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三國篇-宇文護執政】

【南北三國篇-宇文護執政】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北周從頭到尾,不過24年,其中有15年都是宇文護在大位。禰羅突親政約6年,死後3年楊堅篡掉。

我們有幾個選擇。

一是宇文泰建立的體制太過強大,二十年不衰。並不是不可能喔,諸葛亮死後劉禪也可以玩二十年沒問題。

二是宇文泰建立,宇文護打下家底,禰羅突揮霍殆盡,於是國滅。

這個最後一段有問題:如果被揮霍光了,楊堅憑什麼一統天下。

排列組合的答案很多,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北周的國力沒有出問題。出問題的就是「體制」。

在上文中很明顯的部分,就是中央集權跟地方自治的衝突性。

宇文泰在戰場上,外交上,在在顯示出他不下諸葛孔明的智慧。你覺得他有沒有思考過,北朝長期以來世族政治的問題?

如果集權的力量足夠,宇文泰是不是還會出現邙山大敗,被大將軍們捨棄他,捨棄皇帝的窘境?

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情況下,宇文泰就已經完成「改姓」的大工程了。

「魏氏之初,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後多絕滅。至是,以諸將功高者為三十六國後,次功者為九十九姓後,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

我們過去用獨孤信寫過例子。

「獨孤如願」→「劉如願」→「劉信」→「獨孤信」。

是四階段的變化,但那是因為他還改名。其實最主要應該就是劉如願變成獨孤信。

這個套西周進來看會更有趣。

即假設商朝有135個諸侯。西周滅商之後,重新把商朝135諸侯的領地,分發給自己的聯盟部族。

這就是宇文泰的改姓。

更重要的當然是最後一句「所統軍人,亦改從其姓」。

這就完全承認世族統治地方的正當性,但有小九九。

小算盤的意思,有點小小算計在裡面。

西周的諸侯,到了新的領地,得自己想辦法讓領民接受統治喔。但上古幹這件事的內涵,跟中古不同。

宇文泰改姓的特點,在於接收。

我亂舉例一下,即獨孤山下獨孤部,由劉信改名獨孤信去統領的意思。

對領民來說,就是換個主管而已。

五胡亂華至今三百年,早就不僅是靠打仗換主管一途。

我們不知道,宇文泰要是沒死,打算做什麼。只知道他最後一個動作,就是改「周制」。

王莽也改周制,司馬昭也改周制。但王莽是改皮不改骨,司馬昭父子作的是「新封建」。

軍民分離的新封建。

西晉的新封建,是融合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優點。但避不開中央易主時的混亂,那叫八王之亂。

八個地方軍閥王輪流進朝廷當攝政王。

宇文泰的招數則是八個王直接都在朝廷。好處在他死後馬上出現了。

即使趙貴獨孤信不滿,他們也沒有辦法發動七國之亂八王之亂。

這是西周封建之所以強大的部分,應該還記得吧,一開始最強的什麼宋公啥鬼的都在西周朝廷裡頭,領地也在旁邊拱衛天子。

造成問題的是後來邊疆國家透過各種方式,強大得不可思議。

這就連結到統萬突的政策了:邊疆國家,得是正統宗室。

那就變成西周西晉混合制。

也就是當北周消滅北齊後,外圈是皇帝的親族。內圈則是異姓。

剖析下來就會覺得,這應該仍是宇文泰留下的錦囊。理想狀況是宗族想動,異姓扛。異姓為亂,宗族討。

實際運行問題必然很多的,制度沒有完美這回事。

如果考慮到,李安下毒李安壞壞是宇文邕的誣陷,那麼其實當時也就是宇文毓剛好死掉而已。

其實宇文護一直都有把接班人安插進權力核心,這點他做得很好。

在這些安排下,我們也不應該忽略北周採取了義務役徵兵制。

宇文毓過世之後,更改成十二丁兵。

「改八丁兵為十二丁兵,率歲一月役。」

普遍解釋是境內每人每年要服役一個月,我覺得應該不是啦。重點看起來比較像「每八個男丁要出一兵」,改成十二個。

也就是留給地方更多人力。

率歲一月役則是每年一月換役。

一個月換一次役是當個毛兵,當每個大將軍都項羽啊。

那就是說,宇文護確實有在「阻止戰爭」。但翻過來看,其實就是「先富國」。

既然三國在某個平衡點下,為什麼不先富國呢?這絕對是正確的選擇,可宇文家小屁孩組一定不爽的。

出兵北齊攻城掠地,他們才能成為真王。不然永遠只能當京城假王。

事實上,宇文邕繼位十五個月後的詔書也寫到:「亢旱歷時,嘉苗殄悴。」

宇文護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大赦,鑄錢。

國家運行是有問題的。而當年年底,他又把雍州牧交出去了。不是他不想幹,其實是乾旱持續到了隔年四月都在被記錄。

說真的到這時候,宇文護的權力應該已經有限了。

那這時又有一個佐證前面推論的記錄。

「比以寇難猶梗,九州未一,文武之官立功效者,雖錫以茅土,而未(及)〔給〕租賦。諸柱國等勛德隆重,宜有優崇,各準別制,邑戶聽寄食他縣。」

因為一直沒辦法去統一北齊,很多人雖然領有爵位,但根本收不到稅。所以只好開啟「寄食」制。

這很糟,大恐怖。

某方面來說,北魏六鎮之亂就是「寄食」的政策所直接引爆的:一開始六鎮要支援賑災,後來難民直接去六鎮定居。

這種完全侵害既得利益者的政策,對百姓再好也沒用。

跟現代「房不能打」的道理有87%像。

已經這麼鬼了,半年後宇文邕還下詔說,宮廷百官要減省開銷。

同時,講武。

沒辦了,皇帝必須大內宣,告訴貴族們我們就要準備出兵了,大家再忍一下情況一定會好的。

但大旱一直持續,又過了七個月,終於下雨了。

民心士氣起來了,563年九月,伐齊發動。

這就是蘭陵王處女戰。

北周連三個月增兵分道進擊,打得北齊都要尿了。

誰知道老天爺大概憋太久,尿更急,三路周軍碰上連月的大雨雪,進軍減緩。

北齊皇帝,大殺器斛律明月、段韶紛紛趕到,終於在隔年一月擊退了突厥跟北周的聯合軍。

八月,再戰。

這時候北齊就趕快把宇文護的母親放回來,結束了這個回合。

值得一提的是,李淵的父親也在這個月被封為「唐國公」。

但就像前一篇提到的,雙方的戰爭已經不能剎車了。隔月,宇文邕下詔命宇文護發動總攻擊。

歷時三個月,大敗而歸。

宇文護的聲望肯定掉到低點,說什麼霸府權相我們笑笑就可以了。

接下來一直到死,宇文護的名字再沒有出現在宇文邕的《周武帝紀》當中。但我們還是可以看看,北周的政壇有什麼重要的風向。

首先是從前任宇文毓就開始的宗室加強,一直在持續進行。

在對齊戰爭失利後,宇文邕則轉而經營荊襄。

荊州一直到長江北側的江陵,這時全是北周的。

之所以不加緊先滅梁陳,很簡單,任何讀過西晉滅吳戰的人都會知道,這樣的情況下討伐南朝,有87%的機率會被北齊從徐州搶怪。

七月,宇文邕遣使巡察天下。

這不只是統治需求,也是開始宣揚自己作為正式統治者的資格。

宇文邕還不敢親自巡狩。

不過成果很可能不錯。

隔年正月,宇文邕在上下左右無事的情況下,辦了宴會宣布改元。

他的時代要開始了。

宇文邕親自召集群臣討論禮記,收服吐谷渾的一王,在長安周邊築城加強防備。

要防誰?不知道。只知道諸城建好,宇文邕就開始巡狩了。更接著,封生母為皇太后。

這全部都是拿翹的舉動。

同時,展開南征。

遺憾的是,大敗於江南。

但宇文邕並不氣餒,他重新再操作一次壯聲勢之舉(跟富國強兵沒太大關係),規模更大。

而成功終於降臨。

568年,周齊達成和平盟約。

在三國的時候常說也沒人信,這裡也節給各位看看原典。

《周書》:「八月乙丑,韓國公元羅薨。齊請和親,遣使來聘,詔軍司馬陸逞、兵部尹公正報聘焉。」
《北齊書》:「秋九月丙申,周人來通和,太上皇帝詔侍中斛斯文略報聘于周。」

就你說我請和,我說你請和。那以時間跟事件來看,應該是北齊先釋出善意的。

而且就在幾個月後,北齊太上皇武成帝駕崩,完全進入下坡。北周則是蒸蒸日上呢。

宇文邕不只停年初朝會,更派人去給齊武成弔喪。並且在講經部分,跨出了禮記,開始與佛道兩家論經。

喔,宇文邕就是周武帝。

中國史上三武滅佛之二。

很顯然,宇文邕的聲勢達到了頂峰,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滅不滅齊,該不該一統天下。

570年底,北周公告北齊大將斛律光寇邊,毀棄合約開戰。

然而,北齊書的記載其實只是「十二月丁亥,車駕至自晉陽。詔右丞相斛律光出晉州道,修城戍。

斛律光只是去巡視修個城牆調整防守部隊啊。

事實上,這些年宇文邕早就偷偷建了不少對齊據點,此時展開大舉入侵。

北齊大將段韶不干示弱,進行反撲。當時也有提議要陳齊合力,但未成行。可憐段韶打了一場大勝之後,就老病而死。

宇文邕還有不落力的嗎?

注意了,要回到宇文護了,他要死了。

這個死因在這裡太明確了。

「是冬,牛大疫,死者十六七。」

正當北齊有意講和,宇文邕卻在疫病流行之際要大開殺戒。三個月後,雙方議和完成,宇文護死。

什麼意思?意思是宇文護一定在那時候,主張議和啊。

這樣說好了。

不問政軍多年的宇文護,這時候應該又成了兩岸,不是,齊周之間的橋梁。但宇文邕覺得很丟臉,很阿雜。

雖然方方面面的事實都證明,罷戰才是對的,但宇文邕還是很生氣大(堂)哥的干政。索性出手滅了宇文護。

說好以宇文護為主題,宇文邕的部分就不繼續了。

這次算是比較大的案例,來說明《周書》寫作上的實事求是。

是的,千萬不要因為宇文護本傳寫了一堆他的壞話,就認為史書不過如此。

只有勝利者才有話語權。

《周書》的互現法跟事例收集,基本上有《漢書》的水準。

在我讀過的《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魏書》、《北齊書》跟《周書》……

十一本史書中,《漢書》的嚴謹跟多面向算是最高級的。

《周書》也沒什麼疊床架屋,只是單純把《宇文護傳》跟《周帝本紀》拿來比對,你就能得到兩個完全不同的宇文護。

而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的撰史風格,最重要的原則就是……

把所有知道的事情都記下來。

辨正是非,交由後人,不是史官。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北周,是隋朝的母親,北魏的親兒子。多。 當初護送北魏皇帝逃往長安,並且用心輔佐,整頓地方,展開外交,在戰場上多次擊退來犯東軍的西魏權相,名叫宇文泰。 沒錯,宇文泰就是這麼盡心盡力,把原本五窮六絕的西魏,整個逆轉局勢成為當時南北朝第一強國。 宇文護,則是他的姪兒。
北齊篇最令人期待的,恐怕莫過於蘭陵王高長恭了吧? 很遺憾的是,《北齊書》關於高長恭的記載非常之少。但是後代資料卻異樣的豐富。甚至,跟還在東魏時的大都督竇泰很類似,高長恭有很多部分不見於史書,但可以從他的碑文中找到。 今天,就借著這個一身是謎的蘭陵王,來切入北齊政壇看看吧。
北齊,魏晉南北朝末年,北魏的繼承者之一。 由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通常大致可以分兩個時期。以北魏孝文帝為分水嶺,之前是「以漢制漢」,之後是「漢化」。 北齊認為,漢化是導致北魏衰敗的最重要原因,所以他們的基本國策,則偏向回到前期。 要怎麼把這樣一個漢化王朝,轉回到草原民族的「胡化」呢? 不是金光黨。
《北齊書》有後宮傳。 過去的史書,要嘛皇后傳,要嘛后妃傳。沒有人在寫後宮傳的。 好話說在前頭,南北朝以前的「后妃」,是備位元首,是太子工廠(咦)。身分地位是非常高的。 但也就是「后妃」這個職務在高。 跟皇帝本紀差不多,重點從來不在她們「身而為人」的價值。頂多跟你聊聊母儀天下。 對不起好像鬼打牆。
魏晉南北朝,末期。 北方大朝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分別為權臣高歡、宇文泰所掌。在兩人接連去世後,西魏變成了北周,東魏變成了北齊。 北周,不是宇文泰的兒子發動的禪讓。 事實上,分裂之始,宇文泰接走了北魏當時的皇帝。也就是非常明顯的,高歡「另立新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元549年,來自北方的降將侯景,攻破了南京城。在南梁宗室與大將的包圍下,侯景進入了皇宮,控制住八十六歲的梁武帝蕭衍。 這是一次真真正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南梁的包圍網解除,該回家的回家,該入宮聽候分派的入宮。發號施令的,自是手持蕭衍諭令的大丞相侯景。
北周,是隋朝的母親,北魏的親兒子。多。 當初護送北魏皇帝逃往長安,並且用心輔佐,整頓地方,展開外交,在戰場上多次擊退來犯東軍的西魏權相,名叫宇文泰。 沒錯,宇文泰就是這麼盡心盡力,把原本五窮六絕的西魏,整個逆轉局勢成為當時南北朝第一強國。 宇文護,則是他的姪兒。
北齊篇最令人期待的,恐怕莫過於蘭陵王高長恭了吧? 很遺憾的是,《北齊書》關於高長恭的記載非常之少。但是後代資料卻異樣的豐富。甚至,跟還在東魏時的大都督竇泰很類似,高長恭有很多部分不見於史書,但可以從他的碑文中找到。 今天,就借著這個一身是謎的蘭陵王,來切入北齊政壇看看吧。
北齊,魏晉南北朝末年,北魏的繼承者之一。 由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通常大致可以分兩個時期。以北魏孝文帝為分水嶺,之前是「以漢制漢」,之後是「漢化」。 北齊認為,漢化是導致北魏衰敗的最重要原因,所以他們的基本國策,則偏向回到前期。 要怎麼把這樣一個漢化王朝,轉回到草原民族的「胡化」呢? 不是金光黨。
《北齊書》有後宮傳。 過去的史書,要嘛皇后傳,要嘛后妃傳。沒有人在寫後宮傳的。 好話說在前頭,南北朝以前的「后妃」,是備位元首,是太子工廠(咦)。身分地位是非常高的。 但也就是「后妃」這個職務在高。 跟皇帝本紀差不多,重點從來不在她們「身而為人」的價值。頂多跟你聊聊母儀天下。 對不起好像鬼打牆。
魏晉南北朝,末期。 北方大朝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分別為權臣高歡、宇文泰所掌。在兩人接連去世後,西魏變成了北周,東魏變成了北齊。 北周,不是宇文泰的兒子發動的禪讓。 事實上,分裂之始,宇文泰接走了北魏當時的皇帝。也就是非常明顯的,高歡「另立新帝」,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元549年,來自北方的降將侯景,攻破了南京城。在南梁宗室與大將的包圍下,侯景進入了皇宮,控制住八十六歲的梁武帝蕭衍。 這是一次真真正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南梁的包圍網解除,該回家的回家,該入宮聽候分派的入宮。發號施令的,自是手持蕭衍諭令的大丞相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