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百生枋寮藝術村
去年,甫接下枋寮藝術村,就逢雜學校地瓜校長偕團隊到屏東勘察校地順道來訪。席間曾是學學同事的Sara主任,驚呼返鄉才近一年,貌似村姑的我完全不復當年白嫩嬌貴的模樣,我當時正忙著藝術村景觀工作隊,每日頂著南台灣的豔陽與景觀建築師、工作隊學員跪伏在園區的土地上:上課、整地、掘土、造池、移植樹木、修葺涼亭,為的是翻轉鄉村工程多由政府與廠商徑自發包的慣習,打開一個公共討論的窗口,建立鄉鎮景觀美學多方位參與典範。當時黝黑的膚色,正是由都市冷氣房轉向辛勤認真向土地學習的認證徽章。
由城至鄉,由觀念到實踐
普列斯製造計劃,英文是Placemaking,亦可以視為雜學校欲將多年來積累的教育創新理念轉往實踐場的前置作業一環,地瓜校長戲稱營隊的命名是為了取代「地方創生」一詞被過度濫用的命名。我卻是因為招募計劃中「地方創生」與「108課綱」的關鍵字報名參與,因為共識營這兩個核心精神,恰恰是台灣社會,特別是鄉鎮未來發展重要的支撐元素。
營隊的講師群中,李惠銘校長常年在學校教育突破改革,在校時就默默替孩子打造未來公民道路的創新銜接堪稱百年大計。他的「從班級社會到公民社會」主幹有三:杜威(John Dewey) 博士「從實踐中學習」的教育學說、戴明(W. Edwards Deming)博士「以人為本」的品質管理哲 學、宮崎清(MIYAZAKI)博士提昇集體智慧的「社區總體營造」。
這三大理念,在台灣傳統學校教育體制內多麼不易。自稱過動兒的李校長卻極儘其能,將其貫徹於校園民主參與、環境美學、課程改革等面向。他力行「冰山模式的系統思考」,不單看每日發生的校園事件,而是更用心的,穿透事件的規律結構,帶領孩子建立良善的心智與價值觀。這種對於人格深度的影響形塑,訓練出真正獨立思考的師生。
校長特別分享他訓練學生在某一學期的班會,自發問題、自定主題的逐步解決校園浪浪的案例,學生在切身環境中自主面對重要的護生議題,實在很精彩。「用議題成一體」,是其達到公民社會的獨到之處。
教育其實是創生第一哩路
人們常說「教育是創生最後一哩路」,我卻認為「教育其實是創生第一哩路」,特別是大多數人在童幼時就強制接受的學校教育。過往,學校教育是支撐台灣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力量,全球化高速變遷時代,學校教育的僵化滯留彷彿一張黑網,時不時傾蓋可能茂生的樹叢,樹叢當中有學生、有教育從職人員。作為一個善用黑網讓樹叢健康生長的教育家,有著宏觀的創新理念、細膩的系統性操作,長期實踐經驗的李惠銘是十分令人欽敬的。
尋此脈絡,立賢教育基金會更像手持另一張美麗細網,接力體制內教育問題外溢的人。基金會長期結合民間企業、公民團體、志工、藝術職人,在社會個角落特別是偏鄉,提供課輔、另類資源,舉辦課程或營隊。執行長王馨敏分享了持續進行中的「校園特色發展與美感改造」,在偏遠的南湖國小等學校,教導大家認識大樹、親近大樹,甚至是自造樹屋與大樹生活共存。在南投發起「小小公民記者在地行動」,結合公共電視台專業媒體,讓偏鄉羞澀的孩子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農產展銷、社區服務為起點,練習媒體田野、報導的技能。體驗自身家鄉參與、都會共時的時刻。
立賢基金會在偏遠地區的靈活補位,每一場偏鄉的奉獻,都包裹著長途跋涉、勞累奔波。精密的企劃聯繫、資源善用、柔軟的在地溝通。更勇敢的,要接受每一場城鄉差異可能迎來的績效落差。這種身心勞累與挑戰下卻仍堅持集結力量聯繫城鄉,相當具有宗教情懷,也是台灣社會角落令人感動幸福的力量。對此,王馨敏說「出去沒關係,只要有連結,有一天會以不同方式回來。」
而林事務所的林承毅執行長時常遠赴他國研究考察,就這麼的把先進國家精彩的創生教育案例帶回來。本身就是標準斜槓人的他,在營隊課程中分享諸如「二地居」、「山村留學」等案例精彩、理論豐沛,整場課程的含金量很高。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人口外流只剩2429人的日本笠剛群島,一項由孩子觀察家鄉,希望改變的「孩子們寫給10年後的大人們的一封信」研討計劃:
「敬啟者給10年後生活在笠剛群島的你
10年後,魚群是否依然悠遊?
10年後,遊客是否仍來觀光?
10年後,慶典及舞蹈是否延續?
10年後,老人家是否笑得燦爛?
10年後,夜晚是否依舊靜謐?
10年後,我們的母校還在嗎?
我們思考著如何在這段期間讓笠剛群島更有趣、更美好。
10年後,希望我們願意回到笠剛群島。」
其實,這場故鄉革新研討計劃原本是要由鄉里的大人們負責,有趣的是,動員數次皆流會的起因,是久居偏鄉的大人們喪失活力與想像,有人以忙碌為理由、有人說什麼也不願意協助、有的人因為世代相爭,與鄉人結下世仇而不願合作…….。這種偏鄉寫照,讀來有沒有一股熟悉?
原來鄉村滯留失能的宿命,有那麼多可以借鏡的共同問題。
笠剛群島顯然是幸運的,主其事者,想出了由小學生來提出研討計劃主軸的點子,田野調查找出自己最想家鄉革新的方向之後,以舞台劇的形式發表提案內容。將計劃書交給大人的那一刻,強烈表示:「如果不幫我們實行這個計劃,我們離鄉求學之後,真的再也不回到這個島上了!」
我們能想像,這是地方創生教育多麼動人的一刻,孩子的童稚無暇戰勝了大人的扞和仇恨,家鄉故里的衰敗落後,常常是我們大人的混亂計較、無明失察,不是嗎?
共識營的重頭戲,是任內極力推動地方創生的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多年來肩負國家發展大責日理萬機,讓她清晰明確的為我們描繪近幾年地方創生總體架構與目標。「以人為本」、「產業DNA」、「科技導入」三大核心價值,擘劃了創生發展的基礎,有力的對應了未來台灣社會轉變的各項挑戰。如果我們帶著一顆清醒的頭腦聆聽她的課,其實是很享受的,短短一堂課的分享內容縝密穩當,讓我們得以在茫茫創生路途中有所依循,找到自己拼圖坐標。
我過往在台南主策紡織幫「原貌」大展時,就聽過時她任市長機要秘書的鼎鼎大名。令人驚喜 的,卸下主委重職之後,「美伶姐」也鬆動過往嚴格謹慎的形象,陪伴營隊課程中,總是能以其 自青春時期優雅勵志的生命經驗、位高責重之後的歷練見識,貼切的解答學員對於創生志業的困惑,親和幽默的談笑似乎更適合她,讓我們看見為台灣兢業一生的前輩也能如此精神豐盈神采飛揚,對於還在蹲點奮鬥、常常懷疑自己是否即將油儘燈枯的我們,其實是很勵志的。
整個營隊活動在桃園龍潭的野菱蔓生基地進行,龍元宮前合力舞龍的時候,一同前往的枋寮 高中思伊老師開心的跟我說,同在學校任教的郁涵老師這幾年組了一個「枋中舞龍隊」,一樣是帶著孩子認識信仰文化,在培養家鄉情感中也許承接即將失傳的儀典技能。我很感激她教務繁忙,還願意犧牲假期陪伴我同去參與可能替枋寮帶來改變的共識營,以民主參與、美學,一點點縮短鄉村與城市的距離。
地瓜校長說:「不孤單,是最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