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腦普遍存在「真實的偏誤」(truth bias),第一時間、第一印象會傾向相信別人說的話,這或許是因為如果大腦對外來不明資訊字字句句都存疑,會消耗太多大腦能量,所以即使有跡可循像是胡扯的話,還是蠻多人會相信。
如果胡扯的人是屬於某政黨,跟他相同政黨傾向的人,會不會更容易相信他、不太會質疑?直覺地想,應該也是這樣吧。這是「內團體」效應,相同政治意向的人心理上會偏向視為「自己人」,會傾向互信,就比較不會質疑對方說的話,即使這兩個人完全不認識,之前也不知道對方是誰。
只要說一句:「這是你同黨的喔!」我們就會更加相信他的胡扯。那如果是本來就認識、本來就支持的政治人物或政治網紅,恐怕就更不會花腦筋去質疑了。
這麼不太喜歡花力氣觀察與思考的大腦,除了省力之外,對促進團結、合作有時會有幫助。「同一國」的人我們傾向相信,甚至有時會被慫恿大力鼓吹一些政治宣傳,這對凝聚向心力、一致對外會有幫助。只是,這難免也會加劇了網路時代的針鋒相對。
這裡引用一篇二〇一七年加州大學學者發表的研究。研究者找來618位登記選民,女性稍多,年齡分布從18到90歲。白人佔86.6%,黑人8.3%,亞裔1.5%。這些參與者名單來自另一個非描述性研究(nondescript study),會以美國國家選舉研究的標準問法,詢問參與者的政黨傾向,把不屬於民主、共和兩黨的支持者排除掉。留下來的兩黨支持者人數相當。
這些參與者會觀看一段四分鐘的影片,影片裡有一位「記者」採訪一位「國會參選人」,問他四個國政問題。演記者的人本身是資深專業記者,所以他是在演自己。演政客的是專業演員。訪談內容會盡量真實、主題盡可能讓參與者有切身感,回答內容會注意修辭上的平衡,讓他要扮演民主黨或共和黨都可以。然後螢幕上會隨機標示這是民主黨或共和黨員。影片分成兩種,「認真回答」或「閃躲主題」(dodge)。
閃躲版本的狀況是:四個題目裡,會有一題是主持人問東,傑出演員答西。比如主持人問他對經濟與就業機會的計劃,演員回答中東的和平計畫。也就是說,如果認真聽、認真思索,一定會查覺這個人在胡扯。觀看影片後,會請參與者回答,剛剛這位政治人物有沒有在閃避回答?
研究裡,很悲慘的是,大約六成的人,沒有看出政客演員在胡扯。共和黨支持者比例高些(65%:59%),但沒有顯著差異。
如果我們區分成內團體、外團體,同政黨屬性為內團體,競爭政黨為外團體,那內團體(自己人)看不出胡扯的比例增加到70%,外團體(不同黨)只有54%看不出胡扯。這有顯著差異。
另一個有趣的分析是:當政客「沒有胡扯」時,觀看者能正確辨識「他沒胡扯」的正確率是71%。當政客確實在胡扯時,人們能正確辨識「他在胡扯」的比例降低到47%。這也難怪許多政治人物會選擇在某些時刻胡扯一下,認真問政不見得會被看到,亂講一通選民也不見得會注意,反正自己人多數還是會選擇相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