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道德經 -- 17. 造勢。中孚之小過。頤之大過

2022/09/06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素書說「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仁是先天後天的分野,是初心,有慈、慧、惻、隱概略分為四種,會促進生化。
義是「我」的分配,使各得其宜。看見價值的分配得到完整,看見分別分離的分配得到或利或害。得以成功成事。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道德仁義禮,是一個心意成象的作動流程。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 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萬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明白之人不被心聲駕馭而不執著於心聲,是處於當下的而不起意,是以「有」的感受為意;不明白的人,執著於心聲,心中叨叨唸唸,無的狀態被充滿了,沒有處於當下,是以「無」的波動為意。
隱藏心聲退藏於密與專注感受的運作,意不在意處,讓無的狀態保持「無」。受情緒影響的心聲的運作,是體影響了意,無中仍存「有」。
初心運作出新的空間。分配運作出事物。
身體與行為運作,要用順應的方式而不是抗應的方式,這樣造勢而引之即會以應理而呈現。
道德仁義禮,是一個心意成象的作動流程。
念歸於無而後意,意歸於無而後初心,初心歸於無而後分配,分配歸於無而後行為。
身體行為是心意呈現的末節容易被擾動,如果不順應,即會亂了初心與心聲。
不順應是因爲分別分裂的心聲,這也是道的展示會生成分別分裂,是心的應理,萬事萬物在無中的作用生化。
所以行道之人,處於不容易被擾動的地方,不處於容易被動搖的地方,站在結局之上,而不是站在生成分別分裂的地方。
所以,捨去「他」,吾無身,保守己意。
「攘臂而扔之」造勢而引之。見六十九章。
明白了道德仁義禮,是一個心意成象的作動流程,即會明白,隨心所欲是時時刻刻在當下的事,而這當下的事即是當下的勢,什麼樣的勢即成什麼樣的事。因此,得要明白什麼是造勢。
勢即是能,能存於無,定義於有。有以為利,無以為用,功能是以無在展現的,用有來規範的。因此造勢的方法,即是身意相和以「無」來造勢。順應而造勢引之。
即是四十章說的「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因分別而生成的兩種不相同的勢,互相作用生化,是道的運作模式。其ㄧ為另ㄧ之反。其一作動,另ㄧ必作動。這是應理。陰陽相生相制。而且會在勢弱的地方,產生新的間隙,也因新的間隙,而產生這兩種勢的再平衡。間隙空間分別分裂是以「有」而起;「有」生於「無」。
「反」是指兩種因分別而生成的,不相同的勢。
無生於有,有含於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沒有勢,則不會發動動作。沒有勢則要蓄勢或造勢。
舉例如先蹲才能跳,是將勢蓄於腿上。水力發電是將勢蓄於水上。
造勢而能生化,勢要蓄在「無」上。體則是不斷的提供素材給「吾」造勢。
二十一章跟二十三章所提到的「其中有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即是在談造勢的過程。
「信」即是風澤,中孚卦。內悅外順服。卦相是在孵化小鳥,內外相悅以言。陰化為陽則成「小過」卦。清華簡過作為「走化」。由陰化陽,所以稱小過。
雷山小過,內止而外行動。小鳥破殼而出。外有音聲生,而內光明。
心意受外相影響,外相回饋給「吾」即是頤之大過。
山雷頤即是第五十九章所說的「早服」。陽卦轉陰卦即是大過。
澤風大過。內外兩不悅,大過顛也。
實相與真相相反。
意足則生生不息;心靜則現爭。陰化陽。
意不止則外有惑而不化,則是大過。陽化陰。
所以說「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以小化大,而不以大化小。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示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下,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道是深藏在萬物之中的關鍵。完整是人之寶,不完整即成了各自保守的立場。
完整的「定名」可以展示道的分別分裂。完整的行爲可以回饋給意與體。
人的不同立場,哪裡需要屏棄呢?
所以立定心意,要看清神意體三位協作的機制,雖然有「禮」、「體」的行為在「意」的前面,不如直接進入協作模式。不要追逐身體的行為,受行為影響。
古往今來是用什麼明白彰顯此法?
不是這樣說嗎?
以「善果」的方式求,以「無」的方式消除既有的立場。
謀求萬物皆得具足完整,使其沒有錯漏。
因爲這樣,所以道為之展示明白。
在有無之間的造勢,是神意體的協同運作。
神意之間的運作是玄之又玄,不斷的運作出空間間隙,「有」也同時產出而可以被運用。
身意之間的運作,是以神而調和身意,意不為身主,身不為意主。
第六十七章,六十九章對於如何協同造勢,有進一步的闡明。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 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 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道」大,好像不會消掉、消失、消亡。
正是因爲大,所以看起來像是不會「消」。如果會「消」,久了即會小了。「我」有三寶,保持它們運作不消停。
第一個是「慈」,茲心是此心,是雙玄之心。玄之又玄,「無」「有」不斷生化的心。陰陽並具。「慈」生生不息,是神而生眾妙,而能用體,而能造勢,陰陽並存而能有力,所以能勇。神與身的關係,神用體之力。
第二個是「儉」,是身意雙命,身意兼備。身意兼備,所以能遍布而寬廣。意不為身主,身重而不輕,身意調和,即是「儉」。意負責回報體的感受情緒給神。如果意欲為身主,或體欲為意主,則身意失調,即是不「儉」。
第三個是「不敢為天下先」。放開爭占執有的意念,在「物」分裂之前,讓出空間成為受方。意跟神報告而不為主。物一分裂,僕散則為器,為官長。
沒有「慈」,則神不能役勇,沒有慈而用人之力,是沒有作用的。
沒有「儉」,即是身意失調,身意失調則意不能深藏,意不能深藏則空間不足,空間不足則不能廣,沒有儉而求廣,是沒有作用的。
捨後且先,不轉身而直接前進,意念不讓出空間而爭占執有,是沒有作用的。
用陰陽兼具的「慈」,戰可以克敵,守可以鞏固,
天如果要讓事物持續,陰陽兼具才能保之。
不敢為天下先,後其身而身先。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用體的方法是:「吾」雖然有感受情緒,卻不以為是體的主人,而是藉由體而獲得感受情緒,不執著於身體,而在一旁觀察它。
用體的是神,在無的空間行動、行陣,在無的空間活動、造勢,在無的空間用體、出兵,在無的空間牽引相對的另一方。以聽手的方式順應,而不是有模式的抗應。
想太多而示現災禍都是以情緒而對抗造成的,以情緒而對抗會喪失三寶。
所以情緒一來,而引起體的對抗的時候,「愛」則可以克勝。
「哀」意中之意,即是真意,即是愛、即是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會員
113內容數
人文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