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世界上最爛的人》:徬徨的終點,究竟是安心還是不安?

2023/02/0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I Wasted So Much Time Worrying About What Could Go Wrong, But What Did Go Wrong, Was Never The Things I Worried About.”
茱莉(Julie)從醫學系到心理系、心理系到攝影師、攝影師到書店店員,伴隨著虛偽到真實、真實到焦慮、焦慮再到渴望找到自我,途經 20 到 30 歲,十年歲月也悄然流逝。
《世界上最爛的人》總共分成了 12 章節,徬徨感穿梭在女主角的每一個神情動作之中,而茱莉的兩段愛情,更是從相似和相反的性格裡,帶我們窺見愛情的迷惘,並帶出的殘酷現實——
​你自以為與他/她相似,但假如一方太過強勢、或著與你同樣甘願墮落,都有可能會因摩擦而漸漸失焦。
茱莉和艾克索(Aksel)的愛情在電影中做了較為深刻的琢磨。
好比茱莉首任認真交往的男友艾克索(Aksel),聰明、強勢、自信,年輕時茱莉還可以開心地在言語中展現自己優越的一面;可時間一久,對方的種種言語、對事物的系統性闡述都讓她喘不過氣,逐漸靠向了看似覺得心靈相通的艾文(Eivind)。
可是,艾文(Eivind)縱使與自己相近,日復一日的墮落共處還是讓她心裡愈發不安。「生孩子」、「家庭」、「想要修復的家庭關係」等現代社會的枷鎖不停的強壓在她心裡,「懂她」就成為了廉價不已的附帶品。
可悲的是,或許茱莉從未知道自己想要、或不想要什麼。
她僅僅只是行走在這個時代一個聰明的行動派,看似自由,實則不幸;看似幸福;實則焦慮,間接反映出了現代社會中的年輕世代:
只敢說但膽怯於實體行動的心境。
茱莉和艾文(Eivind)在電影於派對中初遇的畫面真的美極了。
印象最深刻的片段落在茱莉在寫完《MeToo 時代的口交》後,兩任男友雖然都給出了不俗的評價的片段,但艾克索(Aksel)在「寫得很好」之餘,還能頭頭是道作出論述;而艾文(Eivind)卻只能「空泛」說出字面上的好,無法給出實質意義的分析。
茱莉對他們一正一反的態度,或許顯示出了包裝在時代下對於「成功」的強烈包袱。
她無法看得起與自己現階段相似的艾文(Eivind),淺在認定他們就是不會擁有什麼了不起作為的個體;反之艾克索(Aksel)不但在年齡、學識、事業上都有一番成就,光鮮亮麗的同時,就算兩人對於未來的追求不同,也得以讓茱蒂淺藏的自卑有了出口。
我們徬徨,我們想活出自我,但又不想被時代拋下。
而這種滿足,或許是源自不知奔向何方的自由,和尚未完成的自我價值肯定。
-
《世界上最爛的人》整體氛圍不至於抑鬱,倒是忠實闡述了新生代的迷惘。在電影中,自由並不璀璨,反而碎裂又毫無方向。甚至到了最後一幕,獨自一人回到公寓的茱莉都可能還沒有找到人生意義。雖然我認為電影在主角心境上的闡述不夠深刻(雖然性格面向呈現多元)、努力過程也幾乎沒窺見、看完還頭昏沉沉的(笑),可仔細想想,在這個世代的我們不也是如此?
每天疲於奔命、不知道未來在何方;覺得生活看似不差,但也不到太好。
每天疲於奔命,偶爾燦爛又璀璨的我們。
或許「最爛的人」是我們在成長跌跤時必會伴隨的包袱,就算沒有找到終點,還是有很多「最爛的人」,在旅途中、旅途最後,與我們一同相伴,成為永恆的慰藉。
也許,這也是電影並沒有告訴我們「最爛的人」背後意義的明示。
圖片來源|奇摩電影、imdb
(如果你喜歡我的劇評,歡迎到這邊找我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透過一部劇或電影,豐富枯燥乏味的生活;再留給自己一杯咖啡的時間,用文字帶你回味所有影視中的點滴美好。 每個月會定期更新 1~2 篇關於一部劇或電影的心得,希望能讓看到的每一個你,用感性的力量帶領你走更長遠的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