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很久沒有看到一本會讓我若有所思的F.I.R.E(財務獨立、提早退休)書籍了。
會想讓我一直讀下去的原因在於,本書作者毫不掩飾的風格。我覺得這是跟台灣類似書籍有極大不同的地方。台灣這類書籍總是有意無意增添作者的投資能力,可是卻很少清楚說明是如何籌措到足夠提早退休的資本。
我很喜歡作者在一開始的時候清楚說明,自己因為童年的辛勞,所以才會有這樣的財務思想。這並不是在賣慘博取同情,而是有邏輯的告訴大家,他是因為家貧所以才會選擇電腦工程學科作為他往後的努力目標。
他很清楚知道,唯有增加收入,才有機會真正脫貧。同時也不諱言,正因為她跟另一半的高收入加上高儲蓄率,才能讓自己在31歲時財務自由,脫離職場。
而且整本書也跟台灣類似書籍不一樣,作者完全不推薦任何擇時選股的投資法。她很清楚知道,指數化投資才是一般人邁向財務自由的最佳工具。並且整本書循序漸進的讓讀者知道,要成功完成財務自由依靠的不是雞湯式精神勝利法。而是經過嚴謹評估計算後的必然結果。
如果你回顧作者邁向財務自由的過程就會發現,他們並沒有使用什麼獨特的投資策略或是特異的資產配置方式。一如我跟大家強調的,高儲蓄率對於累積財富的幫助遠比你不斷優化投資組合來得有效許多。
台灣現在大多數投資人內心還是期盼可以靠拉高報酬率來讓自己不要過得那麼辛苦,但事實是很多人根本過度消費。手機要用最新、最高規。車子要買得比別人更新、更炫。然後一定要買房,而且最好是在「天龍國」。
你問他為什麼,他會跟你說:「這樣大家才知道我是社會上前10%的勝利組」。但你真的需要這麼做嗎?真的因為這些就會讓你被人所尊重嗎?
關於財務自由後的身分認可問題,這本書裡也有精彩的見解。
我喜歡這本書的另外一點是,對於如何克服提早退休的焦慮,並且對退休時遇到「報酬順序風險」提供了獨特的解決辦法。
或許有些讀者對作者使用公司債、特別股、不動產信託、高股息等工具作為度過退休初期遇上市場大跌風險的方式有不同見解。不過作者也很明白的告訴大家,她並不建議使用這些工具作為資產累積階段的主力。
因為很明確的,這些工具的成長性是低於股票的。所以她是在啟動退休前才建立相關的部位。並且也很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多少,所以只會建立需要的比例。簡單來說,她是犧牲了一部分的資產成長性來避免在市場大跌的時候還需要從股債配置組合中提領資產。
當作者的投資組合年殖利率提高了1%,在緩衝基金(或稱緊急預備金)的準備就可以減少60%以上。並且在未來提領時,可以在市場下跌時減少賣出資產。
說真的,我並不反對這樣的作法。因為作者已經達成足夠未來退休生活所需的資產規模。所以就算資產的成長速度趨緩並不會對他們的退休計畫產生很大影響。
不過要注意的是,作者自己也說這樣調整後,會加劇整體投資組合的波動。所以這代表使用這種方式雖然可以避免在市場大跌時賣出資產,但其實總報酬會較低,然後實質上對於降低資產波動是沒有幫助的。如果你還在資產累積階段,運用這種【收益護盾】策略反而會有害。
整體來說,我覺得這本書跳脫傳統F.I.R.E理財書的雞湯風格。不只有心理因素的探討,更有實質建議的操作方法。書末的台灣獨家版附錄對於台灣讀者也會有很大幫助。同為華人,我想台灣讀者對於這本書會有更大共鳴感。
最後提醒讀者一下,第140頁的VTI美國整體股市指數ETF,追蹤的指數並不是S&P500,而是【CRSP US Total Market Index】。指數成分組成總數為4096檔股票。而VTI這檔ETF則是持有4098檔股票。
而在第150頁的"S&P500與我們的投資組合比較"圖,其標示剛好是顛倒的。作者的投資組合資產變化曲線應該是黑實線,比S&P500更快漲回來才對。提醒一下讀者這個錯誤,避免在閱讀上有所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