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ll la Kill/斬服少女》-極制服到Covers中的「加上說」與東洋近代化的對比

2022/06/10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主角纏流子)
前言
在2013年放送的原創動畫《Kill la Kill/斬服少女》是獲得廣大迴響的人氣之作。直到今日,仍有許多迷群將其視之為經典。[i]在劇情上,本作很好的發揮了原創作品沒有原作限制可盡情揮灑的優勢,因此在戰鬥的主軸外它涵蓋了神秘且充滿象徵意義的符號,在本作中首先也就是「極制服」那樣的產物了。在劇情中,它被表述為一種穿在身上可獲得戰鬥能力的系統,單就這點來看還沒有特別顯著。然而,劇情後期出現的名為「Covers」的敵人卻跟「極制服」的概念相互呼應並產生了連續性,在作為全劇最重要戰鬥系統與「Covers」被使用的方法裡,凸顯出的思維方法與日本在歷史進程中的近代化則有相同之處。而日本近代化的思維方法單從其本身要找出問題未必容易,故而本文還要將此思維置於東洋近代的脈絡中討論。
所謂的「近代」在本文的脈絡下必須是歷史性的,也就是它必須要從時間的視野來把握,而不會是一個單純的概念。從本作中試圖抽取出的思路就是一種近代國家面對情勢改變的歷史進程時調整自身狀態的方式。
另需謹記的是,此處的東洋是在西方帝國主義視野下的「東洋」。就像日本的國名來源的一個說法描述的: 「日本國者,倭國之別種也。以其國在日邊,故以日本爲名。」[ii],日本的名稱是因為它位在唐朝所觀測到的太陽附近而得名。「東洋」也是相對於西方列強來說的東方大洋。這種在他者視角下的位置正好暗示了東洋近代化是如何「發生」的關鍵原因,亦即在西方的強制下被拉入了全球化的空間。[iii]為了縮減本文的篇幅與聚焦,筆者將以中國作為東洋近代化視域中的日本比較案例,同時期的清朝也經歷了近代化,但它與日本展現出的不同之處卻讓兩國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在這番交手中佔上風的日本亦有需要從清朝這段近代化中學習的地方。本文的結論將就此思維總論近代化的方法。
第一章- 從極制服到「Covers」的思維方法
在本作的最一開始,所謂的極制服就被作為主題帶出。在主角纏流子剛到本能字學園時,另一主角真子便向她介紹了極制服在這所學園中象徵了階級與能力,同時也是能使人發揮超人之力的武裝。流子在首次戰鬥更是遭穿著此制服的無名小卒擊敗。從這一集中就能看出極制服為角色們接受的方法。首先,流子面對的這個拳擊部長穿著強化拳擊的制服與她對戰。按理來說,身為拳擊部長,他最該倚仗的應該是自身的拳擊實力,而他與流子的戰鬥中凸顯的卻只是極制服的能力,他本身的拳擊實力無從得知,在他的拳套被破壞後更是盡顯貧弱。另一方面,學生會在拳擊部長敗戰後的評論更需注意。對於流子的勝利,他們的訝異不是拳擊部長戰敗,而是「極制服,居然輸了?!」[iv]重點便在此處。拳擊部長除了展現出實力的前後差距之外,他的自我吹噓中基本沒有涉及自身技巧的要素,他的自誇多是圍繞在極制服如何的強大。根據流子將他制服破壞後產生的實力差距來看,所謂的「極制服」與人的能力間的關係其實是「疊加」的,也就是說兩者是不一樣且各自獨立的戰力單位。加上學生會成員們的評價可以更清楚的得知,他們的話語中無疑是將極制服作為一個獨立的戰力系統來看待的,其中人與制服是分裂的兩種個體。由此才能合理的陳述極制服作為一個戰力系統的失敗。在上述的特質外,極制服被摧毀後使其穿著者完全無法戰鬥是另一呼應其與穿著者間關係的特徵。皋月命學生穿上極制服的目的是要提升他們的能力。綜合在第一集中觀察到的特徵來看,穿上制服的學生能力提升的方法其實是「疊加」,因為極制服並沒有真正的使其使用者變強,它只是作為一個裝備發揮了強大的功能,且光是破壞就足以使其使用者無法戰鬥,故可判斷使用者本身的能力未有「質」的變化。而從失去制服等同無法戰鬥這點進一步來看,制服與使用者的關係還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也就是使用者對其之依賴反過來讓自己喪失了戰鬥的能力。在這些穿著極制服的學生外,同樣穿上戰鬥服的皋月跟流子作為特例還能再折射出極制服的一個特色。
作為本作的主角與前期反派,著裝的皋月與流子都經歷衣服被破壞的情境,但她們都還有持續進行高強度戰鬥的能力。一方面是原本的角色設定,另一方面從她們失去裝備狀態與其他學生的差異亦能看出的是對於著裝的意志之差別。不論情景,最低限度可確定的是兩人在劇中的清醒狀態時穿上制服都有全然的自覺,她們清楚自己必須且正在使用此制服戰鬥。與之相對的,含所謂「四天王」在內的學生在穿上制服時,其背後動機皆是為了服從皋月的命令,或至少是要為了擔任護衛。簡言之,他們穿上制服的動機是外化的,並且總都在遵從皋月權威的前提下,那麼他們的戰鬥意義顯然也某種程度的等同了他們的目的,能貢獻戰鬥價值的制服失去後也就不再有戰鬥的意義。故此,我們得以說皋月的個人權威主導了學生們穿上了極制服,而以她為核心的學生會從上而下的主導了這次改革。而這個特色將連結到「Covers」的概念。
在16與17集中,皋月的母親鬼龍院羅曉揭露了她的計畫是讓人類穿上的生命戰維[v]衣服反過來吞噬他們,讓人類成為衣服的燃料。[vi]被吞噬的人類會成為只剩下衣服的傀儡,而這個對於人衣關係的新詮釋在概念上則是作為極制服的最後階段存在的。在極制服的分析中,筆者已經點出大部分學生穿上制服的目的與他們本人分開,而他們戰鬥的意義跟能力是與衣服的存續劃上等號的。此處的制服本身已經是一套自足的戰力計算單位,「Covers」作為敵人表明的正是衣服等同了穿著者的一切,而所有意義被置於衣服的人們亦成了衣服的傀儡。把極制服破壞會使穿著者無法戰鬥,因為人的戰鬥能力全都在那上面。把「Covers」的士兵切開什麼都看不到,因為存在意義等同於衣服的人在衣服消失後甚麼價值都不會剩下。[vii]
綜論上述分析則可看出,極制服到「Covers」的概念有著連續性。最一開始,極制服由皋月上而下的作為能力疊加在學生身上,但這麼做卻讓他們成為由衣服統攝的人,失去衣服便無法戰鬥意味著衣服其實才是「戰鬥能力」而不是「人」。「Covers」則是讓衣服完全等於「人」的結果,一個只能靠著衣服表示自己的人等於是沒有自己,也就是他被衣服穿著。將此連貫性中的思維方法抽取出來檢視則大略是呈現了一種將人給固定化的思考模式。因為人是固定不動的,所以他的成長無法是自主的從內部轉變,而是用拼裝一般的方法從外部嫁接他的能力。不只如此,人也成了一個空無,因為他的意義不存在於衣服這個媒介之外。
第二章- 日本的近代化-批判視角
在上一章中得出的思維方法是一種將能力與人接合起來的方式。其主動的做法表明了接合者的能動性,但同時也表示了被賦能的人本身的「無能」。再以另一面來說,遭賦能者的完全接受則顯示他們亦認可了自身的無能。在竹內好的觀察下,日本的近代化中缺乏抵抗,日本並沒有想要保存自我的慾望。[viii]日本對於西洋文化那種順暢的接受跟學生自願的穿上極制服是位於同一個座標上的,兩者都沒有在接受他者時帶著自意識,所以接納後就形成全面統攝。將能力提升完全劃歸在衣服上表明所有責任也都在衣服上,這種思考方式會造成何種結果十分明顯,也就是提升極制服的能力成了絕大部分本能字學園學生變強的方向,少數特例如皋月與猿投山渦(學生會四天王之一)不在此列。而這種變強的方式裡最嚴重的問題是個人無法真正的意識到失敗。因為他的能力首先就是與他分開的被置於衣服上,所以這種失敗不會是自己的失敗,而是衣服不夠新的失敗,這個奇妙的態度深刻的凸顯於與歐洲的比對中:
在歐洲,當觀念與現實不調和(矛盾)的時候(這種矛盾是必然要發生的) ,便會發生一種傾向,在試圖超越這一矛盾的方向上,也就是透過張力場的發展求得調和。於是觀念本身亦將發展。可是在日本,當觀念與現實不調和時(這種不調和因為不產生於運動,故不具有矛盾性格) ,便捨棄從前的原理去尋找別的原理以做調整。[ix]
舊的衣服不行了,就再做新的衣服,所以不行的永遠不是自己。藉著捨棄過往原理去找新原理更能看出,精神的內部從來是一樣的,從未發生質的轉變。同樣的,捨棄舊制服換上新極制服的思維只是在外部不斷增強,本身的能力一向未改。這種「變強」的方法並不是來自運動(在此運動指下而上的自發活動),因此人們不會在發展中因為自我衝突與思索陷入質變,而是以一種錯誤的圓融感去撿選新的原理。
藉著「並非生於運動」的觀念變革方法可連結的是,日本近代化開端的明治維新同樣是在此框架下發生的,竹內好首先提供的切入點是明治維新是在反革命方向上的勝利,從內部否定此一勝利的革命力量在日本極度微弱。[x]這個說法要從兩個層次上來理解。首先是史實。實際上,幕末志士們倒幕以及大政奉還的目標得以達成的關鍵與志士們的武力關係不大。真正讓幕府的體制消失者其實是察覺大政奉還後自己還是能獨佔領導中心的德川慶喜。在1867年,他主動向天皇提出歸還政權。而察覺到他意圖的薩長雄藩立刻向京都集結兵力,於1868主導王政復古且命慶喜辭官納地。[xi]在這一連串使權力復歸天皇的事件中,可以觀察到的特質是權力變動中未有民眾的參與,只是身處上層階級的掌權者間在相互爭戰並更迭,權力的復歸實則極為容易。日本的革新基本未有經歷由下而上的群眾動員,而是在上層的更替中就這般完成,革命力量也因此極微弱。理解竹內好話語的第二個角度是從明治憲法入手。
在政權上層建築的更迭後,在現今多是保障人民自由與平等的憲法從明治政府處反倒生出絕對主義的性質來了。於1889頒布的《大日本帝國憲法》中最大的特徵是強大的天皇權力,天皇總攬了涵蓋宣戰的所有統治權。與之相對的,人民的權利卻是在法律範圍內被「附加保留」賦予的,而且其根據還是歷代皇祖皇宗慈愛人民的傳統。[xii]除此之外,天皇的權力與民權的弱小之差是因為日本需要先建立絕對主權的概念才有可能過渡到立憲制。[xiii]從這個憲法來看,竹內好的意思不難了解。明治維新的革命性質鞏固的卻是反革命的絕對主義天皇制。
從竹內好話語中的雙重意義回頭看本章最初的幾個問題便會發現,個人穿上極制服後的轉變有兩個層次的意義。首先,個人被「疊加」了新能力而變得強大,但其真正的自身沒有絲毫意義剩下,這則是因為要求他們穿上制服的絕對主義要素,也就是皋月。簡單來說,這些穿著極制服的學生是由皋月「做」出來的。本能字學園得以強盛靠的是極制服的製作,而不是學生真的意義上的強盛。這個變革方式與明治憲法之於民眾的關係是同一的。按北岡伸一所述,當時的日本社會還未能知道西方的憲政民主與自由平等的概念。這個結果首先是導致了上段提到的那個絕對主義作為過渡的折衷,同時它也使憲政與民權這種概念於民眾中被「做」出來。也就是說,日本的近代性是從天皇制的絕對主義中強行產生與製造的。
正是因為這個「近代」是如同極制服賦予的能力一般被強行加上去的,日本在近代化的開端首先便已經習慣了向絕對主義的服從。而這個服從的精神結構展現出的積極性與擴張事實同時又是矛盾的建立在對其他價值的從屬上。在內田樹那裏,這正是一種無法脫離他人論述自己的「邊陲精神」[xiv]。日本對於其他價值總是盡力的攫取,一方面帶給了日本多元性,但同時卻也揭示了日本未曾在抵抗中接受過外來事物。按竹內好所述,國粹主義與日本主義確實是要驅除歐洲,但它卻沒能驅逐接受歐洲的奴性結構,它們的目標不過是改變國家跟隨的絕對價值罷了。[xv]在竹內好尖銳的批判處,日本近代化對歐洲的追趕只不過是在當「奴才的主子」而已。它或許是亞洲地區的領導者,但它的精神上仍然是西方的奴僕。它持續的在近代中跟隨各種價值與信念,而沒有自覺自己仍為奴才。[xvi]極制服的強化誕生的是一群服從的奴才,日本的近代化也是一樣的產生了主體性缺失的新國民。
第三章- 東洋的近代-以中國為對照
藉著上一章可得出的是,日本的近代涵蓋了由上層製作出的這種特色。與日本相較,同樣身處「東洋」的中國在起步稍晚後也開始了變革。然而,它卻遭遇了巨大的困難。在中國歷史上,它近代化的嘗試即是1870後開始的「自強運動」。在那個年代,晚清帝國已經陷入危局,國家在西方帝國主義與內亂不斷的夾攻下已是風雨飄搖。在太平天國一役[xvii]中親眼目睹西方軍事力的清朝決心耗費巨資開始以「中體西用」的方法引進西方學說,雖然這只是片面性質的引進西方技術,但這仍是中國人首次重要的近代化經驗。[xviii]從「中體西用」的特色中已經能看出與日本相對的不同。確實,沒有徹底革新政治體制與思想是清帝國改革不順利的原因[xix]它甚至被指出是甲午戰爭中清朝戰敗的原因。同為經歷近代化的國家,日本的勝利並不在技術,而是政治上全面的現代化。[xx]但是,當我們把分析的角度切換成對西洋的「接受方式」時,中國那個「中體西用」的方法不就作為一種抵抗的態度而昭然若揭了嗎?
即便是不屬於漢族的清朝,他們在接管中國時也自覺的採用了漢人的政治制度,也就是聽上去甚至有些荒唐的「以漢制漢」。[xxi]而在這個意義上,中央政府對中華傳統的承接使得儒家思想的體系未有斷絕,而清朝的士人們亦是承繼此傳統而自覺其存在的。中體西用的思維並非特別奇怪,因為自己擁有的深厚傳統對中國士人來說並不需要否定,他們甚至以此自豪。而這個被繼承的傳統於兩種層面上更有了其衍伸意義。首先,這個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傳統體系並不是能簡單否定的,況且它早已在長久的操演裡深植人心,這個結果首先是被儒家教義深刻影響的學者與官員本著原教旨拒絕西化[xxii]。再來,傳統的儒家思想也被掌權者堅持的遵奉,這是因為既得利益者們身處的體系正是由儒家思想構成的。這點於1898的革新失敗中展現。在甲午戰爭中,做為清朝自強運動成果的北洋艦隊竟遭日本殲滅,中國的知識份子終於意識到光是學會技術是遠遠不能趕上西方的,因此康有為及梁啟超向光緒皇帝上書要改變科舉制度以及滿人特權等弊病。雖然得到光緒准許,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害怕大權旁落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康梁逃亡海外,史稱戊戌變法的維新百日後便中斷。[xxiii]一方面,這固然是中國近代中的一個問題。然而,它也是中國革命特徵的一個形成原因。
在相信清朝有可能改變的改革派最後一次的期待下,清朝立憲的嘗試卻只是從更根本的意義上否定了溫和改革的可能,這也是為何梁啟超的立憲主張在20世紀的頭10年已經被駁斥為無望且落伍的學說。[xxiv]而清朝無望的改革最終促成的是改變2000年帝制的革命,清朝作為一個王朝本身可說是變革失敗。然而,以中國作為視域來把握之卻可以看到日本應該學習的特質。由此還需先提及竹內好對中國革命發生方式的概述:
在中國,連官僚內部不平份子的運動都遭到扼殺,可見反動力量的強大。於是,革命不斷地被驅趕到下層,在底層人民當中扎下了根。[xxv]
中國的掌權者確實對改革多有阻攔,但這顯示出的是中國對西方的「抵抗」。另一方面,這在中國內部塑造出了一個「矛盾」。中國對近代化的接受絲毫不順利,它更遭到來自上層的阻擋,而中國實質上也必須面對傳統與新體制新思想的對決這般的困境。諸此種種都使近代化對中國人來說成了一個需要自覺的去思考與把握才有可能實現的過程。而從這種自覺的要否定掉體制來成長的思維中誕生的孫文革命得到了竹內好的認可,他認為孫文有持續的意識到革命的失敗與不足,因此他的繼承者蔣中正也持續往革命的方向來否定辛亥後的軍閥政治。[xxvi]他沒有進一步比較。但我們亦能就此看出中國革命的特色。簡言之,中國的近代化中那種不乾脆但卻是維護傳統的性格使變革的力量流到人民階層,最終做為一個強大的否定力量超越了2000年的帝制。這不必然是全面的,但本質上的變革較之日本是更廣泛的,因為中國人無法倚賴上層來幫他們「變強」。因此,他們甚至可說是被強迫的要自覺出自強與變革的意識,他們對於「近代」的渴求更加的具有迫切性與自發性。到了1919年時,這樣的變革方式更是爆發為要與傳統一刀兩斷的新文化運動,知識分子更加有自覺的要推行廣泛的典範轉移。[xxvii]總歸來說,從內部的轉變與當事者強力的自覺是日本的近代化中缺少,也是他們該從中國學習的部分。
結論-疊加與自覺-兩種近代
藉著本作中的極制服與「Covers」為引,本文論述了這種思維正是日本近代化的發生方法。因為日本的近代是如同本能字學園那般在絕對主義的引領下製作出的,因此在當時為世界所驚嘆的日本人「愛國心」在戰敗後迅速的從表面上消失了,[xxviii]代之興起的是露骨的個人主義,天皇對於現人神身分的否定則使精神陷入混迷。在此不妨將「愛國心」看做是一種日本近代化的目標以及它期望民眾可以得到的能力,而極制服的概念與它便有了可比性。兩者的共通處在於它們都是被從外部疊在底層人民身上的,而人民對此近代的接受都是無抵抗的承接,形成的就是沒有根柢的成長。這種能力的增長是限定在「裝備」上的。在本作中就是極制服與能力的等同,在日本就是軍國主義擴張給民眾的自信。這兩種附著在「裝備」上的能力在裝備破壞後也就一併的消失了,如極制服之於人之依賴關係一般的便是日本的近代化中最大的缺陷。
另一方面,在近代化上困難重重的中國反而有更深刻的自覺。正是因為上層的滿清王朝對於近代化的抵抗是那樣的強烈,人民愈發的有了需要自主變革的意識與迫切性。雖然歷史讓中國走到了今日的樣貌,但這無法否定它在當初的變革中展現的自覺。近代性的優劣非是本文討論的目標。在接受事物的方法上,從本質上自覺的轉變無疑是更加全面的。
[ii] 《舊唐書》日本傳。
[iii] 竹內好: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收錄於竹內好:《近代的超克》,孫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版,第256頁。
[iv]Kill la Kill/斬服少女》第一話。
[v] 縫製極制服和神衣的特殊纖維材料。一星極制服中占比10%,兩星極制服占比20%,而神衣則100%由生命戰維縫製而成。所有生命戰維皆來自於名為「原初生命戰維」的外星生命體上,吸收能量的方式為透過感應生物體內的神經電流來增強力量,但因地球的生物並無法負荷生命戰維帶來的力量,因此改為附著在體外的方式來吸收電能。
[vi]Kill la Kill/斬服少女》第十六話。
[vii]Kill la Kill/斬服少女》第十七話。
[viii] 竹內好: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收錄於竹內好:《近代的超克》,孫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版,第270頁。
[ix] 竹內好: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收錄於竹內好:《近代的超克》,孫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版,第272頁。
[x] 竹內好: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收錄於竹內好:《近代的超克》,孫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版,第288頁。
[xi] 北岡伸一: 《日本政治史-外交與權力》,周俊宇、張智程、陳柏傑譯,麥田出版2018年版,第64-65頁。
[xii] 北岡伸一: 《日本政治史-外交與權力》,周俊宇、張智程、陳柏傑譯,麥田出版2018年版,第110-111頁。
[xiii] 北岡伸一: 《日本政治史-外交與權力》,周俊宇、張智程、陳柏傑譯,麥田出版2018年版,第112頁。
[xiv] 內田樹: 《日本邊陲論》,徐雪蓉譯,立緒書店2021年版。
[xv] 竹內好: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收錄於竹內好:《近代的超克》,孫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版,第292頁。
[xvi] 竹內好: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收錄於竹內好:《近代的超克》,孫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版,第281-282頁。
[xviii] 余凱思: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黃中憲譯,春山出版2021年版,第227頁。
[xix] 余凱思: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黃中憲譯,春山出版2021年版,第236頁。
[xx]北岡伸一: 《日本政治史-外交與權力》,周俊宇、張智程、陳柏傑譯,麥田出版2018年版,第142-143頁。
[xxi] 余凱思: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黃中憲譯,春山出版2021年版,第90頁。
[xxii] 余凱思: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黃中憲譯,春山出版2021年版,第229頁。
[xxiii] 余凱思: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黃中憲譯,春山出版2021年版,第261頁。
[xxiv] 余凱思: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黃中憲譯,春山出版2021年版,第300頁。
[xxv] 竹內好: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收錄於竹內好:《近代的超克》,孫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版,第290頁。
[xxvi] 竹內好:何謂近代-以日本與中國為例,李冬木、趙京華、孫歌譯,收錄於竹內好:《近代的超克》,孫歌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版,第288頁。
[xxvii] 余凱思: 《從清帝國到習近平-中國現代化四百年》,黃中憲譯,春山出版2021年版,第330-331頁。
[xxviii] 丸山真男: 《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陳力衛譯,商務印書2005年版,第158頁
https://www.hk01.com/%E9%81%8A%E6%88%B2%E5%8B%95%E6%BC%AB/201542/kill-la-kill-%E7%95%B0%E5%B8%83-%E6%96%AC%E8%A1%A3%E5%B0%91%E5%A5%B3-%E7%94%B1guilty-gear%E5%BB%A0%E8%A3%BD%E4%BD%9C%E5%B0%8D%E6%88%B0%E6%89%8B%E9%81%8A

作者:李佾學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4會員
6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