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道德經 -- 17. 造勢。中孚之小過。頤之大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素書說「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仁是先天後天的分野,是初心,有慈、慧、惻、隱概略分為四種,會促進生化。

義是「我」的分配,使各得其宜。看見價值的分配得到完整,看見分別分離的分配得到或利或害。得以成功成事。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道德仁義禮,是一個心意成象的作動流程。

raw-image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 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萬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明白之人不被心聲駕馭而不執著於心聲,是處於當下的而不起意,是以「有」的感受為意;不明白的人,執著於心聲,心中叨叨唸唸,無的狀態被充滿了,沒有處於當下,是以「無」的波動為意。

隱藏心聲退藏於密與專注感受的運作,意不在意處,讓無的狀態保持「無」。受情緒影響的心聲的運作,是體影響了意,無中仍存「有」。

初心運作出新的空間。分配運作出事物。

身體與行為運作,要用順應的方式而不是抗應的方式,這樣造勢而引之即會以應理而呈現。

道德仁義禮,是一個心意成象的作動流程。

念歸於無而後意,意歸於無而後初心,初心歸於無而後分配,分配歸於無而後行為。

身體行為是心意呈現的末節容易被擾動,如果不順應,即會亂了初心與心聲。

不順應是因爲分別分裂的心聲,這也是道的展示會生成分別分裂,是心的應理,萬事萬物在無中的作用生化。

所以行道之人,處於不容易被擾動的地方,不處於容易被動搖的地方,站在結局之上,而不是站在生成分別分裂的地方。

所以,捨去「他」,吾無身,保守己意。

「攘臂而扔之」造勢而引之。見六十九章。

明白了道德仁義禮,是一個心意成象的作動流程,即會明白,隨心所欲是時時刻刻在當下的事,而這當下的事即是當下的勢,什麼樣的勢即成什麼樣的事。因此,得要明白什麼是造勢。

勢即是能,能存於無,定義於有。有以為利,無以為用,功能是以無在展現的,用有來規範的。因此造勢的方法,即是身意相和以「無」來造勢。順應而造勢引之。

即是四十章說的「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因分別而生成的兩種不相同的勢,互相作用生化,是道的運作模式。其ㄧ為另ㄧ之反。其一作動,另ㄧ必作動。這是應理。陰陽相生相制。而且會在勢弱的地方,產生新的間隙,也因新的間隙,而產生這兩種勢的再平衡。間隙空間分別分裂是以「有」而起;「有」生於「無」。

「反」是指兩種因分別而生成的,不相同的勢。

無生於有,有含於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沒有勢,則不會發動動作。沒有勢則要蓄勢或造勢。

舉例如先蹲才能跳,是將勢蓄於腿上。水力發電是將勢蓄於水上。

造勢而能生化,勢要蓄在「無」上。體則是不斷的提供素材給「吾」造勢。

二十一章跟二十三章所提到的「其中有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即是在談造勢的過程。

「信」即是風澤,中孚卦。內悅外順服。卦相是在孵化小鳥,內外相悅以言。陰化為陽則成「小過」卦。清華簡過作為「走化」。由陰化陽,所以稱小過。

雷山小過,內止而外行動。小鳥破殼而出。外有音聲生,而內光明。

心意受外相影響,外相回饋給「吾」即是頤之大過。

山雷頤即是第五十九章所說的「早服」。陽卦轉陰卦即是大過。

澤風大過。內外兩不悅,大過顛也。

實相與真相相反。

意足則生生不息;心靜則現爭。陰化陽。

意不止則外有惑而不化,則是大過。陽化陰。

所以說「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以小化大,而不以大化小。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示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下,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道是深藏在萬物之中的關鍵。完整是人之寶,不完整即成了各自保守的立場。

完整的「定名」可以展示道的分別分裂。完整的行爲可以回饋給意與體。

人的不同立場,哪裡需要屏棄呢?

所以立定心意,要看清神意體三位協作的機制,雖然有「禮」、「體」的行為在「意」的前面,不如直接進入協作模式。不要追逐身體的行為,受行為影響。

古往今來是用什麼明白彰顯此法?

不是這樣說嗎?

以「善果」的方式求,以「無」的方式消除既有的立場。

謀求萬物皆得具足完整,使其沒有錯漏。

因爲這樣,所以道為之展示明白。

在有無之間的造勢,是神意體的協同運作。

神意之間的運作是玄之又玄,不斷的運作出空間間隙,「有」也同時產出而可以被運用。

身意之間的運作,是以神而調和身意,意不為身主,身不為意主。

第六十七章,六十九章對於如何協同造勢,有進一步的闡明。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 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 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道」大,好像不會消掉、消失、消亡。

正是因爲大,所以看起來像是不會「消」。如果會「消」,久了即會小了。「我」有三寶,保持它們運作不消停。

第一個是「慈」,茲心是此心,是雙玄之心。玄之又玄,「無」「有」不斷生化的心。陰陽並具。「慈」生生不息,是神而生眾妙,而能用體,而能造勢,陰陽並存而能有力,所以能勇。神與身的關係,神用體之力。

第二個是「儉」,是身意雙命,身意兼備。身意兼備,所以能遍布而寬廣。意不為身主,身重而不輕,身意調和,即是「儉」。意負責回報體的感受情緒給神。如果意欲為身主,或體欲為意主,則身意失調,即是不「儉」。

第三個是「不敢為天下先」。放開爭占執有的意念,在「物」分裂之前,讓出空間成為受方。意跟神報告而不為主。物一分裂,僕散則為器,為官長。

沒有「慈」,則神不能役勇,沒有慈而用人之力,是沒有作用的。

沒有「儉」,即是身意失調,身意失調則意不能深藏,意不能深藏則空間不足,空間不足則不能廣,沒有儉而求廣,是沒有作用的。

捨後且先,不轉身而直接前進,意念不讓出空間而爭占執有,是沒有作用的。

用陰陽兼具的「慈」,戰可以克敵,守可以鞏固,

天如果要讓事物持續,陰陽兼具才能保之。

不敢為天下先,後其身而身先。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用體的方法是:「吾」雖然有感受情緒,卻不以為是體的主人,而是藉由體而獲得感受情緒,不執著於身體,而在一旁觀察它。

用體的是神,在無的空間行動、行陣,在無的空間活動、造勢,在無的空間用體、出兵,在無的空間牽引相對的另一方。以聽手的方式順應,而不是有模式的抗應。

想太多而示現災禍都是以情緒而對抗造成的,以情緒而對抗會喪失三寶。

所以情緒一來,而引起體的對抗的時候,「愛」則可以克勝。

「哀」意中之意,即是真意,即是愛、即是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skYi 的問疑
3會員
113內容數
人文生活
AskYi 的問疑的其他內容
2022/09/13
甜香沁入道 淡紫映心來 清風過眼前 花雨落滿天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恆在「無」的狀態,以百姓心為己心。 「信」即是使民得其所欲。
Thumbnail
2022/09/13
甜香沁入道 淡紫映心來 清風過眼前 花雨落滿天 第四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恆在「無」的狀態,以百姓心為己心。 「信」即是使民得其所欲。
Thumbnail
2022/09/13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Thumbnail
2022/09/13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Thumbnail
2022/09/13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專於物外 。專於相內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體不懼怕大能量的衝擊,則大能量即會來到。 正因爲不滿足,所以不滿足。 「厭」是指滿足。
Thumbnail
2022/09/13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專於物外 。專於相內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體不懼怕大能量的衝擊,則大能量即會來到。 正因爲不滿足,所以不滿足。 「厭」是指滿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小,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無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大是小的累加,以意全其未成之相。 「古」十口,靈的形狀。
Thumbnail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小,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無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大是小的累加,以意全其未成之相。 「古」十口,靈的形狀。
Thumbnail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救」即是止。
Thumbnail
想落天外 局自變生 白雲舒捲 從風便滅 大江無風 浪濤自涌 江潮海平 明月共生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救」即是止。
Thumbnail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Thumbnail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實相與真相相反。
Thumbnail
當心不復存時,想即成相;合一,必然有所感受,而成咸,即成全。 感同身受,感而遂通。大部分的人的陳述與經驗,是由想而來的,是推敲來的,不是由合一,感受來的。合一即容,容即溶,是互相流動的。不合一,即著。能知人者,必合一。以為知人者,是推敲,沒有合上。
Thumbnail
當心不復存時,想即成相;合一,必然有所感受,而成咸,即成全。 感同身受,感而遂通。大部分的人的陳述與經驗,是由想而來的,是推敲來的,不是由合一,感受來的。合一即容,容即溶,是互相流動的。不合一,即著。能知人者,必合一。以為知人者,是推敲,沒有合上。
Thumbnail
前面提到,以無為用,陰陽兼具。如果只有側重「無」,而不讓「有」展現,這個也不是明白人。明白了以無為用,以有界定,陰陽兼具,那要如何在日常生活裡,確實施行呢?要明白它,得先把「無」「有」再弄的更清楚些。要清楚「無」跟「有」的分別,得先弄清楚什麼是感受。
Thumbnail
前面提到,以無為用,陰陽兼具。如果只有側重「無」,而不讓「有」展現,這個也不是明白人。明白了以無為用,以有界定,陰陽兼具,那要如何在日常生活裡,確實施行呢?要明白它,得先把「無」「有」再弄的更清楚些。要清楚「無」跟「有」的分別,得先弄清楚什麼是感受。
Thumbnail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Thumbnail
「知」在回到生命本源的狀態下會使天下有裂縫,於是分裂會一直發生,直到完整,直到容納的空間形成,於是「道」的展示,會一直持續運作,就算沒了身體也不會停止。
Thumbnail
「爭」是「體」能量高漲的狀態,它的行為是佔有。是自然的狀態,人生在世總要掙口飯吃,謀個工作,找個對象,這些行為都是佔有,都是體的行為。體在「爭」的狀態下,有最高的效能,用來達到體的功能,即是佔有。體它本身就是有。要體不「爭」那會死的,至少要爭口氣,呼吸才能活下去。
Thumbnail
「爭」是「體」能量高漲的狀態,它的行為是佔有。是自然的狀態,人生在世總要掙口飯吃,謀個工作,找個對象,這些行為都是佔有,都是體的行為。體在「爭」的狀態下,有最高的效能,用來達到體的功能,即是佔有。體它本身就是有。要體不「爭」那會死的,至少要爭口氣,呼吸才能活下去。
Thumbnail
先秦時代有三本關於道家的著作流傳於世。老子,莊子,列子。三位作者的名字是有深意的,一個表示由來已久,一個表示全,一個表示裂。往下研讀道德經,會發現這三個觀念縱貫全經。
Thumbnail
先秦時代有三本關於道家的著作流傳於世。老子,莊子,列子。三位作者的名字是有深意的,一個表示由來已久,一個表示全,一個表示裂。往下研讀道德經,會發現這三個觀念縱貫全經。
Thumbnail
孔,可解為大,或為空;容,也兩解,一為形象,二為容納,因此「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有兩種涵義:一是大德之人,無所不容,循道而作;二是以空為德,乃能動作從道。
Thumbnail
孔,可解為大,或為空;容,也兩解,一為形象,二為容納,因此「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有兩種涵義:一是大德之人,無所不容,循道而作;二是以空為德,乃能動作從道。
Thumbnail
2015.7.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 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惟聖人知不可去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提防之。 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Thumbnail
2015.7.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 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惟聖人知不可去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提防之。 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