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桑塔格《論攝影》:在柏拉圖的洞穴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的部分。
人類無可救贖地留在柏拉圖的洞穴裡,老習慣未改,依然在並非真實本身而僅是真實的影像中陶醉。

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可以說是整本《論攝影》的導讀,桑塔格所有欲討論的議題,都在此篇簡單概述到了,從攝影的侵略性、攝影與藝術的關係、照片激起的道德感一直到影像創造的經驗世界。

桑塔格在開以柏拉圖《理想國》第七章〈洞穴喻〉,來比喻當今照片與現實世界的關係:

  人,他們從生下來就被綁在洞穴裡,
  不見天日,手、腳、身體,甚至脖子都被固定在椅子上,
  他們身後有面牆,牆上有許多貓、狗、馬、人偶等各種事物,
  事物之後又有一束火把,將總總事物的影子投射到這群人眼前的牆上,
  於是這群人終其一生,眼睛所看到的東西,都是這些倒影而已,
  而他們深深的相信,深深的相信這就是他們真實的人生。

有一天,有一個人離開了洞穴,並且看到了外面真實世界的樣子,於是急忙跑回洞穴告訴同伴真實世界的樣子;但是他的同伴並不相信,他們仍然只相信眼前的那些倒影。這些倒影就是今天的照片,亦即——人們只願意相信照片。不過,照片就是從真實世界拍下的,怎麼會產生差距?這就是桑塔格想要討論的部分。

raw-image


我來我拍我征服——攝影就是佔有經驗

從看照片的角度而言,桑塔格認為照片其實是將經驗可視化的手段,例如在景點前面合照引發的美好回憶;我們以照片記錄當下的感受,他是一次證據、甚至是一次真實世界的再現(「某某某眼中的世界」,相信大家聽過這句話吧),所以說:

拍攝就是佔有被拍攝的東西

攝影可以保證我們真的到此一遊、證明我們是開心的,乃至消除我們因為無所適從而感到的恐慌。例如我們來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因為不知道該做什麼,只好按下快門以消除恐慌,甚至說服自己這次的經驗是愉快的——熟悉嗎?很像當代觀光的行為。

raw-image

另一方面,從拍攝者的角度而言其實也是一種權力關係。儘管照片確實提供了某種程度的客觀信息——照片是某個時空場景確實存在的證據——然而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其實照片已經隱藏了攝影師的預先詮釋了,攝影師選擇了某種訊息、而捨棄了另一種訊息:

拍照是核實經驗的一種方式,也是拒絕經驗的一種方式。

當攝影可以控制我們如何掌握經驗之後,更會影響到我們怎麼看待「拍照片」這件事情;我們總會有認為值得拍、不值得拍的照片(當然也有「什麼都值得拍」的說法,這個部分晚點會加以說明)。


攝影、狩獵、死亡、悲傷、美——我們該怎麼看這個世界

照片⋯⋯改變並擴大我們對什麼才值得看,和我們有權力去看什麼的觀念。

我們以照片取得、保存、佔有我們的經驗感知,而且攝影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話語」的選擇,所以,雖然攝影本身是一個不干預的行為(我們為了保持世界的原真性,我們偷偷地拍),但攝影仍然具有權力,而桑塔格以「侵略性」(Aggressive)指稱。

照片讓某個事件繼續活了下去,人們不斷觀看、詮釋、評論,其實也就是在侵擾、闖入、歪曲、利用,甚至是暗殺——桑塔格以攝影與狩獵同樣都是"shoot"一詞來說明這個關係——這個事件。因此:

所有照片都「使人想到」。

照片的確是某個事件的追憶,攝影也確實是凝固了某個時間點所發生的事件,然而那個時間點已經逝去。照片的特性,使人不自覺得帶以悲傷的情緒去觀看一張照片,而這種消逝的特性,似乎不斷催促著我們應該要時時刻刻都在拍照,所以好像什麼都值得拍,因為最終,在時間的催化下他也會變成美的


藝術還是紀實——靈光消逝的自覺

我們希望拍出美照,儘管每沒有一個客觀標準,但仍然是個標準——那這標準在新聞攝影適用嗎?新聞攝影似乎只強調客觀記錄,然而得獎的新聞攝影「作品」,卻仍然有種美的感覺。在這裡桑塔格想說的,是攝影與藝術之間、乃至攝影在紀實與創作之間的關係。

raw-image

攝影這種介於紀實與藝術的曖昧不明,其實始於攝影大量工業化之後。因為過去的攝影是屬於上層社會的藝術活動(更真實的肖像畫),然而人手一機的現在,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師,桑塔格以「攝影的民主化」來形容。

攝影如同所有大眾藝術形式,並不是被大多數人當成藝術來實踐的。

攝影的普及對攝影產生非常多的影響,尤其是對攝影與藝術之間,產生了非常多的糾葛;攝影的普及讓攝影不再只是藝術,而產生了許多社會用途——作為證明、新聞攝影、成為政治工具等——反而加強了攝影作為藝術的自覺性。就好像英國人在英國時不會特別強調自己是英國人,但來到美國後卻會特別說自己是英國人——因為身邊全部是美國人啊!


攝影的美與消逝,激起與泯滅道德良知

每一張靜止照片都是一個重要時刻,這重要時刻被變成一張薄物,可以反覆觀看。

攝影的社會用途,讓照片被視為可以激起道德良知的手段之一,然而這取決於兩個條件:意識形態以及熟悉程度

就意識形態而言, 桑塔格以美越戰爭的照片以及朝鮮戰爭的照片做比較,認為前者更可能激起美國公民停戰的意識,因為前者被定義為野蠻的殖民戰爭、後者則是自由主義與極權主義的戰爭,

攝影的貢獻永遠是事件被命名之後。

也就是說,你的政治意識決定了什麼照片是「好」照片、是「值得觀看」的照片。這不就是一種侵略性嗎?

而那些具有批判性的照片,在初次欣賞的時候可能極具震撼力,然而當我們時常接收這樣的照片,可能就只會當作是一種「重播」、甚至是歷史上「無可必免」的事件;

影像會把人看呆。影像會使人麻木。

回想一下,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災看現場的照片好像都是那樣。關懷攝影也有「飽和點」,相比起喚起良心,它可能讓更多良心因為熟悉而窒息了。

raw-image


攝影所堆疊的世界

照片可能比活動的影片更可記憶,因為他們是一種切得整整齊齊的時間,而不是一種流動。

照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提供了某種程度上客觀的信息;然而它也是將流動的時間、將歷史原子化的元兇,照片將世界切割,並且讓我們去佔有他、去侵略他、去自行揣測、然後到麻木。

攝影暗示,如果我們按攝影所記錄的世界來接受世界,則我們就理解世界。但這恰恰是理解的反面,因為理解始於把表面上的世界當作世界來接受

最終,拍攝一張照片等於擁有了一次經驗,而觀看照片就有如參與了這次事件一樣,我們活在攝影所堆疊的世界裡面。

raw-image


我試著以統整的方式,依照脈絡寫下桑塔格的論點與解析,從攝影的佔有(侵略性)、攝影影響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消逝引起的淒美感)、攝影與藝術(普及化之後,美的標準)、攝影如何激和泯滅起道德良知(普及化之後的社會用途),最後回到攝影因為佔有而打造的世界(攝影都是重要事件,我們不得不相信攝影)。

《論攝影》接下來的幾個章節,都是桑塔格就以上論點再更深入地推論,而下一篇〈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則是以美國的攝影為例子,去應證上述他的論點與觀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懷仔的騎旅筆記
155會員
160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懷仔的騎旅筆記的其他內容
2025/03/16
「街景攝影」是一種很有趣的拍照方式,用瞬間畫面的張力,呈現一個城市的生命力,無論是建築、活動、交通還是人群。 雖然照片不一定完美,卻是結合了「此時、此刻、我在」的一個瞬間,提供5個實用的拍攝技巧,包括光影、延伸、交錯、畫中畫和留白,輕鬆捕捉城市動態與生命力。
Thumbnail
2025/03/16
「街景攝影」是一種很有趣的拍照方式,用瞬間畫面的張力,呈現一個城市的生命力,無論是建築、活動、交通還是人群。 雖然照片不一定完美,卻是結合了「此時、此刻、我在」的一個瞬間,提供5個實用的拍攝技巧,包括光影、延伸、交錯、畫中畫和留白,輕鬆捕捉城市動態與生命力。
Thumbnail
2024/10/05
布列松的《心靈之眼》可謂一生攝影精華集大成,裡頭更收錄了〈決定性瞬間〉的內容。可以看出布列松很強調「真實性」與「理解」:我們要理解被攝者,才能拍出最真實的它,是一門集結了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藝術,相機只是提出疑問、回答問題的工具,而不是攝影本身。
Thumbnail
2024/10/05
布列松的《心靈之眼》可謂一生攝影精華集大成,裡頭更收錄了〈決定性瞬間〉的內容。可以看出布列松很強調「真實性」與「理解」:我們要理解被攝者,才能拍出最真實的它,是一門集結了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藝術,相機只是提出疑問、回答問題的工具,而不是攝影本身。
Thumbnail
2024/06/27
《白日夢冒險王》不是我第一次看,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其實我每年都要複習一遍,有些電影、或書、或地方,總是值得一讀再讀,每次也會隨著不同境遇而有新的體悟。 「鼓起勇氣踏出那一步、追尋夢想」作為《白日夢冒險王》這部電影的註解,已是老生常談,這次想聊點別的:關於主角終於找到攝影師時說的那句名言的意思。
Thumbnail
2024/06/27
《白日夢冒險王》不是我第一次看,也不會是最後一次。其實我每年都要複習一遍,有些電影、或書、或地方,總是值得一讀再讀,每次也會隨著不同境遇而有新的體悟。 「鼓起勇氣踏出那一步、追尋夢想」作為《白日夢冒險王》這部電影的註解,已是老生常談,這次想聊點別的:關於主角終於找到攝影師時說的那句名言的意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攝影會帶走被攝者的一部分靈魂,但同時也會帶走攝影師的,因為有時會畫面會心如刀割,所以必需要嚴謹的對待。」──《惡水真相》(Minamata)。
Thumbnail
「攝影會帶走被攝者的一部分靈魂,但同時也會帶走攝影師的,因為有時會畫面會心如刀割,所以必需要嚴謹的對待。」──《惡水真相》(Minamata)。
Thumbnail
繼《論攝影》出版二十六年後,桑塔格再一次對攝影倫理、媒體、社會現實的複雜性,銳利出擊。《旁觀他人之痛苦》既承襲桑塔格極其入微的觀察,以及信手拈來評述經典照片的健筆,本書進一步深入考究戰爭與受苦的影像,並對這些影像所內含或引發的社會意義與影響,提出了與《論攝影》若干相異的觀點。
Thumbnail
繼《論攝影》出版二十六年後,桑塔格再一次對攝影倫理、媒體、社會現實的複雜性,銳利出擊。《旁觀他人之痛苦》既承襲桑塔格極其入微的觀察,以及信手拈來評述經典照片的健筆,本書進一步深入考究戰爭與受苦的影像,並對這些影像所內含或引發的社會意義與影響,提出了與《論攝影》若干相異的觀點。
Thumbnail
《La chambre Claire 》 Roland Barthes 1980 這裡的修女和士兵如果離開照片的脈絡,他們明顯有某種共有的屬性;但在照片中卻像是兩種不同的要素(屬於不同質)同時出現,巴特也認為就是這種二元性展現了吸引力。
Thumbnail
《La chambre Claire 》 Roland Barthes 1980 這裡的修女和士兵如果離開照片的脈絡,他們明顯有某種共有的屬性;但在照片中卻像是兩種不同的要素(屬於不同質)同時出現,巴特也認為就是這種二元性展現了吸引力。
Thumbnail
為甚麼從鏡頭看世界,我們反而傾向「袖手旁觀」、對別人的遭遇無動於衷?難道我們不能旁觀他人的痛苦嗎?那麼如何觀看才算是有道德?桑塔格藉著《旁觀他人之痛苦》,針對觀看別人的痛苦作出反思。
Thumbnail
為甚麼從鏡頭看世界,我們反而傾向「袖手旁觀」、對別人的遭遇無動於衷?難道我們不能旁觀他人的痛苦嗎?那麼如何觀看才算是有道德?桑塔格藉著《旁觀他人之痛苦》,針對觀看別人的痛苦作出反思。
Thumbnail
一張震動人心的完美照片,唯一的罪惡是什麼? 被拍攝的人正在受苦 -追蹤、訂閱《郝廣才群星閃耀》來閱讀全文,每周二、四為你說故事。
Thumbnail
一張震動人心的完美照片,唯一的罪惡是什麼? 被拍攝的人正在受苦 -追蹤、訂閱《郝廣才群星閃耀》來閱讀全文,每周二、四為你說故事。
Thumbnail
「迷失的愛人啊,你在哪裡?」 「我在這裡。和你,在這個房間裡。」
Thumbnail
「迷失的愛人啊,你在哪裡?」 「我在這裡。和你,在這個房間裡。」
Thumbnail
薩爾加多曾經如此深信這一切,因此當他坦承自己無法面對的時候,如此令人哀傷。但更哀傷的或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可以不再崇拜那個現代主義的大師形象,不再相信照片可以見證苦難進而改變世界,甚至不再追隨他們的目光,但是苦難並不需要我們相信,不管我們拍不拍他們,無數人生活在真實的地獄之中,每天每天地死去
Thumbnail
薩爾加多曾經如此深信這一切,因此當他坦承自己無法面對的時候,如此令人哀傷。但更哀傷的或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可以不再崇拜那個現代主義的大師形象,不再相信照片可以見證苦難進而改變世界,甚至不再追隨他們的目光,但是苦難並不需要我們相信,不管我們拍不拍他們,無數人生活在真實的地獄之中,每天每天地死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