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所得不是你的,法院要沒收!

犯罪所得不是你的,法院要沒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任何人皆不得保有犯罪所得」是普世的法律原則,而此原則也落實在我國的刑法裡,減低犯罪誘因,自然就會減少犯罪的發生!
(圖片來源:網路)

(圖片來源:網路)

一、因犯罪取得財產來享用,公平嗎?

許多犯罪背後的動機都是「$$$」,例如詐騙集團騙取金錢、吸金集團不法吸金、會計侵占公司財產…畢竟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無人作。」很深刻的描述了這現象。

而犯嫌被法院判決有罪、入監服刑,但刑期如果是易科罰金、或關沒多久就假釋出獄,之前犯罪「賺」到的錢,可以在出獄後一輩子吃喝無虞,顯然非常不合理吧?

現在刑法有很嚴格的「沒收制度」,就是要徹底剝奪犯罪所得,讓犯罪變得無利可圖,本文詳細向讀者說明。

二、犯罪取得,不管在誰手上,一律沒收!

刑法第38條之1明白表示犯罪收得要由法院宣告沒收,就算犯嫌將財產移轉到其他人頭名下,國家也有權利全數沒收

1. 他人明知是犯罪所得 → 也要沒收!

2. 他人免費或以極低的對價取得犯嫌的不法所得 → 也要沒收!

3. 犯嫌為了他人而犯罪,他人因此取得不法所得 → 也要沒收!

如果這個犯罪所得已經被犯嫌賣出去了,犯嫌拿到的這筆價金,會由國家予以沒收!

三、沒收不到犯罪所得,那就要犯嫌吐出現金:

有些情況是現實上無法沒收,例如同事偷竊金錶,這個金錶理論上是犯罪所得,要由國家沒收,但如果金錶不曉得藏在哪,那自然無法實際沒收,法院必須要依照這個金錶的市價,向犯嫌「追徵其價額」,假設金錶市價是50萬元,那麼等於國家對這名犯嫌有50萬元的債權,長期去追犯嫌的財產,只要一查到犯嫌名下有財產,就可以立刻強制執行來取償!

三、犯罪所得已發還給被害人,就不須沒收:

如果犯罪所得當初已被檢警扣押,檢察官或法院會依照個案狀況發還給被害人(刑事訴訟法第142條),既然犯嫌的不法所得已經被剝奪、而且物歸原主,那麼法院就不會再宣告沒收,不然等於額外處罰犯嫌。

四、多數共犯?看誰拿到不法所得:

很多犯罪是由多數人一起實行,例如詐騙集團,究竟要針對誰來沒收呢?法院認為必須要對於不法所得有「所有權或事實上處分權的人」,所以如果犯罪所得是由低階共犯「上繳」到高階共犯,那麼法院只會針對高階共犯去宣告沒收,不會針對低階共犯。

五、法院可能沒收到不相關的財產,怎麼辦?

是不是犯罪所得,有時候沒那麼容易判斷,例如犯嫌帳戶內的錢是鄰居朋友借放的,如果被法院誤認是犯罪所得而沒收,豈不是冤枉了!?

為了避免這種狀況,刑事訴訟法也設計了第三人參與沒收程序的制度(刑事訴訟法第455之12以下),第三人可以提出聲請書,聲請參與沒收程序,在法庭上澄清不要沒收到無辜第三人的財產,就能避免自己受到無妄之災;而法院發覺有疑慮的時候,也常常會主動通知第三人來參與沒收程序。對於法院的沒收判決有所不服,依法也能提起上訴。

結論

我國近年對於沒收制度花了很多心力在修訂法律及解決相關爭議,目的是在剝奪犯罪所得,對於杜絕犯罪是很強而有力的手段!



avatar-img
法律生活頻道(呂昀叡律師)的沙龍
54會員
99內容數
大大小小的事都是法律事,了解越多當然越有保障,本專題會提供許多法律上必備的「豆知識」,讓讀者在生活上不吃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打一場官司,不管是自己主動發起的(原告)、或是很無奈的被他人提告(被告),這一場官司必須自己扛起,而在筆者執業生涯中,也常常被問一個問題:律師我可以不要出庭嗎?本文將分別從民事訴訟、刑事訴訟以及行政訴訟向各位說明!
觸犯刑事責任而要「進去蹲」,這是每個當事人都不願意面對的結果,但如果能繳繳錢給國庫就解決了,就是一個能夠接受的結果。究竟什麼情況可以易科罰金?這篇文章會告訴你答案!
「打官司、上法院」往往讓民眾覺得是斷冗長、無窮無盡的過程,一份判決書下來,總會有人不滿意(原告勝訴,被告就不滿意;原告敗訴,原告就不滿意),因此不滿意的那一方,依法有權利再提起上訴,讓法院再重新檢視一次案件。那麼一場官司究竟要打到一審、二審還是三審呢?本文為讀者做簡要整理。
現代社會資訊流通迅速,人們很習慣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資訊,也傾向在第一時間就相信所看到的資訊,但如果是惡意不實的謠言,很容易就造成民眾的恐荒,進一步產生很多社會問題,因此也有管制的必要。至於「散佈謠言關三天」這個說法的規定是在哪裡呢?本文將詳細說明!
為了避免檢察官在偵查階段有判斷錯誤,刑事訴訟法設計了再議制度,讓高等檢察署檢察官來審查不起訴處分有沒有錯誤,那如果再議失敗了呢?法律另外設計了一層檢討機制─交付審判制度,讓法院直接介入來判斷!一起來看本文的說明吧!
檢察官在偵查階段,如果認定被告不具犯罪嫌疑,會作出一份不起訴處分書,人們收到這份文件,會認為自己沒事了,但檢察官的判斷不一定是正確的,必須要有個檢討機制,這就是再議制度!透過這篇文章,你可以了解更多!
打一場官司,不管是自己主動發起的(原告)、或是很無奈的被他人提告(被告),這一場官司必須自己扛起,而在筆者執業生涯中,也常常被問一個問題:律師我可以不要出庭嗎?本文將分別從民事訴訟、刑事訴訟以及行政訴訟向各位說明!
觸犯刑事責任而要「進去蹲」,這是每個當事人都不願意面對的結果,但如果能繳繳錢給國庫就解決了,就是一個能夠接受的結果。究竟什麼情況可以易科罰金?這篇文章會告訴你答案!
「打官司、上法院」往往讓民眾覺得是斷冗長、無窮無盡的過程,一份判決書下來,總會有人不滿意(原告勝訴,被告就不滿意;原告敗訴,原告就不滿意),因此不滿意的那一方,依法有權利再提起上訴,讓法院再重新檢視一次案件。那麼一場官司究竟要打到一審、二審還是三審呢?本文為讀者做簡要整理。
現代社會資訊流通迅速,人們很習慣在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資訊,也傾向在第一時間就相信所看到的資訊,但如果是惡意不實的謠言,很容易就造成民眾的恐荒,進一步產生很多社會問題,因此也有管制的必要。至於「散佈謠言關三天」這個說法的規定是在哪裡呢?本文將詳細說明!
為了避免檢察官在偵查階段有判斷錯誤,刑事訴訟法設計了再議制度,讓高等檢察署檢察官來審查不起訴處分有沒有錯誤,那如果再議失敗了呢?法律另外設計了一層檢討機制─交付審判制度,讓法院直接介入來判斷!一起來看本文的說明吧!
檢察官在偵查階段,如果認定被告不具犯罪嫌疑,會作出一份不起訴處分書,人們收到這份文件,會認為自己沒事了,但檢察官的判斷不一定是正確的,必須要有個檢討機制,這就是再議制度!透過這篇文章,你可以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