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方格精選

釀影癡限定|當代是否需要存在主義?──羅伊.安德森《千日千夜》的啟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一、前言

在劇場裡,我們是行為動作的旁觀者,自己沒有參與其中。由此類推,理論人──哲學家或純粹科學家──以超然的態度觀察存在,如同我們在劇場裡注視佈景和形象。(Barrett 1958: 91)

誠如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研究學者白瑞德(William Barrett)於《非理性的人》(Irrational Man)中提出希伯來及希臘文明之間差異的「觀察」:觀察的希臘文(theatai)衍生出「理論」(theory)一詞(理論是希臘文明、也是西方文明的根基),同時也是「劇場」(theater)一詞的字根(Barrett 2013: 91)。羅伊.安德森(Roy Anderson)的《千日千夜》(About Endlessness)正實現了白瑞德的觀察與論述:整部電影由 33 顆固定鏡頭組成──如果我們將動態化的夏卡爾(Marc Chagall)《城鎮上空》(Over the Town)中緩慢的鏡頭運動也納入其中──,每一顆鏡頭內皆各自進行了看似獨立的敘事。我們也由此發現,每一顆鏡頭皆等同於單一的場景、單一的場次,好似劇場形式的敘事。

當我們被限制僅能以特定的距離觀看電影中的人物,去除了刻畫精神狀態的特寫鏡頭,我們遠離了他們、同時被剝奪了認同的能力;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一切不再貼近我們,我們再也無法感同身受。如此的戲劇手法,便是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所說的疏離效果(Verfremdungseffekt):觀者在過程中被迫抽離劇情、抽離人物的情感與情緒,成為旁觀者。可真是如此嗎?當安德森以劇場式的敘事、向觀者展現了所有角色的存在,我們真的無法感同身受嗎?

raw-image

二、存在主義與《千日千夜》

深入談論此問題前,我們先回到白瑞德的論述。白瑞德拓展了阿諾德(Matthew Arnold)將世界視為一個遊走在希伯來及希臘文明光譜兩極之間的概念(Barrett 2013: 82),認為兩種力量與存在主義思潮在近代歷史上的出現有其關聯,並以此認為存在主義的發展並非憑空而來。阿諾德指出,兩種文明最根本的差異,在於各自對於人類本身存在的觀點:

在聖經信徒(Biblical man)內心深處,有某種不安蠢蠢欲動;而這在偉大希臘哲學家對人的觀念裡都找不到。這種不安指向人類存在的另一個更重要的範疇,不只是知與行、理智與道德之間的差異。[…] 這種罪惡感貫穿了人類的整個存在:他虛弱、有限的裸立在上帝面前的生物罪惡,其實就是人的存在。(Barrett 2013: 84)

白瑞德自上述加以延伸,認為希伯來人(聖經人)意識到、作為時間的生物,人類的存有是有限的(Barrett 2013: 89);然而,這個有限性,卻在希臘哲學、尤其是柏拉圖(Plato)以降的哲學傳統中,被透過理智追求而來的永恆性所破除。柏拉圖認為,人對於這個信念的實踐,可以使之成為「所有時間和所有存在的旁觀者」(Barrett 2013: 90)。

綜合上述,當人透過理智達成了永恆、並且以永恆的形式存在,變成為了旁觀者──而這樣的旁觀者,正好比觀看戲劇的觀眾,不涉入、也不參與其中。戲劇裡所上演的任何事情,並不能影響觀眾;以此對應,生命裡一切的儀式──新生、病痛、至死亡──都不能影響這個超然的旁觀者。

raw-image

釐清了白瑞德的觀點後,我們再回到《千日千夜》的敘事結構上頭。的確,《千日千夜》的戲劇式結構迫使觀者以固定的距離,遠觀所有劇場內發生的事情,並以此產生了疏離感。但是,即便電影的形式要求我們旁觀,內容卻暴露了它另有其他意圖──為信徒佈道的神父,夢見自己背著十字架、沿途被眾人鞭打;神父向醫生提出了對於信仰的質疑;因為生存意義晦澀不明而啜泣的蒼白面孔;兩度向鏡頭提出以成就定義自身的男人──藉由這些情境,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皆展現了存在主義所討論的基本問題:人的存有、生命的意義、空虛的感受、對一切的不確定性、信仰與神對人的背棄。即便是希特勒(Adolf Hitler)第三帝國毀滅在即、軍隊潰敗後前往遠方作為戰俘,這些看似僅關乎國家興亡與歷史事件的情節,都展現了個人或是集體面對自身的命運及毀滅;如同我們在《帝國毀滅》(Downfall)中所看到的,希特勒面對的不僅只是納粹主義國家願景的最終失敗,其中也包含自身成就於肯認自身存在的投射。

簡而言之,《千日千夜》的形式是工整、超然、旁觀的結構,然而填滿其中的內容卻是令人不安、殘缺、不完整的,並以此對立的特質對抗了它所處於的理性結構,形式與內容相互衝突。於是,對應到我們先前所提出的問題──安德森所採用的敘事手法,是否讓我們對人物的處境感同身受?──,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問題的弔詭之處。既然《千日千夜》的結構是合乎理性、秩序、勻稱的,那麼置放其中的不安物質究竟有何功能與意義?構成衝突的結構與內容具有何種啟示?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622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3/11
2017 年由楊雅喆導演執導的臺灣電影《血觀音》,奪得當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等多個大獎,劇情刻劃人前溫文華貴、巧笑倩兮的棠府三代,在炒地皮案件中的明謀暗計,以及母女間的控制、衝突、矛盾與斷裂,探討「愛」與「無愛」的形形貌貌,尤其特寫了女性間的矛盾、衝突與錯綜複雜的心理運作。
Thumbnail
2025/03/11
2017 年由楊雅喆導演執導的臺灣電影《血觀音》,奪得當屆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等多個大獎,劇情刻劃人前溫文華貴、巧笑倩兮的棠府三代,在炒地皮案件中的明謀暗計,以及母女間的控制、衝突、矛盾與斷裂,探討「愛」與「無愛」的形形貌貌,尤其特寫了女性間的矛盾、衝突與錯綜複雜的心理運作。
Thumbnail
2024/12/19
為「電影」刻墓誌銘,絕對比為真實生活的人或人生容易;這甚至要延伸到已年屆高齡的阿莫多瓦,或許是在用電影為自己寫自畫像,你可以說那是《隔壁的房間》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遺書(有人說,最好的遺書都是情書)。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為了尊嚴擁抱死亡,為了再一次有尊嚴的宣告:死神不存在。愛與性,在我手中。
Thumbnail
2024/12/19
為「電影」刻墓誌銘,絕對比為真實生活的人或人生容易;這甚至要延伸到已年屆高齡的阿莫多瓦,或許是在用電影為自己寫自畫像,你可以說那是《隔壁的房間》是一封寫給電影的情書/遺書(有人說,最好的遺書都是情書)。為了對抗死亡的恐懼,為了尊嚴擁抱死亡,為了再一次有尊嚴的宣告:死神不存在。愛與性,在我手中。
Thumbnail
2024/10/01
以人類所謂的「愛」之定義來說,將愛分給更多人,從來不是一種昇華。「愛」最古典、最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就在於它的侷限性,它的自私,以及它如何將一個人雕塑為對方眼裡獨一無二的存在。然而,Samantha 似乎無法理解──到了這裡,「她」彷彿漸漸變成一個「它」了,人與機器,終究畫出不可抹滅的界線。
Thumbnail
2024/10/01
以人類所謂的「愛」之定義來說,將愛分給更多人,從來不是一種昇華。「愛」最古典、最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就在於它的侷限性,它的自私,以及它如何將一個人雕塑為對方眼裡獨一無二的存在。然而,Samantha 似乎無法理解──到了這裡,「她」彷彿漸漸變成一個「它」了,人與機器,終究畫出不可抹滅的界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楔子 類型電影的廣泛性,將其多發的創作概念,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操弄手法,與作品本身的意圖凝練在一塊。如電影不同於文學或劇場的表達形式而作為當代文化的共通語言—它的特殊之處,正是能夠在不同面向的整合概念中,將故事的實質意涵重新建立起影像空間的敘事觀點;尤其是在特定類型電影為主體的表徵中,更能夠觀察到此一
Thumbnail
楔子 類型電影的廣泛性,將其多發的創作概念,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操弄手法,與作品本身的意圖凝練在一塊。如電影不同於文學或劇場的表達形式而作為當代文化的共通語言—它的特殊之處,正是能夠在不同面向的整合概念中,將故事的實質意涵重新建立起影像空間的敘事觀點;尤其是在特定類型電影為主體的表徵中,更能夠觀察到此一
Thumbnail
「為什麼人要活著?存在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在看完《進擊的巨人》後,內心對自身存在的焦慮,藉由這部作品,瞬間徹底驚慌失措了起來。 如果有人說,諫山創從來沒有讀過半點哲學,我絕對不會相信。我會這麼認為,是因為進擊的巨人的高度是其他絕大多數作品難以企及的。沒有令人難以掌握的大世界觀,第一集就講解半天;沒有
Thumbnail
「為什麼人要活著?存在到底有什麼意義?」我在看完《進擊的巨人》後,內心對自身存在的焦慮,藉由這部作品,瞬間徹底驚慌失措了起來。 如果有人說,諫山創從來沒有讀過半點哲學,我絕對不會相信。我會這麼認為,是因為進擊的巨人的高度是其他絕大多數作品難以企及的。沒有令人難以掌握的大世界觀,第一集就講解半天;沒有
Thumbnail
你聽說“荒誕/荒謬戲劇”嗎?它是個始於1940年代的歐洲戲劇流派──『通過公開放棄話語思想和理性的手段,來表達其對人類狀況的無意義和理性方法的不足』,代表(劇)作家包括貝克特、哈洛德品特等人。
Thumbnail
你聽說“荒誕/荒謬戲劇”嗎?它是個始於1940年代的歐洲戲劇流派──『通過公開放棄話語思想和理性的手段,來表達其對人類狀況的無意義和理性方法的不足』,代表(劇)作家包括貝克特、哈洛德品特等人。
Thumbnail
這些電影本身的晦澀難懂以及可被明晰辨識出的斷簡殘編的痕跡,在「噤聲」被觀眾辨識出來的同時,指涉出集體暴力對於記憶的管控技術,也就是説,當失憶的肇因不是源於人類能力的限制,而是高於個人的集體與國家對於個人在記憶層面的控管和施加在身體上的暴力,「痕跡」與「記憶」的殘破便指向了高於個人之上的政治迫害。
Thumbnail
這些電影本身的晦澀難懂以及可被明晰辨識出的斷簡殘編的痕跡,在「噤聲」被觀眾辨識出來的同時,指涉出集體暴力對於記憶的管控技術,也就是説,當失憶的肇因不是源於人類能力的限制,而是高於個人的集體與國家對於個人在記憶層面的控管和施加在身體上的暴力,「痕跡」與「記憶」的殘破便指向了高於個人之上的政治迫害。
Thumbnail
願耶和華的慈愛和聖靈的感動與各位同在,主佑各位。 GOD BLESS EVERYONE,IN JESUS NAME,AMEN。 📷
Thumbnail
願耶和華的慈愛和聖靈的感動與各位同在,主佑各位。 GOD BLESS EVERYONE,IN JESUS NAME,AMEN。 📷
Thumbnail
貝拉塔爾的片反抗的對象,其實是根植於基督教精神,延伸出來的因著有「救世主」觀念而來的線性敘事。因此在貝拉塔爾的片中,是期待的落空,是承諾的失信,是等待的枉然,而在這種取消「結局」的前提下人物擺脫掉「敘事框架」的純粹物質狀態。
Thumbnail
貝拉塔爾的片反抗的對象,其實是根植於基督教精神,延伸出來的因著有「救世主」觀念而來的線性敘事。因此在貝拉塔爾的片中,是期待的落空,是承諾的失信,是等待的枉然,而在這種取消「結局」的前提下人物擺脫掉「敘事框架」的純粹物質狀態。
Thumbnail
訂閱會員限定|《千日千夜》的形式是工整、超然、旁觀的結構,然而填滿其中的內容卻是令人不安、殘缺、不完整的,並以此對立的特質對抗了它所處於的理性結構,形式與內容相互衝突。於是,對應到我們先前所提出的問題──安德森所採用的敘事手法,是否讓我們對人物的處境感同身受?──,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問題的弔詭之處。
Thumbnail
訂閱會員限定|《千日千夜》的形式是工整、超然、旁觀的結構,然而填滿其中的內容卻是令人不安、殘缺、不完整的,並以此對立的特質對抗了它所處於的理性結構,形式與內容相互衝突。於是,對應到我們先前所提出的問題──安德森所採用的敘事手法,是否讓我們對人物的處境感同身受?──,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問題的弔詭之處。
Thumbnail
之前趕在下片前看了千日千夜,可惜沒二刷。在Netflix上看了社群網戰,雖稱不上驚豔,卻讓人印象深刻。無聲救援還在上映中,雖然片名取得還不錯,不過原名「抵抗」,更加有力地表達了革命志士的堅決。
Thumbnail
之前趕在下片前看了千日千夜,可惜沒二刷。在Netflix上看了社群網戰,雖稱不上驚豔,卻讓人印象深刻。無聲救援還在上映中,雖然片名取得還不錯,不過原名「抵抗」,更加有力地表達了革命志士的堅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