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極端化的時代,努力辦個仔細查證、盡可能讓證據說話的媒體,就可以導正網路時代民主政治的缺陷嗎?各種研究的結果,都是不太樂觀。有些認真、把專業倫理放在心裡的媒體,或許可以靠訂戶生存、或許可以每年拿到許多新聞獎項。但在社群網路上,請優秀記者寫出來的專業報導,吸引力、聚眾力遠比不上立場鮮明的傳聲筒。
例如這個二〇一七年發表的研究,就找來一所美國中西部大學的94位大學生,讓他們在電腦上閱讀新聞。新聞有分四類,醫療保險、最低薪資、槍枝管控、墮胎,都是美國政治立場鮮明的熱門議題。每個主題會有四篇新聞,分屬優質媒體贊同、優質媒體反對、傳聲筒贊同、傳聲筒反對四個媒體X立場的二乘二分布。

受測者在看新聞前會填寫問卷調查對四個議題的立場。四個主題會以亂數輪流呈現,每個主題的四篇文章也會以亂數排序。每個主題會有兩分鐘的瀏覽時間,每篇文章會呈現標題與30字的摘要,點進去會有一篇約730字的完整文章。電腦裡會有軟體以「秒」為單位記錄受測者的閱讀行為。看完新聞後,會再紀錄受測者對這四個主題的態度,然後48小時後再測量一次(填寫一份耗時10分鐘的線上問卷,寄回給研究者)。
統計結果如何呢?當然不出人意料之外,最吸引注意力、佔用最多閱讀時間的,還是跟受測者「立場一致」的報導,非常顯著的統計差異。高品質的媒體,如果立場不一致,一樣是不受青睞。同樣立場一致,高品質的媒體並不會比傳聲筒得到明顯更多的閱讀時間。然後受測者閱讀立場一致的文章時間越長,就越強化原本的態度,這增強可以持續到兩天之後。
這研究有個有趣的地方:他同時還測量「認知反射測試」(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簡稱CR test。這測試會問三題問題,類似這樣:「一個球棒跟一個棒球總價1.1美元,球棒比棒球貴1美元,那棒球價值多少錢?」結果,CR test分數越高的人,花在閱讀「立場不一致文章」的時間比重越高。搜尋網路我們可得知,「認知反射測試」是在測驗是否容易因為衝動而快速下結論,即使是名校學生能三題全對的機率也不高。

還是有一些人能克服「選擇性閱讀」的障礙,只是,這些人畢竟還是少數,無法改變大局。
在各種研究裡,來自優質媒體、認真撰寫的新聞報導,通常還是可以讓讀者駐留稍稍多一點時間,但並不會比「立場相同的傳聲筒」多多少。以投入的成本與獲得的各種利益相較,針對支持者撰寫煽動性的圖文,至少在短時間內可以得到不成比例的分享數與聲量。沒有明顯立場的媒體,在社群網站時代就不是那麼容易生存了。
引用文獻:
Confirmation biases in selective exposure top political online information: Source bias vs. content bia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