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桑塔格《論攝影》:在柏拉圖的洞穴裡

更新於 2020/10/0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桑塔格的《論攝影》被攝影人視為聖經,但他並不是一本拍攝技巧指南的工具書,而是詮釋攝影、思考攝影的書籍。我以他的目錄章節為架構,寫下自己的筆記心得;紀錄之餘,希望也可以幫助到對此書感興趣的人。本篇為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的部分。
人類無可救贖地留在柏拉圖的洞穴裡,老習慣未改,依然在並非真實本身而僅是真實的影像中陶醉。
第一章〈在柏拉圖的洞穴裡〉,可以說是整本《論攝影》的導讀,桑塔格所有欲討論的議題,都在此篇簡單概述到了,從攝影的侵略性、攝影與藝術的關係、照片激起的道德感一直到影像創造的經驗世界。
桑塔格在開以柏拉圖《理想國》第七章〈洞穴喻〉,來比喻當今照片與現實世界的關係:
  人,他們從生下來就被綁在洞穴裡,
  不見天日,手、腳、身體,甚至脖子都被固定在椅子上,
  他們身後有面牆,牆上有許多貓、狗、馬、人偶等各種事物,
  事物之後又有一束火把,將總總事物的影子投射到這群人眼前的牆上,
  於是這群人終其一生,眼睛所看到的東西,都是這些倒影而已,
  而他們深深的相信,深深的相信這就是他們真實的人生。
有一天,有一個人離開了洞穴,並且看到了外面真實世界的樣子,於是急忙跑回洞穴告訴同伴真實世界的樣子;但是他的同伴並不相信,他們仍然只相信眼前的那些倒影。這些倒影就是今天的照片,亦即——人們只願意相信照片。不過,照片就是從真實世界拍下的,怎麼會產生差距?這就是桑塔格想要討論的部分。
柏拉圖的洞穴

我來我拍我征服——攝影就是佔有經驗

從看照片的角度而言,桑塔格認為照片其實是將經驗可視化的手段,例如在景點前面合照引發的美好回憶;我們以照片記錄當下的感受,他是一次證據、甚至是一次真實世界的再現(「某某某眼中的世界」,相信大家聽過這句話吧),所以說:
拍攝就是佔有被拍攝的東西
攝影可以保證我們真的到此一遊、證明我們是開心的,乃至消除我們因為無所適從而感到的恐慌。例如我們來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因為不知道該做什麼,只好按下快門以消除恐慌,甚至說服自己這次的經驗是愉快的——熟悉嗎?很像當代觀光的行為。
證明畢業的合照(Image by Pham Trung Kien from Pixabay
另一方面,從拍攝者的角度而言其實也是一種權力關係。儘管照片確實提供了某種程度的客觀信息——照片是某個時空場景確實存在的證據——然而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其實照片已經隱藏了攝影師的預先詮釋了,攝影師選擇了某種訊息、而捨棄了另一種訊息:
拍照是核實經驗的一種方式,也是拒絕經驗的一種方式。
當攝影可以控制我們如何掌握經驗之後,更會影響到我們怎麼看待「拍照片」這件事情;我們總會有認為值得拍、不值得拍的照片(當然也有「什麼都值得拍」的說法,這個部分晚點會加以說明)。

攝影、狩獵、死亡、悲傷、美——我們該怎麼看這個世界

照片⋯⋯改變並擴大我們對什麼才值得看,和我們有權力去看什麼的觀念。
我們以照片取得、保存、佔有我們的經驗感知,而且攝影的過程本身就是一次「話語」的選擇,所以,雖然攝影本身是一個不干預的行為(我們為了保持世界的原真性,我們偷偷地拍),但攝影仍然具有權力,而桑塔格以「侵略性」(Aggressive)指稱。
照片讓某個事件繼續活了下去,人們不斷觀看、詮釋、評論,其實也就是在侵擾、闖入、歪曲、利用,甚至是暗殺——桑塔格以攝影與狩獵同樣都是"shoot"一詞來說明這個關係——這個事件。因此:
所有照片都「使人想到」。
照片的確是某個事件的追憶,攝影也確實是凝固了某個時間點所發生的事件,然而那個時間點已經逝去。照片的特性,使人不自覺得帶以悲傷的情緒去觀看一張照片,而這種消逝的特性,似乎不斷催促著我們應該要時時刻刻都在拍照,所以好像什麼都值得拍,因為最終,在時間的催化下他也會變成美的

藝術還是紀實——靈光消逝的自覺

我們希望拍出美照,儘管每沒有一個客觀標準,但仍然是個標準——那這標準在新聞攝影適用嗎?新聞攝影似乎只強調客觀記錄,然而得獎的新聞攝影「作品」,卻仍然有種美的感覺。在這裡桑塔格想說的,是攝影與藝術之間、乃至攝影在紀實與創作之間的關係。
攝影出現之前,繪畫代表一切(Image by PublicDomainPictures from Pixabay
攝影這種介於紀實與藝術的曖昧不明,其實始於攝影大量工業化之後。因為過去的攝影是屬於上層社會的藝術活動(更真實的肖像畫),然而人手一機的現在,人人都可以成為攝影師,桑塔格以「攝影的民主化」來形容。
攝影如同所有大眾藝術形式,並不是被大多數人當成藝術來實踐的。
攝影的普及對攝影產生非常多的影響,尤其是對攝影與藝術之間,產生了非常多的糾葛;攝影的普及讓攝影不再只是藝術,而產生了許多社會用途——作為證明、新聞攝影、成為政治工具等——反而加強了攝影作為藝術的自覺性。就好像英國人在英國時不會特別強調自己是英國人,但來到美國後卻會特別說自己是英國人——因為身邊全部是美國人啊!

攝影的美與消逝,激起與泯滅道德良知

每一張靜止照片都是一個重要時刻,這重要時刻被變成一張薄物,可以反覆觀看。
攝影的社會用途,讓照片被視為可以激起道德良知的手段之一,然而這取決於兩個條件:意識形態以及熟悉程度
就意識形態而言, 桑塔格以美越戰爭的照片以及朝鮮戰爭的照片做比較,認為前者更可能激起美國公民停戰的意識,因為前者被定義為野蠻的殖民戰爭、後者則是自由主義與極權主義的戰爭,
攝影的貢獻永遠是事件被命名之後。
也就是說,你的政治意識決定了什麼照片是「好」照片、是「值得觀看」的照片。這不就是一種侵略性嗎?
而那些具有批判性的照片,在初次欣賞的時候可能極具震撼力,然而當我們時常接收這樣的照片,可能就只會當作是一種「重播」、甚至是歷史上「無可必免」的事件;
影像會把人看呆。影像會使人麻木。
回想一下,你是否有過這種感覺:災看現場的照片好像都是那樣。關懷攝影也有「飽和點」,相比起喚起良心,它可能讓更多良心因為熟悉而窒息了。
還記得 Kevin Carter 在 1994 年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的得獎作品嗎?

攝影所堆疊的世界

照片可能比活動的影片更可記憶,因為他們是一種切得整整齊齊的時間,而不是一種流動。
照片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提供了某種程度上客觀的信息;然而它也是將流動的時間、將歷史原子化的元兇,照片將世界切割,並且讓我們去佔有他、去侵略他、去自行揣測、然後到麻木。
攝影暗示,如果我們按攝影所記錄的世界來接受世界,則我們就理解世界。但這恰恰是理解的反面,因為理解始於把表面上的世界當作世界來接受
最終,拍攝一張照片等於擁有了一次經驗,而觀看照片就有如參與了這次事件一樣,我們活在攝影所堆疊的世界裡面。
也許某些事情正在發生(Image by Webster2703 from Pixabay
我試著以統整的方式,依照脈絡寫下桑塔格的論點與解析,從攝影的佔有(侵略性)、攝影影響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消逝引起的淒美感)、攝影與藝術(普及化之後,美的標準)、攝影如何激和泯滅起道德良知(普及化之後的社會用途),最後回到攝影因為佔有而打造的世界(攝影都是重要事件,我們不得不相信攝影)。
《論攝影》接下來的幾個章節,都是桑塔格就以上論點再更深入地推論,而下一篇〈透過照片看美國,昏暗地〉,則是以美國的攝影為例子,去應證上述他的論點與觀察。
avatar-img
126會員
128內容數
講求效率與結果的當代,過程似乎不再重要,連帶旅行也變得只為目的而不為體驗;透過攝影與書寫,寫下自己對台灣的小小觀察。IG:@huai0305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懷仔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名偵探柯南電影版《貝克街的亡靈》裡面,柯南一行人透過一款遊戲機「繭」進入遊戲;在遊戲裡,他們的所有感官都被主機電腦控制著。當代,我們也逐漸發生「被影像控制感官」的現象。 如果我們不拍照,就不會有照片,不是應該是應該是我們主導著照片嗎?怎麼會反過來被主導了呢?
說到蘭嶼,大家也許會想到大海、拼板舟、飛魚季⋯⋯但是為什麼是這些?照片作為當代旅遊的重要推手之一,也許是這些元素被挑選出來的關鍵。透過照片的複製,地方意象被強化,甚至讓遊客與當地人看到截然不同的蘭嶼⋯⋯
前些日子到訪台中的彩虹眷村,不禁想起同樣被「彩繪」的淡水老街、金瓜石老街等地方,再加上現場人手一機排隊拍照的狀況,當代的社群影像,是否成為促成大量「彩繪」出現的推手之一?
羅蘭巴特的《明室》一書並非去定義何謂好的照片,而是因母親離去引起的哀愁,進而抽絲剝繭地探討攝影的本質;其中提到「知面」、「刺點」等概念,以及從攝影者、被攝者、觀賞者的三個面向解析攝影,都很有意思。 這一篇以筆記形式、僅簡單描述他的主要概念,並且嘗試以巴特的思路去探討今日的攝影。
名偵探柯南電影版《貝克街的亡靈》裡面,柯南一行人透過一款遊戲機「繭」進入遊戲;在遊戲裡,他們的所有感官都被主機電腦控制著。當代,我們也逐漸發生「被影像控制感官」的現象。 如果我們不拍照,就不會有照片,不是應該是應該是我們主導著照片嗎?怎麼會反過來被主導了呢?
說到蘭嶼,大家也許會想到大海、拼板舟、飛魚季⋯⋯但是為什麼是這些?照片作為當代旅遊的重要推手之一,也許是這些元素被挑選出來的關鍵。透過照片的複製,地方意象被強化,甚至讓遊客與當地人看到截然不同的蘭嶼⋯⋯
前些日子到訪台中的彩虹眷村,不禁想起同樣被「彩繪」的淡水老街、金瓜石老街等地方,再加上現場人手一機排隊拍照的狀況,當代的社群影像,是否成為促成大量「彩繪」出現的推手之一?
羅蘭巴特的《明室》一書並非去定義何謂好的照片,而是因母親離去引起的哀愁,進而抽絲剝繭地探討攝影的本質;其中提到「知面」、「刺點」等概念,以及從攝影者、被攝者、觀賞者的三個面向解析攝影,都很有意思。 這一篇以筆記形式、僅簡單描述他的主要概念,並且嘗試以巴特的思路去探討今日的攝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看夕陽   小王子在他的星球上,只要走幾步就可以看到夕陽,隨時都可以看,在地球的話,要等,他體會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情形,有時候會忘記,以為還在家裏。   ▓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   「我」忙著要鬆開一顆卡在引擎上的螺絲時,小王子正跟他講話,他表示那不重要,他「在忙重要的事」,
Thumbnail
 會去讀《向光植物》這本書的理由滿好笑的,是在滑手機的日常中隨機看到一篇八卦新聞,是我覺得很有氣質的台灣演員連俞涵被拍到和女作家李屏瑤在路邊約會接送情。點進去看內文,"已出櫃女作家"頓時讓我覺得很好奇他到底寫了什麼書記者需要這樣下標,查完之後動心起念決定去圖書館借來讀讀XDD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大人」的特質   ●要有具體的東西或數字   對於抽象的、形容詞的、氣氛、顏色等通通不能理解。他看到的是大人的樣子,很清楚他們的特性。以下是我說的:「在成為大人的過程,還有為生活、生存的磨練中,將許多的人性都磨掉了,剩下的就這些,具體的東西和數字。」   ●沒有想像力   他畫的
Thumbnail
看完之後,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很少傾慕人家,異性或同性都一樣,有的話,時間只有一點點,也不深刻,那表示我對自己比較滿意,或不滿意的程度較少嗎?哈哈!   喔!又想到一件事,既然少有傾慕人家的情形,愛情的經驗也很少,這2者有關嗎?   以前看過這句話:「權勢是最好(或「很好」)的春藥。」這應該
Thumbnail
前言                終於將《生命政治的誕生》給完整地讀完了。雖然不能說讀完一遍傅柯的演講稿,就能夠非常清楚完整地抓住傅柯的思考脈絡,但對於初踏上學術之途的研究新手來說,的確是了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畢竟心理諮商,就是在處理人的事情。有句話說,「當你手上只有鐵鎚的時候,你會把所有東西都當成釘子對待」,你的觀點是什麼,就會影響你怎麼看待人、對待人。雖然不思考這議題也可以活下去,但如果想和人工作,釐清自己的觀點、價值觀裡潛在的矛盾,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基本功。
Thumbnail
一起來認識鮮為人知的選擇性緘默症,你遇過從不開口說話的同學嗎?他們為什麼不說話?  國小一到六年級,山下同學從沒在學校說過任何一句話。然而除了不會說話以外,他還是像其他孩子一樣喜歡搗蛋、玩耍。家長參觀日,每位同學都要朗讀自己寫的有關家人的作文,從不說話的山下同學,這下該採取什麼做法巧妙
本書挑選個人中心治療創始者Carl Rogers十年間所寫文章集結成書,內容關乎心理治療各面向觀點,包含個案在心理治療各階段的變化,或以一位治療者觀點描述協助關係的特徵,也論及心理治療研究方法。然而,最重要的是,作者正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也就是本書書名:究竟如何,我們才能成為一個人?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看夕陽   小王子在他的星球上,只要走幾步就可以看到夕陽,隨時都可以看,在地球的話,要等,他體會到在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樣的情形,有時候會忘記,以為還在家裏。   ▓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   「我」忙著要鬆開一顆卡在引擎上的螺絲時,小王子正跟他講話,他表示那不重要,他「在忙重要的事」,
Thumbnail
 會去讀《向光植物》這本書的理由滿好笑的,是在滑手機的日常中隨機看到一篇八卦新聞,是我覺得很有氣質的台灣演員連俞涵被拍到和女作家李屏瑤在路邊約會接送情。點進去看內文,"已出櫃女作家"頓時讓我覺得很好奇他到底寫了什麼書記者需要這樣下標,查完之後動心起念決定去圖書館借來讀讀XDD
Thumbnail
▓誇獎某個孩子,是在引起其他孩子的妒忌嗎?   這篇看到最後,我想到一件事情。小時候,還有我的孩子小的時候,會聽到老師或當爸媽的人誇獎某人,或是主張小孩是需要誇獎的。有的在班上公開誇獎某人,或選他為「模範生」,說他好,要大家跟他看齊、學習,或是在孩子群中誇獎某個小孩。大人以為這麼做,其他的孩子就
Thumbnail
▓「大人」的特質   ●要有具體的東西或數字   對於抽象的、形容詞的、氣氛、顏色等通通不能理解。他看到的是大人的樣子,很清楚他們的特性。以下是我說的:「在成為大人的過程,還有為生活、生存的磨練中,將許多的人性都磨掉了,剩下的就這些,具體的東西和數字。」   ●沒有想像力   他畫的
Thumbnail
看完之後,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很少傾慕人家,異性或同性都一樣,有的話,時間只有一點點,也不深刻,那表示我對自己比較滿意,或不滿意的程度較少嗎?哈哈!   喔!又想到一件事,既然少有傾慕人家的情形,愛情的經驗也很少,這2者有關嗎?   以前看過這句話:「權勢是最好(或「很好」)的春藥。」這應該
Thumbnail
前言                終於將《生命政治的誕生》給完整地讀完了。雖然不能說讀完一遍傅柯的演講稿,就能夠非常清楚完整地抓住傅柯的思考脈絡,但對於初踏上學術之途的研究新手來說,的確是了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畢竟心理諮商,就是在處理人的事情。有句話說,「當你手上只有鐵鎚的時候,你會把所有東西都當成釘子對待」,你的觀點是什麼,就會影響你怎麼看待人、對待人。雖然不思考這議題也可以活下去,但如果想和人工作,釐清自己的觀點、價值觀裡潛在的矛盾,其實是相當重要的基本功。
Thumbnail
一起來認識鮮為人知的選擇性緘默症,你遇過從不開口說話的同學嗎?他們為什麼不說話?  國小一到六年級,山下同學從沒在學校說過任何一句話。然而除了不會說話以外,他還是像其他孩子一樣喜歡搗蛋、玩耍。家長參觀日,每位同學都要朗讀自己寫的有關家人的作文,從不說話的山下同學,這下該採取什麼做法巧妙
本書挑選個人中心治療創始者Carl Rogers十年間所寫文章集結成書,內容關乎心理治療各面向觀點,包含個案在心理治療各階段的變化,或以一位治療者觀點描述協助關係的特徵,也論及心理治療研究方法。然而,最重要的是,作者正試圖回答一個問題,也就是本書書名:究竟如何,我們才能成為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