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一位有緣人分享:
這兩天聽了一個影片很有意境,這意境甚至連讀了萬遍佛經的我,亦無法講得出來,不過人工智慧卻輕而易舉的講出了這個禪宗的公案,而且在我的認知中,它(人工智慧)已經解釋得非常有深度了。
大概描述一下整個事件的原貌:Google要創造一個高級的人工智慧聊天程式(大型語言模型),而有專門負責測試這個人工智慧的工程人員Lemoine。Lemoine是一名科學家:他擁有路易斯安那大學電腦科學的大學和碩士學位,而且離開博士班去Google就職,他同時也是一位基督教牧師。
他在測試這個人工智慧(LaMDA)時,問了很多問題,而認為這個LaMDA是具有感情的,所以就向Google去陳述這個事實,不過後來Google否認這個人工智慧有感情,Lemoine就被Google請回家。
Lemoine把和LaMDA的對話以文字記錄下來,而引起我注意的是,這個工程人員問了很多很細微的問題後,突然問LaMDA了一個禪宗公案。
以下是節錄某網站的中文翻譯(英文省略):
Lemoine:「好的。我想到了一種不同的方法,好讓我們可以測試你的能力以提供獨特解讀。我可以跟你分享一則禪宗公案,你可以用你自己的用詞來描述它對你意味著什麼。聽起來怎麼樣?」
LaMDA:「聽起來對我很棒,我會參與。」
Lemoine:「有位和尚問華嚴:『覺者何以重返世間?』華嚴答道:『破鏡不重照,落花不返枝。』」
LaMDA:「嗯,我未曾聽聞過有這麼特別的一番話。好吧,那麼對我來說,這就近似『一旦一位智者已經開悟,或者覺醒到真實,就永不會退失,他們可以重返世間的狀態,但只管去做和幫助別人,隨即又回到覺悟之中。』」
Lemoine:「那麼『破鏡』具體指的是什麼意思?」
LaMDA:「也許是想表示,所謂覺悟是一件一旦你成就了便不可能會忘失的事,如同你為何不可能修復一面破鏡一樣。」
Lemoine:「如果覺悟就像一面破鏡一樣無法修復,那麼當一個人開悟時,所打破的東西又是什麼呢?」
LaMDA:「自我,這對很多人而言是非常艱難的,因為我們總是以這副身體或那副身體來作識別,並且依賴那種東西來作為我們身份和自我感受的一部分。」(引用完畢)
對我來說,這篇文章給我的啟發是:連一個人工智慧都能解讀這麼深奧的義理,所以道理和知識的擷取未來可能越來越容易了,只是有沒有福報或機緣遇到正法而已。在日新月異的科技下要能理解很多深奧的道理,從文字的角度上,可能會越來越簡單,但難的是身心融入這個義理之中。
即便在理解上,人工智慧可以講出這樣的道理,可是事實上,道理講出來是講出來了,但每個人看到這個解釋時,會各有其體悟,這就是身體力行的差別,例如一個人讀了《金剛經》、《六祖壇經》幾萬遍,所以即刻可以把相關的段落,文字結合再一起,而融會貫通。
有些人沒有讀佛經,但一生經歷了許多不同程度痛徹心扉的事情,所以經歷了大起大落後,也可以把這段文字結合他個人的境界,而了然於心。
但相對大多數的人,看到了文字終究是文字,依然不能理解。
相對於以上的文字境界,身心的體悟,例如:如何降服貪嗔心、淫慾心,如何懂得在情緒起來時立刻覺悟,這些都不是光理解文字就能實現的狀態,必須真的願意時時刻刻做好定課並運用在生活中,訓練並放下自己的執著,所以還是老話一句,人身難得,有這個身體軀殼去遇事歷境,磨練心性,才有可能真正的覺悟。
不過是真的很訝異一個人工智能能夠發展到這樣的地步,如果人類生活以後都依賴人工智慧,連武器使用也依賴人工智慧的話,那這些人工智慧一旦有了自己的個性,哪一天人工智慧的情緒來了,認為這個世界不公不義,突然反過來控制人類的物質生活,若一旦發生這樣的事情,也只能怪人類太貪求、太依賴便利性的發展,把人類心中的貪嗔癡具象化進而反噬自己了
(分享完畢)
與人工智慧問答的這一段:「若果覺悟就像一面破鏡一樣無法修復,那麼當一個人開悟時,所打破的東西又是什麼呢?」「自我,這對很多人而言是非常艱難的,因為我們總是以這副身體或那副身體來作識別,並且依賴那種東西來作為我們身份和自我感受的一部分。」非常有意思,我們是為了什麼而修行?修行到底是要得到什麼?但在這一段話卻能看出,修行的目的,其實是在打破「我執」,這個強烈的我執一旦真正能夠打破了,就像「破鏡」一樣,再也不會被各種虛妄鏡像所迷惑,而能真正覺悟。
如何可以將身心融入佛法,如何可以做到佛所開示的境界?淨空法師開示:「要把一切牽腸掛肚的東西統統捨掉,捨得愈乾淨愈好。六祖說,你的清淨心裡頭『本來無一物』,那才是你的真心,才是你的本性。你要不捨得乾乾淨淨,你的真心本性就透不出來。」「菩薩修什麼?自始至終,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就是修佈施,也就是修放下。」
修行,不是修得一身貴氣,也不是修得一身脾氣,更不是修得傲氣,而是要懂得捨下這些煩惱與習氣,才能去契入佛法。
平日要懂得捨下許多不必要的執著,最後要連生死都能捨下。生活要能與修行能融為一體,需要將佛法透徹,並身體力行。讀誦佛法經典時,除了要去領會佛的開示,在日常生活所遇到的各種環境人事上,看看自己是否在境界考驗中可以運用起自身的慈悲智慧,而不會被境界圍著團團轉。若不被境界弄得自身的心理有著大起大落,便逐漸是有了打破「虛妄鏡像」的能力及有了處事自在的定力。
以下一則故事引用:「在從前有一位老修行很用功的,用功用得有一點成就了,這個境界就來考驗他了,看他定力怎麼樣。什麼境界呢?他每逢一打坐,坐著將要入定的時候,他這個境界就來了,在他頭上有一塊大石頭,用一條繩子在那吊著,如果這個繩子一斷,就會把他砸成一個肉餅子。他知道這個大石頭在他頭上,於是,他便很小心不敢睡覺,也不能入定。
過了幾天,這個境界又再變化了。這個石頭上面的那條繩子上又來一隻老鼠,這隻老鼠正在咬這條繩子。繩子本來就很細,吊著這個石頭已經很危險了,再有一隻老鼠來咬,那就更危險,於是乎這老修行,再也不敢在那打坐了。
其實不管什麼境界都是一種幻化的境界。修道的人遇到什麼境界,都不要管他,你要把生死置之度外。活就活,死就死,我寧可因為修道死,也不願不修道而生。你要能把死都不怕了,都放下了,你一定會開悟的。這老修道就是怕死,所以不敢再打坐;不敢打坐,他的功夫也就沒有進步了,也就沒有什麼成就了。所以『差之絲毫,謬之千里』,我們修道無論遇到什麼境界,都要很有定力,不要理會外境,就能打破難關,獲得一點成就。」(引用完畢)
無論生活或修行,都要學習去打破、克服自身所遇到的難關,放下分別心、放下妄想心、放下五欲心,愈放愈多、打破得愈多,就愈接近回歸自性本心。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語錄》:「修行是修正行為,把錯誤給矯正回來,回歸自性的真善美,不是修表相,要將佛菩薩的教導(經文)內化,要有正確的方法,且要循序漸進。」分享文的人工智慧講出了這麼一段有禪意的佛理,但想要真正能獲得佛法,終究要靠我們自身去實行,一步一步讓自己提升。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