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新電影浪潮的歷史背景——布拉格之春的前與後

2022/05/2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想了解捷克新電影浪潮的特點,就要從它的歷史背景談起,看一個歷經納粹統治,戰後又受共產黨控制自由的國家,怎麼迸發出驚艷全球的電影黃金年代,產出有黑色幽默、有超現實主義、有政治抵抗的精彩電影⋯⋯

紅色鐵幕降臨

1945 二戰終止那年,紅軍「解放」了捷克斯洛伐克。三年後,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於二月政變事件中取得權力,捷克斯洛伐克正式成為蘇聯的衛星國之一,進入紅色共產的統治時期。
1945 年紅軍進入布拉格時受民眾熱烈歡迎
© 1945 Karel Hájek
1948 年 2 月,共產黨發起二月革命時,在溫徹拉斯廣場上的群眾
© Profimedia.cz

捷共執政下走向自由化的濫觴

自 1948 年捷共執政起,所有的言論出版都受到審查,電影產業遭國有化,然而它也表示了電影產業的發展,有國家資源的挹注。
在學界,著名的電影知識殿堂 FAMU(布拉格表演藝術學院影視學院)在戰後興學,秉持著自由的教育方針,培育了許多日後亮眼國際的導演,包含電影新浪潮時期的導演,包含米洛斯福曼(Miloš Forman)、伊利曼佐(Jiří Menzel)、楊南曼奇(Jan Němec)等人。
1960 年代,政府對於審查開始鬆綁。當時幾個重要的事件包含——
1963 年的 Liblice Conference,馬克思主義菁英們針對卡夫卡(Franz Kafka)對社會影響的重新定位。過往共產黨曾大規模地掃蕩禁絕現代主義藝術,卡夫卡的著作也在其中。然而卻有另一派聲音,認為他的文字有著批判資本主義與當時奧匈帝國君主制、同理社會底層人民反抗的社會主義精神。政府對於藝文作品的檢視角度開始動搖,卡夫卡甚至在往後被形塑成極具有捷克象徵的作家。
1967 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聯盟(Union of Czechoslovak Writers)決定公開支持激進的社會主義分子(如米蘭昆德拉)。在早些年,聯盟內部就有人在昔日立場情硬的共產主義週刊《Literární noviny》主張文學應獨立於黨意。
回頭看向捷克新電影浪潮的作品出版年份,不少是在 1960 年代初期,通過當時的審查,展現於世人面前。早在 1968 年布拉格之春審查制度取消前,這些令人目眩神迷的作品就蓬勃發展著⋯⋯

曇花一現的布拉格之春

1968 年一月,代表捷共改革派的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ček)擔任捷共第一書記,倡導「人性化的社會主義」(Socialism with a human face),布拉格之春正式開始。
3 月 4 日,他廢除了自捷共掌權以來的審查制度,緊固了 20 年的開關打開,自由的言論宣洩襲來,不只是藝術家靈感受激發,知識分子也產出更多一針見血的執政批評,引起莫斯科當局緊張⋯⋯
6 月 27 日,多位知名文人連署的「兩千字宣言」(The Two Thousand Words; Dva tisíce slov)公布,內容包含對捷共執政二十年的看法,批評了共產黨的獨裁、施政表現不佳,對國內政治受到境外勢力(蘇聯)干預表示不滿,提及這對於人民的精神生活大受影響,失去對於公共事務的關懷,以及彼此的互信、快樂。連署人包含了導演Jiří Menzel、Jiří Trnk。(兩千字宣言全文連結
兩千字宣言(The Two Thousand Words; Dva tisíce slov)
© Moderní-Dějiny.cz
宣言一出,杜布切克隨即批判宣言,蘇聯也透過社論《真理報》直指捷克斯洛伐克有以自由名主之名,行背離東方集團之實,的意圖。捷共未及時回應蘇聯的疑慮,也造就雙邊的嫌隙日益加大⋯⋯

來自莫斯科的鎮壓

8 月 3 日,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為首的數個衛星國於布拉迪斯拉會面,會後發表宣言(Bratislava Declaration),提及為了堅決社會主義的立場,可能干預任何造成威脅的華沙公約國。
或許捷共以為當時雙邊以取得共識,不料 8 月 20 日,四個華沙公約國於半夜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坦克從機場一路開往市中心布拉格⋯⋯為期不到一年的自由民主春天落幕。
杜布切克受逮捕押送至莫斯科後,同意簽署莫斯科議定書(Moscow Protocol),言論審查回歸,自由時光如曇花一現。數部當時曾通過言論審查的新浪潮電影,也在國內被禁播⋯⋯
一年後,保守派胡薩克(Gustáv Husák)擔任捷共第一書記,國家進入「正常化」(Normalization)時期。人民回到壓抑的生活,許多藝文人士逃亡,包含米洛斯福曼前往美國、米蘭昆德拉流亡法國,閃耀一時的黃金年代黯去⋯⋯

Reference

珊 Shan
珊 Shan
上班時是加密貨幣軟體業 PM/下班後鍾情歐陸政治文化歷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