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房裡的午後

2022/06/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房裡順天宮前的榕樹下乘涼,大概是我這輩子所經歷過最舒適愜意還不需冷氣電扇的夏日晌午。如果我是房裡居民,肯定天天來此,在媽祖與榕樹的庇廕下,悠哉悠哉地打個盹……
我年輕時旅行,貪「大」,愛往熱門的大景點跑;上了年紀後的旅行,追求「」,嚮往冷門的小城小鎮裡的小巷小弄和小店。
苗栗,對於過去年輕貪大階段的我來說,只有南庄值得一遊。至於苑裡,是一個只聞其名,不知所在的地點。
今天正中午我和老婆抵達苑裡,將車停在天下路附近後,踏上苑裡老街。這條老街比起台灣其他過度觀光化的老街,仍保有相當程度的古樸風貌,街上的老宅不僅沒有過度整容成半新不舊詭異樣貌,也幾乎見不到迎合觀光客的店鋪及小吃,只是如實呈現小鎮的日常。
位於天下路的苑裡老街
來的時間不巧,正好是烈日當空的時刻,我們不知不覺加快腳程躲避艷陽追擊,無暇好好欣賞老街。
越過中山路,鑽進中山路89巷,邁向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房裡古城
中山路89巷舊稱「房裡街」,乃清咸豐年間的泉州人聚居地,曾建築城牆及護城河抵禦海盜及土匪。光緒二年(1876年),房裡城裡的泉州人和苑裡街漳州人爆發大規模的械鬥,導致城裡發生火災,房裡街遂逐漸沒落。1922年,苑里驛(苑裡火車站前身)開通,商業重心全面轉移至苑里街,更加速房裡街的衰敗。
如今,市場、食肆、行政單位都位於苑裡老街周邊,人潮密集,往來車輛不斷。相對的,房裡街的寬度只有它的一半不到,且遠離市中心,兩排都是民居,進出車輛少了許多,再加上是平日,更顯得闃靜。
我們在房裡福德祠前的涼亭歇腳,才剛坐下來就意外發現這裡原來是「北門護城河」的舊址。卸下衛民重責的護城河,其功能只剩排放污水,和臭水溝沒有太大區別,現在完全仰賴告示牌上的五個黑底白字昭示往日盛名。
北門護城河舊址
房裡街上最氣派的建築莫過於「蔡全盛號」。這棟二進一院的四合院建築興建於昭和元年(1926年),是經營蓆帽的蔡氏家族的古厝。可惜平日沒有開放,無緣一窺古厝的內部。
蔡全盛號
古城裡的「順天宮」主祀媽祖,是房裡的信仰中心,建於道光28年(西元1848年)。廟前一棵枝葉豐茂的榕樹,猶如替媽祖撐起阻隔烈日的陽傘。我們坐在榕樹下的長椅,背靠保護榕樹的鐵柵欄乘涼休息;身處綠蔭下,根本不覺得熱,不時吹起的風,還帶來陣陣清涼。
房裡順天宮
柵欄另一側,一位胖大哥雙腿盤坐在椅子上,正全神貫注地盯著手機螢幕追劇,看起來是特地騎車來此乘涼的附近居民。我們兩人加上胖大哥,奢侈地享用廟前開闊且寧靜的廣場,這大概是我這輩子所經歷過最舒適愜意還不需冷氣電扇的夏日晌午。如果我是房裡居民,肯定天天來此,在媽祖與榕樹的庇廕下,悠哉悠哉地打個盹。
房裡街之名雖然沒有沿用至今日,但古城西南方的房裡溪仍保留原名。不過,以前房裡溪的溪面寬廣許多,人們南來北往必須依靠渡船。道光十六年(1836年),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婁雲在這裡設置義渡,並且立「房里溪官義渡」石碑,右款文「道光丁酉年起建設義渡,由官給發工食,往來行人隨到隨渡,不准需索分文,如違鳴官嚴辦」--這塊石碑,見證一位父母官愛民如子的實際舉措。
在前往下一個景點之前,我們不太捨得就此離開這靜謐的氛圍,又溜進巷弄中轉轉,沉浸於貼近原始面貌的老宅群中。一邊走,一邊想像當年繁榮的盛況、械鬥的慘況,所有的紛紛嚷嚷,而今俱歸於死寂……
走出房裡古城,我對於「旅行」二字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所謂「旅行」,重點不在「旅」,而在「」,即步行。唯有一步一步走,讓視線隨著緩慢的步伐細細巡看,才能從「小」中見到細膩處;唯有走走停停,讓感覺在停滯中凝神體會,才能在「小」中見到真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鴻雁從事寫作教學多年下來,研發出許多教材,幫助學生組織與思考。 這些教材不是最好的,還有許多改善空間,所以我將逐一放進典藏室中,供同好瀏覽與指教。 希望此舉可以拋磚引玉,大家一同為讀寫教育激盪出更多創意的火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