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八期】到坪林採集故事 老街上的斜槓阿嬤

2022/05/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9/008《前山報》
◎撰文:劉盈孜 / 圖片提供:坪林故事採集團隊
想到坪林,第一直覺是茶鄉。雪隧開通之前,九彎十八拐後,在坪林喘口氣,順手買包茶葉當伴手禮;雪隧開通後,到宜蘭的時間縮短了,對坪林的印象更淡了。直到認識採集人共作室創辦人陳科廷,站在老街口的舊橋墩附近:「我阿嬤說坪林以前種過稻米、柑橘,她還有養豬;我爸說以前是從上游的溪水把木頭運到這兒⋯⋯。」
地方的歷史,眾人的足跡,成為茶鄉之前,坪林人是怎麼生活的呢?即使科廷在坪林度過童年,也是等到工作幾年後,才慢慢找回過往的生活記憶/技藝。今年他以「讓我們來聽你說故事:坪林人文山水採集」計畫,獲得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補助,採集主題涵蓋山水自然、聚落風景、節慶祭儀與遷徙地圖。
坪林國中同學手做圖畫書:家人最瘋狂的一件事
計畫團隊設計文字、聲影、宗教工作坊,帶著坪林國小的同學採集家中老物件的故事;並在坪林國中開啟八週的採集課程,以小組方式採訪當地長者,最後拍攝剪輯短片、製作圖畫書。

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

我是團隊的一員,幾次跟同學拜訪坪林老街上的黃王菊英,我們都叫她鼠麴粿阿嬤,因為她假日都會做鼠麴粿,常銷售一空。四十幾年前,她和丈夫從上德村搬到老街,幾乎什麼都賣,柴米油鹽醬醋茶、坪林國中小舊時的書包、防曬手套及斗笠、茶葉的包裝袋、喪服等,還有自己醃的蘿蔔、竹筍、菜瓜、老公種的時蔬。不少人知道她會唱相褒歌,有活動找她和朋友作詞、演出,她開心笑說賺了紅包。
在坪林老街上販售鼠麴粿的黃玉菊英阿嬤
後來發現,坪林的阿嬤幾乎都具備多種技能,養雞、殺豬、種竹、挖筍、撈魚、做粿、炒茶、釀酒,連房子都能靠街訪鄰居相揪來蓋,坪林街上至今還留有幾間土埆厝、石頭屋,就地夯泥、打溪石造屋。斜槓青年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通常以興趣為取向;這些斜槓阿嬤,難以定義,通常開著雜貨店、五金行、文具店,有阿嬤當過撞球間的櫃姐,有阿嬤釀的老酒光聞就醉了。

人走出來的路徑,是歷史

在雜貨店採訪,同學能觀察空間、詢問細節
採訪途中,有個大哥送貨給鼠麴粿阿嬤,一直以來,都有人從大稻埕載貨到坪林一帶販售給當地雜貨店;阿嬤以前也會到大稻埕買布料,客人挑選後,讓店裡的師傅直接裁成衣服,後來客人減少、師傅離開,就直接從艋舺服飾商圈批衣服進來,現在店內還留有布料和服飾,「喜歡的話都隨便賣。」
參展雜學青:把工作室的氛圍搬至華山1914
《路:行跡的探索》一書中,路是連結人類、地方與故事的文化主軸。坪林這個地方,和大稻埕、和艋舺,甚或和石碇、和宜蘭的路徑,也都是步行者開拓出來的,我們以為挖掘的是坪林,一個點一個點串連起來,其實更擴展了對台灣的認識。
這個計畫只是個開始,過程中茶業博物館、坪林區公所、坪感覺,都和科廷多有交流,希望可以一起推廣坪林的輕旅遊;這篇文章的截稿日,剛好是雜學青佈展日當天,科廷幾乎重現了採集共作室的氛圍,探索、挖掘、永續生活;之後團隊要準備六月中的故事之日,科廷開拓了幾條導覽路線,比實境遊戲還好玩!
我是萬華人,在認識科廷以前,對坪林沒什麼印象,不過我知道,在這塊土地採集到的故事,都不寂寞。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
因樂活的林語堂先生,還有愛做夢的舒喜巷,而有了《前山報》的發行。這份刊物包納了前山、大士林區的在地故事,亦會介紹臺灣地區的其它館所,請您跟著《前山報》的放慢腳步品味生活,聽聞更多的城市故事,體會單純的初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