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種方式認識毛姆:《Ashenden: Or the British Agent》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今日係世界閱讀日,為咗應節,要share下自己睇緊咩書;呢幾日我睇緊嘅係毛姆嘅《Ashenden: Or the British Agent》。

我係因為睇詹宏志先生嘅週三讀書會先至知道有呢本書。提起毛姆,佢最出名嘅就係《月亮與六便士》同《人性枷鎖》(尤其是前者,圖書館閒閒哋都有五六個唔同出版社嘅版本),但原來佢喺一戰時期係做過英國特務。詹先生發現,早年最優秀嘅間諜小說嘅作者,其實絕大部分都親身做過情報工作,原因可能因為間諜嘅工作方式隱密,無做過嘅人好難憑空想像;當然現代取得資訊嘅渠道不可同日而語,啲前情報員都紛紛出版回憶錄、心得,咁就唔使做過先識寫了。

本書仲未睇完,目前有一段我係特別深刻嘅,就係Ashenden嘅上司R要佢去對付一個喺印度帶領同胞對抗英政府嘅領袖Chandra Lal。R問Ashenden有無聽過呢個人?Ashenden答無,R瞬間黑面(毛姆寫:「佢覺得佢嘅下屬係應該要知晒佢想下屬知嘅嘢」,完全感覺到呢一刻佢身為打工仔嘅無奈)。Ashenden忍唔住講,其實Chandra有勇氣去對抗一整個大英帝國,令人印象深刻。R就講出一個上司通常會講嘅說話:「我係你就唔會擺咁多感情去睇呢件事。我哋嘅工作就係捉住佢之後殺咗佢。」國家嘅目標同個人嘅感覺往往未必一致,甚至其他間諜小說都有寫過,忠心為國效命嘅間諜因為形勢嘅轉變,可以一夜之間被國家視為敵人。詭譎多變嘅形勢同目標,人與人之間嘅衝突同互動,都係間諜小說好睇嘅地方。

剛啱見到網上有人提問,小說係杜撰嘅,會唔會將時間用嚟睇更有價值嘅書會好啲?小說誠然有虛構嘅情節,但仍然可以反映一個時代嘅面貌,同埋當時嘅人係點樣睇一件事,就好似上一段落提到嘅情節,可以反映出嗰個年代英國同印度之間嘅矛盾(以及可以超越時代嘅「下屬心聲」)。比起直接睇歷史書平舖直敘,以當時嘅小說作切入點,都不失為一個容易記憶同產生興趣嘅方法。

Ashenden唔同007,唔會有大量飛天、爆炸、左擁右抱嘅場面,如同另一位間諜小說大師勒卡雷所說,佢嘅名作《冷戰諜魂》(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係出緊job嗰時喺軚盤上面寫嘅,可見真實嘅間諜有時係可以幾咁無聊。但毛姆的確將啲人嘅對答反應寫得好睇(例如上面佢對R嘅形容)。呢本係我第一本毛姆,對於開拓咗新一個作家嘅領域覺得幾開心。

作者: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出版社:Otbebook Publishing
初版出版日期:1927年
電子書:KoboAmazon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翼雙飛的沙龍
6會員
21內容數
專題名稱的靈感來自求學時期要寫的「閱讀報告」。有些人勉為其難地完成這類功課後,餘生便不再閱讀,非常可惜。 傳播思想的媒介百花齊放,但文字仍然是效率相對高、門檻相對低的媒介,很多思想仍然只能用文字讀到。不讀書,錯失的東西太多了。 本專題並不嚴謹,只是分享一下看書的感受,希望令多一個人多讀一本書,推廣閱讀順便留個記錄。
翼雙飛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14
任何人在島上產生的視覺、聽覺、情緒及思考等腦電波,均會被一個名為記憶管理局的官方機構以腦波天線收集,在有需要時可以按程序調閱。由於每個人的雙眼都是監控攝錄機,尼歐市的犯罪率近乎零,而這個龐大的人類腦波資料庫也吸引了不少學者前來進行研究。
Thumbnail
2024/09/14
任何人在島上產生的視覺、聽覺、情緒及思考等腦電波,均會被一個名為記憶管理局的官方機構以腦波天線收集,在有需要時可以按程序調閱。由於每個人的雙眼都是監控攝錄機,尼歐市的犯罪率近乎零,而這個龐大的人類腦波資料庫也吸引了不少學者前來進行研究。
Thumbnail
2024/09/07
夜透紫因十分喜愛唐滌生原著的《再世紅梅記》,在多番觀賞之後,將她對一些情節的疑問以她筆下的這篇《再世紅梅之庵堂夜話》將解答「演」出來,而在短短萬多字裏,戲裏戲外皆是謎,令人目不暇給。至於冒業的《浮士德殺人事件》,則是今次我最喜歡的一篇......
Thumbnail
2024/09/07
夜透紫因十分喜愛唐滌生原著的《再世紅梅記》,在多番觀賞之後,將她對一些情節的疑問以她筆下的這篇《再世紅梅之庵堂夜話》將解答「演」出來,而在短短萬多字裏,戲裏戲外皆是謎,令人目不暇給。至於冒業的《浮士德殺人事件》,則是今次我最喜歡的一篇......
Thumbnail
2024/02/25
人為的地界可以在頃刻之間就敲定,但一方水土就如同生於其中的一方人一樣,人不能一夜之間從嬰兒變成大人,香港社會的建立、權力的衝突、文化的形成、思想的傳承,過程就更漫長,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了解香港人的由來,我們就必須用自己的視角去看香港如何成為香港。
Thumbnail
2024/02/25
人為的地界可以在頃刻之間就敲定,但一方水土就如同生於其中的一方人一樣,人不能一夜之間從嬰兒變成大人,香港社會的建立、權力的衝突、文化的形成、思想的傳承,過程就更漫長,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了解香港人的由來,我們就必須用自己的視角去看香港如何成為香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場進行中的閱讀旅程讓我體會到:懷抱與時俱進甚至超前時代的觀點書寫,不光是訴求政治正確避免責難,而是一種積極的創作態度。
Thumbnail
這場進行中的閱讀旅程讓我體會到:懷抱與時俱進甚至超前時代的觀點書寫,不光是訴求政治正確避免責難,而是一種積極的創作態度。
Thumbnail
買書有時候是這樣,就是你完全無法預料你會在何時買下一本你也沒想過要買的書。 但就是買了。 是這樣的,去年我正在為論文文獻資料傷透腦筋的時候(真的很傷腦筋,最近我找到一篇紐約大學的報告,裡面也提到相關研究非常少,顯然不是我不會找……),我有點自暴自棄的把放眼望去正好看見的寫作書都買進來(感謝上帝,當時
Thumbnail
買書有時候是這樣,就是你完全無法預料你會在何時買下一本你也沒想過要買的書。 但就是買了。 是這樣的,去年我正在為論文文獻資料傷透腦筋的時候(真的很傷腦筋,最近我找到一篇紐約大學的報告,裡面也提到相關研究非常少,顯然不是我不會找……),我有點自暴自棄的把放眼望去正好看見的寫作書都買進來(感謝上帝,當時
Thumbnail
覺得閱讀事一件蠻孤單的事情,看劇、聽音樂甚至出遊都可以與他人共享,而閱讀先不說難以與他人同步進行,每個人有感觸的部分都需要經過內化,比較難像戲劇那般被普遍的討論。所以讀墨這種以創作活絡的閱讀社群來鼓勵大家閱,同時利用類似等級打怪與收集限量徽章的遊戲方式增加使用者的參與意願都讓我感受出他們經營的用心。
Thumbnail
覺得閱讀事一件蠻孤單的事情,看劇、聽音樂甚至出遊都可以與他人共享,而閱讀先不說難以與他人同步進行,每個人有感觸的部分都需要經過內化,比較難像戲劇那般被普遍的討論。所以讀墨這種以創作活絡的閱讀社群來鼓勵大家閱,同時利用類似等級打怪與收集限量徽章的遊戲方式增加使用者的參與意願都讓我感受出他們經營的用心。
Thumbnail
這本《毛姆文學課》,則是毛姆在60歲時,因某天瞥見泰晤士報的訃告欄,有感而發的一本人生回顧片段總結錄,但毛姆說這本書即非自傳,也非回憶錄,也無意赤裸裸地袒露心跡,書中以其職業生涯與知識教育為兩大主軸,並穿插個人化的哲學思考。
Thumbnail
這本《毛姆文學課》,則是毛姆在60歲時,因某天瞥見泰晤士報的訃告欄,有感而發的一本人生回顧片段總結錄,但毛姆說這本書即非自傳,也非回憶錄,也無意赤裸裸地袒露心跡,書中以其職業生涯與知識教育為兩大主軸,並穿插個人化的哲學思考。
Thumbnail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 沒有信任的人心,是荒涼一片 By 約翰.勒卡雷 間諜 只是一種工作......一種只是少見一點,但注定寂寞的工作。
Thumbnail
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 沒有信任的人心,是荒涼一片 By 約翰.勒卡雷 間諜 只是一種工作......一種只是少見一點,但注定寂寞的工作。
Thumbnail
冷戰諜魂 – 所有都來自於信任,不論是愛亦或背叛 By John le Carre 約翰。勒卡雷 約翰。勒卡雷 原名大衛。康威爾 一個只要是熱愛間諜小說/懸疑小說(或是電影)的人肯定都聽過的名字 但如果你單純只以看間諜小說的心情去讀他的書 會錯失一些書中更為珍貴的特點 情節架構處處都是草蛇灰線
Thumbnail
冷戰諜魂 – 所有都來自於信任,不論是愛亦或背叛 By John le Carre 約翰。勒卡雷 約翰。勒卡雷 原名大衛。康威爾 一個只要是熱愛間諜小說/懸疑小說(或是電影)的人肯定都聽過的名字 但如果你單純只以看間諜小說的心情去讀他的書 會錯失一些書中更為珍貴的特點 情節架構處處都是草蛇灰線
Thumbnail
今日係世界閱讀日,為咗應節,要share下自己睇緊咩書;呢幾日我睇緊嘅係毛姆嘅《Ashenden: Or the British Agent》。
Thumbnail
今日係世界閱讀日,為咗應節,要share下自己睇緊咩書;呢幾日我睇緊嘅係毛姆嘅《Ashenden: Or the British Agent》。
Thumbnail
英國作家毛姆所寫的《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是許多愛書人都曾經閱讀過的經典,人們通常會把這本書定位為「討論理想與現實的文學作品」,長大後重讀此書才發現遠遠不只如此。
Thumbnail
英國作家毛姆所寫的《月亮和六便士》(The Moon and Sixpence)是許多愛書人都曾經閱讀過的經典,人們通常會把這本書定位為「討論理想與現實的文學作品」,長大後重讀此書才發現遠遠不只如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