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研究說:想去上班就去上班,媽媽也可以......

2022/05/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想去上班,但大家都說,會對孩子成長構成影響?

由變身成為媽媽開始,不知你有否問過自己一個問題:到底當媽媽後,要不要繼續上班?
這個到底應當全職媽媽,還是回到職場工作的難題,令不少女性在內疚與追夢中掙扎,在自主與依附中取捨。我們生怕自己錯過孩子成長過程,我們更怕沒有跟孩子朝夕相對,孩子的成長會落後於人。
無論如何都以孩子為先,甚至樂意犧牲自己的興趣來成就孩子,是不少媽媽的心底話。無論是全職媽媽或是繼續工作的,其實都值得我們為她鼓掌。
不過,研究卻告訴我們,有些「犧牲」也許是自己的一廂情願。雖然小朋友幼年時的生活體驗,對他的成長影響遠高於其他年歲。但美國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NICHD)發現,小朋友由全職母親照顧或由其他人成為「代家長」的角色照顧,在兒童發展與Attachment方面都幾乎沒有差異。(注意:但要有人真的可以成為照顧者的角色。)
更值得留意的卻是,其實全職媽媽的付出遠比我們想像中大,原來全職媽媽比雙職媽媽更容易出現抑鬱症狀,當然這與社交圈子及隊友支援有關。所以拜托各位,千萬不要認為媽媽辭工在家帶孩子,是一種享受。
新手父母最需要的,除了是思考孩子由誰照顧以外,更需要照顧的,是自己的身心靈健康狀況,騰出空間多給自己一點 Me Time,不忘做自己喜愛的事。這樣不但可以讓自己心理得以調適,還更有效地平衡雙職角色/ 媽媽角色。

去上班的媽媽真的好?

另一項親子研究分析亦發現,雙職父母的孩子與全職父母的孩子,在數據上,不論是行為或學業上的表現,幾乎沒有顯著差異。
令人驚訝的是:雙職家庭長大的孩子,在教師的評分中,孩子的學業成就與抗逆能力,平均都獲得較高的分數。
換句話說,父母都上班,孩子反而抗逆能力更高。
這些研究的結果,並不在於貶低全職媽媽的付出。只是它們的結論不在於一個人有否上班,而更多在於親子之間的互動,以及家庭教育。可以見面的量 (Quantity)不夠多,就更要重視相處時的質素 (Quality)。
有時全心全意的 15 分鐘,比起躺平的兩小時陪伴有質素。雙職家長在下班後與假日的家庭時光,就變得尤其重要。
無論是全職或雙職父母,也可以努力營造有質素的親子時間,不要少看共晉晚餐時間,睡前的親子故事閱讀時間、傻傻的玩耍、一起分享生活趣事等等。我們眼中看似的小事,也是孩子眼中天大的事。
親子共讀是其中一種有質素的陪伴。

全職媽媽 VS 職場媽媽

全職媽媽與職場媽媽如何選擇,每個家庭也各有不同想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所有媽媽都不用帶著內疚的心情,回到職場;或在無奈下,被母親的角色這名字,而被迫離開職場。
母親對職涯的規劃,不是構成影響孩子成長的原因,真正有影響的,是親子互動的質素。
所以,社會上職場上,更多企業願意提倡家庭友善的工作環境、有上司同事支持的職場,會幫助很多家庭擁有健康的家庭生活。在家中,也請多留時間與隊友溝通,爸爸媽媽之間,也要了解彼此的想法,若真的決定一位留家一位工作,請另一半夠充分理解,在家中那位的付出與辛勞,而另外一半也要明白,在外工作的忙碌,以及無論多忙,也請留時間與孩子作出有質素的互動。
簡單如每天回家時,給孩子一個大力擁抱,讓他感受到「愛」。
總以言之,就用你的方法,建立屬於你們家庭的親子美好時光吧!
無法全職陪伴孩子,不等於你們會是「失敗的」父母!
同樣道理,全職陪伴孩子,也無需要覺得個人的需要變得不重要。
最重要是,這是一個 family decision,是一家人的決定。這是一個共同承擔結果的選擇,也是一個共同享受美好日子的承諾。
Bon Bon
Bon Bon
親職專欄作家,完成國際關係及兒童與家庭教育兩個互不相干的碩士後,意外撞出了「Hello Bonnie國際親子台」FB專頁,與大家暢談世界各地的親子研究及教養經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