧老師帶領「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下轄 五個子計畫,包括:

「樹梅坑溪早餐會」(社區居民)、「低碳都市村落: 流動博物館計畫」(淡江大學建築系)、「在地綠生活: 與植物有染」(竹圍國中)、「我校門前有小溪」(竹 圍國小)、「社區劇場」(社區居民與竹圍國小自強分 校)以及其他周邊活動。

各子題有一位主持人:黃瑞茂、容淑華、張惠莉、辛佩 津、蕭麗虹,在子題中參與的藝術家擔任引導者或教師 角色,透過立體化、生活化、過程化的細膩分享與互動, 充分示範藝術參與社會的良善動機與豐碩成果,付出心 血絕非熱衷奇觀化、節慶化、煙火化的長官所能理解。

陪伴台灣當代藝術發展,培養眾多藝術人才

raw-image

隨著蕭麗虹老師 2021 年暑期於新加坡過世,陪伴台灣當 代藝術發展超過 26 年、培養眾多藝術家與藝術行政人才、連結國際相關藝術村交流的竹圍工作室在眾人惋惜 聲中於11月底落幕,放眼台灣,除了台北國際藝術村之 外應無其他私人單位可堪比擬,留下許多珍貴文化遺產 與美好記憶。

竹圍工作室所帶領的幾個研究案標榜「在地行動 / 國際 連結」,包括:「藝術創作與交流的磁場:全球藝術村 實例」(1999)、「文化空間創意再造:閒置空間再利用 國外案例彙編」(2003)、「超越:台灣全球藝動與機會」 (2013)、「Creative Environment _ TAIWAN」(2019) 等書, 皆打開了台灣國際藝壇視野。

記得 2018 年蕭老師出版「不良嗜好:收藏台灣藝術四十 年」,亞洲文化協會台北分會張元茜執行長邀請「北 三三」成員至家中介紹新書,蕭老師開著草綠色福斯金 龜車塞著一件作品運來給貴賓欣賞,打開一看十分驚 訝,居然是十幾年前典藏在下舊作《二粒一百》,當時才知道蕭老師默默收藏了一批台灣當代藝術精品,協助 許多年輕藝術家朝創作之路繼續挺進,甚為感佩,為了 妥善保存這批作品,蕭老師逝世前將 43 件作品贈予台北 市立美術館珍藏。

熱心公益、樂善好施、俠女精神、上善若水

其實蕭麗虹老師在 1987 年解嚴前後的台灣藝壇,以陶藝 裝置《來了,去了》入選 1988 年現代美術新展望、1992 年以《老梯子》獲得台北現代美術雙年展大獎,她的斜槓人生除了藝術家身分之外,尚包括推動替代空間、收藏家、教育家、環境藝術推動者、藝術參與社會協作者、 閒置空間再利用催生者、藝術村營運者、作家等多重角色。

每當我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 系列,蕭老師都義氣相挺買個三、五十本贈與親朋好友 或相關單位,希望敦促政府釋出更多閒置空間給藝術相 關產業使用,其熱心公益、樂善好施、俠女精神、上善 若水,三十年如一日,親力親為令後輩汗顏者眾,堪為 台灣當代藝術推手之典範也。

raw-image


作 者 介 紹:姚瑞中

藝術家,專長為攝影、裝置及藝術理論,師大美術系兼任副教授。1969 年生於台灣台北,1994 年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畢業,多次代表台灣參加世界各地藝術展覽。



raw-image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 年6 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新北市文化》季刊官方網站

加入官方臉書粉絲團「讀新北 Reading Life」文章與活動訊息不漏接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北市文化季刊的沙龍
91會員
113內容數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5/02/06
汐止不僅是迅速集聚島內移民與城市化的縮影,小城歷史猶如《百年孤寂》中魔幻寫實篇章,承載政權更迭、產業變遷與家族興衰的交織記憶。一幢幢百年古厝,如同小說中的布恩迪亞家族,成為歲月的見證,繁華與衰落交錯成詩,故事如煙霧般飄散,卻又透過一次次水患,深深嵌入每一寸泥土中,訴說著隱藏在時間縫隙中的瑰麗與夢想。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11/07
新北市貢寮區的馬崗社區,是臺灣最東邊的小漁村,居住人口不到50人,近年卻因土地開發案議題,意外闖入大眾視野。憑著獨特的人文底蘊、漁港的自然資源與景觀,刺激觀光人潮前來朝聖,也吸引更多文史工作者匯聚於此,帶領在地居民與外地人從日常中欣賞不一樣的漁村文化。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2024/08/12
在淡水,有一群二度就業的媽媽們,走出家庭,導覽「淡水女路」,講述六個時代女性在淡水發光發熱的歷程。由李琪創辦的旅學堂,將旅行和女性歷史結合,陪伴在地的二度就業婦女,建立信心並與社會重新接軌,成為在地的導覽合作夥伴,創造了美麗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一、前言 這場演講早在楊斯棓醫師臉書一發文出來時就趕緊手刀報名,也會是我第四次與楊醫師見面與親臨現場聆聽台語七字仔,即便從去年龍顏講堂、利他跨年、唯賀講堂、愛瑞克在益品書屋的新書分享會,不同時間來聽聞台語詩也是有不一樣的韻味。
Thumbnail
一、前言 這場演講早在楊斯棓醫師臉書一發文出來時就趕緊手刀報名,也會是我第四次與楊醫師見面與親臨現場聆聽台語七字仔,即便從去年龍顏講堂、利他跨年、唯賀講堂、愛瑞克在益品書屋的新書分享會,不同時間來聽聞台語詩也是有不一樣的韻味。
Thumbnail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
Thumbnail
2020年,北師美術館辦了「不朽的青春—台灣美術再發現」展。那次展覽讓我認識好多過去完全不知道、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畫家。2021年底,北師美術館又辦了「光—台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以光為名,回應一百年前台灣文化協會的創立,透過藝術,呈現當時的人如何懷抱勇氣,追尋那份覺醒
Thumbnail
再高聳的建築終會隨著時間而垮下,但曾被層層牆壁所隔絕的密切關係呢,能重新建立起來嗎?孤獨、衰老、假訊息、傳染病、全球性的災難等等的這些,為什麼又能直接穿透牆壁,產生影響呢?
Thumbnail
再高聳的建築終會隨著時間而垮下,但曾被層層牆壁所隔絕的密切關係呢,能重新建立起來嗎?孤獨、衰老、假訊息、傳染病、全球性的災難等等的這些,為什麼又能直接穿透牆壁,產生影響呢?
Thumbnail
那天做了這樣的夢:我回到了世紀之交的台北,立刻明白我有機會重寫人生、改變歷史。然而我很快就茫然了:我該打電話給電視台,說九二一將有大地震,說將有一場叫SARS的瘟疫,然後還有一場更厲害的COVID-19?還是,我該設法警告福島核電廠小心海嘯?顯然,沒有人會理我。
Thumbnail
那天做了這樣的夢:我回到了世紀之交的台北,立刻明白我有機會重寫人生、改變歷史。然而我很快就茫然了:我該打電話給電視台,說九二一將有大地震,說將有一場叫SARS的瘟疫,然後還有一場更厲害的COVID-19?還是,我該設法警告福島核電廠小心海嘯?顯然,沒有人會理我。
Thumbnail
初春,日式房舍坐落在師大旁的巷裡,遠遠便可見其不同於街景的樸質,走訪其中自行投入票券箱,可換得一張明信片,屋內有傢俱有椅墊,隨處可坐。日式窗格遠望屋簷斜陽,不禁讓人想細究四季的光影,刻劃過多少歲月的餘韻。
Thumbnail
初春,日式房舍坐落在師大旁的巷裡,遠遠便可見其不同於街景的樸質,走訪其中自行投入票券箱,可換得一張明信片,屋內有傢俱有椅墊,隨處可坐。日式窗格遠望屋簷斜陽,不禁讓人想細究四季的光影,刻劃過多少歲月的餘韻。
Thumbnail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姚瑞中回憶,每當他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 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系列,蕭老師都義氣相挺買 個三、五十本贈與好友和相關單位,俠女精神、 上善若水,令後輩汗顏者眾,堪為台灣當代藝術 推手之典範。特別撰文懷念蕭老師。 撰文.攝影=姚瑞中 與蕭老師結緣在 1997年8月「非常流」展覽
Thumbnail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姚瑞中回憶,每當他出版「海市蜃樓:台灣閒置 公共設施抽樣踏查」系列,蕭老師都義氣相挺買 個三、五十本贈與好友和相關單位,俠女精神、 上善若水,令後輩汗顏者眾,堪為台灣當代藝術 推手之典範。特別撰文懷念蕭老師。 撰文.攝影=姚瑞中 與蕭老師結緣在 1997年8月「非常流」展覽
Thumbnail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獲得本屆新北文化獎特殊貢獻獎的蕭麗虹藝術家, 陪伴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超過 26年,培養眾多藝術 家與藝術行政人才,2021年夏天於新加坡過世。 《新北市文化》季刊特別邀請和蕭老師工作數十年 的姚孟吟,描述她和蕭老師特殊的革命情感。 撰文=姚孟吟 照片提供=竹圍工作室.姚孟吟
Thumbnail
——新北文化獎延伸報導 獲得本屆新北文化獎特殊貢獻獎的蕭麗虹藝術家, 陪伴台灣當代藝術發展超過 26年,培養眾多藝術 家與藝術行政人才,2021年夏天於新加坡過世。 《新北市文化》季刊特別邀請和蕭老師工作數十年 的姚孟吟,描述她和蕭老師特殊的革命情感。 撰文=姚孟吟 照片提供=竹圍工作室.姚孟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