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題目其實在我的海外移居生活中一直沒有認真思考過,直到前一陣子在YouTube上看到訪談海外移居的相關影片,才想起自己好像已經來到日本好久好久了,是不是應該好好想想這個問題。 本篇述說的內容主要針對普羅大眾的中產階級,上流和底層階級的生活我沒有體驗過,無法說明白。(如果想瞭解偷渡客群體如何在日本生存可以參考2009年上映的《新宿事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由朋友處聽來的故事,本片的劇情內容“相當真實”。)
老實說,我自己個人對生活環境追求不高,打小開始就不停地搬家,記憶中轉換環境的次數少說有10幾、20幾次之多,壓根不記得確實數字。想要追求住的舒適溫馨簡直是奢求,一來不是自己的房子,二來不確定能居住多久,無法預料下次什麼時候會再搬家。
應該是經常搬家的緣故,我有了保留空紙箱的習慣。就是各種物品買進來,裡面的東西拿出來使用,包裝物品的紙箱就會被棄置的那個空紙箱。用多了有了經驗就知道不是每種空紙箱都適用,最好的是不用膠帶就能封箱的設計,材質結構必須足夠結實可多次重複使用的才值得保留。
也因為如此,在社群軟體興起以前的年代,與親朋好友的聯繫很難維持,我自己對人際關係的交流需求也逐漸淡薄。不知是環境造就自己的個性,或是自己的個性恰好適應這樣的環境。
前言鋪墊這麼多,其實我只是想說,即使跨越大海來到異國他鄉,移居日本對我來說,只不過是又再一次轉換環境而已。跟由出生的故土北漂到台北,本質上並沒有兩樣。當然,這麼說並不完全正確,細節上的差異還是有的。
來到不同的國家比起同一國家的環境變化相對更大,舉凡語言、當地百姓的生活習慣、社會大環境的規則等等差異更大。幸好,我來到的日本落腳地是包容性更大的東京,而不是幾乎看不到外國人的相對封閉的鄉下地區。也因為自身經歷的關係,在新環境生活的適應力更強一些。加上,一般移民比較難克服的語言關卡,也因為我更早期曾經留學過日本,早已攻克。
回到主題,海外長期移居是否有必要融入當地社會?仔細想想這個問題挺模糊,融入當地社會要如何定義?能夠與當地居民打成一片?生活方式與當地人無異?對我自己來說,其實不是很在乎,順其自然即可。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就此一輩子都待在日本,或許有一天會回到台灣,也或許會再前往其他國家。
雖然自己的經歷可能很難成為參考對象,但是多少有些經驗可以提供給不知道如何融入日本社會的朋友一些幫助。
日本人口聚集的大都會區,例如,東京、大阪、名古屋、福岡、札幌等地,這些地區也是鄉下出身的日本人憧憬嚮往的環境。就像台灣人北漂到台北;大陸人前往北上廣深求學就職一樣。鄉下孩子到了新環境也需要適應新規則、新的生活習慣、講話口音(日本也有各地方言口音,他們也怕被嘲笑)。是否要融入當地社會取決你自己的決定、個性、社交能力等。日本的大都市也是由各地出身的日本人組成,大家的刻板印象可能會覺得日本人冷漠、封閉、歧視其他亞洲人(歧視一詞我覺得可以換個講法,人性自帶的地域優越感。大家可以試著站在自己的立場去想像,台灣人如何看菲律賓、印尼人;大陸人如何看越南人;香港人如何看日本以外的亞洲人……)依我自己長年的觀察,事實真相往往是日本人不知道如何與外國人交流!害羞怕出錯、不擅主動出擊與他人社交、心思細膩、善於讀空氣才是多數日本人的共同特性。
因此如果你想要融入日本,積極主動出擊是最佳策略! 具體做法,先由你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的日本人開始,主動向他們打招呼。多數人初到日本應該是住在集合住宅(公寓),剛搬進去的頭幾天,最好帶著小點心(當地商店買的到的零食之類)跟你的左右鄰居及你的房間正下方的樓下鄰居打招呼,告訴他們你剛搬進來,請多照顧。日語口語交流有難度的朋友可以事先上網查好合適的打招呼用語抄寫下來直接秀給對方看。雖然這套做法,有些日本人也覺得落伍了,反而會覺得像是拿自己的熱臉貼人家的冷屁股。不過,我倒是覺得現代的日本社會還有人願意執行這套做法,更顯得與眾不同能讓對方印象更深刻。即使對方表面上臉色冷淡,他的內心裡肯定不會對你有壞印象。(假設不幸真的遇到壞人,趕快搬家吧)
使用日語仍有困難的朋友,除了到學校學習外,外國人居民多的地區,如新宿區、江戶川區、豐島區、足立區等地方政府也專門設立了支援外國人學習日語的活動。有很多日本志工會在安排下,以極低費用或義務教導還不熟悉日語的外國人。
來日本留學讀書的人最常接觸的日本人是老師、同學。在日本就職的話就是公司同事,主動跟他們打招呼,天天見面,臉熟之後,試著多聊兩句,天氣好泠、哪家店好吃之類。要是聊得來自然交情會更進一步。除此之外就是生活中需要購物、吃飯、娛樂等會接觸到的店家(店員)。如果常去光顧,當然也可以跟他們打招呼。一般日本人顧客通常也不會跟店員打招呼,因此如果你能做到,對方對你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有段時期,我經常固定在幾家店吃飯,每週至少會去光顧1次以上。以我自己經常打招呼的經驗來說,根據店主(店員)的個性,他們的反應差異頗大。個性開朗,愛聊天的店主如果剛好手頭不忙時會主動來找我聊天,有時還會主動糾正我的日語(日本人幾乎不會做這種事!)。腼腆個性的店主就從來不曾跟他聊過天,不過他肯定記得我這個客人,有時我喜歡吃的套餐不巧賣完了,改點別的料理時他會默默地幫我加料。
自己去找感興趣的聚會聯誼(指學校、公司以外的),例如,打棒球、踢足球、烹飪、插花、模型製作……更加冷門的刀劍鑒賞會、獵友會……多參加一些聚會應該能遇到聊得來的朋友,也就有機會一起出去吃飯喝酒,交情夠好之後,也會相約出去玩。到了這一步就跟你在自己國家交朋友一樣,國籍不是問題,純粹是你個人和對方的交流。
給外國人準備的新宿生活指南(各國語言版)/新宿區役所(政府單位)
另外一點要注意遵守的是日本當地的規則,例如,一般常見的公寓居住規則,垃圾要自己做好分類再按照規定日期丟到指定地點;不允許養寵物的公寓不要養;夜晚大家回到家之後不要製造噪音,如果公寓的隔音不好(通常是木造或輕鋼骨結構的建物),生活作息的聲音盡量壓低。
看似生活的很壓抑,限制很多的樣子。換個想法,你自己如果不喜歡別人這樣對待自己,那就不要如此去對待別人。日本人的基本常識之一,就有不要造成別人的困擾!不小心觸犯了,觀察久了,自己也會知道當初哪裡沒做好,下次不再犯就行。
如果家裡有小小孩或是想要養毛小孩(寵物),難以避免發出不受控制的聲響,可以考慮搬到一戶建(獨棟住宅),就像蠟筆小新或哆啦A夢他們家。
日本肯定不是最完美的國家,應該說咱們居住的這個地球上還不曾出現過一個完美無缺的國家,每個國家都有他的優缺點,喜歡他的優點,包容他的缺點,想必就能在心理上接受適應,而不是抱怨連連。反過來,如果實在無法適應這樣的環境,世界這麼大,再找下一個地點就是。與其整天抱怨自己居住的環境很差,不如用心思考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問題。
對於如我一般的平凡百姓,不追求大富大貴的話,日本其實是相當適宜居住生活的環境。食衣住行,豐儉由人,有各種檔次任君選擇。攀比風氣也不興盛,只要不做出太出格的事情,日本人也不會多看你一眼。同樣是東亞人的話,穿著相貌差異不大,也很難一眼辨識出來。要不要融入日本社會端看你自己,想要如同古代中國周邊民族融入中國般也行;想要如美國一般,各民族出身的人群聚在自己的聚集地也行。日本也有類似的各國民族聚集地,如各地的中華街、新大久保的韓國街(現在逐漸轉變成亞洲街)、西葛西的印度街、高田馬場的緬甸街。(日語的“街”和中文的意思不太一樣,主要意思指“地區、區域”)
新大久保車站西側的"伊斯蘭橫丁"有清真食材店、亞洲各國餐廳/DIAMOND online
2022/08/11 pos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