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七月接觸的作品

2022/07/31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間諜家家酒》 WIT STUDIO & CloverWorks(動畫,2022)

  《間諜家家酒》是一部有著間諜片背景的家庭喜劇。講述一個由間諜父親、殺手母親與會讀心術的女兒為了各自不同的理由相互隱瞞身分組成家庭的故事。雖然有著較為嚴肅的戰爭與諜報背景,但本作更多時候是呈現為一部溫馨的家庭喜劇。每個人雖然各有隱瞞,但卻也都不自覺地對這個家庭投入了深刻的情感。除了誇張搞笑的情節外,本作也給出了很多感人溫馨的場面。雖然這個「殺手與間諜共組家庭」的設定令許多人聯想到電影《史密斯任務》,但至少在第一季的範圍內,兩人並沒有明顯的利益衝突,也鮮少花筆墨去呈現兩人在家庭生活以外的工作狀況,整體的氣氛仍是比較輕鬆愉快,是令人相當舒服的日常系作品。
  在設定上,本作從一開始就接連丟出比較多的設定,並且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明顯的「動漫常見元素」。初看會給人一種有些聒噪或繁雜的感覺。但在WIT STUDIO與CloverWorks優秀的製作水平與令人愉快的溫馨情節下,觀眾可以很快地消化掉這些設定並融入這個故事。當然,像是約兒對刀具的執迷、尤利的誇張姊控屬性等一些設定和呈現方式還是會讓人覺得有點尷尬與套路化,但總體上還是會讓人覺得足夠有趣與溫馨而想要持續看下去。尤其當黃昏「很不專業地」為了維護「家人」或理念而做出一些可能對任務不利的正直反應、以及三個人各自為了彼此反省自己的不足時,還是讓人覺得特別感動。
  就第一季的表現來說,雖然本作並沒有展現什麼宏大的劇情或深刻的義理。但看到這三位雖然沒有血緣關係卻努力為彼此著想的家人一同為家庭而努力,並在這些互動中展現出每個人認真又可愛的面向,實在令人很難不喜歡這部作品。除此之外,本作在OP與ED的製作上也相當用心。OP歡快並帶有時髦感的色彩使用、經典又不老套的間諜片元素以及可愛又溫馨的剪紙風人物都相當令人驚艷,ED也在星野源溫和的歌聲下把從孤獨到擁有家庭的這種轉變很溫暖地體現出來。整體都讓我對本作有很高的評價。如果不是前面已經有(同樣由CloverWorks製作)非常優秀且細緻《戀上換裝娃娃》,本片很高可能性會是我今年最喜歡的動畫。但無論如何,本片是一部相當值得推薦的溫馨家庭喜劇,或許你也會喜歡。

《狂賭之淵》MAPPA(動畫,2017)

  本作是改編自同名漫畫的動畫作品。顧名思義,這是一部以賭博為主題的作品。但他並不是那種充滿邏輯、心理戰與數字計算的鬥智系故事,而是更傾向於展現不同的人物性格,並透過賭博來表現出不同角色各自的魅力、思維方式以及心中最珍視的事物。
  在動畫的前半部分,基本上是以一集一場賭局為主,而賭博採用的方式則幾乎都是原創遊戲。對於喜歡看鬥智作品的觀眾而言,一開始可能會比較失望。但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會逐漸理解這個故事的邏輯,並被被各個角色的獨特性格所吸引。雖然其中不時會出現一些不必要的性暗示(雖然它也是對「賭博的快感」一種視覺化表現,但更重要的目的很可能還是獵奇與「擦邊球福利」),但總體上的故事安排和節奏掌握也還是挺不錯的。動畫的後半部會出現幾場橫跨兩集的賭局,都能比較成功地吸引人接著看下去。而其中隱藏的伏筆和對於學生會成員與夢子的神祕感也營造得相當不錯,能在每集都不冷場的情況下讓人好奇地一路看到最後。其中學生會長雖然給人一種深不見底的感覺,卻又同時帶給人一種真誠感甚至帶點天然呆的屬性,令人容易慢慢地對她產生好感,是近期觀看的動畫中令人印象特別深刻的角色。
  動畫的最後,製作組以一場原創的賭局來做為收尾,並給了一直以來存在感較低的男主角涼太一次高光時刻。一方面為這季動畫做了一個收尾,也保留了繼續出第二季的空間,我認為是不錯的改編嘗試。而動畫的片頭也做得相當精良,在畫面中展現了每一個角色和相應遊戲的標誌性特點,也突出了本作瘋狂與曖昧的特點,很好地在每一集的開頭將氛圍營造出來。雖然我本來就是屬於看動畫不跳OP的那部份人,但基於前述氛圍塑造的理由,這部動畫我會強烈建議無論你原來的習慣如何都不要跳過OP。
  總的來說,本作在人物塑造與故事節奏的安排都能給人滿新鮮有趣的體驗,製作也相當精良,只要不要帶著看鬥智作品的錯誤期望來看,接受並融入這個有些瘋狂卻又捕捉人性的世界,你將能得到比較不錯的體驗。除此之外,如果你喜歡看動畫「顏藝」,本作是可以說是除了老字號的《遊戲王:怪獸之決鬥》外,特別有代表性的顏藝動畫。雖然這不構成我看這部作品的理由,但也是本作的一大特色,值得喜歡看動畫顏藝的人為此而來。

《狂賭之淵XX》MAPPA(動畫,2019)

  本作的故事接續前作,開始部份地揭露關於學生會長家族背景的故事,將學生會選舉與百喰一族的家族爭端相結合,以此引入諸多新角色,並安插了動畫原創角色作為貫穿本作主軸的關鍵人物。同時也與前作相同,以原創遊戲作為本作的結局。從沒有讀過原作漫畫的角度來說,並不會覺得這個原創角色和相關的劇情有特別違和之處,且也與前作相同,透過結尾的原創遊戲,交代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但同時,學生會長選舉還沒結束,與副會長相關的支線劇情也還沒處理,所以有明確「需要後續交代」的訊號。不過目前也尚未有續作的消息,反倒是在前陣子公佈了下個月將播出前傳故事的消息。如果反應良好的話,或許續作的製作也會暗中被排進行程裡吧。
  相比於前作,本作對主角夢子以外的角色有更深入的描繪,不只介紹了數位帶著各自特色的新角色,幾位前作中敗給夢子的角色也都有一定程度的成長與發揮,相當不錯地接續了前作給予的樂趣。其中,對會長與清華兩人關係的細膩描寫尤為令人印象深刻,成功地讓人對這個充滿神秘的學生會長有進一步的認識與好感。令一方面,相較於前作精緻的片頭,本作的OP就少了許多巧思,而畫面中一些凸顯夢子身材或代性暗示的畫面甚至讓人覺得有些噁心,雖然歌曲本身並不難聽,但對我來說是比較不討喜的片頭。而除了本作的OP外,包含本作與前作,關於學生會成員生志摩的一些橋段也經常令我感到不適,一方面是那些橋段時常出現一些帶著明顯性意味的表達,同時她又是一個特別不尊重遊戲的角色,雖然她的確很確實地呈現了一種特定種類的慾望,但在許多方面她的表現無疑是相當不討喜。雖然這些令人不適的地方是故事本身的設計,但帶來不是感受也依然是事實。要說要找出一些理由讓我特別有可能不想推薦這個系列,生志摩這個角色的表現佔了相當高的比重。
  總的來說,本作基本上維持著與前作相當的水準,並在此之上對主角以外角色有著進一步的刻畫,也稍稍揭露了主角與會長身後的背景。如果是喜歡前作的觀眾,本作會是你不容錯過的續作。

《未來總動員》Terry Gilliam(電影,1995)

  本片是一部有著獨特氣質的科幻作品,全片瀰漫著一種絕望悲慘的氛圍,卻同時洋溢著一種狂歡式的興奮,諸多元素雜揉、在隱而不顯的嚴密邏輯上,又使用夢境、幻想、精神疾病來掩蓋與迷惑,再加上那給人留下強烈印象的詭譎配樂和怪異的「十二猴子」圖騰,使得整部電影像極了一場畸形秀嘉年華,獵奇的同時,又給出了一種盛大完整的獨特魅力。
  作為一部二十多年前的電影,本片的敘事主軸如今看來並不稀奇:因為一場大災難(在本劇中是從實驗室中傳出的新型變種病毒)導致多數人類滅絕,而故事的主角受命回到過去拯救人類。不過在本片中,主角的工作並不是改變過去,不是要避免病毒的爆發,而是要在第一時間拿到變異之前的源病毒,好讓這個時代的人類可以更有效地研究並生產出疫苗。這項改變直接拉開了本片與其他「穿越系」作品間的調性差異。就如同主角在電影裡面說過的一樣「在我看來,這些人全都是死人」。主角背負著拯救全人類的使命,但他要拯救的卻不是那些在歷史中已經被病毒殺死的人類,而是生活在「他的現代」的那些未來人。再加上主角暴力罪犯的背景,他在「拯救世界」任務中做的都是些綁架、威脅、殺人等一點也不像英雄的行為。而隨著對整個局勢更進一步的認識,他變得愈加絕望,乃至於希望自己真的是一名精神病患,希望未來世界真的只是他的幻想。然而在他放棄了「真實」的時候,他所帶來的種種預言卻一一應驗,那些證據又迫使他重新踏上那條痛苦的道路。而最終,再他完成了一切任務之後,他必須要完成自己最後的使命,服從於命運,完成屬於他自己的時間閉環。
  整部電影的邏輯相當縝密,同時又隱藏著暗線、伏筆與懸念。我們能夠以所見的證據拼湊出表層故事的主要架構,卻會因為每個人在腦海中自行補足的拼圖不同,而對重要的節點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我們不確定柯爾的一切行為到底是給定的還是有改變的空間,也不確定傑佛瑞究竟有沒有毀滅人類的計畫。我們不知道那些錯誤的時空傳送究竟只是未來科學家的技術不足,還是他們有計畫地要安排柯爾在不同年代留下特定的行動軌跡。我們隱約地會注意到,除了表面的科學家指派的任務外,似乎還有其他更大的計劃乃至於陰謀。對這些不同問題的猜想,將影響我們如何看到電影中展現的這段故事。這使得本劇有著更多的延展空間,但卻不影響它本身的完整性,是相當有意思的一種表現方式。
  除了劇情主線上的可延展性外,劇中藉傑佛瑞之口說出的各種瘋言瘋語,雖然偏激或怪誕,卻又同時掌握到了人類社會某些重要的問題。動物試驗、消費主義、演算法對人類的掌控、精神醫學對人的審判等等,這些問題非常深刻,且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這使得本片除了一是部優秀的科幻電影外,也含括了許多重要的哲學省思。是一部非常獨特且值得一看的作品。電影的畫面與元素帶來的那種雜亂感,或許使你對這部電影的第一印象不會太好,但只要看進去了,就會發現在這其貌不揚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部經得起細品與推敲的傑出作品。

《模仿遊戲》Morten Tyldum(電影,2014)

  本片是一部改編自歷史故事的類傳記電影。以深具影響力的計算機科學家艾倫.圖靈與其團隊在二戰時為了破譯德軍密碼所做的努力為背景,講述一個以「被排斥者的感情」為主題的故事。
  作為一位沒那麼廣為人知的「偉人」,圖靈在世人心中留下的最主要印象大約就是「天才」、「同性戀者」與「提出圖靈測試(模仿遊戲)的人」。作為一部面向廣大群眾的好萊塢電影,本劇完全根據這三個既定印象編寫,並以此對歷史事件做了大量的改編。在這樣的改動下,電影為我們提供了一位非常典型的「不擅交際的天才」、「隱瞞秘密且情感脆弱的同性戀者」並將模仿遊戲中對於人與機器的評判與世人對圖靈的審判連結在一起。從戲劇的角度出發,這些改動無疑可以讓電影的主旨更明確、張力更充足,但也同時讓故事裡的角色過於刻板印象化,並削弱了每一名人物在真實歷史中的專業性。
  本片對於圖靈一生的建構有一個明確的主軸,那便是「被排斥者的感情」。由於自幼不擅交際,電影中的圖靈在學校受到同儕的排斥與霸凌。唯一的友人克里斯多福成為了他重要的情感寄託,而他往後的人生軌跡,也深刻地受到克里斯多福的影響。在這個架構底下,圖靈之所以會成為密碼與計算機的專家、之所以會對同性有較深的情感,似乎都是因為這位「唯一在乎他」的友人。這樣的安排或許能使一個電影角色的情感和成長線更為集中,但對於一位真實歷史人物而言,顯然過分簡化了。而這種簡化也讓電影中圖靈的思想不一致或不真誠,因為他同時主張了「人與機器不一樣」,卻又渴望用機器來復現思念的人。這種「機器只是作為人的替代」的想法絕不會是圖靈的主張。因此,雖然許多人認為將機器命名為克里斯多夫是這部改編劇本的一大亮點,但對我來說卻是一個過於矯揉造作而破壞主角一致性的嚴重錯誤。
  屏除掉那些主要因改編而來的爭議點,單就一部有明確立場的好萊塢劇情片而言,本片使用了許多有意思的情節呼應。譬如人學習正常人互動對少年圖靈來說是一種模仿遊戲、警方和世人要如何判斷圖靈也是一種模仿遊戲;人與機器的思考方式不同,就如同人與人之間有種種不同;少年圖靈受到的暴力對待也與對不同性別和性傾向的歧視、以及作為整體背景的暴力戰爭相呼應。乃至於在英軍破譯成功之後,嚴格遵守統計數據來決定作戰的行為,像是在模擬機器。以及賀爾蒙治療所暗示的「人是受到生理與化學物質控制的機器」。這些種種安排與相關議題本身蘊含的相互呼應都讓這部比較商業與大眾的作品得有擁有一些可深入探索的空間。就呈現出的結果看來,比起說它是一部傳記電影,在調性上它更像是一部假託在圖靈故事上的議題電影。
  在表演方面,我認為這部電影並沒有給演員多少好的發揮空間,大部分的情況,人物都只是服務於大敘事,沒有多少展露個性的機會。戲份最多的主角,則是被安排成了刻板印象的天才和刻板印象的被壓迫者,沒有新意也並不突出。雖然說整部電影的完整性和娛樂性都不差,一道道困境的節奏安排相當不錯。但除了刻意煽情的橋段與再三強調的「金句」之外,本作並沒有那種會讓人感到驚嘆或留下深刻印象的亮點。是一部中規中矩,且符合時代主流價值觀的賣座電影。雖然不是那種令人驚豔的作品,但應該也不會令你太失望。

《星際過客》Morten Tyldum(電影,2016)

  本片是摩頓.帝敦既《模仿遊戲》之後的下一部電影,但它就不是一部看完能夠讓人不失望的電影了。在看完這兩部電影後,我們會深刻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對角色沒有愛的導演,兩部電影出現的所有角色都是為劇情服務的工具性角色,雖然本片並沒有《模仿遊戲》中存在的改編爭議,但它同樣引發了一定程度的爭議和具落差性的評價。而且進一步來說,從這部電影擁抱保守價值的意識形態看來,我們也有很好的理由去相信《模仿遊戲》不是一部具進步視野的電影,而只是一部操弄著滿滿刻板印象的政治正確電影。而顯然地,這部電影是遠比有著些許缺點但仍有長處的《模仿遊戲》糟糕數倍的差勁作品。
  本作的故事展開於一個有趣的道德難題,按照故事中主角提出的比喻:「你被困在一座孤島上無法離開,但你有機會讓一個人來陪你,你能夠為了讓自己不孤獨而犧牲掉另一個人的生活嗎?」在本作的前半段,我們會看到因意外而獨自從飛船上醒來的主角受這樣的道德難題所困擾。雖然他很快就得到了答案「這是不對的」,但他仍舊決定喚醒一個他選中的女伴來陪他。並打算以欺騙的方式和這個人一同在飛船上度過餘生。
  在女主角被喚醒之後,面對這個唯一存活的陌生人,她別無選擇地和他相互依賴,並且也在一段時間的相處下產生了情感。而之後,故事也理所當然地讓她無意間得知真相,並對這個綁架犯般的男主角產生完全的憎恨與厭惡。之後,男主角持續他極端的恐怖情人行為,而女主角則被迫在「一輩子孤獨一人」和「與這個惡魔互相依賴」這兩個極端的痛苦中掙扎。然而這個主題的討論卻戛然而止,故事旋即轉向,飛船上的各設施開始頻繁地故障,兩人被迫要一同面對飛船可能燒毀的劫難。並理所當然地在患難中產生了更多的革命情誼,並最終阻止了危機,拯救了飛船上沉睡的所有人。而在這次危機之後,女主角重新愛上這個毀了她一生的人,並放棄自己的願景,順從對方的夢想「幸福快樂地」在飛船上度過了餘生。
  事實上,這部片不只是一部缺乏深度美國異男幻想爽片,更是一部散播糟糕價值觀的差勁作品。透過前期男主角的痛苦經歷和道德掙扎,電影試圖為這種「綁架式的愛」發聲。就像我們常常看到的恐怖情人思維:「我很愛她、而且我很寂寞,她應該跟我在一起」,然而這種只考慮個人的「愛」與寂寞而完全忽視對方意願的作法,顯然不是一個值得推崇的相處框架。在此同時,電影透過女主角的友人,指出女人的人生目標應該是「找到一個愛妳人的,好好被愛」,並從各個方面強調了那個顯然應該被淘汰掉的傳統觀念:「女人不該有自己的夢想,而是應該要安分地回歸家庭」。並將這個令人絕望的星際綁架故事包裝成浪漫愛情,甚至還表明「是這個恐怖情人拯救了你的生命,他做的事情其實是好事」,令人作嘔。
  的確,從一方面來說,男主在飛船上被意外喚醒的處境是倒楣的。他被迫孤獨一人也的確是可憐的,甚至,他希望有人來陪伴他的想法與行為也是可理解的。但這些種種並不能正當化他主動毀掉別人人生的行為。同時,在那個當下他也不是別無選擇的。即便我們真的同意他可以喚醒一個人,他也沒有去試著喚醒「可能會欣然接受這個處境的人」或「可能有助於使他們一同脫離這個處境的人」,而是他在明確地相信這個處境很糟糕且無法克服時,自願地選擇一位「外貌美麗」的人,並且無視於對方是「對未來生活有著明確願景的人」。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完全只將對方作為手段的,自私且故意的行為。遠遠不是被處境逼上絕路而不得不為的行為。而明明故事中出現的每一個人(包過男主角自己)都知道這件事情是不應該做的,但編導團隊卻還是決定讓他不必為這種行為付出代價,反而是得到一切他想要的,還順道當了一把拯救全飛船的大英雄。這種安排使得原來的道德問題顯得像是一場笑話,讓這部電影一方面價值觀退步,另一方面又毫無深度與亮點。除了上述的問題外,本片在節奏安排上與視覺上也基本沒有任何突出的地方,是一部只能從平均分往下扣的電影,扣多扣少則取決於你對這部電影傳遞的價值觀有多反感。從觀眾對電影的評價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後設的結論:就如同劇中的女主角,如果作為觀眾的你有辦法將整部電影理解成一個浪漫愛情故事,你或許可以享受這個過程並滿意於它給出的溫馨結局,否則你將只會從這之中得到滿滿的厭惡與不適。總之,除非是用來作為「如何避免成為恐怖情人」這類主題的講座討論片單,不然還是讓這部電影消失在宇宙之中吧。

《教育家叔本華》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書籍,1874)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是備受年輕人與文藝人喜愛的一位哲學家、思想家,他對世界與人類的深刻觀察,影響與啟發了很多人的生活態度。對於這樣一個廣受崇拜的大哲學家,你是否也會好奇,他崇拜的哲學家又是誰呢?
  熟悉尼采的讀者可能知道,尼采的父親與弟弟都在他相當年幼的時候去世。因此,可以說他自幼就生活在以女性為主的生活環境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尋找一個「父親般的榜樣」成了尼采心中的重要渴望。對於青年尼采來說,最重要的兩位榜樣人物,一是透過歌劇重塑了德意志精神的李察.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另一位則是本書的主角,被尼采認為其存活方式足以作為現代人自我提升重要榜樣的思想家與教育家--亞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雖然是一部「哲學家談論哲學家」的作品,本書其實並沒有介紹過多艱澀的哲學概念,而是將更多的焦點關注於叔本華的存活方式,以及為什麼尼采認為這樣的存活方會對於每個個人乃至於整體人類的提升有所幫助。對尼采而言,叔本華存活方式所體現的「真誠」是現代人要有所成長、並成為真正的自我可以學習的重要模範。為此,尼采分析了在落實這種不跟隨流俗的誠實行為的過程中,個人所會遇到的種種挑戰與痛苦,並藉由指出叔本華如何克服這些困難與痛苦來提出一種他認為能夠作為人們榜樣的存活方式。
  作為尼采「不合時宜的考察」系列中的其中一篇作品,本書除了表達尼采對叔本華的推崇外,反過來也是對於現代社會和其它「不是叔本華」的哲學家所做的批判。雖然這些批判有其主要面對的時代背景,但其中所面對的社會問題與文化問題大多數至今非但沒有被解決,甚至更加嚴重。那些尼采指出的「作為一名真誠的人」所要面對的挑戰也可能比當時還要嚴峻。然而,對於尼采而言,即便過程並不輕鬆,但作為一名獨特的個別的人、一名像叔本華那樣--也許不能得到舒適與幸福,但卻展現自己的英雄氣質的人--才是人的一生所能取得的真正重要的成就。
  在資訊繁多,又有著諸多傳統與文化積習的當下,我們很容易因為怕麻煩或想要合群而不願面對自身的真實想法,並進一步放棄了對周遭事物的思考。透過本書,我們可以重新被尼采所提醒:「你其實可以像叔本華那樣生活」。你可以更加真實,而不是放任自己被歷史或大眾所吞噬。也許真誠不能讓你被所有人喜歡,但唯有如此,你才真真正正地以自己的身分活過一遍。在這個對我們任何一個人而言都值得思考的重要問題上,尼采在叔本華身上看到的答案,或許值得你參考。

《ONE PIECE CARD GAME》

BANDAI Co., Ltd. (TCG,2022)
  著名的日本國民級漫畫《ONE PIECE》近期迎來25週年,並展開多項企畫。除了令人又期待又擔心的NETFLIX真人版影集外,最引人注目的一項企畫便是由萬代負責發行的《ONE PIECE CARD GAME》(簡稱OPCG)。在這個「萬事萬物皆可卡牌化」的時代,如此具有影響力的《ONE PIECE》自然不是第一次被卡牌化。但這一次集英社與萬代顯然做了充分的準備。
  作為集換式卡牌的新人《OPCG》身上有著各種著名卡牌遊戲的影子。以三大卡牌來說,魔法風雲會的「顏色系統」、類似寶可夢卡牌「獎勵卡」的「血量卡」、遊戲王卡般的對手回合反擊、以及令人聯想到爐石等電子卡牌的費用機制都出現在OPCG中。然而它卻不是一隻單純的「縫合怪」,而是在一套相對簡單清晰的基礎規則上,擷取各家之長並用相對符合直覺的方式銜接在一起。在《ONE PIECE》的強大號召力以及簡單有趣又拳拳到肉的機制這兩大優勢上,我認為本作具有非常高的潛力。同時,遊戲官方也在發售初期就規劃了許多新手活動與比賽,並給出了相對清晰的補充包日程規劃,看起來在營運上也不打算馬虎。如果說它有著對標三大卡牌遊戲的野心,只要不要過於急進以至於內容消耗過快,我認為它的未來相當令人期待。
  而即便是對於不玩卡牌遊戲的人,我認為《ONE PIECE CARD GAME》從包裝盒外觀到卡片品質都相當不錯,包裝盒有意設計成類似漫畫單行本或DVD盒的外觀,能夠毫不違和地擺放在書架上展示。卡片的厚度與觸感也好過許多「割一波韭菜」就跑的卡牌遊戲。只要是喜歡《ONE PIECE》的人,OPCG的卡片應該能有一定的吸引力。其中的卡圖多是找不同的專業繪師專程繪製,而不單單只是漫畫或動畫截圖,無論是遊戲機制的設計或是產品外觀的呈現,我認為都展現了相當的誠意。雖然就目前而言,它還是如同多數集換式卡牌遊戲一樣,尚沒有繁體中文版。所幸它的效果也足夠簡單到就算你不會日文,也能透過漢字與關鍵字快速地上手遊戲。而如果你是為了收藏,看不懂卡牌效果就更不是問題了。這是一款相當值得嘗試且仍有發展潛力的有趣遊戲,推薦給所有卡牌玩家與《ONE PIECE》愛好者。
  本月接觸的作品裡面,除了令我相對反感的《星際過客》之外大致上都還算喜歡。尤其《間諜家家酒》和《未來總動員》對我來說都是相當優秀的作品。另外也因為自己太久沒有接觸哲學所以找了相對輕度《教育家叔本華》來看,雖然內容不深也還算有趣,但畢竟是轉手成中文的德文長句子,讀起來還是比較辛苦,但總體來說也還不錯。另外,自從《ONE PIECE CARD GAME》發售後我就有點沉迷,其中兩個周末還跑去卡店打比賽,從離開大學球隊後就鮮少這樣去參加實體的興趣活動,令人感到滿愉快的。尤其是比賽中和比賽後被圍觀的人說很強的時候,實在是很有成就感。我大概會持續玩這個遊戲滿長的時間吧,如果能打出成績就更好不過了。當然,我不打算因此荒廢掉其他在做的事,所以,下個月見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末梢閱讀筆記
末梢閱讀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