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烏俄戰追蹤3-外交博弈

2022/06/16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以下分成三個篇來簡要說明並推估未來可能的烏俄戰爭走向,此為第二篇:
1.戰事簡述
2.外交面博弈
3.幾種可能的走向與應對
圖左至右分別為英首相強生、法國總統馬克宏、美國總統拜登
在外交博弈上,可以說是目前這一路走下來最為兇險的地方了。前線戰士的生死搏殺、刀光劍影固然慘烈,但也不過一城一地之失;外交博弈一旦失利,動輒千萬人挨餓受凍、掀起革命,甚至可能掀起核戰。

國際組織簡介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件事情,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幾個理由中包含了北約東擴,而這三個多月以來,國際間討論得沸沸揚揚的事情就包含了是否該讓瑞典、芬蘭、烏克蘭進入北約,以及能否使烏克蘭加入歐盟。很顯然,歐盟不是一個跟北約劃上等號的組織,那麼他們的差異在哪裡呢?就讓我們看下去。

1.歐洲聯盟EU

基本上,從1958年成立以來歐盟的定位就是經濟、政治上的偕同大於軍事上的一體,中間雖然一度有英國的加入與退出(有興趣可以查詢Brexit、英國脫歐),而且在目前二十多個成員國中,只有六個國家不是NATO的一員,但是EU就是一個以歐洲多元一體作為宗旨,達成歐洲團結為一國、共享貨幣、律法與人權價值為終極目的的政經組織。
梅克爾時代,尤其是2009年法國初返北約、英國尚未脫歐時,德國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歐洲老大,在德國與歐洲的整體能源政策上親俄、親中,認定美國才是較大的歐洲事務干預者也是此時代留下的政策遺緒,對此,儘管中俄在烏克蘭議題上的表態不如預期,甚至可以說是表現得遠遠超過他們原先承諾歐洲人的惡劣,但梅克爾接受採訪時並沒有道歉或辯解的意思,也是出於此。那就是上個世代的政治判斷。

2.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相對於EU是以政治經濟為本的組織,以統合歐洲為目的;NATO的創設就是配合冷戰初期知名外交官,前美國駐蘇聯大使,素有智者之稱的喬治坎南(George F. Kennan)與其他冷戰早期美國高層共同制訂出來的遏止政策(Containment)服務的一個軍事組織,前行的經濟計劃則是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畫,後者同時也成為EU創設的起源之一:重建歐洲的過程中,歐洲被援助一分為二,接受美援的成為自由民主世界的一環、接受蘇聯莫洛托夫計畫而加入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國家,則變成了蘇聯的衛星國。對於美蘇兩強的競逐,歐洲人顯然對於自己的前途有著更多想法。
但在軍事上,自由世界嘴上雖然說不要,身體倒是非常誠實地與美國、英國站在了一起,一起對抗俄國。中間,法國因為政治動盪與理念不合而退出過,但是在2009年重返。
北約是最知名的集體安全組織之一,任一成員國受到攻擊,其他國家有義務提供軍事協助;但如果是自己開戰或內戰,其他國家就不見得要干涉了。此外,要加入新的成員國,需要全體成員的一致同意,這點也是下面突厥(已於聯合國正名Türkiye,舊譯:土耳其)得以卡關瑞典、芬蘭入NATO的原因。

3.大英國協(Commonwealth of Nations)

事實上,中文譯名仍舊保持大英國協的大英兩字很奇怪,畢竟人家拿掉British以去除殖民色彩很久了,但在此次衝突中,英國、加拿大、澳洲是主力,其餘成員反而沒有那麼積極時,就姑且沿用大英國協或國協代稱。
國協本身是大英帝國軟性解散過程中的轉換機制,成員國多為前殖民地,但也有例外;他們多數奉女王為元首,行君主立憲制,但也有例外;理論上,他們對殖民母國英國沒有軍事、政治上的權利義務,但實務上有許多合作,整體來說是個充滿例外的組織。

4.北美防空司令部

成員為加拿大與美國,起先為防止蘇聯透過極圈對北美進行核攻擊而設立,現在仍舊運作中,為空軍為主、海軍與太空為輔的軍事合作組織。

各國態度簡介

下文將針對幾個重要涉入國,依據其立場、背景分門別類,一一分析,帶領各位簡單看懂,究竟各國在外交上博弈的考量是什麼?是純粹的偽善、陰謀論?還是各有各的難處?

1.美國

美國在衝突發生之前就頻繁地警告世界,俄羅斯要開打了。不過包含筆者在內,我們儘管看見俄羅斯軍隊與物資(包含血漿)都已經往邊境運送過去,多數人仍不太願意相信。
開戰之後,美國在民間與軍事援助都是第一時間內送了最關鍵、最大方的協助物資,但同樣有著核武大國的包袱在,美俄自冷戰以來素有不直接發生武力衝突(最接近的一次是古巴導彈危機)之傳統,以免現各自持有近六千枚核彈頭的雙方陷入熱戰,不小心招致人類文明的終結。
由於冷戰傳統在,美軍無法直接參戰。但是美國在民間的協助實在強大。不管是各界的捐助、募款,還是伊隆馬斯克的星鏈計畫都令人耳目一新,就連俄羅斯、中國都不得不開始評估要如何反制擁有成千上萬科的完全體星鏈。

2.英國、國協

英國示範了一次完美的「脫歐一時爽、一直脫歐一直爽」。少了歐盟內德、法、義三強的制衡,他反而透過整合國協,從新世界(加拿大、澳洲)調來了充足的實力,在第一時間配合美國維持北約的公信與威嚇能力,繼而成為NATO在歐洲說一不二的真正話事人。
儘管受限於憲章規定,NATO還是需要共識決才能讓其他國家加入,但有著獨立運作的英國、國協在支撐,烏克蘭相對不用擔心被急著在冬天來臨前求和的德國、奧地利等國壓著頭,吞下割讓土地、侵犯主權等不能接受的條款。

3.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等主戰東歐國

四個字:同仇敵愾。
同樣待在蘇聯鐵幕下將近半世紀之久,有無數恩怨都在重新獨立後被暫時擱置,畢竟論到單一對決,這幾國沒有一國是俄羅斯的敵手,但是看到2014年後逐漸西化、像自己一樣認清事實的烏克蘭慘遭侵略時,他們是反應最大的。畢竟,下一個受害者很可能就是他們。波蘭被德國、蘇聯瓜分過;波羅的海三小國直接為蘇聯所併吞、捷克是納粹前幾個下手的目標,他們此刻對於打著民族主義、帝國復甦夢的俄羅斯都戒慎恐懼,也因此在國際上、談判桌上給予烏克蘭的支援又快又實惠,更是一肩擔起難民問題,屬於堅定的盟友。

4.瑞典、芬蘭

素以自己的軍事實力為傲,且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幸而不願意加入北約的瑞、芬兩國在歷史上與俄羅斯本來就有世仇。遠的不說,近在二戰的冬季戰爭中,芬蘭就在努力防守中仍舊為蘇聯所敗,失去了卡累利阿的戰略要地(儘管蘇聯方損失極為慘重)。
在冷戰中,芬蘭隱隱以蘇聯的政策馬首是瞻,但也對於西方的計畫抱持開放態度,與北歐各國共同開啟了福利國家制度的可能性。
但是這次衝突中,瑞典、芬蘭終於意識到普丁領導的俄羅斯不如蘇聯如此好猜測、溝通,利基也有所不同,加入北約、與北美防空司令部一起在海空軍上協防北冰洋,可能是對大家都好的選擇。
然而,突厥在此時提出了異議:瑞典、芬蘭要加入可以,但是我有一些條件......
這些條件中最令人注目的除了軍事武器的升級以外,另外一個就是取締官方定義的恐怖組織:庫德工人黨。庫德人議題會牽扯到突厥國內議題,與中東秩序,容後再說。總之,這個行為可以說是獅子大開口,許多人都在猜是不是到了軍方來推翻民選總統,建立親美新突厥的時刻了呢?
答案在幾年前就試答了一次,沒有成功。今世蘇丹成功壓制了政變者,並且藉此肅清親西方派。
也因此,這兩天,瑞典、芬蘭已經透露出願意修法配合的意象(通過與執行層面是都另外一回事),但突厥真的達成目標了嗎?詳情請見突厥章。

5.西班牙、尼德蘭等主戰北約盟國

受限於篇幅,將西、尼各國放在一起比較實在是有點去脈絡化,但他們在這次衝突的角色中是難得地正面角色,西班牙、尼德蘭、比利時等國根據其地緣位置、政治利益實在沒有必要援助烏克蘭,大可作壁上觀,或是是等上面的老大(德國、法國)吵出一個結果來後再說。
然而,顯然他們沒有這麼選,他們同樣都在歐盟之中,且為歐洲邁向終極統合的堅定反對者,戰事一爆發後,他們先探知了德國的酸言酸語、法國的調停嘗試之後,就選擇跟英美同進退,就選擇送物資、送防禦性軍火來給以烏克蘭支援。
一方面固然是超越了現實政治的短視近利,而更加重視人權價值的體現,另一方面他們早就對於梅克爾時代時的歐盟過度傾中、傾俄且有推行各地一統之意圖有所防備,此時援助既是自我防備,也是實踐進步價值,

6.匈牙利、羅馬尼亞等偏中立國

在霸凌者施行暴力之時,選擇中立、袖手旁觀之人並不是真正的中立,實際上已與共謀無異。但用這樣的帽子去扣匈牙利以及下列幾點各國也在某種程度上有欠公允。
現代民主政府中,國家非一人、一姓之物,不是馬克宏、蕭茲當上一國領袖就能為所欲為的,他們得考慮選票、在意選民、照顧自己國內的需求。
匈牙利等前蘇聯衛星國,在本次衝突中並沒有第一時間內與烏克蘭同仇敵愾,原因也是在此。他們是過往東方對西方的邊境,換言之,東西合併之後,邊境早就挪到羅馬尼亞東方的烏克蘭諸國。對於匈、羅各國來說,正是「革命已經完成,同志開始享受」的階段,政治上還有很多東西還在向西方國家學期,但在軍事上沒有即刻之危厄,要他們的人民有如波蘭、、波羅的海三小國一樣反共、反俄,可能要等到普丁的屠刀吞掉烏東甚至烏克蘭後,才會警惕才說不定。

7.法國、義大利

同樣地,受制於國內選舉、通膨壓力、制裁俄國等於失去便宜能源等民生議題,法國、義大利決策層不可能像是毛澤東、周恩來一樣「寧要核子、不要褲子」,要求公民犧牲自己的生活。
如果不要,那他們最好的選擇就是在外交談判桌上取得突破。因此法、義的突破口、協助點選擇在中國、突厥與俄羅斯身上。
中國於2013年與烏克蘭簽有協議,在烏克蘭受到核威嚇與敵國進攻時,應將其納入自國的保護傘中;突厥以伊斯坦堡掌控黑海門戶,君臨黑海,足以決定讓即使拿下烏克蘭而出得了亞速海的俄羅斯,無法/可以進入地中海;俄羅斯發起了戰爭,只要他願意停止、撤軍,並且回到明思克協議2.0的權利、義務框架下,雖然兩軍的人白死,但至少仗就結束了。
這就是馬克宏寧可冒著被罵「現代張伯倫」、「只會出一張嘴的法國馬(與馬英九、歐巴馬並列)」的風險,也要持續打電話,聽普丁給他上歷史課、聽蕭茲說「德國軍援的力道理論上是天下無敵」的原因,或是持續打給習近平、艾爾多安的原因。這是他最好的路,也是礙於政治現實,不得不選的路。軍援照送、盡量不卡關,想辦法在國內與歐洲議會中扛住親俄派、和平病嚴重的左派人士就是他的最大戰績了。

8.突厥(舊名:土耳其)與中東

突厥大致上是本戰以來最大的獲利者。
首先,從地理位置看,轄制地中海通往黑海門戶的人就是他,橫跨歐亞的也是他;戰功上,軍援無人機屢建奇功,重創俄軍的是他;科技發展與情報上,令各國開始重視無人機發展,且意識到中國無人機都會回傳情報回中國,所以不可靠的都是突厥人。
更不用提,沒有俄羅斯強力干涉之下,中東秩序出現部分真空期,突厥乘勢而起,前一陣子還發起特別軍事行動進攻伊拉克進內的庫德族人,收穫聽說頗豐,更是憑實力做實了伊斯蘭世界北部霸主的地位。另一方面,敘利亞、納卡共和國等靠著俄軍維持秩序的地區也隨著俄軍戰況失利陷入混亂,突厥也沒放過這個機會,成為重要的調停人,大有想要取代庫德族人(因打擊ISIS而崛起)成為美國在中東的盟友,同時又自立門戶,更加獨裁專擅之勢。
眼前軍事援助雖然沒有停過,但在外交斡旋上卻努力卡北歐,來測試自己在NATO的地位到底有多重要。
也有網友討論到,是不是透過政變可以改變這個狀況。事實上,前幾年艾爾多安就撐過政變之外,現在他自己在國內的民調因為景氣不佳而有所下滑,期許他直接選輸可能比較快。但是,他的個人失敗跟整體突厥高層的決策會不會改變不見得成正關係,戲稱艾爾多安為今世蘇丹是一回事,但他只是民主共和國的政治強人這個事實仍舊存在,他的言行實際上也是多數決策層的綜合意見結果,遑論國防外交等重要國策,不是他一人可以為所欲為的。

9.德國、奧地利

一路寫來這邊,還真的是越來越心寒,德國、奧地利,或者是美國的外交大師季辛吉他們就屬於本次衝突中比較不光彩,或說比較樂見衝突早點結束(儘管有人要吃虧的)的人了。
不管是德國在戰事開始的首日就直言拒絕援助,並說:「我們援助了什麼,怕是不久就會變成俄軍的裝備」(意指烏克蘭撐不過幾天),或是向奧地利、德國的部分高層直到現在仍舊呼籲和平,不管是割地、賠償都可以,只要和平就好。不過他們說的是烏克蘭割地。季辛吉說的也差不多,從「現實政治」的角度來看,烏克蘭遲早要輸的,為什麼要抵抗呢?還不如直接投降算了,說不定會少死很多人啊!
有部分的人會引用邱吉爾的話來批判這樣的想法,順便反諷1939年張伯倫的綏靖政策:
戰爭與屈辱之間如果我們選擇了屈辱,最後我們還是得面臨戰爭。
然而,這樣子的比喻是失當的。張伯倫當年是將重心放在國內的整治,以及正式到英國國力在裁軍之後確實難以與納粹一較高下,所以寧可用假戰的模式緩緩囤積國力,復甦實力來備戰,屬於不得已之舉;但德國是至今在NATO中都拿著自己的防禦性憲法說事,時不時在軍援上卡關烏克蘭,那就屬於惡意與自私居多了。
而惡意與自私又是由何而來,說穿了,德國在在天然氣上過度仰賴進口,尤其是從俄羅斯進口。光是配合制裁,就已經對於德國的經濟造成很大的影響了,如果入冬,在核能電廠逐漸停用,綠能功效不彰,天然氣又必須高價買入時,德國冬天過不過得去還是個問題。奧地利也有類似的困境。確實,烏克蘭陷入戰火之中,但如果德國做得過火,他們舉國數千萬人將連火都無法用,無火、無暖氣的高緯度冬天是會死很多人的。從這個角度看,蕭茲等人試圖壓著可以壓回談判桌上的烏克蘭,希望在冬天來臨前把戰事結束,確實無可厚非。
畢竟,他們是德國、奧地利的領袖,不是烏克蘭的領袖,更不是拯救世界的超人。

10.白羅斯、厄利垂亞、車臣、布里亞特等國家/區域

白羅斯目前還是個主權國家,但從開戰以來都與俄國站在一列,雖然隨著戰事停滯越來越消極,但白羅斯在歐洲各國之中始終是一大亮點,他是難得支持俄羅斯的人。但有趣的是,他們也是最提防俄羅斯的人之一,畢竟,普丁在給馬克宏上的歷史課中,大俄羅斯裡面也包含了白羅斯,他們遲早也是要回歸的。
厄利垂亞遠在非洲,但在數次聯合國投票中,都堅定地支持俄國,令人感到玩味,這點跟白羅斯互相輝映,成為非洲之星。
而在俄羅斯聯邦境內,素有自己武裝部隊著稱的車臣共和國在本次衝突中也有參戰,數次在抖音直播中大放異彩,但意外的是也被抓包其領袖卡德羅夫似乎只負責打卡,連離開車臣都沒有,有擁兵自重,以觀局勢之嫌。
而在普丁能控制的範圍中,根據目前的可信數據統計,16~64歲的俄羅斯男子中10萬人中約有70人被徵召到前線,但這個數字並不是平均分配在整個俄羅斯的。在莫斯科區域,10萬人不到1人去到前線應戰,但在布里亞特共和國(俄國國內少數民族區域,較為貧窮),上陣比例卻將近千分之一。
這意味著,這場戰鬥即使進行下去,而且雙方沒有特別進行任何種族屠殺,也會對俄國政經地位較差的少數民族區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11.中國

更令人玩味的國家。多次受到美國、烏克蘭與俄羅斯紛紛點名,認為其為俄羅斯盟友,美國更在前幾週就通過了AXIS法案來調查究竟習近平與他領導的中國是否有在暗地裡援助俄羅斯,詳情可見我的另一篇文
同時,中國在2013年早已與烏克蘭簽訂條約,保證會在關鍵時刻以核武大國的身份保證其安全,好換取烏克蘭製造航母、武器的關鍵技術,因此,如果中國履約的話他們實際上會是烏克蘭的盟友才對。
但還好(?),中國履約的次數跟馮迪索的頭髮一樣多,他們目前自認中立,而活躍在知呼、微薄上的中國人社群則偏向於支持俄羅斯居多。在經濟上,被全球重要工業國家/地區(包含我國在內)制裁的俄羅斯也相當仰賴中國能否給予適當的協助。
但在中亞各國的主導權上,自從習近平推動一帶一路以來,中俄在中亞的交鋒就不斷,甚至各自擁有一個以自己為首的安全組織,互別苗頭意味濃厚。美國撤出阿富汗後,中國政府與塔利班政權搭上關係,其他中亞國間更是對中國戒慎恐懼,但又怕重回蘇聯時期,變成俄羅斯的附庸或衛星國。
雙方可謂亦敵亦友。可能也是這樣,才讓法國判定中國是可以拉攏,並且有機會能夠協助調停烏俄戰爭的對象也說不定。

12.俄羅斯

終於來到俄羅斯身上。
俄羅斯目前戰況陷入膠著,但反而改走穩健打法,步步進逼。在烏克蘭缺乏重型兵器的情況下,俄羅斯只要不貪功冒進,相對起來就是耗著而已,可以以逸待勞。
當然,許多網友都精算過,每天俄羅斯的損失大概都有多少億美元,故有「長遠來看俄羅斯應該會耗損不起」之論。殊不知,俄羅斯耗不起,跟普丁集團耗不起是兩回事,寡頭政權的可怕之處就在於:我們估算他們的實力與耐力時不能用民主國家度算。
如果用俄羅斯打車臣戰爭、蘇聯進攻阿富汗這兩場都曠日廢時達十年,且俄軍缺乏空優的戰爭來看,俄羅斯都能就打到將近十年,因此,筆者認為烏克蘭總統對於戰事的估計也許更為精準,俄羅斯人會一直打到被教訓回去,或是普丁集團內訌為止。
另外,說到經濟,雖然從帳面上來看,俄羅斯目前的物價也是飛漲,但這點與歐美類似。所幸,前幾日,OPEC+有答應石油增產,或許可以減緩一下這個趨勢。但在糧食供應上,俄羅斯、烏克蘭與美國都是世界糧食出口大國,加上今年的氣候異常,環地中海與中國穀物都預期歉收(已反映在期貨市場),烏克蘭又陷入戰火,難在短時間內恢復。要比氣長,糧食自給率高的美、俄自然是沒有問題,但歐洲、中國這兩大經濟體就遭殃了;漁業部分,也因為開戰緣故,波羅的海、鄂霍次克海、黑海都陷入封鎖情況,魚蝦蟹的價格已經開始上揚,罐頭暫時還不會,但預期打上一年以上的話,勢必會有所影響,這些因素綜合下來,對於還沒從疫情中完全恢復的全球經濟會是一大挫傷。

小結:全球化作為一把雙刃劍

全球化跟國際分工是最經濟的作法,這點在和平的時代裡是顛撲不破的。
然而,瘟疫、戰爭,以及可能緊隨而來的飢荒、死亡,這天啟四騎士一起到來時,能夠自給自足的區域經濟體、國家或地區倒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受到的衝擊反倒要是最小的。
而不幸的是,習慣了和平、健康、富裕的我們往往會忘記,瘟疫、戰爭、飢荒、死亡的陰影從來沒有遠去,始終都在我們身邊、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就好像在此刻,緬甸、葉門在內戰,香港、新疆仍舊在為了自給的人權、自治受到侵犯而受難一樣,只是相對起來有沒有影響到全球而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否。
然而,我們不去關注他們,它們仍舊會找上門來。
我說的它們,是四騎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1會員
70內容數
學院者,傳道、受教、切磋琢磨之地。 多數現代人從來不缺資訊,更不缺取得資訊的管道,但缺辨別真偽、鑑別優劣、演繹因果等知識方法而已。 於此平台開設專欄、成立沙龍而以「學院」名之,不求於此直接獲利,但求廣傳見聞以助人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