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網紅,你也有數位名聲

2022/06/1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邱馨儀諮商心理師
去年一名航警人員考上碩士班,補習班請他寫下考試心得,他在文中寫到「我畢業就來到航警局,我103年畢業至今沒有受理過任何報案,沒開過任何罰單。基本上每天都是在過退休生活。幾乎每兩個月就出國玩,根本與社會與警界脫節。」文章一登出,立刻引發熱議。
從這段文字裡,我們無法確知其工作實況,但我們會對該員警與航警工作形成一個印象-很混!而這也就成了他們的名聲。
最早以前,消息靠口耳相傳,名聲大概就在村落裡,要了解一個人,在地方上探聽就行;後來報章影音媒體發達,名聲能輕易傳遍全台灣,但要上報紙電視,大多僅限於名人;現在有了網路與社群媒體,情況更加複雜,不只能傳遍全世界,還不限名人,人人都有自己的數位名聲。
可怕的是,大部分的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數位名聲(不只網紅有),不清楚網路上的一言一行都在建構自己的數位名聲,也低估數位名聲的影響力,就如前文的航警人員。最後,該員警被警政署認為為文浮誇不當,影響警譽,並參考歷年工作考績,予以免職。
網路上擁有良好形象的人,不等於就是現實生活裡的好人;網路上擁有惡劣形象的人,也不等於就是現實生活裡的壞人。網路常常只呈現一個人部分的狀況,若再加上有心人的加油添醋,平凡人不管要成聖或成寇都是輕而易舉。
因為大部分的人-網路鄉民、欲求職的公司、你的主管,甚至親戚朋友-不一定有機會認識現實生活中的你,或是理解你的種種面向,他們可能不知道你是愛開玩笑,但做事很認真,也不會知道你是說話直接了一點,但熱心助人,加以人在下判斷時容易受月暈效應(*1)的影響,憑著最初片面的印象判斷人事物的全貌,因此更要留意網路上的言行。我相信那位員警的為人一定不只有他文章中的樣貌,可惜的是,經過網路的發酵,大眾似乎只能看到那樣的他了。
數位名聲的毀壞常見於青少年,青春期的孩子在探索自己是誰,急於打破過去來自父母師長的各樣界定與規範,以確立自己的獨特,但這樣的獨特又需要他人的肯定,特別是來自同儕。而夠酷、夠炫、夠強,甚至有點玩世不恭或叛逆最能吸引同儕的目光,內心蠢蠢欲動的造反是每個青少年要長大會經歷的心理過程,又如果我自己沒辦法造反,那麼其他人的造反也像是在替我發聲。
可是,青少年的腦部尚未發展完全,當他們在危害自己的數位名聲時,掌管理性思考的大腦前額葉皮質可能來不及阻止他們,送出鍵就已經按下去了。
即便如此,越有意識,就越能減少失誤。我們大人需要提醒自己,也能利用時事新聞趁機與孩子談談,在網路上分享文字影音的「3C原則」(*2):
1.conduct(舉止):想想自己的網路「行為」,如果現實生活中有人這樣看著你,你還會做嗎?
2.content(內容):想想你要分享的「內容」,是否會使自己或別人難堪。
3.caring(關懷):任何分享前,別忘了同理他人。
時時提醒自己,我們雖然無法控制網路上的素材會如何發展,但我們完全能控制自己要放什麼素材在網路上。
備註:
1. 關於「月暈效應」,可見國家教育研究院的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的解釋: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03351/
2. 3C原則參考自《數位公民素養課:線上交友、色情陷阱、保護個資,從孩子到大人必備的網民生活須知》第145頁。這是一本淺顯易懂,適合父母與師長閱讀的好書。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8423
成材不成癮
成材不成癮
我們是心理師,也是生於80年代的網路移民。原以為已是網路老手,與千禧年後出生的網路原民互動後,赫然發現自己的水土不服,有時還滿頭黑人問號!於是積極展開對網路議題的學習與研究,並在這裡發表,歡迎來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