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佛陀紀念館館長 如常法師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大師曾經告訴我,佛館要永續經營必須具足三個條件:第一是服務,第二是文創,第三是滴水坊 蔬食餐廳。我想,不論是放眼今後五十年或更長遠的期程,這三大重點,都是架構佛館未來之路的黃金要則。
永續金三角服務、文創、滴水坊大師將「服務」視為永續經營的首要條件,經常強調:「今後是一個公益服務的時代,誰對公益熱心,誰的服務周全,誰就能存在。」佛教利他精神展現於現代公益上,必須透過更多元化的服務形式,才能因應時代需要,淨化世道人心。
佛館的「文創」,在副館長永均法師的主理下,不論是文化上的文創或是物質上的文創,都抱持著與時俱進的精神。未來,加強觀眾對典藏文物的認識,將以重要大展及「佛教地宮還原」展區的珍寶,設計成文創用品,讓千年文物走進 現代生活,那麼佛教之美帶給大眾的薰陶,將更為深入而久遠。
佛館永續很特別的一件事,就是要把「滴水坊」做好。前瞻於未來,蓄積在過去,法師們的心力付出,創造了佛館的精采度。佛光一滴主任覺源法師,十年前是佛光山抄經堂的堂主,寫了一手好字。後來大師希望他能來負責佛光一滴,當時覺源法師跟大師說自己不會烹飪,大師告訴他:「你學就會了」。於是覺源法師從「不會」到「會」,他以翰墨之手,酣暢淋漓地揮灑出佛光一滴的特色。
而雙閣樓主任覺紀法師,原本負責佛光大學的滴水坊,在大師的指示下來到佛館,將雙閣樓滴水坊經營得有聲有色。從過去以來,滴水坊具體實踐了低碳行動,自二○二二年佛館有了佛教植物園區,更可運用食用的花草植物,研發特色料理。我覺得這是零排碳博物館的實踐之路,一定要做才能永續經營。
同樣十年如一日、以素食度眾的如昭法師,是佛館禮敬大廳二樓自助餐的主任,他在佛館十年,不僅職司禮敬大廳二樓餐飲及接待,每當我及永融副館長在禮敬大廳三樓客堂接待貴賓時,如昭法師都能給予周到的協助,並對場地進行很好的維護管理。
穩定的十年陣容─未來的營運活力
在佛館任職長達十年的法師,對佛館的穩定營運有著重大的貢獻。在大覺堂主任妙至法師的監製之下,佛館保存了十年來完整的影音資料,是館內非常珍貴的數位典藏。除此之外,妙至法師在劇場的管理及技術上,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表演團隊都印象深刻,對於他的耐心、執行力及專業度,更給予高度肯定。
新聞室主任妙功法師負責佛館館刊《喬達摩》的編輯,從來不曾脫刊;配合館務及各項展演的需要,將資訊透過文字整合出版,是佛館十年來在弘法及文化教育上,非常重要的記載。
佛館殿堂的滿榮法師,不只接待來館遊客,更接引許多參訪者變成佛館的義工、信徒,甚至是功德主。玉佛殿的覺康法師,對殿堂的維護,對功德主的照顧,對來館信徒的接待跟接引, 發揮了很溫暖的功能。
近年來,佛館最重要的是「數位科技與人文發展計畫」,我們除了整理內部所有資料,在十周年之際,更委託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教授帶領團隊,進行《佛館十周年紀念論文》的編撰;以及邀請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李瑞騰教授擔任總策劃發行《佛館十周年圖志》,這都是為數位人文計畫,奠定podcast、 youtube、FB、IG、Blog等各自媒體都在進行,透過數位科技,弘法才能無遠弗屆。
佛館三十二個單位各司其職,我們有共同的佛光山、共同的師父、共同的人間佛教思想。大家各安崗位,只為了要將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落實在每天的運作裡。雖然有一些困難,但是大師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相信齊心協力就能呈現最好的結果。
不斷超越的四化佛教文藝化、電影化、人間化、國際化
大師訂定的佛教「文藝化、電影化、人間化、國際化」四大發展目標,佛館十年來依教奉行,不斷自我超越。
在「人間化」的部分,大師強調的服務,包括實體的服務、網路的服務、多媒體的服務,以及社區的服務。大師曾有一個想法,政府可以在佛光山下設置果菜運輸中心,讓高屏地區的荔 枝、龍眼、鳳梨、芒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這裡集散。去年看到交通政策有往大樹區移動的可能, 我想在城鄉風貌與社區總體營造上,佛光山與政府可以有更多的合作。未來的「人間化」,我認為應該打破佛館的邊界,擴大社區的關懷。過去我們與九個學校合作鄉土教材, 今後將透過大樹的三寶「佛光山、鳳梨荔枝和水資源」,建構更多讓孩子認識台灣的教材。同時,進一步發掘大樹銜接佛館的豐富旅遊資源。這是一個「超連結」的概念,從佛館超連結社區,超連結學校,超連結政府、企業、民眾,透過超連結持續深化「佛陀紀念館是大家的博物館」,除了典藏、研究、展覽、教育,也提供更多休閒觀光、身心靈健康的活動。
在「國際化」的部分,跟隨聯合國對世界各國發展的指引,比如二○一五年發表《翻轉世界:二○三年永續發展議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 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件,其中提到教育、綠能環保、避免地球暖化等問題,正是佛館現在及未來進行的內容。
「電影化」方面,二○二一年的「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是一個與時俱進的創新;「文藝化」方面,只要有好的創意、好的因緣,都可以向未來邁進。
四千八百年未來的地宮
佛館未來最悠遠的眺望,在於四十八座地宮,大師設計每一百年開啟一座,同時收入當代新的物件,讓未來的人都可以一睹上一世紀的文物,人類文化將因此而綿延不絕。大師創造四千八百年的地宮再現,用以延續佛陀慈悲教化的精神,我想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