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不配得?成為外婆的母親,對孫女比對我更好

2022/10/10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那日,一位擁有一對雙胞胎女兒的媽媽,因為自己的母親非常疼愛這對外孫女,而前來療癒。
這位媽媽的眉頭,在打開視訊鏡頭之初,就緊緊皺著。這個表情,馬上引起我的注意;因為,一般來說,個案在正式進入療癒、真正把情緒放出來之前,通常都還是會先用中性表情來進行互動,不會這麼快地就喜怒形於色。
可見,這件事情所帶來的情緒,已經無法輕易地被壓制住了啊!
不出所料,在我的簡單提問後面,是她的長篇大論;只是,在滔滔不絕的話語裡講述的都是「事情」,完全沒有和「情緒」相關的字句,然後搭配著從頭到尾都沒有鬆開的眉頭。
「所以,母親這樣做,妳的感覺是⋯⋯難過嗎?」我找尋可以對應得上的情緒,試圖確認她的表達。
「老師,我已經說了啊!母親很疼我的女兒們;打從她們出生,我做完月子、回公司上班,都是母親在照顧她們。後來,她們倆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母親還多留她們在身邊一年,中班才開始去上學;今年,升上小學一年級,母親不讓她們去安親班,堅持要放學後就帶回家⋯⋯。」皺著眉頭的她,不厭其煩地又再講了一遍。
「那妳是覺得自己很奇怪嗎?為什麼母親對自己的女兒們這麼好,但是心裡面卻有不舒服的感覺?」看著她臉上、通常被定義為「煩躁」的表情,對照不相稱、慢條斯理解釋的行為,我試著切入。
「嗯⋯⋯對⋯⋯對!我覺得我很奇怪!」她的姿態,原本因為激動而前傾,因為被看見了而往後靠向椅背。
「因為妳沒有應該要有的開心、感謝的感覺?」我接著問。
「我很感謝母親,但是⋯⋯沒有開心。」她的視線垂了下去,也因淚水而模糊。
「嗯嗯,沒事的!這是可以的!」我點了點頭,用允許來安撫已經靠近情緒洞口的她;畢竟,走到這兒已實屬不易,即使還沒找到打開大門的關鍵。
於是,我安靜地陪著她,而她低下頭、怯懦地讓眼淚滑過臉龐的路徑,盡可能地不要被看見;直到淚水稍微停下,才用手背快速抹了抹臉,用「沒事」的樣子,回到鏡頭前。

「妳都是這樣對待情緒的嗎?」我帶著好奇提問。

「嗯⋯⋯我也不知道怎麼會這樣。剛剛就突然有一股⋯⋯」她不知所措地說。
「我不是責怪的意思,只是想要知道『這就是妳平常、在有情緒的時候,會有的反應嗎?』,這樣。」我補充了幾句的同時,學了她剛剛的動作,讓她可以放鬆下來。
「嗯⋯⋯我不知道;嗯⋯⋯好像⋯⋯差不多都是這樣吧!」她尷尬地笑了之後,眼睛飄進回憶裡;依據她的回應,看起來是找到蠻多畫面的。

看到她已經可以順著情緒的線索、進到記憶之中,我向她分享【療癒❺步驟】的〔步驟❷回溯原生家庭中的初始事件〕,以及「人,在孩子的時候,都是會直接表達情緒的;當我們長大之後,情緒的流動受到阻礙,通常都是因為學到的應對方式是壓抑、迴避、過度反應⋯⋯等等」
而她,在花了點時間回想之後,發現:情緒,從來沒有人「教」她要怎麼處理、照顧;她只知道「情緒是沒有用的東西!」,因為總是忙碌的母親,即使臉上有淚痕,都還是埋頭於家裡的小生意裡。

「會想要埋怨母親嗎?」我試探性地問。

「怎麼可以?」她驚呼。
「妳的回答很有趣!如果不會想埋怨母親,回答應該會是輕鬆的『不會啊!』,對吧?所以⋯⋯」我反過來問,試著讓她接住這把鑰匙。
「不行⋯⋯母親已經付出很多了!」她一把推掉。
「好吧!就當是我要求妳埋怨母親的吧!就當這是一道考卷上的題目,妳會怎麼回答?」我把鑰匙放在中間,由她來決定要不要使用。
「嗯⋯⋯如果她能再多關心我一點,就好了!」這句話,從她的嘴巴裡,看似是被吞吞吐吐地說出來的;但是,一聽就知道,已經埋藏在心底深處很久了。
原來!她的母親是自助餐的老闆娘;因為餐廳的作息是跟著用餐時間的,所以她雖然總是有熱騰騰的飯菜可以享用,但也都是和調皮的弟弟一起吃,不會有母親的陪伴。
某次,她到朋友家玩,也被留下來吃晚餐;在朋友家的餐桌上,她看到:晚餐,竟然是一家人互相分享事情和心情的時光。這讓從來沒有被這樣傾聽的她,相當驚訝;回家後,便積極地提出「一起吃晚餐」的要求,但是換來的卻是母親帶著歉意、但是混雜著汗水和淚水的臉龐,而向來貼心的她,也只能硬生生吞下這份渴望。

「所以,看著女兒們,覺得她們得到了妳當初想要的,有嫉妒的感覺?」我問。
「嗯,好像有一點;但是⋯⋯跟女兒吃醋,很無理取鬧吧?」她歪著頭說。
「或者,妳發現:母親其實是可以這麼關心小孩的喔?但⋯⋯」我的話被打斷。
「對!我一直以為母親是沒有辦法的⋯⋯」她徑直承認。
「又或者,妳有『難道是我不配得到?』的想法?」我繼續推進。
「喔⋯⋯我的天啊!」她不斷地搖頭;只是,這個動作不是在否認這個想法,而是對於自己的內在竟然貼著這樣的定義,感到不可置信。
。。。我刻意在對話中留下空白,讓她好好與自己的情緒感受在一起。。。
「都有吧!對女兒們,我有『妳們好幸福』的羨幕,也有『以前,都沒有人這樣對我』的難過,還有『這個幸福,竟然來自於我的母親』的嫉妒。對母親,原來是有能力可以這樣對待小孩的,我有困惑不滿⋯⋯再加上妳剛剛說的,我認為自己是不配得到的,感到無力。」過了一會兒,她整理出這些。

「人真的很複雜,對嗎?」我欣慰地看著她。

「啊⋯⋯真的。」她挺起內縮的身軀、深深吸氣,在最高點、用力地嘆出氣來。
「妳很棒啊!現在的妳,已經梳理出這些不同方向的情緒,有充滿愛意的羨慕、帶有敵意的嫉妒,也有帶來力量的憤怒,以及讓人洩氣的無能為力⋯⋯這已經是療癒裡的〔步驟釋放情緒,整合理性〕了喔!妳剛剛在命名那些情緒的過程中,就已經是在同理自己;沒有再像一開始的那樣,無法定義、說不出來,或是不敢承認⋯⋯」我明確地鼓勵她。
「對捏!」她接下我的認可,也肯定了自己。

「還是會覺得『自己是不配得到』的嗎?」我趁勝追擊。

「該怎麼說⋯⋯好像沒有到『完全沒有』,但已經不會像一開始那麼沈重了!」她直接進入自己的感受,細緻地分辨著。
「很好哇!那現在的妳,已經來到〔步驟❹用新的自我認知取代舊的負面定義〕了喔!對妳來說,舊的負面定義就是『我是不配得到的』,新的自我認知⋯⋯」我的話再次被打斷。

「我值得!」她直指核心地說了出來。

「對!很厲害喔!就是這個⋯⋯不過,要從『我不配得到』直接變成『我值得』會不會有點難度?」我看著她眼裡的興奮中,閃過一絲遲疑。
「有一點⋯⋯」她不好意思地說。
「沒關係!這是很正常的,就像妳的名字是OOO,這樣叫了三十幾年,現在突然要叫妳OXO,反應不過來,是很正常的⋯⋯但是,這就是回家作業、〔步驟❺用新的自我認知產生新行動〕了,要請妳在療癒完之後,生活裡遇到腦海裡響起『我不值得』的時候,要有意識地用『我值得』的意念去覆蓋。」我簡單扼要地說明。
「這樣啊⋯⋯」她再次皺起眉頭。
「打個比方。就像:我們的大腦是一片草原。以前都是走『我不值得』這條路,已經讓它在這大草原裡、變成一條有三、四線道的高速公路;現在不走這條路,要改走『我值得』的時候,就變成要從草原裡面開闢一條新的路⋯⋯所以,生活裡出現『我值得/不值得』的時候,不能走好走的、大條的『我不值得』,一定要停下來,在十字路口賦予自己選擇權,然後選擇用新的『我值得』的自我認知去走。」我用極具畫面感的方式,引導她在這個情境裡去理解。
「那『我值得』就會變粗!」她淺顯易懂地給出回饋,弄得我哈哈大笑。

結束療癒後,又過了幾天;這位媽媽,發來私訊。
訊息大意如下。「那天,我去接女兒們的時候,隨口說出的『妳們好幸福喔!放學之後,阿嬤都會陪⋯⋯』被母親聽到。一開始,我不敢抬頭確認母親的反應,害怕她會認為我在怪罪當年的她;但是,回家之後,我鼓起勇氣傳了『如果我在現在、這個時候來當妳的女兒,妳也會像照顧雙胞胎女兒們那樣照顧我嗎?』的訊息給母親,並且得到『當然!』的回覆⋯⋯我好開心!」
對於她的轉變,以及新的收穫,我也深深地感到喜悅。
因為,許多人在與父母和好的路上,在講出「覺得被辜負的地方」之後,得到的並不是好的回饋,而是害怕被責備而極盡所能地推卸責任、迴避;有的家長甚至還會有反過來攻擊、貶低孩子情緒感受。
所以,無論對方的反應如何,我們都還是要持續地與自己和好喔!跳脫認同父母的桎梏,重新理解童年時期的自己、融化因著未處理而凝固的情緒⋯⋯讓內在小孩轉大人
「內在小孩轉大人」將書寫在生活中和內在小孩扯上邊的事,可能是我自己的事,發生在我和太座之間、或是與孩子之間;也可能是孩子的事,發生在和我們之間或與同儕之間。總之,包羅萬象因為「從生活中所發生的事,抽絲剝繭之後找到引發不舒服感受的源頭」的這檔事,真的太好玩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