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道德經 -- 17. 造勢。中孚之小過。頤之大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道德仁義禮,在道德經中談的是神、意、體及它們與道的關係。而不是在談論價值觀,價值觀會隨著時間空間而演化不斷,也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素書說「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道是宇宙運行的原理方式,萬事萬物依道而行,也不知道為什麼會是這樣。
德是人的所得,種種分別分裂各得其所缺。
仁是先天後天的分野,是初心,有慈、慧、惻、隱概略分為四種,會促進生化。
義是「我」的分配,使各得其宜。看見價值的分配得到完整,看見分別分離的分配得到或利或害。得以成功成事。
禮是人的行為。終日勤奮,以完成架構。
道德仁義禮,是一個心意成象的作動流程。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 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萬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明白之人不被心聲駕馭而不執著於心聲,是處於當下的而不起意,是以「有」的感受為意;不明白的人,執著於心聲,心中叨叨唸唸,無的狀態被充滿了,沒有處於當下,是以「無」的波動為意。
隱藏心聲退藏於密與專注感受的運作,意不在意處,讓無的狀態保持「無」。受情緒影響的心聲的運作,是體影響了意,無中仍存「有」。
初心運作出新的空間。分配運作出事物。
身體與行為運作,要用順應的方式而不是抗應的方式,這樣造勢而引之即會以應理而呈現。
道德仁義禮,是一個心意成象的作動流程。
念歸於無而後意,意歸於無而後初心,初心歸於無而後分配,分配歸於無而後行為。
身體行為是心意呈現的末節容易被擾動,如果不順應,即會亂了初心與心聲。
不順應是因爲分別分裂的心聲,這也是道的展示會生成分別分裂,是心的應理,萬事萬物在無中的作用生化。
所以行道之人,處於不容易被擾動的地方,不處於容易被動搖的地方,站在結局之上,而不是站在生成分別分裂的地方。
所以,捨去「他」,吾無身,保守己意。
「攘臂而扔之」造勢而引之。見六十九章。
明白了道德仁義禮,是一個心意成象的作動流程,即會明白,隨心所欲是時時刻刻在當下的事,而這當下的事即是當下的勢,什麼樣的勢即成什麼樣的事。因此,得要明白什麼是造勢。
勢即是能,能存於無,定義於有。有以為利,無以為用,功能是以無在展現的,用有來規範的。因此造勢的方法,即是身意相和以「無」來造勢。順應而造勢引之。
即是四十章說的「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因分別而生成的兩種不相同的勢,互相作用生化,是道的運作模式。其ㄧ為另ㄧ之反。其一作動,另ㄧ必作動。這是應理。陰陽相生相制。而且會在勢弱的地方,產生新的間隙,也因新的間隙,而產生這兩種勢的再平衡。間隙空間分別分裂是以「有」而起;「有」生於「無」。
「反」是指兩種因分別而生成的,不相同的勢。
無生於有,有含於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沒有勢,則不會發動動作。沒有勢則要蓄勢或造勢。
舉例如先蹲才能跳,是將勢蓄於腿上。水力發電是將勢蓄於水上。
造勢而能生化,勢要蓄在「無」上。體則是不斷的提供素材給「吾」造勢。
二十一章跟二十三章所提到的「其中有信」「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即是在談造勢的過程。
「信」即是風澤,中孚卦。內悅外順服。卦相是在孵化小鳥,內外相悅以言。陰化為陽則成「小過」卦。清華簡過作為「走化」。由陰化陽,所以稱小過。
雷山小過,內止而外行動。小鳥破殼而出。外有音聲生,而內光明。
心意受外相影響,外相回饋給「吾」即是頤之大過。
山雷頤即是第五十九章所說的「早服」。陽卦轉陰卦即是大過。
澤風大過。內外兩不悅,大過顛也。
實相與真相相反。
意足則生生不息;心靜則現爭。陰化陽。
意不止則外有惑而不化,則是大過。陽化陰。
所以說「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以小化大,而不以大化小。
第六十二章「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示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下,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道是深藏在萬物之中的關鍵。完整是人之寶,不完整即成了各自保守的立場。
完整的「定名」可以展示道的分別分裂。完整的行爲可以回饋給意與體。
人的不同立場,哪裡需要屏棄呢?
所以立定心意,要看清神意體三位協作的機制,雖然有「禮」、「體」的行為在「意」的前面,不如直接進入協作模式。不要追逐身體的行為,受行為影響。
古往今來是用什麼明白彰顯此法?
不是這樣說嗎?
以「善果」的方式求,以「無」的方式消除既有的立場。
謀求萬物皆得具足完整,使其沒有錯漏。
因爲這樣,所以道為之展示明白。
在有無之間的造勢,是神意體的協同運作。
神意之間的運作是玄之又玄,不斷的運作出空間間隙,「有」也同時產出而可以被運用。
身意之間的運作,是以神而調和身意,意不為身主,身不為意主。
第六十七章,六十九章對於如何協同造勢,有進一步的闡明。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 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 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道」大,好像不會消掉、消失、消亡。
正是因爲大,所以看起來像是不會「消」。如果會「消」,久了即會小了。「我」有三寶,保持它們運作不消停。
第一個是「慈」,茲心是此心,是雙玄之心。玄之又玄,「無」「有」不斷生化的心。陰陽並具。「慈」生生不息,是神而生眾妙,而能用體,而能造勢,陰陽並存而能有力,所以能勇。神與身的關係,神用體之力。
第二個是「儉」,是身意雙命,身意兼備。身意兼備,所以能遍布而寬廣。意不為身主,身重而不輕,身意調和,即是「儉」。意負責回報體的感受情緒給神。如果意欲為身主,或體欲為意主,則身意失調,即是不「儉」。
第三個是「不敢為天下先」。放開爭占執有的意念,在「物」分裂之前,讓出空間成為受方。意跟神報告而不為主。物一分裂,僕散則為器,為官長。
沒有「慈」,則神不能役勇,沒有慈而用人之力,是沒有作用的。
沒有「儉」,即是身意失調,身意失調則意不能深藏,意不能深藏則空間不足,空間不足則不能廣,沒有儉而求廣,是沒有作用的。
捨後且先,不轉身而直接前進,意念不讓出空間而爭占執有,是沒有作用的。
用陰陽兼具的「慈」,戰可以克敵,守可以鞏固,
天如果要讓事物持續,陰陽兼具才能保之。
不敢為天下先,後其身而身先。
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用體的方法是:「吾」雖然有感受情緒,卻不以為是體的主人,而是藉由體而獲得感受情緒,不執著於身體,而在一旁觀察它。
用體的是神,在無的空間行動、行陣,在無的空間活動、造勢,在無的空間用體、出兵,在無的空間牽引相對的另一方。以聽手的方式順應,而不是有模式的抗應。
想太多而示現災禍都是以情緒而對抗造成的,以情緒而對抗會喪失三寶。
所以情緒一來,而引起體的對抗的時候,「愛」則可以克勝。
「哀」意中之意,即是真意,即是愛、即是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113內容數
人文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skYi 的問疑 的其他內容
欲是體的事,引發分別與爭占。如果「意」以為己是體,意即會用體的方式帶來感受與情緒,侯王即不是守在自己的位置。 你是「炁」,你跟體的互動是專注於呼吸之間的感受。「吸」時感受生命的「喜」悅,「呼」時其意由複雜而專一,如此「神」得以示「福」。依著「德慮安靜定」的功夫,於無中「定名」即是「謀」。
當心不復存時,想即成相;合一,必然有所感受,而成咸,即成全。 感同身受,感而遂通。大部分的人的陳述與經驗,是由想而來的,是推敲來的,不是由合一,感受來的。合一即容,容即溶,是互相流動的。不合一,即著。能知人者,必合一。以為知人者,是推敲,沒有合上。
每一項技能,運用到即精妙時,咱們都稱其為神乎其技。專業職人或是運動競技高手,無一不是通過大量的練習而成為了習慣,而能施展高超的技藝。而這專業的技藝即是稱為「術」,透過術而呈現的意境,則可以看見專家們所要呈現的「道」。能達到神乎其技的境界都是道術合一的。
前文提到,價值觀與結構是社會運行的必要,沒有了它,分別與分裂即會更加重。就像在市場交易,如果沒有了彼此信任的基礎,貨物的交換即會沒有效率。而價值觀是信任運作的平台。然而有了價值觀後,人常常落入了分別而執一端。在這邊分享一下十一郎買竹筍的故事。
既然上了戲台,也知道結局跟排場是跟「你」息息相關,這樣「你」要如何編劇呢?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人都自以為「是」,是因為自己是「非」。
自然而然,道使自然得以展示,道法自然,自然即是必然。 追求天人合一的「你」,得要明白是你合了天地,還是天地合了你?是你容了天地,還是天地容了你?而這個「容」,也是一個過程。不溶,即著了。其精要在第十六章。 聽之不聞名曰希。希即是心聲,意。自然即是必然。 風是巽卦,巽卦也代表意。
欲是體的事,引發分別與爭占。如果「意」以為己是體,意即會用體的方式帶來感受與情緒,侯王即不是守在自己的位置。 你是「炁」,你跟體的互動是專注於呼吸之間的感受。「吸」時感受生命的「喜」悅,「呼」時其意由複雜而專一,如此「神」得以示「福」。依著「德慮安靜定」的功夫,於無中「定名」即是「謀」。
當心不復存時,想即成相;合一,必然有所感受,而成咸,即成全。 感同身受,感而遂通。大部分的人的陳述與經驗,是由想而來的,是推敲來的,不是由合一,感受來的。合一即容,容即溶,是互相流動的。不合一,即著。能知人者,必合一。以為知人者,是推敲,沒有合上。
每一項技能,運用到即精妙時,咱們都稱其為神乎其技。專業職人或是運動競技高手,無一不是通過大量的練習而成為了習慣,而能施展高超的技藝。而這專業的技藝即是稱為「術」,透過術而呈現的意境,則可以看見專家們所要呈現的「道」。能達到神乎其技的境界都是道術合一的。
前文提到,價值觀與結構是社會運行的必要,沒有了它,分別與分裂即會更加重。就像在市場交易,如果沒有了彼此信任的基礎,貨物的交換即會沒有效率。而價值觀是信任運作的平台。然而有了價值觀後,人常常落入了分別而執一端。在這邊分享一下十一郎買竹筍的故事。
既然上了戲台,也知道結局跟排場是跟「你」息息相關,這樣「你」要如何編劇呢?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人都自以為「是」,是因為自己是「非」。
自然而然,道使自然得以展示,道法自然,自然即是必然。 追求天人合一的「你」,得要明白是你合了天地,還是天地合了你?是你容了天地,還是天地容了你?而這個「容」,也是一個過程。不溶,即著了。其精要在第十六章。 聽之不聞名曰希。希即是心聲,意。自然即是必然。 風是巽卦,巽卦也代表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扣,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天地萬物都是有自己的規律和準則,不容破壞,也不許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講到了”覺性”這是我們學習命理要有的觀念 ,每一個命盤當中都有一個覺性,不管在東方或西方的文化 ,在西方的聖經裡說 : 啟初神創在世界 ,人是用神的樣子去創造的 ,在東方說無極而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掛 ,宇宙中所有衍生而出的東西 都存在一個”道” 道在宇宙的萬有裡面 , 每件事情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一段很多解釋,大道廢,假仁義就出來了,假智慧就有了,六親不認,孝順有了,國家社會亂,忠孝仁愛出來了。   先說說什麼是大道?這裡所講的大道應該是公共道德。當社會缺乏公共道德,所有的仁義都是假仁義。打著仁義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Thumbnail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扣,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一段話的大意是天地萬物都是有自己的規律和準則,不容破壞,也不許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道可為始,亦可以為止,它是一切的起源,也是萬物的歸屬,天下萬物由道所生,從道而知終始,人亦屬萬物之一,卻多於「意識」,阻隔本性與道之連結,所以須「知性」,「知止」,以了正道。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講到了”覺性”這是我們學習命理要有的觀念 ,每一個命盤當中都有一個覺性,不管在東方或西方的文化 ,在西方的聖經裡說 : 啟初神創在世界 ,人是用神的樣子去創造的 ,在東方說無極而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掛 ,宇宙中所有衍生而出的東西 都存在一個”道” 道在宇宙的萬有裡面 , 每件事情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