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08【正言溝通】滿足需要的第一步:建立「教養協力團隊」|綠豆爸的幸福拼圖

2022/06/10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你好,我是綠豆爸,歡迎來到綠豆爸的幸福拼圖,星期四我們要分享的拼圖是「正言溝通」。
昨天我在我的粉專發了兩則訊息,第一則寫到的是:「孩子每個不良行為的背後,都存在著未被滿足的需要」。
後來我想了想,我就補充了第二個訊息,也就是說:「父母每個爆炸行為的背後,都存在著未被滿足的需要」。
最近的你在教養的過程中有爆炸嗎?
其實以前的我,每一天都要爆炸好多次喔!
每一次爆炸完之後,我都覺得很後悔,為什麼我又要對孩子發脾氣?或者為什麼我又要對自己生悶氣?可是,日復一日面對孩子的各種行為、面對生活當中大大小小的壓力,好像不爆炸又很困難。
一直到我在四年前開始學習「非暴力溝通」,我才發現到,原來我是有方法來好好地面對我的爆炸行為的。近期很紅的薩提爾冰山理論,其實也有的相同的概念。我今天先從非暴力溝通的角度來和大家分享。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四個步驟對我來說,是還蠻好記憶的。
不過在學習非暴力溝通之前,我經常把這四個混為一談,也就是我以為我在談觀察,但實際上我覺得談的是需要;或者我以為我在做請求,但更多的是我在命令或威脅對方。
我學習非暴力溝通之後,我開始和自己的感受接觸,我才知道原來在我表面的情緒感受背後,比如說像生氣、緊張⋯⋯,這些感受背後,其實還藏著很多其他的感受,每一個感受也相對應到了我們對於需要的滿足。
不過從小到大的教育,其實都不斷地告訴我們:「自己的需要不重要,我們應該要來滿足別人的期待,我們應該要來滿足社會文化所希望我們成為的樣子」,所以從我們出生之後,我們好像就一點一滴的把我們的需要都隱藏起來、都壓抑起來了。
但我們沒有發現的是,隨著我們的需要被隱藏和壓抑,當它沒有滿足之後,我們就會衍生出很多的負向情緒,還有負向的感受。
但我們又不喜歡自己這樣像愛生氣、愛緊張,我們不喜歡這些負向感受,所以我們就會有更多苛責自己的行為,或者把這種不舒服的感受推出去,倒給對方,最容易被我們倒情緒的,往往就是我們最親密的家人了。
所以當我想要和家人能夠一起邁向幸福,我就知道我要回到非暴力溝通當中的四個程層次,來慢慢的調整自己。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在非暴力溝通當中的第三個步驟:「需要」。
我自己從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當中,把它整理歸納出了六個——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都在追求的需要。
按照一層一層的層次,慢慢的往上堆疊。
從最底層的是我們的「生理需要」,也就是吃喝拉撒睡,這個是我們為了生命的維持,基本滿足的需要,如果我們沒有滿足這些需要,我們的生命也就很難繼續下去。
不過因為我們是人、我們是所謂的高智慧生物,所以我們也不僅僅滿足於只是在生理上的滿足而已,我們就會有往下一個層次的追求。
第二個層次我所列出來的是「安全需要」,我們都希望我們能夠居住在一個安全的地方,我們都希望身邊的人是帶給我們安全、讓我們可以信賴的,如果有滿足安全需要,我們就會覺得很安心、就會覺得很穩定,我們就會再往第三個層次的需要去追尋。
第三個層次叫做「歸屬需要」歸屬就是來自於,人其實是團體的生物,我們很難脫離群體獨自的生活,所以歸屬的需要,就是我們在團體當中,我知道我的價值、我的地位、我能夠帶給團體的貢獻、團體要怎麼看待我、是不是把我當成重要的一份⋯⋯這個就是歸屬的需要。
再往上來到第四層就是「尊重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可以自己尊重自己、也可以被別人所尊重,我們經常談的「自尊」,其實就是來自於尊重需要的滿足。不過我們常常都會以為,只有別人可以來尊重我們,其實在別人尊重我們之前的一步,我們要先練習自己尊重自己,也就是提升自己的自尊。
接下來我們進入到第五層次的需要,我定義叫做「成長需要」,其實人是一個不斷進步、不斷進化的種族,對我們來說,面對日復一日的生活,其實我們很容易感到乏味,所以透過學習、透過成長,我們可以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這就是成長需要的滿足。
最後一個第六層次,就是沿著成長需要滿足之後,進入到的「自我實現需要」,自我實現對很多的人來講,或許他是一個夢想、或者甚至可以說是奢望了,因為當我們成為父母之後,我們經常都礙於家庭的經濟要素,或者是孩子的需要,我們就忽略了,自己其實原來也是個有夢想的人、原來也是有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我們往往很容易就是忽略自己的夢想,我們很習慣的去成就他人卻忘記了自己。
所以這六個層次的需要,從生理、安全、歸屬、尊重、成長,一直到自我實現。
如果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從睜開眼睛,到閉上眼睛的這一天,我們都能試著在生活中去滿足這六個面向的需要,那你一定可以想像,我們是會感到多麼的幸福快樂!
不過往往事與願違,特別是當我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我們好像連睡覺、睡飽都是一個奢望,所以連生理需要都沒有滿足,然後安全、歸屬、尊重⋯⋯我們也希望能夠由我們的伴侶提供給我們,但是他或許也忙於工作,或者他跟我們在教養上面並不同步,我們好像在這幾個需要也沒有滿足,更別說要成長還有自我實現了。
所以我知道很多的夥伴,因為需要的匱乏、因為需要的未滿足,也就造成自己很容易在生活當中,有負向的情緒產生。
不過我想告訴夥伴一個好消息,也就是這些需要,其實「自己」也是有能力可以滿足自己的。
在滿足自己的需要之前,我們應該要先挑戰一下我們所習以為常的觀念,就是「要先滿足別人的需要」,我們試著改變這個想法,我們來找到滿足他人的需要,跟滿足自己的需要當中的平衡點。
也就是說,並不是要完全的忽略別人,並不是要視小孩於不顧,而是說在照顧家庭、在教養孩子的同時,如何保有自己的時間跟空間,然後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我覺得是這個世代的父母一定要面對的課題。
其實人類一直都是同村共養的種族,也就是教養孩子原本應該是要一群人共同合作協力的,翻開人類的歷史,應該從來沒有一個世代,是像我們這個世代如此的孤立無援。
雖然現在的孩子生得少,但是往往也就只有爸爸和媽媽一個人可以照顧,如果雙方都需要工作,必須把孩子交給保姆,或者是自己的長輩,這樣的教養模式,對於父母還有孩子雙方來說,都是辛苦的,這也是這個世代越來越多人不想生小孩的主要原因。
既然我們已經有了孩子、既然我們已經成為父母,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我建議第一步,是要開始建立自己的「教養協力團隊」!
「教養協力團隊」指的就是,當我們有任何的狀況發生的時候,能夠有人來帶我們的孩子,而這樣的對象跟孩子還要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感,所以你可以想到有幾位是你教養協力團隊的成員呢?有包含你的伴侶嗎?你的爸媽或者是你伴侶的爸媽?那他們住在附近嗎?
其實現在很多的家庭跟自己的原生家庭住的有點遠,所以如果有任何的急事,也不知道該要找誰照顧孩子。住在我們左鄰右舍的鄰居,我們可能反而不熟悉呢!
或許從今天開始,你可以在社區來認識和你的孩子差不多年齡的家庭,或者你可以在我們的幸福學院當中,尋找跟你有相同教養理念的家庭。
如果彼此就是住在附近,就可以有機會互相的相約,當然現在因為有疫情的關係,我們要當面碰面的難度變得比較高,但是假設這個疫情過了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成立一些親子的團體,然後讓自己的孩子跟對方的孩子有所認識,也讓自己和對方的家長有所認識。
這樣子的模式,其實在我12年前,就是我們家的小孩4歲的時候,我就有讓它實現過。
我們當時住在汐止,就成立了大概有10個家庭的Playgroug,因為我們平常每一週都會聚會兩到三次,所以每一對的孩子,他們彼此都是熟悉的,而我們也有著共同的教養理念和方法,所以我們可以很安心把孩子交給對方。
後來我們的聚會,都會刻意安排就是輪流放風的時間,因為我們都知道,很多的爸媽當他要一個人來帶一個小孩和兩個小孩,他真的很難抽身到外面擁有自己的時間,可以做一些自己想要做的事,那這就是所謂的教養協力團隊。
當你擁有了團隊之後,你就可以多了一些時間和空間,而這些時間和空間就能夠給你自己來安排,滿足自己需要的機會了。
不過有很多的父母,一旦擁有了這樣的時間空間之後,第一個念頭竟然是想要回家做家事!
當然如果你覺得做家事可以滿足你的需要,那這的確是可以安排的行動。不過有更多的爸媽,其實做家事對他們來說,是費力又傷神的,只是他們會覺得,難得孩子不在我身邊,我要趕快回家打掃了!
這其實也是來自於,我們真的很不習慣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好像滿足自己的需要就會讓我們有罪惡感。
所以要請你試著在我們的觀點、我們的信念上面做調整,也就是從今天開始,除了把原本照顧家庭、教養孩子的需要放在優先之外,也開始把自己放到優先順位。
就跟薩提爾談到的一樣,我們同時考慮了他人、考慮了情境,也別忘了要考慮自己!
祝福你可以從今天開始,慢慢地一步一步滿足自己各個層次的需要,也歡迎你可以持續的和我分享,你在滿足需要上面採取了哪些行動?
如果你喜歡綠豆爸的幸福拼圖這個節目,歡迎你訂閱,也邀請你可以分享給親朋好友,每天我們都會錄製一集幸福拼圖,期待我們能夠一起邁向幸福!
50會員
45內容數
趙介亭(綠豆爸)育有2子綠豆和粉圓,2006年擔任全職奶爸;2010年學習阿德勒心理學;2012年成立可能親子團;2014年成立可能非學校;2020年成立可能幸福學院,帶領夥伴學習與實踐阿德勒幸福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