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業於清領時期後期為重要的產業,在日治時期轉為工業化經營,而隨著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政府亦積極發展茶業,成為外銷產業重要的一部份。本篇專訪新北市愛鄉協會的戴嘉琦,新北市愛鄉協會透過深入的田野調查一探茶農的故事,並交叉比對臺灣總督府、中研院的文獻資料,近期更開發桌遊與相關教案,從教育做起,讓茶業文化能進入地方小學。期待有別於過往由企業、國家出發的大歷史敘事,細細探究在地觀點,讓居民從地方出發,認識腳下的土地。
從林口地方史的發展探索茶產業
「林口茶區在臺灣的地區發展史上,因為地理位置欠佳、缺乏港口,在發展上較不被當權者重視,日治時期,經由地方仕紳的爭取,才建立『臺灣總督府茶業傳習所』用以培育北臺灣的茶產業人才。」戴嘉琦首先概述林口茶葉的發展脈絡與地方發展的關聯。林口茶產業早期以粗製茶為主,並以外銷為大宗,不過,隨著國際市場的變動,粗製茶產業的外銷受到影響,與此同時,林口地區因「林口新市鎮」都市計劃,致使茶業傳習所被劃入一、二期的都市計劃中,林口茶產業發展遂再度面臨挑戰。
在地茶農面對多重衝擊,不得不做產業轉型,轉以內銷為主;而將茶產業轉為內銷以後,又面臨茶產業的利潤降低、茶區轉向中高海拔的區域發展等問題。戴嘉琦補充,目前在臺灣較為人知的是「高山茶」,然而臺灣高山茶的歷史並沒有一般人所想象的久遠,反而是位於中低海拔的林口茶產業的歷史脈絡較長,卻反而少有人提及,十分可惜。茶為茶菁經由製茶過程後所產生的產品,需要考量產區和季節因子,即便是同一個茶園所採收的茶菁也會因為時間、氣候及技術上的不同而產生茶葉品質上的差異性。林口茶業在過往為運送到大稻埕後再進行精製,因此茶葉的品質能為客群所需而進行調整,進而產生國際競爭力,但隨著競爭力的消退,也牽動起林口茶業的變動。茶產業的轉變描摹出臺灣茶業的發展,在這段發展過程中幾經波折,並和土地發展階段相互影響。
她的路徑──採茶女工的生命歷程
過往的茶農敘事以男性為主,在進行訪談時,戴嘉琦發現缺乏女性敘事,因此做田野調查時特別在這方面多加著墨。她回憶訪談時有位陳媽媽,她在兒時被送養到了製茶家庭,自幼歷經養父過世,家庭轉變成女性為經濟支柱,而她的婚姻是經由招贅而成,對於陳媽媽來說,在家庭中要負擔的壓力相當大。她的生命歷程經驗過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需要應對產業的變動,這時,她看見時代中有一絲新的生機,轉入營建業,輾轉幾年後,隨著營建業的消退,陳媽媽與丈夫又回到茶產業,不過此時,他們也觀察到茶產業需要轉型,進而轉為經營觀光茶園。一次又一次重大的產業型態轉變,背後所需要的相關知能全然不同,必得有相當的勇氣才能做出這樣的抉擇。
另外一個案例則是因採茶工作從林口移動到桃園蘆竹區坑子里的曾媽媽,在她移動到坑子里後,便有機緣與當地茶廠主人結為連理,而在進入婚姻後,曾媽媽需要為搭伙的長工準備煮食,並且送到茶園中,這樣辛勞的生命歷程,過去較少被書寫,卻是臺灣傳統農業社會中的女性縮影。
林口社大以設計桌遊的方式作為教案。桌遊以田野調查為基礎,符合林口的歷史脈絡與變化,再透過劇情編寫,創造出故事性,讓學子以及居民擁有更為有趣的方式來學習在地知識。
桌遊帶動在地小學 學習地方產業史
茶產業的故事不僅停留在紙面上,戴嘉琦與桌遊設計師致力於設計桌遊教案,提供在地小學多元的課程學習方式。開發桌遊時考量到要設計出劇情,同時得符合林口的歷史脈絡,經過一番討論後,桌遊以林口新市鎮的變化來討論林口茶產業的發展,探尋農村聚落轉變為都市的過程中,市鎮規劃對於茶產業又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桌遊的形式以經營策略型為導向,戴嘉琦分享著設計遊戲時的擔憂:「本來會擔心桌遊的內容對於孩子們來說太複雜,後來實作後發現孩子們適應得很順利,也會在遊玩的過程中開始構想策略,以合作的方式來破關。」對她來說所協助設計的桌遊,能讓孩子們學習到在地知識,也可以玩得津津有味,看著孩子的心得回饋很有成就感!
在地知識需要長時間的耕耘,從尋找報導人、進行田野訪談、查閱與分析文獻資料,到將資料轉譯為桌遊,再與學校端媒合,到校內進行教案,每個環節都要謹慎思索與發揮巧思。戴嘉琦提及,過去的計畫做了不少知識上的爬梳,但是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來幫助茶農們找到更適宜的行銷方法,藉以推廣林口茶產業是未來想推行的計畫。協會也在不斷討論的進程中得到反思,期許除了能在地方上完成未來的計劃,也為前人、當代人帶來助益。
林口社大協助林口茶產業以拓印的方式製作出新LOGO,為在地茶產品穿上新衣。
本篇文章出自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發行之《巢兼代》刊物 Vol.4
指導單位|文化部
出版單位|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
執行單位|城市透鏡文化有限公司
圖片提供|戴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