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世界上最爛的人》

關於電影|《世界上最爛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從序言到尾章,《世界上最爛的人》試圖用十二個章節讓我們了解女主角Julie的世界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我們看見她在一次次志向、專業、感情的轉換中找尋自己,也看見她的猶疑、她的選擇以及選擇後的代價與成長。圍繞著她所展開的這些情節,也許有時不是那麼美好,也許有時有些讓人難以認同,卻都非常真實,就好像也是我們人生的必經,而我們也終於有一個機會好好釋放那個想要從現實出逃的自己,並重新反思那些曾加附於自己身上的唾棄心理。

圖片來源:好威映像

圖片來源:好威映像

我們都是很爛的人,但也可能並非如此

我感覺自己從來沒有想清楚,就這樣糊裡糊塗地往前走。
我覺得我就像自己人生中的配角。

Julie擁有一些讓人稱羨的東西,好比優異的天賦、穩定的生活、相愛的男友,她看似擁有許多人生的可能,卻又緣由於沒有找到內心真正想要的,或是沒有符合社會主流的價值觀而感到迷惘。電影中她說了很多次「我不知道」,每一次拋出這樣的疑惑都像是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打上一個問號,於是也漸漸地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爛的人。雖說電影講的是Julie的故事,但它其實指向的是身在這個愈來愈多資訊、混亂、選擇的世代而無所適從的整個群體,或許我們都和Julie一樣,不斷在釐清自己是誰、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想要什麼樣的人生等等,卻經常感覺沒有歸屬、不知所向。我們也會在追求所望的過程中無法貫徹始終;也會懶理世俗對年紀的判斷又不免感到焦躁;也會想不顧一切改變現狀卻難以拋開既有的包袱,同時,我們可能也會經歷一樣的自我叩問、自我懷疑。

然而無法安穩地行走在一條路上並非莽撞,不停地調頭依然是一種前進,特別是當我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搖擺時,其實代表著我們還有探索的意興,只是我們錯認這是一種無法對自己負責任的糟糕罷了。至於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或許是因為我們無法永遠停留在原地,隨著時間的進程,人生本就會出現不一樣需求和課題,坦然面對自己的不知道,反而能夠讓我們開始追尋。所以說面對未知會存有的迷茫、焦慮、猶疑不定都是如此普遍,人生也沒有既定形式的非對即錯、非此不可,我們又怎麼去界定誰是最爛的人,誰又是最好的呢?

圖片來源:好威映像

圖片來源:好威映像

有時候我們需要的僅僅是隨心而為

我以前常花時間擔憂很多事,但真正出問題的,從來不是我擔心的事。

Julie始終誠實面對自己當下的情感訴求,更有勇氣在生活平穩時打亂自己的秩序,即便知道結束一段關係很難、即便對自己的決定沒有把握,她更願意相信自己那一刻就是必須這麼做。她人生中的每一次轉折,都讓我們知道,如果不明白為什麼現狀會如此,就不要糊裡糊塗地去妥協;如果不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就不要混混沌沌地去成為。然而回歸現實,我們的人生經常被各種「現在應該做什麼」給馴服著,比如是時候該找工作了、是時候該放棄理想了、是時候該進入下一個階段了,而當面臨究竟要對自己坦誠還是要獲得認同感的兩難時,大多人會選擇後者,所以我們很少能夠追逐自己的企求,也很少認真思考為什麼要這樣過生活,甚至我們所持的許多想法、事物並不是因為真的熱愛,而是因為如此才能符合所謂正常的軌跡。

或許Julie這般跟隨本心的大膽是在提醒我們,比起在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時做出偏離框架的選擇,更令人遺憾的往往是回神後認知到自己想要什麼時所錯過的美好。那麼,其實我們可以更直覺地去相信那些不切實際、更堅定地去擁抱那些不甚確定,能夠在每條試錯的路上都獲得一些感受,並多釐清自己一些那就足夠了。

圖片來源:好威映像

圖片來源:好威映像

我們都需要透過一些人,來產生尋找自我的契機

如果說有什麼後悔的事,那就是我沒能讓妳知道妳是世界上最棒的人。

身邊談感情的對象其實也是Julie對於自我探索的契機,他們就像是鏡子一般反射出Julie當下的姿態,並讓她能夠藉此找到需要什麼或是通往何處。比如當與Aksel的人生目標達不到共識時,她開始意識到自己還有更多的追求,比如當與Eivind的新鮮感褪去,她終於認知到自己需要的是一個靈魂伴侶。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Julie去探望生病的 Aksel時,看見他坐在病床上戴著耳機打鼓的一刻,以及在此之後兩人所發生的對話。當Aksel描述起他所成長的世界與記憶,並為這個時代的消逝感到惋惜,Julie說:「但你有你的漫畫,你有自己的藝術,我很羡慕你,我也想這麼做。」我們看見Julie終於能夠發現自己的嚮往,也終於坦承自己的不安、袒露自己的模樣,同時透過Aksel的脆弱,她終究明白無論什麼年紀都會因著世俗或時間的壓力而有著同樣複雜的思考,以及一樣的徬徨和恐懼,於是也更能直面自己的心情了。

我始終覺得Aksel與Julie的感情在電影中也有著很深刻的意義,它讓我們知道或許我們的困境會源於一段關係,然而我們的成長卻也是因於這段關係,那些一起經歷的生活所拋下的問題、機遇,都會影響著我們接下來的轉變。此外,它也讓我們知道關係展開的時間與其本質的對錯都沒有絕對,有時候領悟和時機就是會互相錯過,而處在人生不同的時期本就可能會讓我們奔赴不同的對象,即便是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至少是擁有了階段性的陪伴,而那個當下的重要性其實並不會亞於人生中其他任何一個時刻。

圖片來源:好威映像

圖片來源:好威映像

擁抱自己的不完善與焦慮

我害怕孤單,我害怕一個人,離開你之後我就會像站在碎冰上的小鹿斑比一樣。但這也是我為什麼必須得離開你。30歲的我沒辦法再像斑比一樣脆弱和無助。

電影還討論了另一個主題,是關於在人生的變動與迷茫中該如何自處,我們看見Julie在形塑自我的過程中所經歷的外在無常與變化,也看見她在其中所面對的內在拉扯與掙扎,然而在生活的無序與心理的無措碰撞成一片狼藉時,我們卻又能看見她努力尋找出路後豁然開朗的那一種自適。當我們跟這個世界有越來越多的撞擊、跟周圍的人群有越來越多的交流後,便可能越發覺察到自身的匱乏和困惑,所以迷茫和焦慮會一直貫穿在我們的人生之中,但我相信只要我們的迷惘是真實的,我們終究會明白什麼對自己而言更為珍貴。

就像電影的最後一幕,雖然Julie仍舊在尋找自我與伴侶的路上,對於人生的許多課題也還沒想得很清楚,但她可以從窗戶的另一邊對著曾經令她嘗試過、疑惑過的生活露出釋然的、有力量的笑容,那一刻彷彿能夠感受到她是真正自由了。於是我們知道,在日子的瞬息萬變中,不是每個令我們茫然與焦慮的問題都必須要在當下獲得解答,不是每次當自我崩塌或瓦解的時候都必須要在當下獲得重建。面對理想的頻頻落空,我們也可以像Julie一樣,接受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我,擁抱自己的每一個狀態並接納自己的每一次選擇,然後與不完美、不篤定的自己共舞一段時間,再繼續自己的生活、並繼續期待下一次更好的機會。

avatar-img
DECEMBER 的沙龍
11會員
13內容數
這裡的文字關於電影、戲劇、閱讀、音樂,願能與你分享我從作品中看見的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DECEMBER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以為《再見機器人》會是一部溫暖療癒的電影,看了才發現它更像是對成長中一種必經的刺痛的提醒,它談論的其實不是少見的題材,但我特別喜歡這一部所詮釋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沒有一句對白,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們得以更專注於畫面與配樂,於是不論是Dog與Robot相伴時的歡快,抑或是他們分離後的傷感,一些簡單的情緒與
《嬰兒轉運站》是是枝裕和的第一部韓國電影,雖說是與過去作品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但是枝裕和的平緩溫柔一如既往,帶著觀眾藉著溫和的角度直視現實的殘酷和人性的矛盾,並透過參與一場尋找嬰兒買家的公路之旅,捕捉到家庭、生命和存在的意義。導演曾在一次訪問中說到,這是一部結束後才開始的電影,確實對於故
平淡、緩慢、沉悶是《我的出走日記》呈現給觀眾的直接感受,然而當你越往它的內裡看下去,會發現若僅以戲劇張力和亮點的角度來看待它是對它最大的誤解,因為它雖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能或隱晦或坦承地反射我們所處那種現實虛空的狀態,並剖析我們所懷有那些無可奈何的心緒。
本以為《再見機器人》會是一部溫暖療癒的電影,看了才發現它更像是對成長中一種必經的刺痛的提醒,它談論的其實不是少見的題材,但我特別喜歡這一部所詮釋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沒有一句對白,在觀影的過程中我們得以更專注於畫面與配樂,於是不論是Dog與Robot相伴時的歡快,抑或是他們分離後的傷感,一些簡單的情緒與
《嬰兒轉運站》是是枝裕和的第一部韓國電影,雖說是與過去作品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但是枝裕和的平緩溫柔一如既往,帶著觀眾藉著溫和的角度直視現實的殘酷和人性的矛盾,並透過參與一場尋找嬰兒買家的公路之旅,捕捉到家庭、生命和存在的意義。導演曾在一次訪問中說到,這是一部結束後才開始的電影,確實對於故
平淡、緩慢、沉悶是《我的出走日記》呈現給觀眾的直接感受,然而當你越往它的內裡看下去,會發現若僅以戲劇張力和亮點的角度來看待它是對它最大的誤解,因為它雖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卻能或隱晦或坦承地反射我們所處那種現實虛空的狀態,並剖析我們所懷有那些無可奈何的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