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課程上到類似「生命議題」,與學生們討論一個非常經典、簡單的題目:
請你許下這輩子的十個目標。
這裡的目標不是願望,不是指身體平安、健康快樂這種跟蠟燭說的內容,而是具體的某些成就、某些亮點。
這堂課的目的是想要簡單介紹海德格的「向死而生」,尤其是對於還處在探索階段的學生來說,時間的流逝並不明顯、世界的認識並不細緻,我們希望藉由整理自己的夢想,來想想甚麼事是自己想完成的。
所以當我們整理完十個目標後,我們要濃縮到五個、三個,乃至於最想完成的一個。然後希望學生知道,這個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很快的,我們就進入到第二階段,但並沒有濃縮,而是因為願望本來就沒有太多。
原來,絕大多數的孩子在十五分鐘的整理中,可能只能想到三到五個夢想。
基本上是旅遊系列(想去某個國家)、與之匹配的語言系列(想學某個語言),有的可能會加上某些技能,音樂、體育、藝術等等,簡單分享完後,我們就開始分析難度、解釋背後的成本。
像是旅遊系列,是典型的難度乍看很高,但其實可以想盡辦法壓低的,最主要還是看你想要過甚麼樣的旅遊,如果要坐商務艙、要住星級酒店,那當然需要好一陣子努力,但有的人追求的可能是山與大海,認真計畫之下,絕大多數人應該還是能實踐自己的旅行夢。
課上完後,有點感慨。
人人都許願,但我們真的會許願嗎?
很多人以為,孩子有很多的創意、喜歡幻想,所以會有很多想法,確實,他們不需要考慮薪資、社會地位,可以當總統、做宇航員,也可以開公車、進廚房,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會覺得孩子的夢不被現實所拘束。
但另一方面,正因為還在摸索,許多孩子也沒能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甚麼,也只能從外顯的部分來認識職業,有的資料顯示,當代學生想成為網紅,或許也是因為外表光鮮亮麗,才讓人躍躍欲試。
那時的我們,想不太到,所以許不出十種願望。
遺憾的是,一旦我們長大,摸索的時間會開始大幅下降,你馬上需要開始周旋在課業之間、甚至忙碌於業績之中,那時,我們也再無機會去認識自己的目標,最終只是變成發大願、賺大錢,開好車、買豪宅。
這時的我們,想的太多,所以只能許出十種願望。
所以,願望其實是一種珍貴的認識。我們真正想要的目標是甚麼?如果有人能找到這個答案,她就認識了自己,無疑,是幸運的。
那天,老師跟我說,或許流星真的會完成我們的夢想。
所以,上古的人們得到了長壽、得到了財富,擁有了家庭、擁有了友情。
然後,人們持續許願,過了一輪,還有沒有甚麼夢是別人沒許過的?是專屬於我們的?
時至今日,流星不再靈驗了。
不是因為他不再傾聽,而是因為我們沒能找到內心。
或許,流星劃過一萬兩千公里後,在太平洋東岸的大國某處,有個小女孩,她剛好看到同樣的閃爍。
於是乎,她的願望成真,在滿天星空的屋頂上,如精靈般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