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那些旅行社不愛排的地方系列||MIHO美術館(3)-光線的伸展台

2022/05/1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想用聽的之~podcast說書版
接續前一篇,我們搭配著桃花源記帶著大家終於走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術館本館。這次在進入本館之前,NANA想先把大家從古代拉回到近代。幾年前(2018年),LV曾在MIHO美術館的山洞與懸吊橋梁上鋪設了伸展台,懸吊橋梁剛好讓來賓聚焦於每位MODEL身上的服飾、而山洞彎曲的設計也剛好讓MODEL自然地消失在大家的視線中,這場時裝秀可說是MIHO美術館空間的創意運用最佳範例,非常精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開下面的影片欣賞。
2018年LV時裝秀@MIHO美術館
呼應這場真人的服裝秀,NANA覺得MIHO美術館最精彩的地方,在於貝聿銘先生的建築與光線之間的對話。其實在上一篇我們從美術館的接待棟走到本館前的這一段散步道上,已經可以稍微體驗到他對於光線運用的堅持與巧思。這次,走進本館之後才會發現,原來貝聿銘先生幫他們準備好的伸展台延伸了到本館的每個角落裡,在這裡,光線更能恣意地展現自己,隨著天候與時間的變換,換上各式各樣的華服,吸引著每位來訪者的目光。

關於光線的哲學

「我深深相信,光線正是一座建築成功與否的關鍵。」--貝聿銘
在進入MIHO美術館前,NANA濕婦想先分享一下我過去這十多年來,在探訪日本與台灣的各大建築師作品時的小小感想。我常覺得,隨著不同年代的建築技術進步,伴隨著思維與潮流的改變,建築其實就像生命週期較長的流行服飾。在流行產業中,製造商與販售者會依據每個世代的喜好差異,而創作出不同設計感的衣服;而在建築業中,建築師也會根據當代的偏好而設計出各種吸睛的建築物。因此,每個時代都隱隱約約有著自己的「風格」,所以我們才會在進到某些空間時覺得「好大正」、「好昭和」、「好懷舊」...等等,其實這些感覺正是我們對於某個年代的建築所具備的集體意識。然而,這些外在的「風格」都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退流行」,就像那些因應快速時尚而產生的流行服飾一樣。而那些唯一不變、且真正讓人感動的建築,其實不在於建築師所設計的外觀有多麼的酷炫吸睛,也不在於他所使用的建材多麼特殊、工法多麼的高超;反而,在於這個建築師對於「光線」的運用。
例如之前我們聊過將近千年前的宇治平等院,刻意選擇以座西朝東的方向而建,如此人們便能透過日落時分從鳳凰堂背後所發散出的光芒,想像西方極樂世界的模樣。又如我們也曾聊過的江之浦測候所,杉本博司搭配太陽一年四季不同的運行軌跡而建的作品,也都必須借用光線的參與才得以完美。這個自古至今都不曾改變的元素「光線」,由於其不可控與隨機性,使得古今的建築師們只能想辦法「運用」它,然後創造出每一個獨一無二的時刻與景色;也正由於光線的不可控制,對我們造訪者來說,與建築每個角落、每一幕的相遇都會是獨一無二的,也增加了我們對於眼前這個「當下」更充滿了感動與珍惜。

光之萬花筒

在散步道盡頭迎接我們的,不是一棟四四方方規規矩矩的建築物,而是一棟是仿造從日本古民家到寺院、宮殿都廣泛運用的入母屋造樣式而建成的入口,這就跟散步道上的枝垂櫻一樣,貝聿銘希望將美術館塑造成一個「日本版」的桃花源。然而,雖然建築整體意象是日式的,但建材卻是採用大量的玻璃,原因沒有其他,正因為貝聿銘想要讓「光線」這個元素進入美術館裡。
走上台階,我們來到MIHO美術館迎賓大廳的入口,由左右兩扇自動門所構成的透明圓形窗景,讓我想到了鎌倉明月院本堂裡非常有名的「開悟之窗(悟りの窓)」。而圓窗的後面,不是庭園,而是一幅貝聿銘精心設計的山水畫,他在美術館蓋好之後,特別將一棵150歲的日本赤松移植至美術館大廳的落地窗旁,以赤松為近景,並借景遠山風光,構成一幅隨著四季變換的山水畫,迎接每位訪客的到來。
鎌倉明月院本堂裡的「開悟之窗(悟りの窓)」/照片來源:網頁資訊
MIHO美術館的迎賓大廳入口/照片來源:MIHO美術館官網
有人說,對貝聿銘來說,三角型就如同巴哈的音樂一般,是一種最單純也最堅固的幾何結構。我不是很懂古典音樂,幼稚的我在第一次踏進MIHO美術館迎賓大廳時所迸出來的名詞是「萬花筒」。原本刺眼的陽光,在屋頂上的木頭百葉設計過篩之後,灑下的是空間裡的
柔和光線,以及被三角形結構所切割過的光影,會隨著時間推移而不斷轉變形狀。同時,色彩柔和溫暖的三角形拼接地板鋪面,剛好就是這些光影的舞台,變動的三角形在不動的三角形上交互穿插舞動著的畫面,讓我有種走進金黃色萬花筒裡的錯覺。
彷彿金色萬花筒的MIHO美術館大廳/照片來源:MIHO美術館官網
此時,導覽員指引我們將視線轉移到對面山頭上的建築,一座長得像富士山的便是神慈秀明會的禮拜堂、而一旁則是貝聿銘先生所設計的鐘樓,那裡是只有信徒才能前往的聖地。接著,她又開始為我們介紹身旁的空間細節。原來除了眼前落地窗後會隨四季變動的山水畫之外,貝聿銘先生在其他視線所及的範圍內,也下了不少的功夫。例如:左手邊的長椅是以350歲的檜木所製成,腳底下踩的地板也是貝聿銘先生特別選用的。這種鵝黃色的石材,雖然怕水、容易腐蝕(館方導覽員特別指了落地玻璃窗外頭被腐蝕的痕跡),但他實在是太喜歡這種材質的顏色與觸感,所以還是堅持從法國進口。而一旁的牆面上也有許多的小孔與空隙,這是貝聿銘先生考量到日本多地震的特性而選用的材質。而牆面上的燈,更是他留給訪客們的雨天限定驚喜,只有在沒有陽光的日子裡,美術館裡的照明燈才會亮起。導覽員邀請我們走近一點觀賞,原來,這三角形的燈罩是以義大利進口的大理石刨製而成,而且為了讓光線通透,必須將大理石刨製到0.3公分的厚度,這麼費工的設計,只為了讓訪客無論在何種天氣來訪時,都能欣賞到美術館中的光影之美。
【引申閱讀:關於神慈秀明會的禮拜堂與鐘樓建築】#92 那些旅行社不愛排的地方系列||MIHO美術館(1)-你/妳,想信教嗎?
由義大利進口的大理石所刨製成的三角形燈罩/照片來源:MIHO美術館官網

可以開演唱會的秘密迴車空間(ロータリー)

MIHO美術館中,還有一個是沒有展品,但NANA濕婦私心很喜歡、想推薦給大家的小空間,就是藏在地下1樓的迴車空間。在進美術館之前,樓梯的左手邊會有一個神祕通道,主要是提供行動不方便的輪椅訪客進出,同時也是下雨天時,園區內接駁車的上下車地點。這個小小的圓形迴車廣場,一樣以鵝黃色的石材包圍,天頂則像是一頂八角形的帳篷一樣,中間開了個四方型的天窗,天窗的正下方有個跟入口接待棟前廣場一樣的圓心處,大家可以站在這裡試著發出聲音看看,你會發現這個空間簡直就是個環繞音響。
可以開演唱會的秘密迴車空間/照片來源:MIHO美術館官網
而且,如果你是在晴天的時候來,陽光剛好從天窗灑落,就像spotlight一樣打在你身上,是不是很夢幻呢?據說曾經還有大提琴手特別來這裡錄製CD,也有吹笛的樂手來這表演過,儼然就是個小型戶外音樂廳。當然,在沒有音樂與歌聲的時候,這裡也是一個很棒的冥想空間,美術館逛累了的時候,建議你可以出來這裡透透氣,聽聽風吹過樹梢的聲音,或是靜靜地看著雨滴、雪穿過天窗從天而降的模樣。
~未完待續~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
172會員
167內容數
我是NANA濕婦 熱愛日本、建築、偏鄉、心理學與貓的日本線導遊、通譯案內士 擅長在巴士上分享一堆有的沒的催眠大家 喜歡在正經的場合不正經 常常看似瘋癲卻很感性、也很哲學 在這裡 我希望能以自己的步調 從領路人的角度出發 用說故事的方式 帶著每一個對日本有興趣的你/妳 瞭解藏在景點與現象背後的趣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