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之間到底有沒有純友誼?」
這個問題不但已經被討論了很多年(而且至今仍然莫衷一是),對許多有另一半的人來說更是個大困擾。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文章來自知名心理學科普網站「Psychology Today」,作者參考的內容則是來自《Evolutionary Psychology》 這本期刊的研究。雖然不可能就此簡單回答上面的提問,卻很值得做為女性朋友們判斷時的參考。
研究人員想回答的問題是:異性好友間的「性吸引力」會受哪些因素影響?順帶說明,「異性友情」在研究領域是使用「Opposite-Sex Friendships」(OSF)這個專有名詞,有興趣的朋友可依此搜尋到不少相關心理學研究。為了避免累贅,以下都以「OSF」這個縮寫行文。
進入正題之前,必須先談到「人類擇偶心理學」(human mating psychology)。這又是另一個大主題,本文只能先介紹近十多年來很新穎的假說「back-up mate hypothesis」與「mate-switching hypothesis」(因為太新了,所以目前尚無中文翻譯)。
這兩個假說與OSF息息相關的原因是:雖然與異性朋友的互動並非不可能只是基於「純友誼」(companionship),但是隨著「演化」而來、刻畫在基因中的力量還是很強大,而且往往會在不注意時就影響了我們的言行與決定。
- 「備胎」假說(back-up mate hypothesis)
OSF在目前的另一半「擇偶價值降低」時(decline in the current partner's value),或者自己的「擇偶價值升高」時(increase in his or her own mate value),有機會提供另一個更好的伴侶選擇。常見場景包括經濟狀況變化、個人成長超前與落後等。
- 「保險」假說(mate-switching hypothesis)
當維持親密關係的「代價」提高到難以承受(costly mates),OSF有機會成為較有利的選擇(more beneficial ones)。心理學家稱之為「mate insurance」,意為提供「保險」的替代配偶。常見場景包括另一半出現家暴、酗酒、賭博等行為時。
或許你會覺得上述假說似乎有些功利、甚至誇張,但其實在人類數百萬年的歷史長流中,僅僅依靠「愛」是無法戰勝其他擇偶競爭者、進而成功傳宗接代的。
我們之所以能夠誕生,靠的就是世世代代祖先們競爭成功的結果,也因此必定或多或少帶著這些「勝利者」的基因,進而影響我們的思考與行為模式。
唯有在「瞭解」之後,你才可能「理解」他人(為何會這麼做)、「改變」自己(不要總是被基因所擺佈)。
接下來就是重要的研究發現與結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