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雲見禪——讀《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選》

撥雲見禪——讀《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烘雲托月詩話禪

繪畫有個技法叫「烘雲托月」,要畫月亮並不是單純畫月亮,而是透過周圍的雲彩來襯托。蕭蕭的禪詩就像「烘雲托月」的畫作,他從不吝嗇對雲的描摹,白雲向來不是單獨的存在,白雲深處自有一片禪境。試看〈白雲〉一詩:


我隔著鋁窗望白雲 注視著

白 幻想著


白雲忘了自己就是白雲

可以來 可以去

可以不來不去


隔著鋁窗看見的白雲,雖然被分割為「白」與「雲」,分別在第二行、第三行出現,但「白」、「雲」兩字同樣置於句首,雖然不是前後銜接的字詞,依舊在句首形成另一個方向的連結。雲的形態本就瞬息萬變,用我的視點看雲,雲自然多出幾分自己的色彩。「白雲忘了自己就是白雲」何嘗不是「我執」的放下,唯有跳脫世俗的包袱與自己畫下的界限,才能真正如行雲般自在飄移。

同樣寫白雲,〈白雲在心〉在自然的變化中體悟,學習隨遇而安:


     或東

或西

   或來

 或去

讓風決定絲巾的方向

讓夕陽決定

腮紅的深淺遊戲


你決定我的明天

我決定我不再決定

如白雲在心

 或去

  或留

或飄

    或逸


誠如惠能大師所言:「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冷暖空氣的移動形成風,氣候、時間差異讓夕陽產生色彩變化,是自然界尋常的事情,因此不是風決定絲巾的方向,亦非絲巾自己舞風飛揚,這些只是心受到外境牽動的感觸。再者,我是擁有自主權的個體,如何讓「你決定我的明天」?下一句「我決定不再決定」,進一步點出「物我兩忘」的隱喻,當彼此的隔閡不在,方能與自然融為一體,不管外境如何變化,都怡然自得。

值得一提的是,〈白雲在心〉看似對稱的形式安排,亦可窺見詩人的禪思,全詩共分作兩段,兩段皆為七行,首段前四行以錯落的文句表現方向變化,首段後三句和第二段前三句都是句首對齊的排列,到了第二段後四句,再次以字句錯落傳達移動感。第一次的句式變化,就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個境界,看到風的飄移、絲巾的擺動,尚不明白「相由心生」的道理;中間整齊的文句,可說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經由反覆辯證,凡事比過去多了一層思考;最後散落的文字回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萬物靜觀皆自得。

三行詩〈無去處〉則充滿「放下」的哲學:「快樂在花香散開的時候散開/憂傷在花瓣落下時落下」,有人因花香撲鼻而喜悅,也有人因花落而感傷,然而花開花謝是自然的循環,花的凋零是回歸天地,成為土壤的養份,不能強求花朵永遠盛開。與其說詩句中的「散開」和「落下」是情緒的開展,吾寧說是喜怒哀愁的「放下」,快樂與憂傷不應隨著植物的生長而波動,了解生命的無常,自然能放下情緒。詩末,「雲不深,卻也不知雲的去處」同樣饒富禪意,一語點出「當局者迷」的侷限。

雲水依依禪在心

不論是風、雲或者水,不受拘束的自由特質都和禪的灑脫接近,詩作〈一葉茶〉,詩人化身為一片茶葉,與風交流、與雨互動,反覆向內探索,在雲水依依的天地裡明心見性:


如果風以自己無法度量的腳步

拂過山腰獨立的菩提

我能觀察那紋路找到生命什麽端倪?

——我是剛從樹上摘下的一葉茶


如果雲以自己無法測知的速度

化成漫天雨絲,即使無聲

我能從那軌跡悟通人生什麽訊息?

——我是樹上摘下的一葉茶


如果宇宙眾生以焦渴俯臨我

我能為他們鋪排什麽潮潤或水漬?

——我是從樹上摘下尚未烘焙的一葉茶


如果你以期盼凝望我

我能給你什麽膏粱或溫馨?

——我是尚未烘焙的一葉茶


一葉尚未烘焙的茶

未必是你口中可以期待的甘醇極品

一葉茶,尚未烘焙

未必能讓你滿室生香

尚未烘焙的一葉茶

未必可以安寧你的心神


雲水依依

我是安心等待烘焙的一葉茶


雲、雨、雪、霜、霧等都是由水蒸氣變化而來的,雲雖然「化成漫天雨絲」,仍沒有改變水的本質,「水生萬物,萬物復歸於水」,一切大自然自有安排。此外,〈一葉茶〉連續四段末句句首都使用破折號,破折號分割出了假設與真實的世界,破折號前是詩中我對外界的提問,破折號後則透過第一人稱的獨白、「我是」的肯定句,循序漸進闡述從剛摘下到摘下、摘下尚未烘焙,再到尚未烘焙的歷程。倒數第二段是未烘焙前的自我懷疑,因為尚未成為茶品,茶葉不知道自己是否甘醇芳香,所幸到了詩末,一葉茶不再徬徨,「安心等待烘焙」,因為它已明白安然面對生命的道理。

在觀照中體悟的還有詩作〈通過〉:


通過書的心臟

我發現天空

而雲悠遊在其中


通過草葉

枯萎發現了我

而詩,成為另一顆星球


起初藉由閱讀來發現世界,第二段緊接著視角一轉,換草葉來觀看人,「枯萎發現了我」其實也是我看見了枯萎,《華嚴經》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心的觀照沒有主客或是大小之分,即使是一株小草也蘊含著大千世界,用心感受將會發現,宇宙無所不在,在大自然裡、在文字裡,更在自己心中。

〈連綿〉一詩試圖揭示的,則是對無止盡追求的反思:


在雲的心中發現雲,又在雲的心中

發現

雲,的心中也有一片雲

海,的心中還有一片海


莫回頭,莫回頭

天,的心中更有一片天


雲屬於天空,海歸於大地,此詩採用複沓句式刻畫雲與海,傳達天地的寬闊與延續。進入雲中央,才知道雲之中還有一層又一層的雲要穿越,海亦如是,看似到達目的地,仍有一片海洋必須跨越,無垠的天更是「天外有天」,提醒著人們切勿自滿。此處要注意的是,詩人發出「莫回頭,莫回頭」的呼喊,恐怕是正話反說,連綿的雲、海,就像是人類無窮盡的欲望,人常常執著於所尋求的事物,而忽略了周遭的美麗風景,甚至看不見所求就在自己身邊,不妨停下腳步,重新問問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是不是盲目地向前,捨近求遠了?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禪又豈是文字所能道盡的,隻字片語終究只是指月的手指頭,觀得什麼就指出來。白雲蒼狗,禪就在剎那間,歡迎你翻閱《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選》詩集,穿透萬物的表象,感悟詩意與禪意。

——發表於《吹鼓吹詩論壇》第22號(2015年9月)

raw-image


avatar-img
李桂媚的沙龍
18會員
43內容數
愛詩人曾發表的書評、詩評、文學評論與其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桂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早在詩集《更換的年代》,岩上就對工業化社會帶來的衝擊表示關注,時序來到現在,人類依舊放任文明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新出版的《變體螢火蟲》詩集裡,憂心的詩人寫下〈慾望的煙囪〉,對現代社會的貪婪與慾望提出批判。
「禪」是蕭蕭詩作一大特徵,寫天地其實在寫禪,寫茶詩同樣是寫禪詩。甫出版的《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選》,收錄詩人橫跨三十二個年頭的禪詩精選,除了從「禪」的角度切入,蕭蕭禪詩還有許多可能的閱讀方式,比如色彩。
〈忠狗〉一詩的敘述視點很特別,故事主角為忠狗,藉由忠狗的發聲,娓娓道出對飼主家庭的感情。
誠如向陽所言:「岩上詩作深受《易》理影響」,不只是《岩上八行詩》的形式由《易經》衍生而來,甫出版的《另一面詩集》,同樣在陰陽變化、正反辯證中體現生命哲理。
以「拾穗」和「晚禱」留名藝術史的田園畫家米勒,身處藝術榮耀貴族的時代,卻堅決不替權貴作畫,秉持「為永恆作畫」的信念,紀錄世間真善美。被譽為台灣新詩田園詩代表的吳晟,全心全意描繪農村風光,可說是詩壇現代米勒,歷時十四年寫成的詩集《他還年輕》,字裡行間滿是對土地與生命的關懷。
《他還年輕》不只是一本橫跨十四年的詩集,它更是父執輩對下一代的輕聲呼喚,訴說著吳晟對環境的觀察、對生命的思考,以及守護生態的信念。
早在詩集《更換的年代》,岩上就對工業化社會帶來的衝擊表示關注,時序來到現在,人類依舊放任文明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新出版的《變體螢火蟲》詩集裡,憂心的詩人寫下〈慾望的煙囪〉,對現代社會的貪婪與慾望提出批判。
「禪」是蕭蕭詩作一大特徵,寫天地其實在寫禪,寫茶詩同樣是寫禪詩。甫出版的《月白風清:蕭蕭禪詩選》,收錄詩人橫跨三十二個年頭的禪詩精選,除了從「禪」的角度切入,蕭蕭禪詩還有許多可能的閱讀方式,比如色彩。
〈忠狗〉一詩的敘述視點很特別,故事主角為忠狗,藉由忠狗的發聲,娓娓道出對飼主家庭的感情。
誠如向陽所言:「岩上詩作深受《易》理影響」,不只是《岩上八行詩》的形式由《易經》衍生而來,甫出版的《另一面詩集》,同樣在陰陽變化、正反辯證中體現生命哲理。
以「拾穗」和「晚禱」留名藝術史的田園畫家米勒,身處藝術榮耀貴族的時代,卻堅決不替權貴作畫,秉持「為永恆作畫」的信念,紀錄世間真善美。被譽為台灣新詩田園詩代表的吳晟,全心全意描繪農村風光,可說是詩壇現代米勒,歷時十四年寫成的詩集《他還年輕》,字裡行間滿是對土地與生命的關懷。
《他還年輕》不只是一本橫跨十四年的詩集,它更是父執輩對下一代的輕聲呼喚,訴說著吳晟對環境的觀察、對生命的思考,以及守護生態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