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改寫教科書?中研院研究「無合成分裂」榮登《Nature》期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無論你是否為理工科相關出身,一定都有在國中的自然課上學習過生物「細胞分裂」的機制!在生物行細胞分裂之前,都會先經過遺傳物質,也就是DNA的複製。然而中研院卻從斑馬魚的幼魚身上,發現了打破這個百年來,被視為真理的生物機制。

簡單回顧細胞分裂

首先,細胞是組成生物體的最小單位。透過細胞分裂,生物體才得以發育、生長及繁殖。

細胞分裂可以分成以下兩種,

  • 有絲分裂(Mitosis): 於體細胞(如表皮細胞、肌肉細胞等)進行
  • 減數分裂(Meiosis):於生殖細胞(如人類的精子、卵子細胞)進行

細胞經過有絲分裂後會分裂成兩個具有相同染色體數目的子細胞,生殖細胞在經過減數分裂後則會分成四個、具有一半染色體數量的子細胞。透過減數分裂,有性繁殖才有可能發生。

首度發現體細胞進行「無合成分裂」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陳振輝團隊,在研究斑馬魚幼魚(Zebrafish larvae)的發育時,發現其表層的皮膚細胞(原本被認為是不會分裂增生的體細胞),其中一個母細胞竟分裂了兩次,共產生四個不具有完整母細胞DNA的子細胞。

陳振輝團隊研發出的多顏色活細胞標誌工具(Multicolour cell membrane tagging system)Palmskin,透過上百種不同顏色標誌不同的表皮細胞,研究團隊發現這些分裂後的子細胞除了比原本細胞小以外,形狀也變得更扁,陳振輝一開始也不了解為何斑馬魚的皮膚細胞會進行這樣的分裂,然而他推論其原因可能與這些斑馬魚在發育過程所面對到的特殊挑戰有關。

利用Palmskin標誌斑馬魚不同的表皮細胞

利用Palmskin標誌斑馬魚不同的表皮細胞

「無合成分裂」的好處

斑馬魚的幼魚在某特定的發育階段長得特別快,因此其體表面積也需要快速增加。為了維持穩定的皮膚雙層結構,在下層的表皮幹細胞以正常的「有絲分裂」來增生,然而在上層以分化的表皮細胞恐無法進行相同的分裂,因此轉而進行「無合成分裂」。

Ref.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Zebrafish

Ref.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Zebrafish

研究團隊指出,這種分裂方式可以讓表皮細胞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有彈性的快速延展。不但能使生物個體更有效率的增加體表面積,同時也能維持表皮細胞穩定的覆蓋率。這個現象被認為是斑馬魚幼魚在特定發育階段下的應急策略。

此外,斑馬魚和人類一樣是脊索動物,且有約70%的人類基因可以在斑馬魚的基因組找到對應的序列,因此是許多科學家研究個體發育及人類疾病常用的的模式生物!或許「無合成分裂」不只發生於斑馬魚的皮膚細胞,在人體中的某個角落也有類似的機制也說不定~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顛覆過去發現!中研院團隊首揭細胞「無合成分裂」登上《Nature》期刊

Skin cells undergo asynthetic fission to expand body surfaces in zebrafish (論文)

A new kind of cell division (Nature 影片介紹 👈🏻 推薦!)

熱門實驗動物「斑馬魚」有什麼特性,適合用於基礎科學教育?

感謝你的閱讀~不知道這篇文章是否顛覆了你原先的認知?生物的奧妙是永無止境的,即使現在學習到的知識是如此,在未來都使有機會被推翻的!對我來說,這就是學習科學有趣的地方(。・∀・)ノ

是我第一篇在方格子投稿的文章,感謝你的之前在Matters分享的文章,近日也會搬運過來,也請大家多多支持。

之後的文章大多會像是今天分享的科學新發現(理工人的本能)、動畫或是電影的心得,以及預計之後會大量發表的留學生活分享等等,希望我能維持產出(*/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epher シェファー的沙龍
0會員
1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筆記系統的涌現 在生物界中,"涌现"通常指的是生物系統中出現的新性質、行為或組織結構,這些特徵不是單個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而是整個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的性質。生物界的涌现是由生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Thumbnail
筆記系統的涌現 在生物界中,"涌现"通常指的是生物系統中出現的新性質、行為或組織結構,這些特徵不是單個生物個體所具有的,而是整個生物群體或生態系統的性質。生物界的涌现是由生物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群體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共同作用而產生的。
Thumbnail
你相信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值得學習的精神嗎?由日本生物學者稻垣榮洋所創作的《生物轉大人的種種不可思議》一書之中,就以動物和植物的生長方式,反思人類的生活。提到生物學,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好像很深奧,然而這本書讀起來意外的很輕鬆,而且常常會有讓人讀了點頭如搗蒜的內容,個人覺得非常有趣,值得一讀!
Thumbnail
你相信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值得學習的精神嗎?由日本生物學者稻垣榮洋所創作的《生物轉大人的種種不可思議》一書之中,就以動物和植物的生長方式,反思人類的生活。提到生物學,或許有些人會覺得好像很深奧,然而這本書讀起來意外的很輕鬆,而且常常會有讓人讀了點頭如搗蒜的內容,個人覺得非常有趣,值得一讀!
Thumbnail
生物再進行細胞分裂前,都會先經過染色體複製……」這句國、高中聽生物老師重複講述的課本內容,你還記得嗎?不過在不久的未來,這句話很可能會被加上但書……
Thumbnail
生物再進行細胞分裂前,都會先經過染色體複製……」這句國、高中聽生物老師重複講述的課本內容,你還記得嗎?不過在不久的未來,這句話很可能會被加上但書……
Thumbnail
訂閱我每天都有不一樣的精彩! 今天我們地球上的任何一種生物繁殖方法的存在已經表明它們在進化上取得了成功。但有時令人驚訝的是它們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 微生物創造出幾乎完全相同的自身副本。植物使用種子、孢子和根莖。動物在體內養育它們的後代,雖然有袋動物更喜歡在襯有舒適膜的開放腔中這樣做。當然,我們不應
Thumbnail
訂閱我每天都有不一樣的精彩! 今天我們地球上的任何一種生物繁殖方法的存在已經表明它們在進化上取得了成功。但有時令人驚訝的是它們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 微生物創造出幾乎完全相同的自身副本。植物使用種子、孢子和根莖。動物在體內養育它們的後代,雖然有袋動物更喜歡在襯有舒適膜的開放腔中這樣做。當然,我們不應
Thumbnail
地球最早的生命體應該是微小的球狀體包含著生命物質,而在力學上,有許多行為應該與泡泡很像。不過,隨著細胞內外環境的改變,細胞和細胞膜的機制也會跟者不斷改變。狀態便得更穩定,開始展現出許多與泡泡不一樣的行為。
Thumbnail
地球最早的生命體應該是微小的球狀體包含著生命物質,而在力學上,有許多行為應該與泡泡很像。不過,隨著細胞內外環境的改變,細胞和細胞膜的機制也會跟者不斷改變。狀態便得更穩定,開始展現出許多與泡泡不一樣的行為。
Thumbnail
這章有點雜的感覺,不過本身要講的概念,就是生態系而已。前面的章節,從細胞開始,一路講到生物的分類,這章要帶入環境,讓生態系的概念成形。不過在提生態系的類型前,會先談到構成生態系的相關關係,讓學生有一種整體感,物種之間的相關性,最後才能一體化,不會變成純然的死背。
Thumbnail
這章有點雜的感覺,不過本身要講的概念,就是生態系而已。前面的章節,從細胞開始,一路講到生物的分類,這章要帶入環境,讓生態系的概念成形。不過在提生態系的類型前,會先談到構成生態系的相關關係,讓學生有一種整體感,物種之間的相關性,最後才能一體化,不會變成純然的死背。
Thumbnail
1-1生物的基本構造—細胞 你一定聽過細胞,但卻想不起來裡面在講什麼,對吧?沒關係! 在講細胞之前,我們要先來了解什麼是「生命現象」 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大小或是形狀都不相同,就像狗跟貓,牠們長得不一樣,但是牠們都被叫做生物(這裡的生物泛指動物,微生物、病毒等) 那我們要怎麼分辨是否為生物
Thumbnail
1-1生物的基本構造—細胞 你一定聽過細胞,但卻想不起來裡面在講什麼,對吧?沒關係! 在講細胞之前,我們要先來了解什麼是「生命現象」 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大小或是形狀都不相同,就像狗跟貓,牠們長得不一樣,但是牠們都被叫做生物(這裡的生物泛指動物,微生物、病毒等) 那我們要怎麼分辨是否為生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