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屬

含有「家屬」共 16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要是有讀過書,老師一定有說過孟母三遷的故事,為了讀書環境到處找尋適合的定居處。 環境,還真的會影響人的思考、心智非常深遠,我所要說的故事,是關於一個尋醫的遠征故事,我們也真的來到了第三遷。 先說說我自己的背景,我是一位老師,從小,我就嚮往著當一位好老師,聽起來是不是就像是童年小孩那種白日夢呢?沒
「同理心」不是萬靈丹,但陳志金醫師的《ICU重症醫療現場》裡,描繪了許多利用換位思考解圍的經驗。本文是我的讀後感,透過書中經驗分享,真實感受到同理心在醫療場域的實踐,不只是一句空泛口號。
Thumbnail
5/5ICU重症醫療現場
當我們談到人生的最後一段路,殯葬禮儀不只是儀式的安排,更是一份文化的體現,一種情感的承接。而在台灣嘉義這片土地上,這份道別的藝術,顯得更細膩且深情。 為什麼「在地」這麼重要? 你是否曾想過,告別一個人,也需要「因地制宜」? 在嘉義,家族觀念濃厚,許多家庭仍重視「慎終追遠」的傳統。不只是辦一場葬
Thumbnail
那一天,嘉義下著微雨。 廖先生站在靈堂前,看著大螢幕上播放的紀念影片,一張張熟悉的照片在眼前流轉:母親年輕時笑著站在嘉義公園的湖邊、煮飯時拿著鍋鏟對鏡頭比讚、和孫子在榕樹下散步的背影——那些日常片段,忽然變成最珍貴的回憶。 他緊握著椅背,喉頭哽咽,身旁的姊姊輕拍他的肩。畫面轉到最後,是一句淡淡的
Thumbnail
一聽到戒毒中心,你的內心會出現什麼畫面?是吸毒者恐怖又猙獰的臉嗎?是成癮者發狂攻擊其他人嗎?成癮的人聽到戒毒,第一時間出現的是被警察抓、強押至監獄、監禁起來等等,失去自由和尊嚴的畫面。成癮者的家屬,則是對戒毒中心會充滿疑惑,害怕孩子送來會留下案底、被其他人帶壞。
Thumbnail
《看他怎麼說》編號:011〈醫院推責給家屬〉 事件=病患過世責任歸屬 原因=公告:「已盡說明與醫囑義務」 雙方說詞=有真相 【院方公告】 院方對此表達遺憾與關懷 病患病情嚴重,院方已盡全力搶救 過程中多次說明風險並取得家屬同意 未來將持續優化溝通與流程 感謝社會各界關心
照顧熟齡長輩,有時就像走一段沒有地圖的路。你可能是兒女、媳婦、外籍看護,甚至是鄰居、志工,不論角色是誰,這條路的壓力、挑戰與不確定,大家都懂。 這篇我們來聊聊:家屬與照顧者,到底可以怎麼做?才能減少崩潰,也讓長輩活得安心。 👂 一、傾聽與尊重:不是把事情「做掉」,而是一起決定 在照顧熟
Thumbnail
付費限定
《愛你兩周半》 N011_你.我.他_初衷 她走進婚姻,也默默守護。 視角:她(太太) 第六床,他住進去那天, 醫師說:觀察期,病況穩定。 護士問:「請一位家屬代表就好。」 我答:「我是太太。」 她們點頭, 沒有懷疑, 但彼此交換了一個短暫的眼神。  每天七點半準時出現,
付費限定
《愛你兩周半》N004_你這病開藥沒效會自己好 第一天,她帶著水果來探病, 坐在病床旁邊, 一邊削蘋果一邊看我查房, 她笑起來, 我卻像得了心悸。  第五天,我遇見她在護理站外掉眼淚, 她說不是家人, 是朋友。 我說:「看起來不像只是朋友。」 她回:「你也看起來不像只是實習醫師。」 
那是一場春末的告別。 陽光還未炙熱,微風穿過樹林,吹動白色的布幔,像是誰在低語。嘉義郊區的一座樹葬園,幾位家屬正繞著一棵新植的小樹緩步而行。他們沒有跪拜,也沒有焚香,只是輕聲說話,把一個人、一段生命,託付給了這片土地。 這是一位母親的告別式。她生前愛花、愛走山林小路,晚年住進長照機構後,常說她最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