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三國篇-北周宇文護】

【南北三國篇-北周宇文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raw-image

北周,是隋朝的母親,北魏的親兒子。跟同時期的北齊比起來,大概要正統一千五百倍之多。

當初護送北魏皇帝逃往長安,並且用心輔佐,整頓地方,展開外交,在戰場上多次擊退來犯東軍的西魏權相,名叫宇文泰。

沒錯,宇文泰就是這麼盡心盡力,把原本五窮六絕的西魏,整個逆轉局勢成為當時南北朝第一強國。

很關鍵的部分,在於宇文泰趁著東魏權相高歡過世,南梁發生侯景之亂的時候,捨棄了長年與東魏爭奪的河南區域。

宇文泰轉頭奪取了本屬南朝的益州,接著進軍淮泗,直到武漢周邊。

但隨著領土的擴張,魏帝對於萬事操於宇文泰之手,開始感到不滿。於是宇文泰與大臣們聯合起來,廢帝改立。

這個北魏最後一任皇帝,時年七歲。

大權穩定的宇文泰,尋隙與南朝再開戰火。由大將軍宇文護、楊忠,並肩攻打江陵。

南朝的新皇帝,梁元帝這時就在江陵。

一日城破,皇帝遭到擒殺。

宇文護改立新梁帝,宣布南朝自此成為西魏附庸國。南梁軍閥自然不會乖乖投降。大將王僧辯、陳霸先,在江左又立一帝,決定與西魏對抗到底。

然而,就在決戰展開之前,宇文泰病逝了。


宇文泰病重之時,特別召來官任小司空柱國的宇文護。

宇文護,是宇文泰哥哥的兒子。他的父親很早就過世,在宇文家顛沛流離之際,由各個叔父扶養長大。

輪到宇文泰照顧時,阿護已經十七歲了,反而是宇文泰家裡一堆小屁孩。宇文泰就要阿護來主持家務。

有沒有哪裡怪怪的?

小屁孩們沒娘,才會出現這種「陸遜持家」的戲碼。

根據記載,宇文泰應該有兩個兒子,是在這時候就已經出生的了。可考的老大當時大概是四歲。

但是宇文泰並沒有立正妻。

接下來,宇文泰救出皇帝,娶了公主,生了第三子,才立為嫡。

當然有可能他是廢妻改立,但這個宇文護持家的故事,則可以做為映證,宇文泰是刻意不立妻的。

對漢人來說,無正妻不成家。但對草原民族來說,正妻的名額,絕對是要留給「富貴」的。

中國周邊有太多這種「當上族長女婿一步登天」的傳說。

那從兩漢一直到南北朝,中國本身皇帝女婿也不會有繼承權啊。駙馬爺大約也是東晉開始才慢慢被重視的。

扯遠了,回說宇文護持家「內外不嚴而肅」,宇文泰表示,這孩子的志向度量,倒是跟我挺像的。

這裡不是吹捧宇文護好棒棒啊。

重點首先是在側寫宇文泰的治國之道。他並不是用嚴刑峻法,武力威逼來讓大家服從。其次就是宇文泰臨終前找宇文護來的原因了。

「我的孩子都還小,天下大事,以後就交由你一力承擔了。」

宇文護傳的黑獺(宇文泰)小祕密,還有一個。

他生前常常說「我得胡力」,原本都沒人知道是什麼意思,那隨著宇文護接掌大權,穩定軍心民情,很多人就說,原來是「我得護力」啊。

為什麼大家會不知道意思呢?

因為兩魏周邊的「胡蠻」,主要是柔然跟高車,匈奴這時候也是高車分支。而這些胡力,都是跟高歡比較交好的。


西元556年,宇文泰過世後,宇文護就派人去嗆西魏皇帝,要求退位禪讓。

並不是禪給宇文護自己,事實上,阿護仍是推舉宇文泰的嫡子陀羅尼為新帝,是為北周孝閔帝。

用一下胡名,省得一堆宇文搞到誰是誰都分不清了。

我們不能肯定宇文護的用心為何,但可以肯定的是,宇文泰生前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霸府」。

宇文泰在西魏設立了「柱國制」,最多的時候有八柱國,同北魏先前的「八大人制」。

之所以有八大人制,就是因為北魏一開始,由八個不同的部族共同推舉拓跋氏為盟主。意即國家實際上的經濟,軍事實力,是掌握在八大人手中的。

這也是所謂部落民主的一個模型。

魏晉南北朝最好看就是這個部分了,它其實重跑了一次中國在封建制度形成前的「混亂」。

事實上,西魏政權底下,大家都是「大將軍」。但像東魏霸府,其實就以「大都督」居多。

大將軍是自己有自己的士兵。

大都督是拿著國家給的士兵。

宇文泰過世時,西魏改制為六官。也就是除了宇文護之外,還有五票。當然,其中一票由陀羅尼繼承。

宇文泰雖然不是霸權無敵,但其他七大柱也是因為對他的信賴,維持西魏政權走到今天。宇文泰的兒子稱帝,大家也是比較沒意見的。

好,如果你是一個想要霸府,甚至想要自己當皇帝的宇文護,你要怎麼操作呢?

宇文護雖然也是柱國之一,但不在六官之列。隨著陀羅尼稱帝,宇文護當然是自己遞補進入六官,與五大人平起平坐。

然後調整柱國。

就像我們看到,宇文護原本是小司空。小三公柱國,是僅次六官的重要職務。新的小三公與柱國,分別為宇文毓、達奚武、豆盧寧、李遠、賀蘭祥、尉遲迥。

光看名字就知道,有五個都是親宇文系、親陀羅尼的「胡人」。

在爭議性話題上,加上皇帝票,宇文系也許能勉強與五公持平。但只要表決來到第二輪小三公柱國,宇文護的勝算幾乎就是100%了。

而且,實際運作起來,五公有兩個都保持中立。只有趙貴,獨孤信,以及侯莫陳崇對宇文護的權力日漸擴張感到不滿。

宇文護的動作很快。

完成禪讓的三個月後,趙貴因謀反罪被誅殺。獨孤信則以同黨之名遭到免官。

七天後,宇文護讓原本排行第五的侯莫陳崇遞補上獨孤信的位置。並且將達奚武、賀蘭祥送入六官之位。

再過六天,賜死獨孤信。

有沒有人覺得事情不對了?

有啊,李遠跟他的兒子李植。

李植當時是皇帝身邊的親信,就跟陀羅尼一起準備要消滅宇文護。大家開始在花園裡演練「擒鰲拜之陣」。

宇文護也收到了密報,聽說李植是害怕不受重用……合理,畢竟他爸沒升官。於是宇文護就安排讓李植去梁州當刺史。

在大中國一統時這看起來跟流放沒兩樣,不過這時候的北周來說,李植可是衣錦還鄉呢。

沒錯,一如各位的直覺,現在出場姓李的,十個有八個都是隴西李氏。

事情到這邊,看起來就平安結束了吧?

其實陀羅尼稱帝也才沒幾個月,沒什麼動盪,大部分的官員國民也是爽爽過啊。

可問題就還是在派系之別上。

姓李的未必就是漢人,姓宇文的也沒多胡。重點是李植等人升官發財去了,其他原本說好要一起造反的「胡人」就氣噗噗了。

宇文護也怒了。

這邊寫得很簡單,很有那種只對外人好,自己人不爽。而宇文護也對於自己人不賞臉感到生氣。

或者應該這麼說:當送走李植等人,皇帝身邊仍有「廢宇文護」的聲音。

那宇文護就知道,問題出在陀羅尼本身了。

陀羅尼對於制度沒什麼了解。他根本不知道,這時宮中禁軍掌握在尉遲家手中。

尉遲迥的兒子「綱」領命入宮,召皇帝身邊的黑名單們論事,直接全部抓起來,送到宇文護宅邸「審判」。

這時,陀羅尼才注意到,身邊的男性官員大臣都被調走了,連忙要宮女們拿起兵器護駕。

宇文護殺光了叛賊,也不硬闖,請大司馬賀蘭祥去逼陀羅尼退位。

一個多月後,陀羅尼過世。李植等人也被召回京城殺害。

北周的第二任皇帝,就是上面提到,進入小三公柱國的頭號人物,宇文毓。不消說,這段時間他跟宇文護的關係,總是不錯的。

事實上,宇文毓就是黑獺的長子。也是從小就給宇文護照護的那個小屁孩。年紀比陀羅尼還大,那肯定也有胡名了。

宇文毓的本名,叫做統萬突。出生於河套內側的統萬城無誤。

不過,一開始統萬突不敢登上帝位。在大家的商議下,以魏晉南北朝誕生的「次天子之職」來處理。

也就是石勒、苻堅等人所擔任過的「天王」。

宇文護並不是一個只懂爭權的草包。他很清楚知道,國家最重要的經濟力量,掌握在隴西世族手中。

隨著陀羅尼被害,六官之首的李弼過世。真隴西李氏的李遠,也被賜死。

宇文護一開始先接任李弼的位置,並且引宇文邕為新柱國。一年後,更改雍州立牧,自行擔任。

隨著局勢「穩定」,年底,宇文護表示還政於統萬突,但兵權仍由宇文護自持,並且變更地方制度,加大自治權。

隔年,559年,八月,統萬突卸任天王,正式稱帝,並且展開宗室封建制。這是非常重大的變革,也是宇文護不想看到的狀況。

北周是一個聯盟共和國家。

雖然宇文護在議會席次上動了不少手腳,但對於聯盟成員而言,天下仍然是大家的。

可統萬突大封宗室,事情就不對頭了。

那我們可以注意到的是,統萬突給兄弟子姪所封之地,幾乎都是北齊地名。這表示,大家都是虛職,沒有實際領地跟權力。

但那也宣告著,統萬突即將對北齊發起毀滅性的戰爭。而且「寶地」都被宇文家族先圈好了。

你妹的,這樣誰要跟你去東征?

統萬突採取這個行動後,北齊高洋剛好過世。面對這千載難逢的良機,東征籌備得更加積極。

但北周世族不想打啊,怎麼辦?

560年三月,統萬突大會公卿與……突厥使者。

有了突厥的力量,那就是箭在弦上。

四月,統萬突吃飯的時候,中毒了。不久病重而死。

在記錄上,大家都相信是宇文護下的手。但當時沒有人知道的,不然宇文護也控制不住局面。

為什麼宇文護寧可殺掉統萬突,也要阻止戰爭呢?

按其本傳所說,倒不是因為愛國愛民或者利益衝突。其實就是宇文護的母親,跟宇文泰的姊妹,早年就失陷在東軍之中。

宇文泰身繫大局之重,不以為念,但宇文護就一再請北齊送還母親。

高洋本是一概不理,但現在高洋也死了,就有那麼點可談空間。首先是宇文泰的姊妹得以回國,進而北齊更幫宇文護的母親作家書。

這時候發生的事,就是北周主統萬突被害。北齊主高殷亦被廢。

兩個國家的關係,或許不是那麼單純的「對立」而已。

繼承統萬突的,則是他任天王時遞補上來的宇文邕,胡名禰羅突,是宇文泰的第四個兒子。

北周始終保留著胡名的記錄。

那毫不意外的,雖然禰羅突是遺詔指定接班人,但宇文護也再次復出,執掌大局。

情況變成了這樣:

突厥一直希望北周出兵。

宇文護一直壓著這件事,跟北齊談送還母親事宜。

年復一年的拖,最終北周朝廷認為,北齊根本沒有誠意,不如出兵。正當已經連絡突厥,將要出發之前,宇文護的母親回來了。

宇文護很高興,禰羅突也跟著大辦慶祝會。

但是突厥已經出動啦。

若是不配合出兵,只怕突厥掉轉箭頭,改來找北周的麻煩。

沒辦法,宇文護只能領兵出戰。

其實中間已經打了幾場,宇文護這次的目標,指向了洛陽城。


這場戰爭,就是《蘭陵王入陣曲》,同樣等到之後一併說。

既然是北齊蘭陵王高長恭的成名作,那大家就知道,最終以北周撤退作收。

三年後,宇文護的母親過世。事親甚孝的他,基本上從這裡就廢了。開國的六官八柱國,也一一凋零。

大家開始抱怨宇文護不明大局,注重私利,所任用的派系官員都昏庸貪婪。

禰羅突決定要除去宇文護。

西元572年,宇文護喪母後過了五年。

陰曆三月十八日,禰羅突要宇文護一起去拜見太后。

宇文護在私下跟皇帝太后相處,都是行家人之禮。往往是太后會賜宇文護坐位,而皇帝後生晚輩只能在旁邊罰站。

這日,禰羅突事先跟宇文護說,太后年紀大了,經常都喝得醉茫茫,喜怒無常。我們經常規勸她都無效,今天只能靠大哥了。

換了幾個皇帝,差點都忘了,宇文護就是他們的當家大哥沒錯。

禰羅突還拿出一篇《酒誥》,請宇文護讀給太后聽。

好啦,進去之後按表操課,宇文護拿起古文開始朗誦,才讀到一半,突然腦後一痛。

原來禰羅突以手中玉笏襲擊了他。

玉笏就是我們在看古裝戲,大臣上朝時手中那根像鞋拔的玩意。通常他們會把今天要報告的事情寫在上面當小抄。

宇文護吃痛,撲跌在地。禰羅突更連忙叫宦官出來砍他。

宦官心裡害怕,砍不下手。

這時,禰羅突的弟弟豆羅突也躲在一旁,見情況危急,跳出來就結果了大哥。

豆羅突的漢名是宇文直,於兩年後又背叛了禰羅突。

那是後話。

禰羅突兄弟殺了宇文護,更通令禁衛抓捕其子嗣黨羽,盡皆誅殺。

殺到最後,要除膳部下大夫李安時,弟弟毗賀突就說,這人不過是管膳食的,能有什麼大過錯嗎?

禰羅突才說,統萬突皇兄當初遺命我接任時,就告訴我,是李安在他的飯菜中下毒啊。


除了消滅殘黨,禰羅突更下令追封陀羅尼入宗廟,承認這稱帝八個月的皇兄,也是北周的皇帝之一。

隨著宇文護之死,禰羅突改元建德,展開了真正的帝王統治。

雖然任期不長,但絕對為接下來隋朝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也因此在大中國史觀下,宇文護的形象,就成了一個操弄權柄,拖累統一進度的大奸臣。

但我也敢跟你保證,日後必然有學者會為他翻盤。

魏晉南北朝跟先秦兩漢三國最大的差別,就是出土的古蹟,其他文獻,墓誌都要豐富很多。

即使《周書》是南北三國五史中,寫得最端正的一本,也不會就此成為「一家之言」。

更不要說《周書》沒往死裡寫。

看得出來嗎?宇文護的「弒帝罪名」,其實就是禰羅突加上的。而真正十多年來一直想推翻宇文護統治的,就是包含隴西李氏在內的北周世族。

西魏是大家的。

是一個北魏正統繼承政權。

宇文家得到禪讓,可說是史無前例的「偷吃步」。

舉凡大舜,王莽,曹丕,司馬炎,甚至南朝輪替,北齊高洋……全部都是卿大夫多數票下產生的新朝代之主。

可宇文覺陀羅尼不是。

更重要的是,宇文護攝政其實沒有太多新舉措,大多數的事情,宇文泰就已經先做了。

宇文護只是很努力的在完成宇文泰交付的工作而已。

而《周書》記錄宇文護之死的故事,加上那一段無用的細節,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

「先是帝於禁中見護,常行家人之禮。」

宇文護以為自己是為了家人而戰,殊不知這些皇帝弟弟,根本早已不當他是大哥。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9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小時候讀中國歷史,一定會要求我們知道國仇家恨。對大中國來說,外圍總是有著邪惡的侵略者。 從匈奴,到鮮卑。從鮮卑,到突厥。從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對,這些邪惡的侵略者,至少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王朝,統治過中國人。 這是教育,不是歷史。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小時候讀中國歷史,一定會要求我們知道國仇家恨。對大中國來說,外圍總是有著邪惡的侵略者。 從匈奴,到鮮卑。從鮮卑,到突厥。從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對,這些邪惡的侵略者,至少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王朝,統治過中國人。 這是教育,不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