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隨手記】重讀〈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那項羽知道嗎?

2022/08/1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圖是三民書局出版的《史記》

我為什麼寫這篇文章

每次教到史傳類文章,我總會試著帶學生代入其中一位人物,去思考自己會怎麼做?而這個人又為何這麼做?
這個方式是臺大歷史系教授呂世浩教的:
「怎麼讀歷史才能有用呢?當你讀一本歷史書,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抉擇關頭時,請你這時立刻把書蓋上。」
(《一場歷史的思辨之旅:秦始皇》)
討論〈鴻門宴〉時,我喜歡問學生兩個問題:
一、很多評論家都說項羽「優柔寡斷」,從項羽的一生經歷來看,
你認同這個評價嗎?
二、大部分的評論家,常以鴻門宴上項羽的表現來評斷他「優柔寡斷」,
評論家看到了哪些證據?
這兩個問題,針對的「時間長度」不同,
前者針對項羽的一生,後者則單論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行為展現。
我自己也常常思考這兩個問題。

項羽的果決與殘暴

我自己認為項羽在軍事上的有許多舉措展現他果決的一面
(同時也是殘暴的一面)。
課文所選〈鴻門宴〉的第一段便說項羽坑殺二十萬秦軍,
這毋寧需要一定的決斷力。
同時,也展現了項羽的殘暴。
這樣的殘暴在中國戰爭史中很常見,原因也很「單純」,
因為無法收編那麼多俘虜,養不起,不敢用,乾脆全殺光。
項羽坑殺二十萬秦卒還不是最多的,
戰國時代那位秦國殺神白起才是真正恐怖,活活坑殺趙國四十萬人,
趙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死光。
(白起殺四十萬人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並非一次坑殺,而是他的舉措導致趙國四十萬人死亡,但我不是歷史系,無法多談這部分。)
另外,讓項羽聲名大噪的「破釜沉舟」一事,
也能看出他勇往直前、悍不畏死的那一面。
項羽餵飽了士卒後,便砸破煮飯的鍋子、劈爛船隻,就是要告訴士卒:
「想要下一餐?去敵人的陣營搶吧。」
所以,如果我們以項羽一生的長度來看,
或許用「優柔寡斷」來評價他並不公平?
不過,再讓我們看看〈鴻門宴〉中的項羽。

項羽的自信與高傲

先說結論,我認為鴻門宴上的項羽,確實躊躇不定,無法作決斷。
項羽先被劉邦擋在函谷關外,又聽說劉邦破了咸陽想稱王,內心自然不爽——「整個世界都是我的伸展台,怎能有人比我耀眼?」
我想項羽心中大概是這麼想的吧?
因此他自然聽范增的話,想殺劉邦。
但是,真的跟劉邦見到面之後,項羽卻又不殺他了!
除了叔叔項伯的說情,我認為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他不把劉邦放在眼裡。
劉邦與項羽的兵力差距相當懸殊,漢軍十萬而楚軍四十萬,簡直是竹籤比雞腿!
連劉邦都親口向張良承認:「我比不過項羽。」
這是項羽軍事上的優勢,卻也會成為他心態上的劣勢。
當我們打從內心「看輕」另一個人的時候,就是最危險的時候。
叔叔項伯跟劉邦本人,都當面對項羽傳達一個訊息:「劉邦/我不敢背叛你。」
項羽心裡也是這麼認為的——劉邦怎麼敢背叛我?
因為項羽太過驕傲自信,因此劉邦的討好與示弱,在他看來便十分真實。
進而在范增三次舉玦要項羽「下定決心」時,項羽才會像瞎了似的不予理會。
某方面來說,高傲確實蒙蔽了他的雙眼。
不過,最讓我感到玩味的是那場「項莊舞劍」。
我認為這才是評論項羽是否優柔寡斷的關鍵。

項羽知道項莊是刺客嗎?

范增眼見項羽不理會自己,生氣的到軍帳外面找項莊暗殺劉邦。
項莊不久後便進帳提議舞劍。原文這麼寫:
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項王曰:「諾。」
(翻譯:項莊進入軍帳祝壽,祝壽完畢,項莊說:「大王與沛公(劉邦)喝酒,軍營裡也沒別的娛樂活動,不如我來舞劍助助興?」)
我最好奇的就是,項羽難道都不懷疑項莊的目的嗎?
整個場面是這樣的,范增生氣氣走出軍帳,不久後帶著項莊回來,一會後項莊便提議要舞劍。
難道,項羽都不會覺得怪怪的?
繼續往後看:
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翻譯:項莊拔出劍開始動作。項伯也跟著拔劍,並用身體擋著沛公。項莊找不到機會攻擊。)
多虧了項伯的保護,項莊的刺殺並未成功。
接著後面說: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張良到軍帳外見勇士樊噲。......張良對樊噲說:「緊急狀況!現在項莊表面上舞劍,實際是想刺殺咱們沛公!」)
我讀到這裡的時候,覺得有些事司馬遷雖然沒明寫,但他已經告訴我們了。
鴻門宴上重要人物有:項羽、范增、項伯、劉邦、張良。
項莊刺殺沛公這件事,
范增知道(他是主謀),
劉邦知道(他是受害者),
項伯知道(不然他怎會出來「陪舞」?),
連張良都知道了,
那項羽會不知道嗎?
如果項羽是知情的,那為何項莊在舞劍的時候,他一直保持沉默?
繼續往後,看到劉邦陣營的勇士樊噲進帳罵項羽的這段:
「今沛公(......)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
(翻譯:樊噲說:「現在沛公......功勞苦勞都占盡了,沒得到封侯就算了,你還聽信小人讒言,想殺掉有功的沛公啊?這不是在步秦國的後塵嗎?我認為你不該這麼做!」項羽沒有話回應,只能說:「樊噲,你坐啊!」)
樊噲將所有事都挑明,並說項羽想殺劉邦是「步秦國的後塵」,
而項羽的反應是——
無話可說。
很明顯的,當項莊在舞劍的時候,項羽是知道項莊想殺劉邦的,
所以面對樊噲的逼問,項羽才有近乎「心虛」的表現。
殺劉邦,對項羽來說只是「順手」剷除一顆絆腳石,畢竟劉邦太弱了,現在不殺,以後再殺也一樣,只是「要不要」而已。
但不殺劉邦,我認為跟項羽的「偶像包袱」有關。
項伯在宴會前一晚對他說: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劉邦入關中,是幫項羽掃除障礙,劉邦是項羽的工具人,而利用完人家,轉頭把人殺了,這很不講義氣!
項羽或許就是被「義」給捆住了。身為一個直率好勇的男子漢,
真的為了自己的一點懷疑與猜測,就除掉一個工具人,
實在有點「不講江湖道義」。
所以,
在「殺了也沒什麼」的考量下,他放任范增找刺客,並在過程中不加干涉;
在「殺人好像不講義氣」的猶豫中,項伯跳出來保護劉邦的時候,他也沒有動怒。
也許就是因為,項羽在「殺與不殺」中都想得到最完美利益(面子裡子都想要),才會讓人評價為「優柔寡斷」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會員
13內容數
為了寫出自己喜歡的BL作品,為了與有緣的讀者相遇,為了逼已經成為大人的自己莫忘初心,所以創建了這裡。目標是成為燉肉大文豪!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