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竹蓋子玻璃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因著我的收拾之旅由櫥櫃開始,所以打頭陣的都是玻璃罐子。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很喜歡收拾整理食材。拆開包裝,倒進玻璃罐裏的動作就如同在麵包上抹牛油一樣,抹好了那一刻,即使未放入口中,已經滿足感炸裂。把綠豆、黃豆、紅豆和燕麥整齊倒進四個一模一樣的竹蓋子玻璃罐中,滿足感可以媲美把新鮮熬煮的綠豆薏仁、豆漿、紅豆沙和燕麥早餐放進口中。

記得第一年工作的時候,幸運遇到了一群很友好的職場前輩,在公在私都不吝教導。現在回想起來,工作依然能有如此幹勁,在職場初出茅廬就學習見識到不少事情,到現在有機會調職外地,都是因為這群友好的前輩同儕為我建立的好基礎,讓我在職場上都感受到愛,從而願意繼續在這個領域默默耕耘。

公司每逢農曆新年,都會給每一位同事送贈小禮物包,每一年都介乎於期待與不期待之間。因為這個禮物包,大多數情況下只有一半的禮物是真正有實用價值。所以每一年我都暗暗期待今年的禮物包有我用得著的小禮物,但又同時清楚知道即將要帶幾件廢物回家。後來環保概念推崇,禮物包主要以環保為理念,希望送得出的都是有實際價值的小禮物。

我工作的第二年,大家期盼已久的小禮物有:木製電話座、小零食餅乾兩包、糖果兩顆、精美利是封八個。於是又一年,看著部門秘書走到每一個人面前,敦促大家要把禮物包帶回家。大家笑鬧著,還是默默把禮物(和廢物)放進袋子裏。不過這年我很高興,因為環保概念推崇,公司的禮物包不再仔細包裝,而是直接用一個竹蓋子玻璃罐把其他小禮物裝起來。天啊,是玻璃罐,我最喜愛的家居擺設。越看見大家看著禮物苦惱的樣子,我就越高興,興高采烈采烈地收集著同事們不想要的禮物包。好不容易塞了四個玻璃罐帶回家,到現在依然實用。

玻璃罐大小適中,剛好可以放滿一袋豆子。竹蓋清洗時要晾得夠乾,不然也會發霉。蓋子圍繞著一圈膠帶,似乎想要製造密封效果,但明顯只能抗衡點點濕氣,可幸會放置的身東西通常沒有很怕潮濕。罐身沒有任何裝飾,就赤裸地展示罐中物。簡簡單單的就是一個罐子。

而到今年,禮物包以一個很醜樣的環保袋包裝。因為疫情的緣故,臨近新年的時候,我們再也沒有聚在部門秘書桌子前面抱怨今年要帶多少廢物回家。曾經教我成長的職場前輩同儕都悄悄離開了公司。許多新人在疫情期間加入,一起工作了數月,還連真面目都沒有見過。同僚之間距離沒有從前親近,搞不懂是因著疫情的緣故,抑或是年代不一樣了,甚或至我自己改變了?

**************

因為工作,即將要移居倫敦兩年。要把四年的生活收拾在兩個行李箱裏面,實在不易。不過倒也因為如此,可以好好反思自己與自己所擁有的物件的關係,作一番取捨。為了在淘汰賽生還的物件,我覺得要仿效《長物誌》,寫上幾段文字紀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フウロ扌立的沙龍
8會員
65內容數
閒時寫寫字的人,偶爾獲得鼓勵便多寫寫,沒有心情的話便小寫寫,但希望自己無論如何總是會寫點什麼的。
2022/11/06
我希望我的保溫杯子,不論是新的舊的,買的送的,都是有用和合適的。即使在朋友眼中不值分文,卻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人漸漸成長,最近學會了重要一課:合適我的不必合適他人,既然別人不懂,也不必強迫他人明白,同樣也不必硬要把自己套在別人眼中的好東西上。你的、我的、或他的,是要合適你、我、或他的。
2022/11/06
我希望我的保溫杯子,不論是新的舊的,買的送的,都是有用和合適的。即使在朋友眼中不值分文,卻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人漸漸成長,最近學會了重要一課:合適我的不必合適他人,既然別人不懂,也不必強迫他人明白,同樣也不必硬要把自己套在別人眼中的好東西上。你的、我的、或他的,是要合適你、我、或他的。
2022/10/16
把紅酒和牛尾扔進康寧煲裏面,我們抓起了白酒坐到沙發上,看著《超時空阿當計劃》等待牛尾完成。到達三十歲的門檻,大概我們都會反省人生的選擇,然後詫異人生的可能性,如果當初這樣的話,今天會是怎麼樣?即使我們通過時間旅行,回到過去糾正自己或別人的錯誤,結果可以與現在有多少不一樣?每個改變和重新選擇之後,我們
2022/10/16
把紅酒和牛尾扔進康寧煲裏面,我們抓起了白酒坐到沙發上,看著《超時空阿當計劃》等待牛尾完成。到達三十歲的門檻,大概我們都會反省人生的選擇,然後詫異人生的可能性,如果當初這樣的話,今天會是怎麼樣?即使我們通過時間旅行,回到過去糾正自己或別人的錯誤,結果可以與現在有多少不一樣?每個改變和重新選擇之後,我們
2022/09/30
記得初和朋友一起搬到荔枝角住,小小一個兩房一廳,裝著兩個小女生和一條小狗,每一天都是很平凡,但又很好笑和感恩。 起初滿懷熱忱地約好每天都要煮飯吃,我們輪流買菜煮飯,直到一天加班讓這件事永久停止。雖然我們能拿得出手的無非是蒸個排骨、炒個蛋、炒個菜,還是吃得很開心。有一次母親做了豬腳薑拿過來,醋底濃郁,
2022/09/30
記得初和朋友一起搬到荔枝角住,小小一個兩房一廳,裝著兩個小女生和一條小狗,每一天都是很平凡,但又很好笑和感恩。 起初滿懷熱忱地約好每天都要煮飯吃,我們輪流買菜煮飯,直到一天加班讓這件事永久停止。雖然我們能拿得出手的無非是蒸個排骨、炒個蛋、炒個菜,還是吃得很開心。有一次母親做了豬腳薑拿過來,醋底濃郁,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廚房是家中累積垃圾最快的地方,為了環境,也為了不想常倒垃圾的自己,試試一些超簡單、平凡,懶散的人(就是我本人)也可以做得到的減少垃圾的方法吧。
Thumbnail
廚房是家中累積垃圾最快的地方,為了環境,也為了不想常倒垃圾的自己,試試一些超簡單、平凡,懶散的人(就是我本人)也可以做得到的減少垃圾的方法吧。
Thumbnail
起源 前情提要一下: 最近要告別住了一年的家,並決定要開始過稍微不太一樣的生活,這幾天如火如荼的要趕快把家裡的東西都清乾淨和淨空,讓這個房子可以好好地給下一任房客接手。 真的有點想不明白,其實一年並不是很長的時間,平常也不覺得自己算是愛積物的人,甚至跟不少人相比,已經算是簡約生活,怎麼東西還是這麼的
Thumbnail
起源 前情提要一下: 最近要告別住了一年的家,並決定要開始過稍微不太一樣的生活,這幾天如火如荼的要趕快把家裡的東西都清乾淨和淨空,讓這個房子可以好好地給下一任房客接手。 真的有點想不明白,其實一年並不是很長的時間,平常也不覺得自己算是愛積物的人,甚至跟不少人相比,已經算是簡約生活,怎麼東西還是這麼的
Thumbnail
前一陣子去上了居家整聊室的初階課程, 心想:學以致用,才算真正的學到吧! 於是趁這次回老家時小試身手吧! 這次要整理家中客廳一個很少被打開的小櫃子, 裡面盡是充滿著陌生感的雜物。
Thumbnail
前一陣子去上了居家整聊室的初階課程, 心想:學以致用,才算真正的學到吧! 於是趁這次回老家時小試身手吧! 這次要整理家中客廳一個很少被打開的小櫃子, 裡面盡是充滿著陌生感的雜物。
Thumbnail
玻璃罐大小適中,剛好可以放滿一袋豆子。竹蓋清洗時要晾得夠乾,不然也會發霉。蓋子圍繞著一圈膠帶,似乎想要製造密封效果,但明顯只能抗衡點點濕氣,可幸會放置的身東西通常沒有很怕潮濕。罐身沒有任何裝飾,就赤裸地展示罐中物。簡簡單單的就是一個罐子。
Thumbnail
玻璃罐大小適中,剛好可以放滿一袋豆子。竹蓋清洗時要晾得夠乾,不然也會發霉。蓋子圍繞著一圈膠帶,似乎想要製造密封效果,但明顯只能抗衡點點濕氣,可幸會放置的身東西通常沒有很怕潮濕。罐身沒有任何裝飾,就赤裸地展示罐中物。簡簡單單的就是一個罐子。
Thumbnail
這個月比想像的購入物品還要多,也比較一股作氣的整理了衣櫥,丟了大量的衣服及嘗試修補,而書櫃尋了一次還是只捐了兩本,發現自己對知識還是有恐懼跟執著,下個月目標想要早睡早起,喝水量提高(思考有需要購買大水壺將喝水可視化,但又感覺有點多餘),日常減醣,持續整理,然後開始為下一個目標暖身跟收。
Thumbnail
這個月比想像的購入物品還要多,也比較一股作氣的整理了衣櫥,丟了大量的衣服及嘗試修補,而書櫃尋了一次還是只捐了兩本,發現自己對知識還是有恐懼跟執著,下個月目標想要早睡早起,喝水量提高(思考有需要購買大水壺將喝水可視化,但又感覺有點多餘),日常減醣,持續整理,然後開始為下一個目標暖身跟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