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75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10/2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良因曰:
《了凡四訓》中說:「聞謗不怒,雖讒焰熏天,如舉火焚空,終將自息;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因此如虛空之心,方能止謗、化解對立。
真正的安樂,還是來自於內心的無我,
苦樂由己,智者自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10/2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 良因曰: 弘一大師曾舉個譬喻,如果一張白紙沾了墨水,越擦則污點越擴散。 同理,面對毀謗或鬥爭,極力地辯解、爭執, 往往只會增加對方的煩惱心,而帶來更多的怨恨與毀謗。 修行人但是注意自己的業就好,
2013/10/2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良因曰: 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所謂訥,是指渾厚誠實的性格,穩定而無所畏懼。 怯是指人能常存戒慎之心,便能以柔克強,以逸待勞。 如高山之穩而不畏颶風,如水之柔而能穿石。
2013/10/2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 良因曰: 明,智慧也。 世俗人向書本、文字、甚至謀略中求, 可是得到的往往只是世智辯聰,甚至是機偽之心。 如陽光本來燦爛,只是被烏雲所蔽; 當透過語言文字的引導,煩惱調伏後, 自性本具的智慧自然開顯。 定慧均修,即生智慧!
2013/10/1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 待人無半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 良因曰: 境界紛亂,當觀如狂花亂舞,空體依然, 但安住空寂,這才是最有效的處理方式。 與人相處永遠不失慈悲,皆能以誠相待。 但同時保護自己,這也是對他人的慈悲。
2013/10/18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 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良因曰: 根據《佛說立世阿毘曇論》所述,當未來小三災起: 「兄弟姊妹親友眷屬自相鬪諍,何況他人? 是時諸人起鬪諍已,仍相手舞…行諸殺害以為戲樂。」
2013/10/12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 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閒談戲謔,慎勿形言。 結怨仇,招禍害,傷陰騭,皆由於此。」 良因曰: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非人終究感召是非人,也必招來是非。 損陰德、招災禍,就為逞一時口舌之快。
2013/10/26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何以息謗?曰:無辯。 何以止怨?曰:不爭。」 良因曰: 弘一大師曾舉個譬喻,如果一張白紙沾了墨水,越擦則污點越擴散。 同理,面對毀謗或鬥爭,極力地辯解、爭執, 往往只會增加對方的煩惱心,而帶來更多的怨恨與毀謗。 修行人但是注意自己的業就好,
2013/10/25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窮天下之辯者,不在辯而在訥。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良因曰: 孔子說:「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所謂訥,是指渾厚誠實的性格,穩定而無所畏懼。 怯是指人能常存戒慎之心,便能以柔克強,以逸待勞。 如高山之穩而不畏颶風,如水之柔而能穿石。
2013/10/2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 良因曰: 明,智慧也。 世俗人向書本、文字、甚至謀略中求, 可是得到的往往只是世智辯聰,甚至是機偽之心。 如陽光本來燦爛,只是被烏雲所蔽; 當透過語言文字的引導,煩惱調伏後, 自性本具的智慧自然開顯。 定慧均修,即生智慧!
2013/10/1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 待人無半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 良因曰: 境界紛亂,當觀如狂花亂舞,空體依然, 但安住空寂,這才是最有效的處理方式。 與人相處永遠不失慈悲,皆能以誠相待。 但同時保護自己,這也是對他人的慈悲。
2013/10/18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 待人當於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良因曰: 根據《佛說立世阿毘曇論》所述,當未來小三災起: 「兄弟姊妹親友眷屬自相鬪諍,何況他人? 是時諸人起鬪諍已,仍相手舞…行諸殺害以為戲樂。」
2013/10/12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 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閒談戲謔,慎勿形言。 結怨仇,招禍害,傷陰騭,皆由於此。」 良因曰: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非人終究感召是非人,也必招來是非。 損陰德、招災禍,就為逞一時口舌之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我們看「欲放逸」的文: 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是譬喻我們內心貪、瞋、癡、等分的煩惱,而且毒蛇、惡獸這些頂多就是傷害我們的色身,它不會破壞我們的法身,更不會讓我們墮到三惡道去。所以說內心的煩惱比毒蛇、惡獸還要厲害。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很多現在來皈依、來學佛了都還亂講話,「妄語」會消掉平生的福德。邪淫的人要有一個淫緣,找一個對象、對方肯,還要場地,什麼時候....這個邪淫才算成立,「妄語」一下就講出來了!誇大、自我炫耀,講迷惑顛倒的話、吹牛......這一些講多了,福德分分秒秒在流失。何必呢?所以為什麼有的修行人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蓮花生大士親自開示,嘴巴亂講或者發了誓言又不算數、沒有照做,福報就損失了。很多人發誓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家常便飯,每天都在亂講話,言而無信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自食其言的增上果,成熟於外相。」常常講話不算話增上果成熟了,會土地貧瘠、食物沒有營養、恆遭四大災難成熟於自身,福德淺薄。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好樂修學正道,不放逸,時常守護自心,才能夠拔除身的苦(要拔除身的苦,其實是從心下手的),就如同大象能夠脫離陷阱、泥沼一樣。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我們看「欲放逸」的文: 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是譬喻我們內心貪、瞋、癡、等分的煩惱,而且毒蛇、惡獸這些頂多就是傷害我們的色身,它不會破壞我們的法身,更不會讓我們墮到三惡道去。所以說內心的煩惱比毒蛇、惡獸還要厲害。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很多現在來皈依、來學佛了都還亂講話,「妄語」會消掉平生的福德。邪淫的人要有一個淫緣,找一個對象、對方肯,還要場地,什麼時候....這個邪淫才算成立,「妄語」一下就講出來了!誇大、自我炫耀,講迷惑顛倒的話、吹牛......這一些講多了,福德分分秒秒在流失。何必呢?所以為什麼有的修行人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蓮花生大士親自開示,嘴巴亂講或者發了誓言又不算數、沒有照做,福報就損失了。很多人發誓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家常便飯,每天都在亂講話,言而無信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自食其言的增上果,成熟於外相。」常常講話不算話增上果成熟了,會土地貧瘠、食物沒有營養、恆遭四大災難成熟於自身,福德淺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