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相輕下的教育反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什麼領域的專家,到最後不需要互相對話呢?圖源:作者用Midjouney吟唱而出。

什麼領域的專家,到最後不需要互相對話呢?圖源:作者用Midjouney吟唱而出。

全人教育

文人相輕,自古皆然。文理之爭,大抵若是。

只是,如果真的要學習,作為一個「全人」,是不能被文理這麼二元化的標籤給限制住的

我母系的很多教授,其實都不是念歷史出身,甚至還有念管理、機械系畢業,後來才轉念歷史的:而念純歷史碩博的教授們,也十分鼓勵我們去學習法律、統計、哲學、物理、醫學,因為「學歷史的怎麼可以不瞭解人類文明是如何演進的呢?」

---

先暫時不看大學各科系,那是術業有專攻的部分。我們就來談談十二年國教

其實在我看來,就像是許多前輩都說過的,數學、英文、中文等等,都是語言,而我們在大學之前的12年之中就是讓學生學會「利用三種語言,闡述兩種規則。」

----

語言分別

世界通用語英文、

台灣最通行的中文,

以及具有指向性的精準語言數學

規則分別

1.自然規則

2.社會規則

---

各位仔細省視,會發現其實大學以前的自然規則不外乎探討四件事情:

物理=力如何作用在物體之內與外

化學=物質如何透過各種力來改變構成方式,而構成方式一變,特性即變

生物=力與物質如何作用在生命體中

地球科學=力與物質如何運行於以地球為尺度的非生命體之中

其他的自然規則我們幾乎都暫時刪減,留待大學了。

---

人文社會學門的知識也是,

我們教導學生用地理與歷史來解釋今日的世界如何誕生,

再用公民教育來告訴大家我們應該如何自我培養且與他人合作,

以面對未知的挑戰、一同開創理想的未來。

小結

無論哪一科,許多細瑣的、雜亂的資訊已經逐漸在過往二十年的教育改革中慢慢被剔除,留待大學生們各有專精時再做研習。

而如何用通用於台灣的中文、英文與數學去精準或晦澀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正是十二年國教之中所要達成的目的。

只以文理組、有用無用視之,有點太過可惜,與學習的機會失之交臂了。


avatar-img
13會員
70內容數
學院者,傳道、受教、切磋琢磨之地。 多數現代人從來不缺資訊,更不缺取得資訊的管道,但缺辨別真偽、鑑別優劣、演繹因果等知識方法而已。 於此平台開設專欄、成立沙龍而以「學院」名之,不求於此直接獲利,但求廣傳見聞以助人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亞寧學院 的其他內容
筆者特別挑在台北時間六月五號寫,是因為時差。利用時差,即便在美東的讀者們也可以看看為什麼我們應該紀念六四。 我們紀念六四是暫時治標;解決國族主義、中華民族問題,以及一個中國問題,這三個互相糾結,堪稱三位一體的問題才是治本。 但先一邊治標,延續對中共抗戰是必須的;但治本之道,也需要持續、逐步進行。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面向對本次事件之分析 1.我國大學考選機制的設立與本質 2.從世界史解析本事件之結構性問題 3.言論自由如何變成權利 4.從實務面剖析,依現行法制台大校方能為的處分有何? 5.結語:十年前,那時台大人是怎麼討論議題的。 文章偏長,讀者可全看完是筆者的榮幸,若擇感興趣的部份閱讀亦可。
人類面對未知的態度究竟為何? 我們過去是如何操弄著各種我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卻還能一路倖存到今天的呢?未來的我們,又應該怎麼看到科技與文化的進展呢? 這一期,我們來聊聊這件事情
筆者作為親身經歷者,同時也身為一名歷史事件的評論者,將盡可能以客觀、理性、公允地去陳述我的所見、所聞、所想。 其實3/18這個日子可以不重要、太陽花運動也可以不重要,但讓它改變這些年政治生態的脈絡很重要。 而這些改變真的成真了嗎?還是有如曇花一現,又回到過去了呢?還請看內文一敘。
近來又有學術抄襲案因為政治因素被拱上檯面,此文將從既有之資訊進行分析,一切更新至徐巧芯議員已經向台灣大學提出檢舉為止,後續有任何調查結果、司法結果,本文除了錯字、概念錯誤之外皆不更改立場。
謹以此文,獻給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回管理25年的香港與香港人。
筆者特別挑在台北時間六月五號寫,是因為時差。利用時差,即便在美東的讀者們也可以看看為什麼我們應該紀念六四。 我們紀念六四是暫時治標;解決國族主義、中華民族問題,以及一個中國問題,這三個互相糾結,堪稱三位一體的問題才是治本。 但先一邊治標,延續對中共抗戰是必須的;但治本之道,也需要持續、逐步進行。
本文將從以下幾個面向對本次事件之分析 1.我國大學考選機制的設立與本質 2.從世界史解析本事件之結構性問題 3.言論自由如何變成權利 4.從實務面剖析,依現行法制台大校方能為的處分有何? 5.結語:十年前,那時台大人是怎麼討論議題的。 文章偏長,讀者可全看完是筆者的榮幸,若擇感興趣的部份閱讀亦可。
人類面對未知的態度究竟為何? 我們過去是如何操弄著各種我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事物卻還能一路倖存到今天的呢?未來的我們,又應該怎麼看到科技與文化的進展呢? 這一期,我們來聊聊這件事情
筆者作為親身經歷者,同時也身為一名歷史事件的評論者,將盡可能以客觀、理性、公允地去陳述我的所見、所聞、所想。 其實3/18這個日子可以不重要、太陽花運動也可以不重要,但讓它改變這些年政治生態的脈絡很重要。 而這些改變真的成真了嗎?還是有如曇花一現,又回到過去了呢?還請看內文一敘。
近來又有學術抄襲案因為政治因素被拱上檯面,此文將從既有之資訊進行分析,一切更新至徐巧芯議員已經向台灣大學提出檢舉為止,後續有任何調查結果、司法結果,本文除了錯字、概念錯誤之外皆不更改立場。
謹以此文,獻給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回管理25年的香港與香港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文組無用論」戰火,但比起人文與自然科學,筆者更想藉此反思科系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教育對學科專業與學科跨域的思考。
Thumbnail
108課綱去中國中心化常常被有心人士說成去中國化,國文科目的文白之爭、歷史科目沒教岳飛和最近的大禹治水都是一樣的出發點。 無意去辯駁這些意識形態的問題,真的吵不完。倒想到了「法國中學教哲學,考高中要考哲學」這件事情。
性教育跟性平教育還有道德觀與思考,我覺得才是學校最應該教導也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東西。 理論是死的,現在的科技發達也讓你背了一堆學識在腦子裡,還是比不過別人手指一按,找出來的資訊來的全面與完整。 那麼人生而為人跟機器的差別,就在於思考跟觀念理解。 . 我想也是因為很多老師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他
當我們在念高中時,對於文理組的選擇總是讓人感到徬徨。有些人天生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但是有些人則不溫不火,不確定自己擅長的是否喜歡,不確定自己喜歡的是否擅長,應該說人有百百種,選擇什麼路線或者說法對自己比較有利,那就會自然去做其中的選擇。 最常見的理科diss文科的說法叫做「不就是因為念不下去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Thumbnail
聽說最近大家在吵一份驚悚的小學生課表,勾起我的好奇心;人稱中世紀海上 8+9 的維京人,會有這種東西嗎?有,但果然主要是外籍老師,到維京時代結束後才慢慢有本土教職員登場。那他們學校都教些什麼呢?先恭喜各位維京人,不會就是不會的數學不用學,但你想連續上好幾年國文課嗎?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Thumbnail
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文組無用論」戰火,但比起人文與自然科學,筆者更想藉此反思科系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教育對學科專業與學科跨域的思考。
Thumbnail
108課綱去中國中心化常常被有心人士說成去中國化,國文科目的文白之爭、歷史科目沒教岳飛和最近的大禹治水都是一樣的出發點。 無意去辯駁這些意識形態的問題,真的吵不完。倒想到了「法國中學教哲學,考高中要考哲學」這件事情。
性教育跟性平教育還有道德觀與思考,我覺得才是學校最應該教導也是學生最應該學習的東西。 理論是死的,現在的科技發達也讓你背了一堆學識在腦子裡,還是比不過別人手指一按,找出來的資訊來的全面與完整。 那麼人生而為人跟機器的差別,就在於思考跟觀念理解。 . 我想也是因為很多老師是這樣被教育出來的,他
當我們在念高中時,對於文理組的選擇總是讓人感到徬徨。有些人天生理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但是有些人則不溫不火,不確定自己擅長的是否喜歡,不確定自己喜歡的是否擅長,應該說人有百百種,選擇什麼路線或者說法對自己比較有利,那就會自然去做其中的選擇。 最常見的理科diss文科的說法叫做「不就是因為念不下去
Thumbnail
108課綱上路至今五年,118課綱將在不遠的未來登場。文言文刪減、歷史主題式教學,及高教學生數理能力弱化等輿論盛行的話題,都牽涉一個核心問題:什麼知識、內容應該要被納進課綱?對學生而言重要的事情,並不僅限於傳統學科知識。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Thumbnail
聽說最近大家在吵一份驚悚的小學生課表,勾起我的好奇心;人稱中世紀海上 8+9 的維京人,會有這種東西嗎?有,但果然主要是外籍老師,到維京時代結束後才慢慢有本土教職員登場。那他們學校都教些什麼呢?先恭喜各位維京人,不會就是不會的數學不用學,但你想連續上好幾年國文課嗎?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