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眼角膜,爸爸會找不到路回家?」器官協調師穿梭生死:轉念,賦予他人重生機會

更新於 2022/04/28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器官協調師廖麗鳳。
廖麗鳳在榮總工作三十年了,從一般外科轉到外科加護病房,再成為器官協調師,為器捐奔走的日子一眨眼竟也過了二十年。坐在器捐小組辦公室的褐色沙發上,廖麗鳳談起器捐的第一件事,不是身為協調師的辛苦、不是與病人間的情誼、也不是移植成功時,滿溢在胸口的成就感,而是她的夥伴,「器官捐贈是一個很大的團隊,我們有移植醫師、協調師、社工師、捐贈者、受贈者……要完成一次器捐,還要仰賴各院、各科室的協助,真的不是我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全台有 9941人等待器官移植,但 2019年捐贈人數僅有 375人,成功捐出的器官(心臟、肺臟、肝臟、腎臟等)有 491例,組織(眼角膜、皮膚、骨骼、血管等)有 766例,若捐出每一個器官、組織就能救回一名病患,那麼台灣還是有八千多人仍在生死邊緣等待。

為什麼器官捐贈這麼困難?

廖麗鳳說:「要讓他們在痛失家人時了解器捐,為離開的人做出決定,本來就不是簡單的事。」
在死亡面前,多數人還是放不下也捨不得。而這正是器官協調師存在的目的,他們必須去溝通、去協調,成為病人、家屬、醫院、檢察官等各單位的橋樑。「雖然有時很複雜、有很多情緒,但這是好事、善行,值得我們花很多時間去溝通。」

當捐贈者出現
就必須與死神搶時間

協調師要先評估病患狀態,取得主治醫師同意,和社工師一起與家屬溝通病情、器捐意願,同時了解家屬和病人的期待與想法,若達成共識,接下來是啟動一連串與時間賽跑的流程。
他們要安排病人到各科室檢驗、接受神經內外科兩次腦死判定、進入登錄系統分配器官、評估受贈者狀態、通知各家醫院受贈者,最後才有機會正式進入開刀房進行移植,若捐贈病人是意外死亡,還得另外找檢察官相驗,確認死因,開立同意書,器捐流程才能順利進行。器官摘除後,受贈者若分散在全台各地,出動飛機、直升機、高鐵運送器官更是常有的事。
這一連串環環相扣的工作,亟需團隊配合、協助,快的話只需八到十二小時,長也可拖到兩至三天。而過程拉的的時間愈長,對捐贈或受贈者而言就愈不利。器官捐贈是在跟死神搶時間。

最困難的
是讓家屬在悲痛之際
做出不同的決定

要讓家屬明白器捐的理念,讓他們與病人同時放下罣礙,幫助心愛的家人遺愛人間。
協調師面臨的狀況,有時是家屬捨不得病患再受皮肉痛,以為大體會因此而支離破碎;有時是家屬認同了器捐,卻無法確認病患的意願,害怕替病患做出決定;有時也可能是家屬、病人都達成共識,身旁的親戚、朋友卻不贊成。
要如何溝通,讓事情圓滿,生死相安,考驗著器官協調師的智慧。
「我常和家屬一起回想病患的一生,他是不是個很棒的人?很喜歡幫助別人?」這樣的真心關懷和陪伴,才能卸下家屬的心防。在死亡即將到來的那刻,協調師不是覬覦器官的禿鷹,他們求的只是讓病人善終,讓家屬沒有遺憾,期待無數等待移植名單裡能至少有一個人,獲得重新活下去的機會。
他們日日夜夜站在生與死的交界處,只盼每一個人在生命的最後能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協調師隨時 on call
忙起來三天三夜不能回家

器官協調師是個隨時 on call的職業,不分日夜、平假日,只要鈴聲響起,就得隨時警戒,他們身上背負的是臨終病患的大愛,以及等待移植病患的一線生機,壓力、責任常壓得人喘不過氣。
「在生死面前,分秒必爭,早期人很少,做起來會很挫折……」從前,沒有團隊的後援,她常常一人扛起所有工作,一忙起來就三天三夜不能回家,有時好不容易一切都就緒了,捐贈者家屬卻在最後一刻捨不得、檢察官相驗時出了狀況,或是移植手術失敗了,有太多太多沮喪的時刻。「所以我都會跟移植成功的病人說:『要好好珍惜這個緣份』。」
器官捐贈講求的是天時地利人和。而器官協調師的任務,是用盡一切方法讓事情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現在,她為所有事情建立了完整的 SOP,製作一整本的教學手冊,讓一切變得有所依循。廖麗鳳苦笑:「不然以前沒人教,遇到事只能硬著頭皮想辦法解決。」

經手過三百件個案
印象最深是個六歲女孩

那個孩子是水腦症,從其他醫院被轉介到北榮,父母已經了解孩子回不來了,也有器捐的意願,但不知道為什麼,女孩的腦死判定卻一直過不了。
廖麗鳳當時在想,一個六歲的女孩會有什麼放不下的事?是不是還有心願沒完成?她忽然想起了自己的女兒。
六歲,是正準備成為國小生的年紀,女孩如果還能健康活著,很快就成參加幼兒園的畢業典禮,想到這裡,廖麗鳳向女孩的爸媽提議,為女孩在醫院辦一場只屬於她的畢業典禮。
廖麗鳳和病房護理師、社工師一起布置了病房,讓主治醫師擔任幼兒園園長,她還特地拿了自己孩子的畢業小熊,送給躺在病床上的女孩,告訴她:「妳好棒,畢業囉,可以當個神氣的一年級了。」畢業典禮結束後,女孩的腦死判定便過了。
這是巧合嗎?還是女孩真的因此放下了?廖麗鳳永遠不會知道答案,但這是她身為器官協調師,必須為捐贈者與家屬做的。每每想起這個孩子,同樣身為母親的她總有許多的不捨,

她常說:棺材裝的不是老人,而是死人

在醫院這麼多年,廖麗鳳看待生死的方式已經變得坦然,這是所有人會遇上的課題,無常哪天會來?誰也說不準,我們只能盡早做好準備。
照顧好自己的健康,珍惜每一個活著的當下,真的要離開那天,才有機會考慮器捐、延續大愛。她總覺得,在生命的盡頭,器捐是種善的循環。
「也許哪天走在路上,家人的器官就在某個人身上……」轉念兩個字,說起來簡單,但要做到真的很難。在最後一刻,若能打開心裡的結,讓心愛的人用不同的方式繼續活著,這就是人在死亡面前所能做到最偉大的事了。

器官協調師大哉問

1. 器官協調師必須有什麼特質?如何入行?

廖麗鳳認為,每份工作都有它的辛苦之處,不管進了什麼行業,既然選擇了,就該去熱愛它。而身為器官協調師,最需要具備的特質是對生命的熱情,這是這份工作持續下去的動力,如果最生命沒有熱情,會很辛苦。
若想要入行,台灣教育學程裡並沒有類似的科系,需要先進入醫院體制,找尋附有器官移植組織的單位,才有機會接觸器捐。未來,台灣也許可效仿西班牙,由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負責訓練養成,讓醫師、社工師、護理師都有機會投入。

2. 器官協調師和一般護理師的差別?

廖麗鳳說,最大的差別在於跟病患有了更多的連結,以前在一般外科,病人康復了、出院了,通常就不會再有交集。但器官協調師需要與移植成功者有很多後續追蹤,要監測受贈者有沒有乖乖吃藥,會比較麻煩,但也是感動和成就感的來源。

3. 臨床上,一般人對器捐最常有的誤解?

很多人基於宗教信仰,會對器捐有很多的擔憂和抗拒,例如把眼角膜捐出來,家人就會找不到回家的路,或是捐出骨骼,大體就會扭曲變形,但身為器官協調師,會努力在當中取得平衡,「如果擔心家人找不到路回家,我們可以只捐一隻眼睛,捐出骨頭,醫師也絕對會修復成原來的模樣。」
和小鳳姐見面那天,她就像《生死接線員》裡的梅青青,忙碌、冷靜、果斷卻又溫暖。身為日夜站在生死邊緣的協調師,她背負著旁人難以想像的責任和壓力。就如同她和我說的,器捐求的從來就不是捐或不捐這種非黑即白的答案,他們要做的是讓一切圓滿,讓生者和死者相安,永無遺憾。
    avatar-img
    6會員
    16內容數
    先據實以告。 1. 在接觸採訪前,我曾懷疑自己討厭人類 2. 至今仍不習慣被稱做記者 3. 如果硬是要為一切下個註解,那我大概是有社交恐懼症狀的,聽故事並說故事的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琬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死亡面前,除了悲傷,我們還能有什麼選擇? 侯秀賢在孕期就知道可暘有心臟病,但孩子是唐氏兒,卻是出生後才知道的事情。還好,在巨大的不安與恐慌過後,她還是立刻就愛上了這個孩子。後來,可暘在兩歲時的一場手術後離世,侯秀賢整個人也像是碎了,她最寶貝的小兒子就要離開了。她該怎麼做?她決定捐出可暘的眼角膜。
    在死亡面前,除了悲傷,我們還能有什麼選擇? 可暘是叢天龍的第三個兒子,兩歲那年,在一場心臟手術後離開人世,叢天龍決定捐出可暘的眼角膜。在失去孩子的當下,要做出器捐的決定並不容易,但對他來說,孩子離開,做父母的都有私心,他的私心是希望可暘活下去,但如果事情無法扭轉,或許該做的是讓可暘用不同的方式繼續活
    宜蘭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有個花白頭髮的身影吸引眾人的目光。他是張焰灶,今年 91歲了,是宜蘭大學創校以來年紀最大的畢業生。那天,他穿著寬鬆的學士服,站在台上,從校長手中接過敬業樂群獎的時候,台下閃爍的鎂光燈和掌聲不斷,他看起來有點緊張。張焰灶小時候家境不好,國小畢業被迫中斷學業,15歲就得擔起養家責任
    路邊攤,本名徐毅涵,是個專寫鬼故事的作家,PTT媽佛版的熱門版主。2006年,路邊攤迷上當時很流行的便利商店口袋書,看著看著,便興起自己也來寫寫看的念頭,將作品分享到「台灣論壇」,意外受到歡迎,不知不覺累積了大量讀者。隔年,才剛滿 19歲,就出版了第一本口袋書《黑色手機》。
    徐文良一無所有。當時年輕氣盛的他,總是沉不住氣,照他的說法是「遇到不公不義的事會挺身而出」,但看在家人的眼裡,那就只是喝酒、賭博、打架鬧事,他手臂上的刺青像是這段記憶的烙印。「到最後沒錢,家裡的人也不認我,自己一個會跑去海邊,想不開。」想不開,這三個字他說得輕描淡寫,讓聽的人幾乎感受不到絕望的負荷。
    林立青 35 歲了。從大學畢業那年起,他進了工地,成為監工,十多年的歲月一晃眼就這麼過去。當年那個二十幾歲的毛頭小子,連師傅、工人都管不動,如今卻用最真實的文字,寫下無數個悲傷卻又殘忍的勞動者故事。林立青只有一個最簡單,也最巨大的夢想。他要更多人看見這社會上千萬個拚了命只想好好活著的底層勞動者。
    在死亡面前,除了悲傷,我們還能有什麼選擇? 侯秀賢在孕期就知道可暘有心臟病,但孩子是唐氏兒,卻是出生後才知道的事情。還好,在巨大的不安與恐慌過後,她還是立刻就愛上了這個孩子。後來,可暘在兩歲時的一場手術後離世,侯秀賢整個人也像是碎了,她最寶貝的小兒子就要離開了。她該怎麼做?她決定捐出可暘的眼角膜。
    在死亡面前,除了悲傷,我們還能有什麼選擇? 可暘是叢天龍的第三個兒子,兩歲那年,在一場心臟手術後離開人世,叢天龍決定捐出可暘的眼角膜。在失去孩子的當下,要做出器捐的決定並不容易,但對他來說,孩子離開,做父母的都有私心,他的私心是希望可暘活下去,但如果事情無法扭轉,或許該做的是讓可暘用不同的方式繼續活
    宜蘭大學的畢業典禮上,有個花白頭髮的身影吸引眾人的目光。他是張焰灶,今年 91歲了,是宜蘭大學創校以來年紀最大的畢業生。那天,他穿著寬鬆的學士服,站在台上,從校長手中接過敬業樂群獎的時候,台下閃爍的鎂光燈和掌聲不斷,他看起來有點緊張。張焰灶小時候家境不好,國小畢業被迫中斷學業,15歲就得擔起養家責任
    路邊攤,本名徐毅涵,是個專寫鬼故事的作家,PTT媽佛版的熱門版主。2006年,路邊攤迷上當時很流行的便利商店口袋書,看著看著,便興起自己也來寫寫看的念頭,將作品分享到「台灣論壇」,意外受到歡迎,不知不覺累積了大量讀者。隔年,才剛滿 19歲,就出版了第一本口袋書《黑色手機》。
    徐文良一無所有。當時年輕氣盛的他,總是沉不住氣,照他的說法是「遇到不公不義的事會挺身而出」,但看在家人的眼裡,那就只是喝酒、賭博、打架鬧事,他手臂上的刺青像是這段記憶的烙印。「到最後沒錢,家裡的人也不認我,自己一個會跑去海邊,想不開。」想不開,這三個字他說得輕描淡寫,讓聽的人幾乎感受不到絕望的負荷。
    林立青 35 歲了。從大學畢業那年起,他進了工地,成為監工,十多年的歲月一晃眼就這麼過去。當年那個二十幾歲的毛頭小子,連師傅、工人都管不動,如今卻用最真實的文字,寫下無數個悲傷卻又殘忍的勞動者故事。林立青只有一個最簡單,也最巨大的夢想。他要更多人看見這社會上千萬個拚了命只想好好活著的底層勞動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委員的藍裙子一條4700元 2023年54%慈善支出幫助台灣 捐款用途五選一,選了就不會流用 (靜思)精舍只有花蓮有 各地的靜思堂是聚會所也是避難所 從1969起,就建立訪視、評估、救助制度 好想要「濟貧雷達」 助念不收費、骨髓移植只收健保不補助的部分 60%的捐款人每個月捐50-100元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在加護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的真實經歷,描述了她在救護過程中遇到的病人及其家庭的故事。文章突顯了病人的勇氣與樂觀,即使在重病中,依然關心他人,展現了生命的珍貴與人性的美好。這些故事讓作者深刻體會到珍惜每一刻的重要性,並反映了醫療人員的情感付出。適合對醫療、護理或人性故事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有一位先生,在媽媽的鼓勵與支持下做了骨髓捐贈,因為媽媽說,沒救到弟弟,也許可以救別人。原來,這位先生的弟弟十九二十歲就得到白血病,病情來勢洶洶,等不到他做捐贈骨髓就撒手人寰,讓他心裡有一道遺憾。當這位先生得知有機會做血液建檔,甚至後來的配對成功,他義無反顧救人,因為這是一份來不及的愛,這一份愛能救別
    Thumbnail
    生命很美,卻如此地脆弱。「明天跟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這句話提醒我們要好好珍惜當下,經常創造屬於自己與所愛之人的珍貴時刻與回憶。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器官捐贈」,也分別對之有不一樣的看法與做法。它是一種極具奉獻精神的大愛行為,能夠為急需新器官的人帶來新的生存機會。當人的身體漸漸老化,有一些慢性病或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每次在第一堂課開始,學員先不做自我介紹而是由其他學員彼此看著彼此的穿著和舉止,猜猜對方是何方人物?我也會默默地在旁觀察學生。方冠雅一上台給我的印象是沈穩中帶一點嚴肅,當謎底揭曉,告訴大家她在一個NGO單位工作,「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擔任研究員,大家都為之震撼
    Thumbnail
    這輩子好像還很長,當人到底值得不值得我真的不知道,但是只要想到醫院裡有著那麼多人飽受身體和心理的疼痛,我就好怕,好想現在就去當一粒灰塵......
    Thumbnail
    今天是入院的第一天。 想跟大家分享我為什麼決定要捐腎給媽媽。
    Thumbnail
    跟一位照服員在討論癌末個案,經驗上這樣的個案通常會有心裡不接受及身體病痛難忍的問題,並不好照顧。 照服員:其實這個個案很好照顧,因為他什麼事都自己來,有一些事我想幫他忙,他都 說不用,然後自己因為要做某些動作而滿頭大汗,氣喘如牛,甚至會因為自己做不來而 掉眼淚。 有時候我看不下去了,主動要去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委員的藍裙子一條4700元 2023年54%慈善支出幫助台灣 捐款用途五選一,選了就不會流用 (靜思)精舍只有花蓮有 各地的靜思堂是聚會所也是避難所 從1969起,就建立訪視、評估、救助制度 好想要「濟貧雷達」 助念不收費、骨髓移植只收健保不補助的部分 60%的捐款人每個月捐50-100元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在加護病房工作的護理人員的真實經歷,描述了她在救護過程中遇到的病人及其家庭的故事。文章突顯了病人的勇氣與樂觀,即使在重病中,依然關心他人,展現了生命的珍貴與人性的美好。這些故事讓作者深刻體會到珍惜每一刻的重要性,並反映了醫療人員的情感付出。適合對醫療、護理或人性故事感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有一位先生,在媽媽的鼓勵與支持下做了骨髓捐贈,因為媽媽說,沒救到弟弟,也許可以救別人。原來,這位先生的弟弟十九二十歲就得到白血病,病情來勢洶洶,等不到他做捐贈骨髓就撒手人寰,讓他心裡有一道遺憾。當這位先生得知有機會做血液建檔,甚至後來的配對成功,他義無反顧救人,因為這是一份來不及的愛,這一份愛能救別
    Thumbnail
    生命很美,卻如此地脆弱。「明天跟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這句話提醒我們要好好珍惜當下,經常創造屬於自己與所愛之人的珍貴時刻與回憶。 相信許多人都聽過「器官捐贈」,也分別對之有不一樣的看法與做法。它是一種極具奉獻精神的大愛行為,能夠為急需新器官的人帶來新的生存機會。當人的身體漸漸老化,有一些慢性病或
    Thumbnail
    講到臨終你可能會想到遺囑、遺產等關鍵字,但臨終照顧卻鮮少有人提及。當親友即將離開人世,站在病床前的家人能對病人做的遠比護理人員能做的還多。以6大步驟來提供臨終照護,包括同理病人的心理和需求、說話、傾聽、翻身、滋潤口腔、給予宗教的力量。
    Thumbnail
    每次在第一堂課開始,學員先不做自我介紹而是由其他學員彼此看著彼此的穿著和舉止,猜猜對方是何方人物?我也會默默地在旁觀察學生。方冠雅一上台給我的印象是沈穩中帶一點嚴肅,當謎底揭曉,告訴大家她在一個NGO單位工作,「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擔任研究員,大家都為之震撼
    Thumbnail
    這輩子好像還很長,當人到底值得不值得我真的不知道,但是只要想到醫院裡有著那麼多人飽受身體和心理的疼痛,我就好怕,好想現在就去當一粒灰塵......
    Thumbnail
    今天是入院的第一天。 想跟大家分享我為什麼決定要捐腎給媽媽。
    Thumbnail
    跟一位照服員在討論癌末個案,經驗上這樣的個案通常會有心裡不接受及身體病痛難忍的問題,並不好照顧。 照服員:其實這個個案很好照顧,因為他什麼事都自己來,有一些事我想幫他忙,他都 說不用,然後自己因為要做某些動作而滿頭大汗,氣喘如牛,甚至會因為自己做不來而 掉眼淚。 有時候我看不下去了,主動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