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民主衰敗(一):網路討論區的攻擊,會讓我們對民主失去信心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網路,尤其社群網站成為主流後,是否會加速美式民主國家的「民主衰敗」(democracy decay)?許許多多的研究都認為:是的,沒錯,網路造成民主國家人民對立,政治極端化,民主政治的品質越來越讓人擔憂。但能怎麼辦呢?

這一個二〇一四年發表,來自美國加州的研究。研究人員從主流媒體找來一個討論健保法案改革的YouTube影片。然後從一間大型大學找來154位大學生。大學生們會先調查對健保法案改革的態度以及政黨傾向。

raw-image

所有學生都要看同一個影片,然後看完影片下面的討論。在電腦上看影片的介面,長得就像真實的YouTube畫面。影片內容是討論健保法案改革,在美國,這是民主黨、共和黨支持者間歧異相當大的議題,在之後二〇一六年川普、希拉蕊競選總統時,民主黨主推的「歐記健保」(ObamaCare)可能就是決定勝敗的關鍵之一。影片討論兩黨對健保法案改革的觀點,正反兩面俱陳,不同觀點陳述的時間相當。

然後,這些學生會分成兩組,第一組的評論都是「溫文爾雅」有禮貌的,會以尊重的語氣提到正反兩面的意見。第二組的評論則是粗魯沒禮貌沒教養,以羞辱、嘲弄的語氣對待不同意見的人。當然說實在,第一組比較像是刻意塑造出來,第二組較接近真實世界----看看台灣每天新冠肺炎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直播時同步的網路評論就知道了。我們姑且把第一組稱為「善意組」,把第二組稱為「惡意組」。

研究者唯一暗中操控的,只有附掛在影片之下同時出現的各式評論。在看完影片與評論之後,會再測量大學生們對法案的態度,對公共意見的感受,以及對公共討論的「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期待。

研究結果發現,看了同樣影片之後,不管看到哪一組評論,都不會改變自己對健保法案改革的態度,也不會改變政黨傾向。但看到「惡意組」的人,會更加覺得民主黨、共和黨之間對健保改革的歧見是非常巨大的,覺得民主黨就是挺改革、共和黨就是反改革。

然後,看到「惡意組」的人,會更傾向認為審議制民主推不動、窒礙難行,理性的公共討論沒有空間。他們會更加認為,兩黨「鐵粉」的兩極化是很嚴重的,要透過公共討論尋求共識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這個簡單的研究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都很了解,在政治性議題底下如果伴隨自由的討論區,就很容易湧上一群激烈的反對者,也可能會帶來一群熱切的鐵粉。人身攻擊、抹滅人格、輕蔑對方的判斷力與智商,在這些論壇裡常常出現。會做出這樣激烈守衛與攻擊的人多嗎?我覺得總數(各黨加起來)可能只有15-20%。但這少數人會讓多數人怕被攻擊、導致怯於表達自己意見。

而這些只剩兩端、不見中間溫和立場的網路討論區,會讓閱聽大眾傾向覺得現實世界就是這麼兩極化,兩大黨支持者歧見很深難有共識。如果這樣的兩極化言論頻繁出現,最後就會讓許多人覺得「民主制度沒救了」,人們很難坐下來好好討論、尋求共識。

有解嗎?恐怕沒解。我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多寫這些研究,讓更多人擁有這些知識,或許能藉由自省減少這些負面力量的影響。

文獻來源:

Seeing is Believing: Effects of Uncivil Online Debate on Political Polarization and Expectations of Deliberation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36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陳豐偉編譯社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6K會員
608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陳豐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韓國、英國、澳洲、紐西蘭的報導,清楚呈現來自學生與家長的霸凌,讓老師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應對方式之一是「放棄專業」,隨他們去了,應對方式之二就是選擇離職,不做最大。
Thumbnail
2025/04/30
韓國、英國、澳洲、紐西蘭的報導,清楚呈現來自學生與家長的霸凌,讓老師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應對方式之一是「放棄專業」,隨他們去了,應對方式之二就是選擇離職,不做最大。
Thumbnail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其實在網路上討論政治並不奇怪,尤其是自社群媒體興盛開始許多人便會在網路上為擁護各自的支持者展開激烈的辯論。我們曾幾何時都曾聽過「真理越辯越明」這句話,但如今在這樣的時代裡,面對這些來勢洶洶的辯論真的健康嗎?
Thumbnail
符合新聞專業的報導都有這影響力了,網路世界上各種煽動對立的粉專,會如何讓人們互相敵視,也就可想而知了。
Thumbnail
符合新聞專業的報導都有這影響力了,網路世界上各種煽動對立的粉專,會如何讓人們互相敵視,也就可想而知了。
Thumbnail
我們還可以相信民主嗎? 台灣威權政體的轉型 結構的力量v.s個人能動性?
Thumbnail
我們還可以相信民主嗎? 台灣威權政體的轉型 結構的力量v.s個人能動性?
Thumbnail
在美國,如果小孩跟與自己政治理念不合的人論及婚嫁,有35%的人會很不快樂,共和黨員對「跨黨婚姻」會更加敏感。然後現在美國人會比以前更不喜歡與不同政治理念的家人談論政治。有64%的民主黨支持者、與55%的共和黨支持者表示,他們的好朋友裡完全沒有或只有少數是敵對政黨支持者。
Thumbnail
在美國,如果小孩跟與自己政治理念不合的人論及婚嫁,有35%的人會很不快樂,共和黨員對「跨黨婚姻」會更加敏感。然後現在美國人會比以前更不喜歡與不同政治理念的家人談論政治。有64%的民主黨支持者、與55%的共和黨支持者表示,他們的好朋友裡完全沒有或只有少數是敵對政黨支持者。
Thumbnail
二〇〇八年年底,在小布希總統主政八年下,共和黨的執政已經到了疲態,支持率到了美國史上的倒數第二。在這一年,一半以上的選民仰賴網路取得選舉訊息超過傳統媒體,然後從二〇〇五年起,越來越多選民傾向支持民主黨,讓民主黨贏得二〇〇六年期中選舉,這是十二年來第一次。在二〇〇八年時,兩黨支持度差距到了14%。
Thumbnail
二〇〇八年年底,在小布希總統主政八年下,共和黨的執政已經到了疲態,支持率到了美國史上的倒數第二。在這一年,一半以上的選民仰賴網路取得選舉訊息超過傳統媒體,然後從二〇〇五年起,越來越多選民傾向支持民主黨,讓民主黨贏得二〇〇六年期中選舉,這是十二年來第一次。在二〇〇八年時,兩黨支持度差距到了14%。
Thumbnail
看到「惡意組」的人,會更加覺得民主黨、共和黨之間對健保改革的歧見是非常巨大的,覺得民主黨就是挺改革、共和黨就是反改革。然後,看到「惡意組」的人,會更傾向認為審議制民主推不動、窒礙難行,理性的公共討論沒有空間。他們會更加認為,兩黨「鐵粉」的兩極化是很嚴重的,要透過公共討論尋求共識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Thumbnail
看到「惡意組」的人,會更加覺得民主黨、共和黨之間對健保改革的歧見是非常巨大的,覺得民主黨就是挺改革、共和黨就是反改革。然後,看到「惡意組」的人,會更傾向認為審議制民主推不動、窒礙難行,理性的公共討論沒有空間。他們會更加認為,兩黨「鐵粉」的兩極化是很嚴重的,要透過公共討論尋求共識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Thumbnail
在這些研究裡,受測者被安排看的是意識形態平均分配、標題經過設定的文章,然後用監視設備以及網路行為記錄軟體來觀察受測者的閱讀行為。但如果一個人大部分資訊來自網路、然後網路資訊多數來自同溫層呢?那他的選擇性閱讀恐怕是更嚴重了。這都會加重不同政黨支持者的歧見與歧視。
Thumbnail
在這些研究裡,受測者被安排看的是意識形態平均分配、標題經過設定的文章,然後用監視設備以及網路行為記錄軟體來觀察受測者的閱讀行為。但如果一個人大部分資訊來自網路、然後網路資訊多數來自同溫層呢?那他的選擇性閱讀恐怕是更嚴重了。這都會加重不同政黨支持者的歧見與歧視。
Thumbnail
如何在監督民進黨跟捍衛民主之間權衡是非常困難的問題,但至少在選擇行動之前,我們要先了解我們的民主處境正面臨多大的衝擊,而不是躲在民主的屋簷下,嘲諷那些為你遮風擋雨的人們。
Thumbnail
如何在監督民進黨跟捍衛民主之間權衡是非常困難的問題,但至少在選擇行動之前,我們要先了解我們的民主處境正面臨多大的衝擊,而不是躲在民主的屋簷下,嘲諷那些為你遮風擋雨的人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