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雖然我不是古典樂圈子的人,但是看完這篇還是覺得非常有參考價值,去年才刊登,資訊還算新吧,二位的教育理念和行動力值得我們借鏡。文中提到了幾個機構,簡單來說,「韓國藝術英才教育院」就像免費的國立補習班,前身是韓綜藝大學預備學校。「英才院」這個單字比較像我們台灣說的校內資優班或資優補習班,各種學科、公立、私立都有,所以搜尋的話會跳出一堆名字類似的教育機構,而文中的「韓國藝術英才教育院」是國立的,目前只在三個城市設立。(內文所有人名皆為音譯)
韓國藝術英才教育院院長李聖珠&韓國藝術綜合大學校長金奉烈
韓國藝術英才教育院的成立背景、教育理念與未來之探討
在國際音樂比賽上摘星的韓國得獎者經歷會向全世界公開。在得獎者拋灑熱血與汗水的時光之中,一定會列出來的經歷就是「韓國藝術綜合大學預備學校」或「韓國藝術英才教育院」。
如果說天才是天賜的人才,那麼英才便是尚未結果的花。韓國學界廣範圍地把同齡人之中前30%的人才視為英才。《英才教育振興法(2000年制定)》對英才的定義是,「具備非凡才能,為了開發其潛力,需要特殊教育的人才」。
讓藏起來的花苞得以綻放的是,提供合宜溫度與濕度的「教育」。2008年韓國藝術英才教育院(以下簡稱英才院)開辦當時,最引人注目的是它是國立的。這是國家第一次為補習費昂貴的藝術領域提供英才教育。當時教育科學技術部和文化體育觀光部根據《英才教育振興法》,將韓國藝術綜藝大學(以下簡稱韓藝綜)經營的藝術實技課程預備學校轉型成藝術英才教育院。韓藝綜的成果在國內外都受到了認可,預備學校出身的金善旭、孫熱音、趙真珠等十幾歲音樂比賽明星輩出。
擔任英才院初期院長的李永朝把「從小培育人才和國家全額出資」奉為英才院的經營原則。音樂院、美術院、舞蹈院、傳統藝術院等按照院所經營的預備學校經過整合後,在英才院內重新劃分為四大領域,並以國小、國中生為對象,提供實技教育和主修基礎科目教育。韓藝綜的教育基礎設施,再加上國家支援的全額獎學金,令人十分期待「來自普通家庭的藝術英才誕生」。但是,為了符合有限的國家預算,選拔名額僅限100人,名額縮減到只剩下預備學校名額的1/4,因此被指責這樣的政策效果有限。擴大教育受惠對象是初創時期的英才院所面臨的課題。
為了遇到更多的人才
2020年成立第13年的英才院分別在世宗特別自治市和慶尚南道統營市設立校區。試營運結束後,2021年正式開辦。地方校區加上首爾總院(首爾市鐘路區)的話,目前學生總數超過300人。韓藝綜校長金奉烈表示:「學生人數增加,出現優秀學生的可能性也會提高。就算機率一樣,分母變大了,分子也會變大。」金校長強調人才的挖掘需要擴大基層教育,如果孩童沒有及時獲得教育機會,很可能就無法發揮出潛在的天賦。無論是對當事人,還是對國家來說,都是一大損失。
在英才教育引起熱烈討論的2000年代初期,金校長還是韓藝綜的教學處長,他在校內觀察到人才選拔的重要性,而英才院現任院長李聖珠當時正值培育未來小提琴家的時期。李院長於1994年任職音樂院教授,初次跟韓藝綜結下緣分。她的學生趙真珠和金永旭等人現在已經是成熟的音樂家,帶領著韓國古典樂界。今年就任院長一職的她也是帶領英才院的適任者,因為她九歲就登台跟管弦樂團協奏,備受矚目。擁有親身經歷的她比誰都還清楚早期教育的利弊。15歲赴美留學,在茱莉亞音樂學院師從Ivan Galamian和Dorothy DeLay。雖然在國際大師的指導下提升了實力,但是對年紀還小的她而言,異地生活十分辛苦。因此,最樂見英才院地方校區成立的人也是李院長,因為外地學生可以在離家近的地方接受良好的教育。
英才院預計在未來把多個地區的校區當作據點來經營。首爾總院保持現況向全國招生,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受惠,世宗校區和慶南統營校區分別接受忠清圈、慶尚圈的學生報考。全羅圈校區以2023年開辦為目標,正在籌備中。為了培育未來的藝術家,英才院預計會更加繁忙。
筆者在首爾石串洞校區見到了金校長和李院長,與他們討論了英才的挖掘、培養和回饋。藉這個場合,也聽到了最近上任的英才院院長李聖珠的抱負。
採訪開始之前,我想先整理一下各學校的概念。「韓藝綜預備學校」、「韓國藝術英才教育院」、「韓藝綜藝術英才選拔制度」分別有什麼不同?
K:正如字面上的意思,「預備學校」提供韓藝綜藝術學士課程之前的預備課程,本來旨在提前確保優秀新生的入學。就像在田裡插滿秧苗,再從中收割值得栽培的新芽的概念。但是預備學校轉型成英才院的時候,校方的教育觀點發生了重大的改變。學校應該培養國家人才,而不是學校人才。一旦變成考試機構,英才教育就失敗了。眼光要放得長遠,國家英才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回饋社會。學生儘管去國外留學或是尋找其他自己喜歡的教育環境也沒關係。有些學生實力堅強,也不一定要上大學,可以直接轉戰職業藝術家。
L:「韓藝綜藝術英才選拔制度」是韓藝綜的招生制度之一。這個制度讓17歲以下的學生得以提早入學。在所有選拔人員中,也會挑選一到兩名來自英才院的學生。實力優秀的學生可以透過這個途徑提早完成大學和留學學業,比其他人更快累積職涯經歷。這也是為什麼英才院除了實技之外,也很重視作為主修基礎的視唱與聽音理論、外語科目先行教育的緣故。我們想為學生奠定身為一名藝術家的發展基礎。
英才院的學生年齡層落在小三到高三左右。因為技巧出色而受到矚目的小孩,在成年後變成泛泛之輩實屬「英才的悲劇」。儘管有許多的討論和研究,但是目前「英才」這個概念還沒有定論。英才院是怎麼定義「藝術英才」的?
K:本來所謂的英才概念不是很明確,英才跟0.01%的天才不一樣,大概占了同齡人的前10%~30%。由於這個範圍太廣了,不知道誰會成功,所以我們不得不每年重新評估學生的資質,藉此辨別出英才。試過了但能力不行或不適合的學生必須離開英才院。這是基本的英才教育體制。如果把它想成火車的話,會比較好理解。火車運行途中乘客上車下車,自然會有人填補空位。有些接受過英才教育的學生選擇離開去找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也有考試落選的學生增進實力後成功入學。經過層層篩選後剩下來的人就是英才。就像釣魚一樣,沒辦法一次全部捕獲。理論上就是這樣。
L:英才院結束第二學期後,每到年底就會招收新生。有時候也會碰到年紀還小的時候很優秀,但是後來實力愈來愈退步的學生。不過,大部分的學生都會上到畢業,因為他們一開始就是從少數菁英中選拔出來的。根據我40多年的音樂人生,是不是英才一聽就知道了。那些孩童確實與眾不同,就算沒有經過指導,他們的天賦多少也會顯現出來。我們需要可以看出天賦的教育人員。在挖掘人才後,好好培養也是教育的一環。
韓藝綜大學校內的英才院(首爾石串校區)
英才院的招生對象為小三到高三的青少年,分成音樂、舞蹈、傳統藝術、融合四大領域分別選拔人才。學生利用下課後、週末、寒暑假時間,每年上課總時數120小時以上,學費全額免費。
量身打造的教育
誇耀一下英才院特有的教育體制和課程吧。
L:學生可以接受最好的主修教育,接受國際級教授的一對一客製化指導。根據韓國的現行法規,在職教授私下授課是違法的,但是基於藝術教育的特殊性,教授們可以在英才院授課。尤其是學生學習樂器、理解音樂的時候,常常需要跟教授單獨交流。進一步灌輸身為藝術家的思考時,也需要一對一的上課方式。有時候為了讓學生理解上課內容,一半以上的上課時間都在對話。無論是從學習量還是品質來看,如此高水準的教育如果沒有國家預算的支撐是不可能達到的。
有人評價韓國的藝術英才技術(技巧)出色,但是多少缺乏感性(表達力)。
L:我的老師小提琴教母DeLay總是強調在16歲之前要把力氣放在充分磨練樂器演奏技巧,其次才是找尋自己想要的藝術表現。演奏不好樂器的話,無論怎麼表達或詮釋,樂器也無法吸收表現出來。重視正確姿勢和體型的舞蹈也是一樣。有了基本技巧的時候,也可以展現出有創意的藝術。英才院是讓剛踏出第一步的孩子們打好基礎的地方。
還有其他有進行英才教育意義的領域嗎?英才院2008年開辦當時,分成藝術、音樂、舞蹈、傳統四大領域來經營,但是不到一年藝術領域就廢除了。
L:愈是以實技為主的表演藝術,愈需要在小時候進行良好的基礎教育。一旦養成壞習慣,光是要改掉就得花上三到四年的時間。這一點和藝術領域很不一樣。雖然現在院內沒有藝術領域,但是藝術教育對年輕學子的創意力和表達力很有幫助。
K:這取決於你從哪個角度來看待藝術。19世紀前的藝術需要精湛的繪畫技巧,但是對現代藝術來說,充分的思考更重要。也有很多國際創作者乾脆不畫畫,靠想法、腦袋和語言來表現藝術。創意力獲得了重視,但是創意力的激發需要大量的人文學習和經驗累積,所以很難在初期就展現出來。因此,雖然這世界上肯定有「藝術天才」的存在,但是不會單憑年紀小這一點就出現「藝術英才」。藝術英才和音樂音才的概念要區分開來。
變動的時代,改變的藝術教育
英才院今年新增了「融合」領域,可以分享一下設立過程嗎?
L:這個領域概括了所有使用媒體藝術、影像、程式設計等媒體的視覺、表演藝術。比起深度,更重視學生的廣泛知識和融合能力,可以說是另一種概念的藝術英才。音樂和美術在西方都是歷史悠久的藝術種類,所以我們也參考了很多西方的教學模式,但是融合領域目前還處於實驗階段,我們必須從這裡開始尋找。在舞台的呈現變得跟演奏一樣重要的現在,英才院意圖提高對融合藝術的認識,並引領相關的教育潮流。
K:選拔方式也不太一樣。其他領域是看實技能力招生,但是在融合領域喜好程度的影響很大,可以說適性就等於才能。這麼說的根據來自英才理論的主要流派「多元智能理論」。從某方面來說,現代的藝術教育只靠以主修實技為主的音樂學院是不夠的。從現代藝術的傾向來看,反而更接近哲學。身為藝術家,必須具備獨特的思考能力。藝術的變化所造成的教育變化也在英才院漸漸出現。
還有另一個重大的改變。英才院從2021年開始在世宗市和統營市設立校區。英才院地方校區是基於什麼需求而設立的呢?
L:英才院的早期參考範例是茱莉亞音樂學院預備學校,我們做了大量的參考,例如只在每週六上課的方式等等。我以前念茱莉亞音樂學院預備學校的時候,因為美國領土廣闊,我記得有個學生是從佛羅里達州搭飛機過來上一天課的。我們英才院也聚集了從全國各地來上課的學生。學生來回一趟所浪費的時間太多了,交通費也不容小覷。為了減少這樣的負擔,為了給無法來首爾的學生機會,我們籌辦了地方校區。學生不用特意跑到首爾,也能向優秀的老師學習,首爾的教授預計會到地方校區開大師課。我有不少來自外地的學生,所以我很清楚他們的水準。我很確定擴大教育受惠對象的話,會出現更多的好學生。
K:可能會有人覺得首爾總院才有優秀的學生,地方校區的學生實力比較差,但實際上完全不是這樣。如同我前面提過的,英才教育的基本概念是「循環」。就想成有地方循環線公車,也有首爾循環線公車,現在多了彼此可以互相交流和換乘的方式就可以了。
請分享一下英才院和附屬於市道教育廳的英才教育機構將如何發揮出不同的作用。
L:韓國藝術英才教育研究院是專門負責研究藝術英才教育的國家機構,我們目前是和該機構一起研發、評估教學模式。希望能夠廣泛地推動像這樣誕生的優良教學計畫。也希望英才院可以成為外地老師前來研習或一起引領藝術教育的據點。
K:作為國立的英才教育院,雖然「畢業生」對社會的回饋很重要,但是「教學模式」的回饋也是。我很自豪韓藝綜改變了韓國的藝術大學經營模式。以前選拔音樂大學教授的時候會要求博士學位,但是現在要求的是演奏實績。入學考試和課程也變成以實技為主。因為我們先做了嘗試,所以才有辦法改變教育環境。同樣的,我也想把「優良的藝術教育就是這樣」的教學模式推廣到國小、國中、高中教育。
很期待隨著地方校區的經營而產生的綜效。
K: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展開正規的研究,但是預期會出現各地區不同的藝術特色。湖南地區在傳統藝術這一塊很強,那邊應該會有很多學生報考英才院。從地區風情來說,預估慶南統營會在音樂領域抬頭,世宗則是在融合領域興起。我們不想統一這三個校區的經營方式,而是希望可以花點時間觀察各地區的特色。
為了健全的藝術界所需要解決的課題
前幾天,英才院出身,目前就讀韓藝綜的大提琴家韓在民(2006年生)獲得了George Enescu音樂比賽首獎,是史上最年輕的得主。這個音樂比賽創立於1958年,歷史相當悠久,因此也特別有意義。這可以視為英才院達成的壯舉嗎?
L:我是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待英才院扮演的角色的。要在音樂比賽中取得什麼成果,音樂性才會獲得認可的教育氛圍,我對此很是懷疑。如果年紀小小就以參賽為主來學音樂的話,孩子就會錯過應該在那個年紀學到的東西,或是感受不到學音樂的樂趣。我在國外活動的時候,最羨慕的就是「可以在音樂比賽之外獲得成長的環境」。有些國家十分積極地為演奏家準備表演舞台,給予支援。如此一來,就算演奏家一次也沒有得獎過,也會自然而然地累積經歷。尤其是就算雙方實力對等,在國際舞台上沒有國家的支持的話,根本無法跟人家競爭。雖然我們以後也會好培育學生,但我希望英才院也可以在背後很好地支持學生。
K:這是K-Classic面臨的煩惱。現在有了一定的供給,但是缺乏市場。在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也要發展國內市場。雖然我也會覺得校方有必要想得那麼遠嗎?但是沒人理的話,至少也要有我們來操心啊。
L:非常需要國際交流,幸好對英才院感興趣的海外學校還蠻多的。
從開辦當時就看得出來你們試圖把英才院轉型成屬於正規教育課程的英才學校。但是目前還是只在週末或寒暑假期間營運。請談談你們以後的推動方向。
K:我認為最終還是要變成英才學校。來英才院的學生無論是學業壓力,還是心理壓力都很大,因為他們在普通學校上課之外,還得消化練習行程。就算是在課外時間接受英才教育,為了練習和表演,必然會出現缺課或需要校方體諒的情況。那樣的話,其他同齡的學生又有可能以院生獲得特別待遇為由,對他們投以不友善的目光。現在的教育哲學很重視平等,所以英才學校的設立也在討論中。但是藝術學校需要與之相符的教育。讓學生結交到興趣相同的同儕的意義也很大,因為對藝術家來說,同儕有時候也是老師。
身為教育人員,你一路以來看過無數的學生。你認為優秀的藝術家是天生的,還是培養出來的?
K:雖然薩列里再怎麼努力也贏不了天才莫札特,但是莫札特在創作出傑作之前也是花了十年的光陰。那就是廣為人知的「一萬小時法則」。一天花三個小時努力做好適合自己的事情,就能成為該領域的大師。無論是天才還是英才,只有努力才能成功。學校只不過是引導學生們努力不懈地學習而已。
英才院聚集了從小就比其他人還早決定出路的學生。但是我覺得他們中途想探索其他出路的時候,應該也會比一般的學生還要辛苦。英才院為這些學生提供了什麼幫助呢?
L:帶著滿腔的熱愛指導的院生說要改走其他路的時候,的確會感到難過,但我還是會尊重學生本人的選擇並給予支持。可能是因為音樂需要長時間的專注能力,所以音樂學得好的學生無論是在哪個領域都能取得成果。實際上,在我認識的音樂夥伴之中,也有很多人跳到別的領域並大獲成功。像是大提琴家馬友友本來在念音樂學院,中途跑去哈佛念人類學。也有當上醫生的茱莉亞音樂學院同屆生繼續把演奏樂器當作愛好來享受。小時候接受過的教育不會憑空消失,我相信藝術教育可以為學生開闢更好的出路。
有些人認為其實韓國的英才是父母培養出來的,指責過度的教育狂熱現象。妳有什麼話想對希望考進英才院的學生或家長說的嗎?
L:好的音樂來自好的人。如果要求孩子埋頭學習音樂的話,那孩子長大之後除了音樂一無所知。我們要提供培養人才的藝術教育,想做到那一點的話,就需要家長的協助。教師、學生、家長,形成一個三角體系。如果這樣培育出來的學生能成為國家的領導者,正確地帶領社會的話,那我將再高興不過。這是我們英才院所追求的方向。
2021年6月雜誌《Auditorium》採訪
撰稿人:박서정
出處:https://reurl.cc/GEr0yd
彩蛋!封面報導 PART 2 節錄
鋼琴家任奫燦│英才院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地方
有人生下來就是要當鋼琴家的嗎?我小時候並沒有非得成為鋼琴家的決心,只是因為喜歡音樂,才走這一條路,走著走著就來到了這裡,所以進入英才院是很自然的過程。進來之後,我比其他同輩朋友還要快就決定了未來的出路,所以其他人在玩的時候,我傾注了大量的時間在練習上。我當然也會有想要出去玩的時候,也有不想練琴而休息一整天的日子。但是不想練琴的心情愈強烈,我反而愈常坐在鋼琴前面。念英才院最大的優點是,我的身邊有跟我擁有相同夢想的朋友們。跟朋友交談的同時,受到了很多音樂方面的影響。有煩心事或音樂上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我們也會互相幫助。有一次,我問孫旻秀教授怎樣才能長久地做音樂,教授說答案就在「熱愛音樂的那份心意」中。這句話我也想分享給開始在英才院學習音樂的後輩們。
//
奫燦跟韓藝綜、英才院的同學玩音樂玩得可瘋了XDDD
絕對不是大家在范克萊本比賽看到的那樣,比如說這個拉二
好可惜拿了首獎之後得到處巡演……雖然累積經歷也很好
但他的校園生活也只剩這幾年了啊🥲
//
文中提到的大提琴獎年輕得主韓在民和奫燦的合作
韓國粉絲說他們特意換了這套衣服,大概是在民出的主意🤣
還換了一下位置角度,盡量讓所有聽眾都能看到他們
翻譜的是常跟奫燦一起練琴、合奏的裴學長XD
◆碎碎念:
先翻了Inmo和Leellamarz那篇,被那些機構名稱搞得好混亂,覺得要好好來精讀一下PART 1的報導才行。這篇有點硬核,還是逼著自己在一天之內就翻完,全文快七千字,不禁對我自己,不,是對我的用愛發電精神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