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㾦 - 汗皰疹

2022/05/2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白㾦(音坯)是什麼?其實上課時沒怎麼明白,筆記也抄過說「溼鬱經脈,胸腹白疹有小水珠即白㾦用薏苡竹葉散」。《温病條辨‧中焦篇‧濕温》原文如下:
「六六、濕鬱經脈,身熱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內外合邪,純辛走表,純苦清熱,皆在所忌,辛涼淡法,薏苡竹葉散主之。」
最近正在看《温病條辨》讀到這條時,就順便查了一下Google,原來西醫叫汗皰疹,看了一下網路上的圖片,才發現原來我得過。
早年有幾年的夏天我的左腳腳底跟腳趾,老是長小水泡,沒有痛癢,就是時不時的發一顆,我會用指甲剪把它剪破,水擠出來後,破的腳皮乾了之後,就會恢復原狀,只是一整個夏天,左腳底看起來就是個慘不忍睹,沒個完好的時候。最厲害時,趾縫間老是濕濕的一條線快爛開,有一次左腳小趾,還層層疊疊長好多小水泡像葡萄。那幾年裏,家裏人就會說什麼香港腳,聽他們胡說的!現在明白了,原來是濕熱作怪。最近這幾年,也偶爾犯這毛病,但已不是在腳底而是在左右手食指側邊。
查了一下教科書馬建中《中醫診斷學》第二章四診的皮膚望診就講到了白㾦:
「温病、暑温、濕温患者,往往皮膚上出現一種白色小顆粒,晶瑩如粟,叫做白㾦。色如水晶者佳。漿㾦(水痘)密佈者濕熱熾盛之故。此多由濕鬱汗出不徹所致。白㾦出現,則濕鬱有外泄之機。但由於正邪勝負關係,白㾦的出現有順逆之分:
1. 順證 色白、點細、形如粟,明亮滋潤像水晶的是順證。
2. 逆證 久病,色不光澤,粒不飽滿,是津液耗傷(氣陰耗損)的熱證;若㾦色乾枯像枯骨,更是津液枯竭的危候。
有些白㾦出沒無定期,熱勢壯便出現,熱勢緩便隱沒,有的甚至出沒八九次的,這是正氣虛,不能把伏邪盡數透出的緣故;必須正氣充旺,則邪漸化而病解。」
還好,我得的都是順證,我脾胃打壞後,身上有濕證也不足為奇,治濕一般就是多吃薏仁、茯苓。網路查了一下相關的對治方:
想吃藥的話,薏苡竹葉散的組方似乎比較簡單:
  薏苡五錢 竹葉三錢 飛滑石五錢 白蔻仁一錢五分 連翹三錢 茯苓塊五錢 白通草一錢五分
常艾灸足三里穴,有健脾祛濕的功效;或多使用冬瓜、薏米、赤小豆、茵陳、白扁豆、芡實、茯苓、白朮、陳皮等食物藥物製作藥膳,也是不錯的方法。此時已過立夏,正要邁入暑夏時節,若有遇到這狀況的朋友,或可試試看,看看老祖宗是不是真的很厲害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0會員
48內容數
自己學中醫用中醫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