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國一下生物篇(3)──生物與環境
付費限定

中學以下的素養教育與經驗談:國一下生物篇(3)──生物與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篇都要再次說明,所有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完全要看:

  1. 個人因素
  2. 社經背景
  3. 對應教材與年齡

沒有百分百適用,也不會有一招行天下的密技,最大差異在於針對個人或是多人數上課。而且不管多好的教材,只要學生本身完全沒有學習的意願,都是沒有用的,這時候就得要換其他方式,不能只看教材與方式。

四、生物與環境

這章有點雜的感覺,不過本身要講的概念,就是生態系而已。前面的章節,從細胞開始,一路講到生物的分類,這章要帶入環境,讓生態系的概念成形。不過在提生態系的類型前,會先談到構成生態系的相關關係,讓學生有一種整體感,物種之間的相關性,最後才能一體化,不會變成純然的死背。大致各小節關係如下圖:

raw-image

首先是生物的互動關係,但數量會是問題,這也好解釋,單純一匹狼對羊群的威脅,與一群狼當然是不同的。而這邊常弄錯的概念是「族群」「群集」的不同,其關係如下。

raw-image

請師長拜託,如果字面意義解釋不懂的狀況下,先不要帶入生態系,請先用一般定義「同種生物,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生活」稱之為一個族群,若有複數的族群在同一個地點(棲地、環境相同),則稱這些族群為一個群集。這時候把生態系帶進去,會立刻弄錯的人不少,請後面再補充。

筆者知道很多生物老師急著把正確觀念教給學生,尤其是族群、群集的分類,筆者也曉得嚴謹定義更複雜些。但學生真的很難懂的,尤其是同時放入類似觀念,加入環境因素究竟是群集還是生態系,這最好上到後面,同學都差不多對族群、群集定義記起來後,再教比較不會昏頭。

再講解族群之間的關係前,通常會先有實驗課,講解捉放法,有的老師會順便解釋「樣區法」。這邊筆者會兩個都提,並指出學生常常搞不懂的狀況。

a.捉放法:

適合會動的生物,例如動物。其概念為,「理論上每次抓到的生物比例都會差不多」,意思是若我們這次抓了10隻並標記,照道理將會是抓到這各族群的某個比例X,下次再抓10隻,也應當會是一個比例X。其實學生一定不懂,會懂的人真的很少,除非我們先做實驗,一般建議拿圍棋,因為比較大顆,假設沒有教具,或在家裡的話,也可以買黃豆替代。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374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王立第二戰研所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0.2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立第二戰研所 的其他內容
消費主義的問題為何是我們要注意的?因為人的階級辨識必須透過消費品味來確定,不然一樣是蒸餾酒,白蘭地、伏特加、蘭姆跟高梁酒,請問各位想到這些酒款時,你想到的是誰在喝?為何去喝?你真的確定,這位年輕人選擇了某款酒,是因為他真的超愛喝,還是單純的想藉由消費定義自己的位階?
我們要設想的是,第一次接觸生物的學生,真的可以受得了這些分類圖跟相關圖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筆者這些年已經漸漸轉向,先以不要毀滅學生興趣為前提教學。因為,生物這邊圖表跟分類弄到崩潰,國二後面的理化就甭玩了。
總之,筆者所見,講到跟保守派合作,他們想到的就是跟護家盟站在一起,擔心右轉後,跟既有的朋友、戰友圈就要分道揚鑣。是誰告訴你,台灣保守勢力都是護家盟的?正是他們自己,為了便利貼標籤跟劃分敵我,自己跑到極左邊,劃條線強調對面都是右邊。現在變成,發現狀況不對想要找盟友時,最近的保守派看來好遙遠…
抹平這些階級標誌的後果,就是走向消費主義的路,我們會變成要依靠其他外在的標籤去辨識,這造成年輕人會用消費定義你我階級。在政治上會讓政治人物透過鼓勵消費而非建設,讓人們感受到階級依然存在,各位可能不是很清楚,每一項的補貼或是消費券、振興券,其實都在協助你去定義自己、定義他人。
我們常常對習以為常的名詞,忽略了背後簡單的數學概念,其實只要在生活中每一處,都把這些小地方補足,學生會很快抓到這些抽象的數學意義。
其實黨外的死忠支持者,你有去了解過就可明白,很多都是有相處過,認識政治人物本人、了解其個性,知道他小孩在哪讀書,平常為人處世如何。也就是說,是先建立起對此人的信任,才產生對他的政治信任,不是因為價值觀、政治意識型態類似,所以無條件相信。這些死忠支持者,才形成政治信任往外擴散的節點。
消費主義的問題為何是我們要注意的?因為人的階級辨識必須透過消費品味來確定,不然一樣是蒸餾酒,白蘭地、伏特加、蘭姆跟高梁酒,請問各位想到這些酒款時,你想到的是誰在喝?為何去喝?你真的確定,這位年輕人選擇了某款酒,是因為他真的超愛喝,還是單純的想藉由消費定義自己的位階?
我們要設想的是,第一次接觸生物的學生,真的可以受得了這些分類圖跟相關圖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筆者這些年已經漸漸轉向,先以不要毀滅學生興趣為前提教學。因為,生物這邊圖表跟分類弄到崩潰,國二後面的理化就甭玩了。
總之,筆者所見,講到跟保守派合作,他們想到的就是跟護家盟站在一起,擔心右轉後,跟既有的朋友、戰友圈就要分道揚鑣。是誰告訴你,台灣保守勢力都是護家盟的?正是他們自己,為了便利貼標籤跟劃分敵我,自己跑到極左邊,劃條線強調對面都是右邊。現在變成,發現狀況不對想要找盟友時,最近的保守派看來好遙遠…
抹平這些階級標誌的後果,就是走向消費主義的路,我們會變成要依靠其他外在的標籤去辨識,這造成年輕人會用消費定義你我階級。在政治上會讓政治人物透過鼓勵消費而非建設,讓人們感受到階級依然存在,各位可能不是很清楚,每一項的補貼或是消費券、振興券,其實都在協助你去定義自己、定義他人。
我們常常對習以為常的名詞,忽略了背後簡單的數學概念,其實只要在生活中每一處,都把這些小地方補足,學生會很快抓到這些抽象的數學意義。
其實黨外的死忠支持者,你有去了解過就可明白,很多都是有相處過,認識政治人物本人、了解其個性,知道他小孩在哪讀書,平常為人處世如何。也就是說,是先建立起對此人的信任,才產生對他的政治信任,不是因為價值觀、政治意識型態類似,所以無條件相信。這些死忠支持者,才形成政治信任往外擴散的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