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詩的異響——讀蕭蕭〈寫給蕭邦〉

2022/09/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寫給蕭邦〉是21世紀的詩人蕭蕭向19世紀鋼琴詩人蕭邦致敬的作品,也是寫給台灣的短箋,期盼能在平凡中創造不凡,演奏出「另一種異響」。首段寫道:
兩百年前一聲嬰啼
就像尋常簷滴
每天飄飄盪盪 風的低語
或是海浪拍擊岩岸、沙灘
潺潺溪水奔赴母親寬柔的衣襟
有時吆喝家畜家禽,打開櫥與窗
木頭摩擦木頭軋軋之音
那樣平凡,人類日常呼吸
相呼且相應
從「兩百年前一聲嬰啼」寫起,緊接著嬰兒的哭聲轉化為屋簷雨水滴落的聲音,繼而是自然界的風聲、浪擊聲、溪流聲,以及農家的人聲、動物聲、家具聲。此段大量使用聲音意象,呼應了蕭邦的音樂家身份,風與水就像是大自然的作曲家,在流動間低迴出自己的旋律。
另一方面,聲音意象也回應著書名《松下聽濤:蕭蕭禪詩集》。松樹屬於耐旱的針葉植物,通常出現在海拔較高的森林,詩人卻能在山上的松樹下,聽見海邊傳來的浪濤聲,「松下聽濤」其實與禪有關。禪是一種生命境界,禪者聆聽到萬事萬物發出的聲響,不會拘泥於表象,而是能看到大自然背後更深層的意義。誠如〈寫給蕭邦〉第一段最後點出的:「人類日常呼吸/相呼且相應」,看似平常的事物、看似無交集的人們,無形之中都有著連結,交織出整個大千世界。
次段進一步轉化與蕭邦相關的物件——「鋼琴」和「泥土」,銜接起詩作的聽覺意象與視覺意象:
黑鍵連著什麼樣的琴弦
白鍵連著什麼樣不可解的鄉愁與思念?
是多沉重多艱難的腳步
踩入泥土,才會窸窸窣窣
是什麼樣的沙可以終身攜帶身旁,晶瑩閃爍
永遠陪葬身旁?
都交給縝密的心吧!交給簡簡單單
升高的黑鍵,平整的波蘭平原
鋼琴的每個琴鍵都連接著不同長度的琴弦,因而能發出不同音階的琴聲,前兩句從鋼琴的黑鍵與白鍵出發,揭示蕭邦以音符演繹內在情感的特質,以及蕭邦的思鄉之情。三、四句以窸窸窣窣的腳步來比擬躍動的音符,泥土是家鄉的象徵,正因懷抱著對故鄉的思念,方能創作出動人的旋律。「泥土」的典故即源自於蕭邦的鄉愁,當年蕭邦離開祖國波蘭前往維也納,老師和同學送給他一杯波蘭的泥土,他一直將這只杯子帶在身邊,就連辭世時,這杯土也葬在身旁。詩人不禁輕聲問道:「是什麼樣的沙可以終身攜帶身旁,晶瑩閃爍/永遠陪葬身旁?」
到了第三段,鋼琴的白鍵變成白花與浪濤:
白色花叢裡隱藏了一門火砲
傾注在波蘭田野上的淚,終於發了光
東方海島上的浪濤
尋常飲水的地方,終究要發出
另一種異響
蕭邦因波蘭發生戰爭無法回到祖國,「白色花叢裡隱藏了一門火砲」訴說著戰爭的無情與生者心中的哀慟,蘇紹連在《松下聽濤:蕭蕭禪詩集》推薦序〈寂天寞地裡的一個陶缽〉文中,論及此詩即言:「白色已不只是憂傷,而是藏著可以攻擊的火砲,火砲多猛,花叢多柔,軟中帶硬,全在白色之中。」末段的「淚」回應著首段的「嬰啼」,蕭邦的鄉愁點亮了他的樂譜,留下許多經典作品。兩百年後,生長在東方海島的我們,是不是也能在看似尋常的生活中,發揮自己的價值,同時照亮別人,成為另一曲動人的樂章?
——發表於《華文現代詩》第7期(2015年11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李桂媚
李桂媚
李桂媚,中國文化大學印刷傳播學系工學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文學碩士。榮獲106年教育部閩客語文學獎閩南語現代詩社會組第二名,著有報導文學集《詩人本事》、《詩路尋光:詩人本事》,詩集《自然有詩》、《月光情批》,論文集《色彩‧符號‧圖象的詩重奏》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